原創(chuàng): VisioN 太長不看版 死城之謎的地圖演變:由棕→白→綠歷屆賽事里在死城之謎誕生的經(jīng)典鏡頭死城之謎的現(xiàn)實原型:烏克蘭國難,也是史上最大人為事故 死城之謎(Cache)是一張由Team 3D的前職業(yè)選手Volcano制作的地圖,后經(jīng)過地圖作者FMPONE和penE進行了一系列的模型優(yōu)化,并將其背景設置為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后的死城。 達到當天最大量API KEY 超過次數(shù)限制

Cache地圖結構簡單,可穿透模型多,很多點位依賴槍法,是一張“剛槍圖”,深受玩家喜愛。在國內(nèi)大大小小的賽事上經(jīng)常會一場接一場地打死城之謎,并且TYLOO曾在這張地圖上擊敗了當時的Major冠軍LG戰(zhàn)隊,因此死城之謎也被稱為我們的“國圖”。

死城之謎有一個別名“叉車”,因地圖的A區(qū)有一個叉車,并且地圖英文名Cache讀音酷似叉車而得名,實際上Cache [k??]的讀音接近“凱(四聲)勢”。介紹完了死城之謎在國內(nèi)的背景,接下來讓我們看看它曾經(jīng)的版本和地圖細節(jié)吧。

死城之謎 地圖演變

初版、經(jīng)典版、新版Cache對比圖

在最初版本的死城之謎(2012)中,地圖整體風格與CS起源較為相似,整體偏昏暗,掩體和建筑物的模型貼圖較為簡單。

老版地圖的A區(qū)被大片陰影遮蓋,并且更開闊。A二樓和包點、大箱的高度較低一些

中路結構與新版地圖幾乎沒有區(qū)別,“白箱”和墻面的顏色較深

老版地圖的B區(qū)也十分昏暗,包點掩體和新版幾乎一致,B包點上方可打破的玻璃和陽光房等細節(jié)一直延續(xù)至今

上圖:死城之謎在地圖中陽光房、藍門等較為邊緣的地方結構沒有改變,唯一稱得上改變的就是B區(qū)二樓了,想從CT上B二樓則需要爬一小段樓梯,現(xiàn)在是一個斜坡。

在死城之謎被FMPONE重做后,地圖的模型和紋理有著明顯的改變,而地圖結構幾乎沒有改變。經(jīng)典Cache地圖光影細節(jié)一改之前的昏暗風格,而且中路和A區(qū)的墻面更換成了白色,使玩家更方便分辨敵人的位置。最重要的是PMPONE將地圖背景移植到了前蘇聯(lián)的切爾諾貝利(今烏克蘭)核電站事故,更大的格局讓這張地圖不再僅限于是一張單純的競技地圖。而新版的Cache則來到荒廢了多年以后的切爾諾貝利,處處體現(xiàn)著災難后無人區(qū)的景象,遍布青苔和雜草也讓玩家表示,Cache變綠了。

上圖:在T陣營出生點的背后,便是被爆炸損毀的核電站4號機組。表面覆蓋的是石棺,而石棺下面就是事故的中心——被損毀的4號機組大樓

在B區(qū)的外面就是臨近城市烏克蘭普里皮亞季的摩天輪。核電站的工作人員大多是普里皮亞季的市民。摩天輪本是承載愛情、家庭歡樂記憶的地方,如今卻變成災難的標志之一,強烈的反差令人唏噓。將一個美好的事物毀壞擺在你眼前,恐怕是誰都會難過吧。

在地圖B區(qū)的墻上有兩個牌子,上面的綠字就是切爾諾貝利的俄文,下面則是警告禁止通行。

在2018年7月17日,死城之謎地圖作者FMPONE的一則推文中爆料“那里有一顆大樹”。等到新版死城之謎加入游戲后,我們果然看到了這顆大樹。

筆者依據(jù)線索查找了切爾諾貝利的那顆大樹,除了當?shù)爻R?guī)覆蓋的針葉林外,唯一引人注目的,就是這顆形狀酷似海神三叉戟的變異大樹了。

由于死城之謎地圖較為扁平化、缺少縱向移動、投擲物花樣少、回防困難,導致這張圖相較于荒漠迷城等地圖的戰(zhàn)術性較低。盡管死城之謎目前被移除比賽圖池,但不代表我們不愛玩,在路人局中死城之謎依舊很火,如果你想看一場經(jīng)典的死城之謎比賽的話,推薦看波士頓Major中FaZe對陣SK的比賽。兩支頂級隊伍在他們的強圖上,上演了一場火星撞地球的神仙大戰(zhàn),十分精彩。

職業(yè)賽場 經(jīng)典鏡頭

介紹完死城之謎在游戲中的表現(xiàn),接下來就讓我們回憶一下在職業(yè)比賽中那些令人震撼的時刻吧。除了開頭提到的TYLOO力克LG挺進八強,還有許多難忘的時刻。

G2男模bodyy在EPL S5讀秒狙,兩次擊殺dev1ce

躺贏哥jdm64在亞特蘭大Major賽點1v5

手槍王dennis在EPL S3五槍五個頭,解說:這個男人不需要買長槍

NiKo沙鷹兩次五殺刷屏,對面一次是EPL S2的Titan,一次是Eleague S1的FaZe

JW在EPL S3無解甩狙四殺SK

還有2016科隆Major上的一個奇跡

北京亞洲minor上Nifty上演三個VAC穿墻擊殺

殘局大師Hiko在CEVO Pro S8用tec-9殘血1v5,職業(yè)哥:這槍該削

Shroud在CEVO Finals第30局強起CZ-75三殺救主,職業(yè)哥:這槍該削

關于死城之謎在職業(yè)賽場上的經(jīng)典鏡頭還有很多,比如byali、NBK-的傳說,shox、kennyS的刷屏、rain的ACE、draken的甩狙等等,想要一一講完那真是三天三夜都說不清。不知道哪些鏡頭勾起了你的回憶?

