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中左邊的假汽樓建筑是新風文化用品店(也就是今天的天象電氣線路)。遠處的大煙筒是制藥廠。煙筒旁邊的建筑物是樹脂工廠(交通機械工廠后面)。照片右上角的建筑物是邑建筑組大樓(劉家巷)。

圖中看不到一輛汽車,自行車、行人在路上悠然自得,你不能為了今天的城市綠道。事實上,這是1979年的新城。這條國城劇院對面,路兩邊的楊紫荊。

1979年橄欖文化路

1979年11月25日在文化路(現(xiàn)在從假日酒店到公園門口)拍的,為什么這么遺憾?原來日系的小蘭已經沒有菊花開了。

1984年小蘭的華光路

這是1984年小蘭新城的華光路,圖中左邊的建筑物是小蘭區(qū)公共站(今天的小蘭大廈),路盡頭白色的建筑物是鎮(zhèn)印刷廠倉庫(今天的停車場)。

小欖新路的新公司

1989年,小蘭供應銷售公司在新城(現(xiàn)麥當勞店鋪位置)開設了一家名為“新信公司”的大型購物中心,其購物中心模式被認為是當時小蘭也比較新潮的一家,購物中心開業(yè)后不久發(fā)生了火災。這張照片拍攝于1993年。此后幾年,供銷社先后成立了“新大”、“新疆”、“新輝”等幾家“新”自派公司。

1990年秀蘭文化娛樂金三角

這里不是北京的三里屯,不是香港的蘭桂坊,而是20世紀90年代初的小藍。當時,文化路和新城、延堂街交叉口地區(qū)被認為是小蘭娛樂中最繁華的文化娛樂金三角,每當夜晚來臨,在各種霓虹燈的襯托下,格外醉人的氣氛酒吧(如碧桃園、皇冠等)、咖啡角(如孵化等)、KTV、中西(1999年)。

20世紀60年代新城汽車上上下下

pgc-image/153086627925189eb87a483?from=article.detail&_iz=31825&index=9" width="623" height="633"/>

這是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新市汽車上落站,鎮(zhèn)單車運輸站的客運單車亦在此待客,位置是今新市路與文化路、紅山路交匯處。

>>>>

早年小欖的車站

雖然小欖早在1958年已有客車往石岐,但早期設置的僅是售票點與上落站,到了1963年,中山汽車站才正式在小欖設置了下基車站。

下基車站發(fā)售的車票

>>>>

文化路的“迎菊亭”

“迎菊亭”建于1959年,位置在文化路與新市路交匯處(即今假日酒店對開的車站前面),是為當年小欖舉辦新中國成立后的首屆菊花展而建,故名。上圖照片攝于1959年11月,圖中那巨大的豎式標牌上寫有“慶祝菊花展覽會勝利開幕”仍清晰可見。

圖照片攝于1979年,當時這地方被評為欖溪新八景之一,叫“葵溪菊影”(葵溪是市邊涌的雅稱,俗叫葵樹涌或魚仔涌)。后來亭子因木料受白蟻為害,曾多次維修仍有危險,終于在上世紀80年代末拆除,小溪亦復蓋了。

>>>>

有50多年歷史的小欖敬老院

小欖敬老院(初名幸福院)建于1958年,同年9月15日舉行建院落成典禮。1959年3月8日,參加在小欖召開的中南七省民政工作會議的代表們參觀了這間敬老院,并給予了很好的評價?,F(xiàn)在我們所見的正門建筑,是當年所建的。(上圖是攝于1959年,當時門口對聯(lián)是:共歡幸福生活有靠有依,齊渡社會主義無憂無慮。)

攝于1979年

>>>>

建斌中學舊址

建斌中學舊址(現(xiàn)文化產業(yè)基地),原址為翠峰劉公祠,這里曾先后是翠峰兩等小學、藜明小學、建斌小學、鎮(zhèn)一小、鎮(zhèn)中心小、蓮塘小學、鎮(zhèn)二中,1982年3月5日鎮(zhèn)二中更名為建斌中學,開辦職業(yè)高中班,1989年9月停招初中,成為職業(yè)中學。圖片攝于1982年。

>>>>

1975年登云橋

這是登云橋拆建前的遺容,照片拍于1975年間。登云橋建于明中葉,原為水閘,后作橋梁,為泰寧李氏六世祖李誠(梅雪)所建,上世紀70年代修筑東堤路時,登云撟被拆建為公路橋。從照片上看,舊橋東側公路橋已筑好,西側舊撟仍在,應該說工程是分兩次進行的。