真實原型 最大的人為事故災難

空蕩的死城——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和普里皮亞季

關于死城之謎在游戲中的歷史介紹完了,下面再來說下地圖現(xiàn)實背景,這是一場場巨大的核事故了。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直接和間接導致了10萬人死亡,作為最大的人為事故災難,其對于人類與地球的影響將有數(shù)百年。

直升機拍攝的爆炸后的4號機組

在1986年4月26日凌晨,核電站的實權人物副總工程師基亞特洛夫負責進行測試反應堆的實驗,而簽署實驗命令的總工程師法明則在家里睡覺。這次實驗是基亞特洛夫的升職機會,之前因為核潛艇輻射導致他生下了白血病的兒子,因此他對于核試驗有著偏激的態(tài)度。

在反應堆功率不足的情況下,他命令下屬工程師強行拔出控制棒,提高反應堆功率,導致反應堆變得完全不可控。直到值班的員工敲開控制室的大門,他們才知道反應堆已經(jīng)要爆炸了。

核電站未損毀的二號機組

手忙腳亂的基亞特洛夫命令工程師立即將控制棒放回反應堆,然而他未被告知反應堆有著結構缺陷,將控制棒放回反應堆的瞬間導致了劇烈的二次接觸,于4月26日1點23分,4號機組爆炸。

爆炸的瞬間并沒有人拍下照片,據(jù)附近的居民說,當時像彩虹一樣彩色的火光沖向天空,緊接著是一聲巨響。爆炸產(chǎn)生的強大沖擊力把反應堆上500噸的蓋子炸飛,釋放出來的放射塵輻射強度是廣島原子彈的400倍。

在核電站當班值勤的28名消防隊員立即出動,奮不顧身地爬上了4號堆廠房。當時他們沒被告知是反應堆爆炸,缺少防護的他們即刻吸收了致命量的輻射,成為了事故的第一批犧牲者。

同時,在十幾公里外的普里皮亞季市卻是一片平靜。這個富饒的城市當初為切爾諾貝利核電站而建起,住滿了年富力強的知識青年和技術工作人員。

在核電站爆炸的時候他們并沒有被通知,依舊準備著五一節(jié)的慶典,上萬市民暴露在了核輻射塵埃之下。最終政府組織了普里皮亞季市民的撤離,一個富饒的城市變成了空無一人的鬼城。

事故的罪魁禍首基亞特洛夫(中)被判刑十年,9年后去世

直到歐洲的瑞典檢測到大量異常的核輻射后,前蘇聯(lián)最高領導人戈爾巴喬夫才知道事故的嚴重性,此時距離爆炸已經(jīng)過去了36小時。

為了防止剩下的放射性熔巖接觸貯存水導致更大的爆炸,以及保護位于下方的水源,政府調(diào)動了上千名礦工沒日沒夜地從地下挖隧道到反應堆下方,利用液氮冷卻系統(tǒng)阻止進一步的爆炸和污染。而1/4的礦工最終也因為吸入過量放射性的物質(zhì)死亡。

為了防止輻射物質(zhì)繼續(xù)擴散,蘇聯(lián)軍方?jīng)Q定在四號機組大樓上覆蓋一個巨大的石棺,將整個機組與外界隔開。由于屋頂覆蓋了很多高度污染的石墨,高達1000倫琴的輻射量在一個小時內(nèi)就可以令一名成年人致死,而機器在房頂會受到輻射無法工作。于是軍方便派了年僅20-30歲的俄羅斯后備軍人,一人工作45秒,人工鏟除房頂?shù)氖麄円惨虼藛适Я俗约旱慕】怠?/p>

在幾十萬軍民的共同努力下,蘇聯(lián)終于完成了這場事故的清理工作,而空無一人的死城普里皮亞季成為了人們心中的傷痛。這是核電時代以來最大的事故。輻射危害嚴重,導致事故后3個月內(nèi)有31人死亡,之后15年內(nèi)有6-8萬人死亡,13.4萬人遭受各種程度的輻射疾病折磨,方圓30公里地區(qū)的11.5萬多民眾被迫疏散。為消除輻射危害,保證事故地區(qū)生態(tài)安全,烏克蘭和國際社會一直在努力。

在2016年,由40多個國家共同援助的巨型金屬棺工程成功覆蓋在了4號機組上,為了徹底解決核事故遺留問題,人們奮斗了30年,4號反應堆金屬棺是“終結這一切的開始”。

國外玩家自制的圖片

關于這張地圖的歷史和背景到這里就介紹完畢了,相信大家對于這張圖也有了新的認識,關于死城之謎,你還有著什么想說的呢?歡迎交流。

1.《死城之謎地圖演變,現(xiàn)實原型是烏克蘭國難》援引自互聯(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wǎng)站無關,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死城之謎地圖演變,現(xiàn)實原型是烏克蘭國難》僅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nèi)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zhuǎn)載時請保留本站內(nèi)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gl/2159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