>>>>

60年代的小欖中學

小欖中學前身為欖山義學,創(chuàng)辦于清乾隆五年,校址在寶蓮坊。乾隆十四年遷址藍田坊(藍田小學址),改名欖山書院。民國13年改稱第三區(qū)區(qū)立初級中學,民國35年遷往小欖羅涌(今實驗高中址),1953年改為縣第三初級中學,1956年秋增辦高中,易名小欖中學,1997年才迀至永華路今址。小欖中學搬出舊址后,這里曾作華僑中學,2003年9月華僑中學搬出,實驗高中遷入此址。此圖攝于上世紀60年代。

>>>>

40年代的崇德醫(yī)院

崇德醫(yī)院前身是崇德善院,初院址在大涌邊善院街。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港商張星如、周雁亭、李耀村、麥揚階、何西林、麥佐臣等,在大涌邊倡建一所書室,作回鄉(xiāng)時共敘場所。其后,創(chuàng)建者將此建筑辦成崇德善院,成了小欖地區(qū)第一所慈善機構。

善院的宗旨是對貧苦疾病者贈醫(yī)施藥,對死而無殮者施棺。里人何長清為“善院”題門額;李翰芬題木刻“仁愛萬物,善友一鄉(xiāng)”門對。善院經費無固定基金,費用均靠鄉(xiāng)人籌集和港商捐助。民國35年9月15日,崇德善院因院地不敷應用,遷址羅涌,改名“崇德醫(yī)院”。

1952年12月崇德醫(yī)院與同寅醫(yī)院合并,稱中山三區(qū)小欖醫(yī)院,1953年5月,改稱小欖人民醫(yī)院。2005年小欖人民醫(yī)院搬至菊城大道與興寧路交匯處新址,現(xiàn)該址已成了陳星海醫(yī)院新院址。(圖片攝于1948年)

>>>>

1982年的小欖雞腸滘渡口

30年前,交通還很落后,由小欖坐車到廣州雖僅五六十公里,由于江河阻隔,要過幾個渡口,每走十來公里就要在河邊停下來等候過渡,若“送渡尾”更感心煩。改革開放初期,車輛增多,渡口排長龍的現(xiàn)象更為嚴重。這是1982年的小欖雞腸滘渡口。

>>>>

上世紀80年代的東廟橋

這是上世紀80年代初由旅港鄉(xiāng)親李桂海、譚文宗等20多人捐資興建的東廟鐵橋,橋體刷紅丹防銹漆,由鎮(zhèn)農機廠建造。1993年因橋體銹蝕拆毀。圖1圖2攝于1992年10月,圖3攝于1993年7月,當時橋已拆去,僅留下橫跨河涌的水管。你還有印象嗎?

如果你對東廟鐵橋位置印象不深的話,你或許記得1994年甲戌菊花會時在東廟有一個水上龍門的景觀(圖4),這景觀就在原東廟橋的位置了。

>>>>

漁洲橋與華鴻廠鐵橋

漁洲橋,原為單孔石躉木橋面(圖1右橋),在漁洲口橫跨東埒涌至養(yǎng)中街(今叫東區(qū)大街),屬清代古橋,此地曾是欖溪古八景之一“漁洲唱晚”的地方。上世紀80年代,華鴻家具廠(前身叫木農具廠)為便于廠內汽車出入,在旁加建了一座電動可升降的鐵橋(圖1左橋)。后來這兩座橋又合建為一座混凝土橋。圖片中的家私商場就是現(xiàn)今的鐵橋食店。

>>>>

上世紀70年代的公園露天茶圃

這是上世紀70年代小欖人民公園內的露天茶圃,在樹陰下,有花草假山水池,特別在夏天,茶客頗多,不僅有下午茶,還有夜茶,時茶圃有對眹曰:“菊城日麗;茶圃風和”。至80年代初,茶圃停業(yè),后來此址改建為“園中苑”,你們有印象嗎?

>>>>

上世紀80年代的中山無線電五廠

這是1984年在今新市路建設銀行址的中山無線電五廠(原稱中山半導體器件五廠),廠開辦于1969年,主要生產調壓器、測量儀、電子元件、揚聲器等電器產品,1984年起生產838微型電子計算器和收錄音機,后因經營虧損于1991年停業(yè)。

>>>>

50多年前的“共產主義新村”是怎樣?

這是1958年12月10日的《中山日報》,在那“人民公社”與“大躍進”的年代,人們的愿望很簡單,有磚房、有電燈就是進入了“共產主義”。報道中提及的沙口那個所謂200畝“人工湖”,其實是由很多個魚塘連起來的大魚塘,并號曰“衛(wèi)星大塘”,意思是這躍進奇跡有如“放衛(wèi)星”。這大塘直到1970年建沙口橋船閘時,經過小欖沙口的廣中公路因橋閘要改道,一段路要穿過這大塘,大塘才漸被填平。

>>>>

80年代小欖九洲基中學的舞龍隊

一提到小欖舞龍,很多人都會想起成立于2000年的小欖永寧龍獅武術團,因為是他們率先把國際標準舞龍項目引入中山,成為中山第一支國際標準舞龍隊,并曾獲過不少殊榮。但你曾否知道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小欖九洲基中學已有一支舞龍隊,常在鎮(zhèn)上大型慶典活動中助興,這組圖片是1984年12月9日拍于小欖中學運動場上的一個慶典活動。

>>>>

小欖上世紀80年代的校服

很多人都說,當今不少的學校校服都很“老土”,男生女生同一個款,又闊又大像“水桶”,不時尚,沒美感,看上去很“慫”……。下圖是上世紀80年代小欖一些學校的校服,男生女生有別,料質或許很普通,但看起來卻很清新、很活潑,一個字就是“靚”。

下面這張是現(xiàn)時最常見的校服

>>>>

上世紀80年代小欖首家“的士高”舞廳

“的士高”流行于上世紀70年代,舞蹈浪漫、灑脫、激情、奔放,但那時期,國內仍是革命歌曲革命樣板戲的天下,沒有此玩意。1980年香港鄉(xiāng)親蕭鳳珍、何池彬、麥強、麥允明、張慶球、何耀彬、何和彬等乘改革開放之東風,回小欖合資興建“欖溪酒家”(地址今旅游大酒店左邊部分),酒家于82年11月正式開業(yè),一樓為商場,二樓是餐飲茶市飯市,三樓為“的士高”舞廳,內設品茶雅座,是小欖首家Disco舞廳。照片拍于82年。

>>>>

東區(qū)學校

東區(qū)學校創(chuàng)辦于1945年,初名東區(qū)鄉(xiāng)中心國民學校,1952年由國家接管,定名中山三區(qū)第三小學。1953年改名為十三區(qū)第二中心小學。1958年再改名為東區(qū)小學,后來因學校増辦了初中班,故稱東區(qū)學校。(圖1-3是1985年學校擴建的慶典,圖4是學校正門,攝于1990年)

>>>>

中山絲廠 (背后是現(xiàn)在的龍山公園舊址)

下圖攝于1979年,圖中左側有條中山絲廠的大煙筒。中山絲廠興辦于1967年11月,時由省輕工業(yè)廳投資108萬元,廠址在沙口半邊欖山腳,占地面積46萬平方米,廠房建筑面積8200多平方米,是一間地方國營企業(yè),生產繅絲產品,有員工2000多人,屬當年小欖最大的企業(yè)之一,1979年年產生絲能力達210噸。

1982年后,由于珠江三角洲一帶桑蠶種養(yǎng)業(yè)不景,蠶繭生產逐年下降。1985年,絲廠部分轉產針織面料,1987年又轉產染織制衣。至1994年結束生產。1996年,小欖鎮(zhèn)政府出資6500萬元收購中山絲廠,拆除廠房和周邊部分居民房屋,將之辟建為龍山公園,公園于1998年10月落成開放。

>>>>

80年代的駱記菜館

小欖人會吃,能吃,懂吃。那時人們缺少野生動物保護意識,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各式“生猛”野味常是餐廳菜館主打菜,店廳有如小型的“動物園”。在冬令季節(jié),什么“龍虎鳳”補品,“香肉”邊爐等,生意更是特別火紅。下圖是80年代小欖文化路的駱記菜館

>>>>

80年代的小欖鎮(zhèn)僑中

“欖鎮(zhèn)僑中”即小欖鎮(zhèn)華僑中學,其前身是在滘口直街介庵祠的小欖鎮(zhèn)第三中學,1983年香港欖鎮(zhèn)同鄉(xiāng)會副理事長何池彬率先捐款20萬港元,并發(fā)動香港欖鎮(zhèn)同鄉(xiāng)會鄉(xiāng)親及海外華僑捐資,共集得300多萬港元,在鳳山下興建新學校,1984年新校落成,鎮(zhèn)三中遷入,易名為小欖鎮(zhèn)華僑中學。1997年10月學校搬至原小欖中學羅涌舊址(現(xiàn)在已建新校園,于小欖建華大道附近),2003年9月新辦的鎮(zhèn)第三中學并入僑中,并搬至原三中在竹源寶源路石岡的校址。圖1-3是1983年4月僑中奠基慶典,圖4-10是1984年6月僑中落成慶典,圖11是1985年僑中的油印???。

>>>>

那個年代的一個大新聞

1958年,是我國“大躍進”“公社化”的年代,那時的口號是:“共產主義是天堂,人民公社是天梯”,有了人民公社,就可以“跑步進入共產主義”。時中山縣委也提出了“三千八變”的美好宏圖,“三千”就是糧食每畝平均年產1000市斤、全縣人平均糧食1000市斤、每戶平均收入1000元;“八變”就是“萬頃良田變谷倉,水網河涌變魚塘,綠化荒山變果山,千里海洋變漁港,桑蔗魚塘變寶地,電氣機械代人忙,┅┅”。

但那時期的真實情況又是怎么樣?那時期的老百姓的口袋究竟有多少錢?只要看看1958年12月8日《中山日報》的一篇報道,你或許已知口號與實際的差距。當時小欖公社范圍比今天的小欖鎮(zhèn)大很多,人口有18.18萬人,大小工廠有200多間,如此一個“大公社”,銀行儲蓄余額只有119萬元,居然成了全縣“捷報頻傳”的大新聞。這119萬元是什么概念?就是人均存款6.5元。

當年6.5元的概念又是什么?據中山市物價志資料,1958年零售物價:三級米每斤0.1177元,花生油每斤0.79元,豬肉每斤0.83元,雞項每斤1.09元,片糖每斤0.34元,廣州40#解放鞋每對3.22元,煤油每斤0.52元,廣州5磅鋁底熱水瓶每個6.70元,廣州華南牌縫紉機每部145元┅┅。雖然當時午晚兩頓正餐到飯?zhí)贸燥埐挥酶跺X,小孩從進托兒所到進校讀書也是免費,看病不用錢,但家居日常的開銷如買日常生活用品與燈油火蠟都是要自己淘腰包,那時的工業(yè)日用品特別貴,6.5元還不足購買一個普通熱水瓶,如此少的人均存款還算大新聞,你說笑話不笑話。

>>>>

20年前的小欖人民影劇院

這是拍攝于1993年的小欖人民影劇院,位置在東區(qū)文豐村。此影劇院是1980年10月由香港欖鎮(zhèn)同鄉(xiāng)會捐資興建,單層平房建筑,內設座位1572個,以放電影為主兼文藝演出。1988年4月影劇院轉私人承包,1998年6月在承包期滿后拆除,場地劃給建斌中等職業(yè)技術學校使用。

>>>>

深涌橋的變遷

你知道深涌橋的變遷嗎?很多人都以為深涌橋的每次變遷都是拆舊建新,其實每次都是易址在附近先建了新橋,后來才拆舊橋的。最初的三駁木橋建于清代,具體年份已不可考,位置在聚安里對開(現(xiàn)新華橋側)。1984年間,為適應機動車通行,在永安里口(即后來的炳記餐廳)對開增建了一座寬3.5米混凝土橋,取名“深涌新橋”,當時兩橋是并存的,由于有了新舊兩座深涌橋,那座三駁舊木橋后來很多人都改叫“聚安橋”了,舊木橋直到93年11月建新華橋的時候才拆除?,F(xiàn)在正對深涌路的“深涌橋”是98年間所建,寬14.6米,位置與80年代建的深涌新橋相距僅約二、三十米,在深涌橋建成后,這座寬僅3.5米的“深涌新橋”才拆去。

>>>>

1990年的燈光大排檔食街

在上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小欖曾先后有過幾處極具嶺南小鎮(zhèn)風情的燈光夜市食街,其中以新華西路夜市大排檔尤為熱鬧。每到黃昏,各種風味的飲食大排檔,紛紛相繼擺開陣勢,在行人道、路樹下擺放著一張張的桌椅,在屋檐與路樹叉上臨時架起一盞盞電燈,雖然這里環(huán)境簡陋,多是露天,不會有美酒佳釀,菜式也是平民小炒, 但勝在價格低廉,分量足,口味佳,所有小菜都是名副其實的現(xiàn)蒸現(xiàn)炒,光顧的客人很多,單車、摩托車停滿路邊,人們圍桌而坐, 幾支啤酒、幾款小食,悠閑自得,隨著微風吹來的陣陣香味,歡聲笑聲響徹整條街道和整個夜晚。

大排檔一般晚上開檔一直做到凌晨,當年的我對此亦曾有過莫名的親切感,遇晩上空閑,有時亦會與三五朋友到這里吃碗熱騰騰的魚片瘦肉粥,再叫一碟干炒牛河,或炒碟油菜,或炒碟田螺、青口、花甲之類,這除了便宜實惠外,還有是這里無拘無束很隨意。朋友間閑議新聞雜事,在此不需要過分顧及形象儀態(tài),即使大聲講、捧腹笑,也不會引來四周側目, 這種平民化的生活情調,就是大排檔的樂趣!

可惜新華西的燈光食街,只維持了三幾年時間就退場了,原因很多,小欖搞創(chuàng)衛(wèi),建現(xiàn)代化城鎮(zhèn),大排檔的噪聲和衛(wèi)生環(huán)境面臨挑戰(zhàn),特別是深夜12時后那鼎沸的人聲,以及大排檔排出的油煙,也讓附近居民苦不堪言。

現(xiàn)在,小欖已找不到象當年新華路這樣的燈光大排檔食街了,它今后還會不會再現(xiàn)?它是否已成為老百姓的集體回憶?我不知曉。我總覺得,今小欖的食街多被“高檔化”了,進去吃沒有在大排檔吃的那種感覺。當然,我絕不反對一些小店弄個高雅的“小資”型,因時下的年輕人不少還是喜歡新潮、浪漫情調的。如果能找個“近市不離市,縱情不擾居”的地方,不讓這種草根飲食文化因城市現(xiàn)代化而消失,那當然是最好的,否則就有點遺憾了。

>>>>

捷源橋

今下基南堤橋的前身叫捷源橋,橋建于清代,具體年代不詳。橋最初是石躉木板橋面,屬三段型,為便利橋下通船,中段稍高。大概到了是民國十六年間的一次重修,改用了混凝土作橋面,因水泥在當時被人們認為是西洋新物料,俗稱“紅毛泥”,于是捷源橋也被鄉(xiāng)人普遍稱之為“紅毛泥橋”。1990年11月,為適應日漸増多的單車、摩托車、三輪車及人力板車等通行,橋再一次改造,在橋兩端以斜坡代替步級。1994年升平橋建成,躍龍街車輛可經升平橋進入南堤路,捷源橋于1998年便拆除改建為江南風格的石拱橋,或許是因“捷源”與“截源”音近,逐改名為南堤橋。

>>>>

文田舊景色

文田市場是小欖目前最大的農貿市場,用地面積7000平方米,建筑面積2.1萬平方米,“文田”之名是因位于東區(qū)文豐村(即十四村)與東區(qū)田洲村(即十二村)之間而來。

市場建于1995年,始初是臨時攤位形式,隨后進行文田市場二期工程,采用歐陸式建筑風格,引進香港先進的排水系統(tǒng),市場結構為框架格式,地下一層為停車場,一樓主要經營肉菜,二、三、四樓是小商品,設有手扶電梯2臺。集停車、副食、肉類、果菜、成衣百貨商貿于一體的大型多功能的綜合集貿市場。市場外的文田路,是一條糧油副食街,商戶主要是副食品店、糧油店、冷凍食品店、蛋品店等。

市場未建之前,這里是一間破舊廠房及一些基塘農地和零星民居,這破舊廠房就是小欖食品廠醬料車間,專門生產珠江橋牌醬油。上圖是現(xiàn)今文田市場景色;下圖幾幅是文田市場未建之前的景觀,分別拍攝于92年11月和93年7月。

>>>>

大欖“一別亭”

每到清明,大欖崗總有一番熱鬧景象,但你可曾記得,30年前在上大欖崗的路口有座小亭叫“一別亭”,此亭是上世紀20年代由省、滬、星、欖鎮(zhèn)鄉(xiāng)會鄉(xiāng)親籌募善款所建,當時他們回鄉(xiāng)踏青掃墓,見大欖崗山頭殘骸白骨到處星散,于是聯(lián)合發(fā)起籌募善款,除修葺義塚及遷移頤吉所外,還在上山路囗興建了此亭,以供路人休息及作為送葬者致祭、告別之處。一別亭楣額為“了塵”,門聯(lián)是“亭雖名一別,人愿壽千秋”,這聯(lián)是何懷民所撰,盧孟強所書。亭內還有對聯(lián)二。一聯(lián)是胡乃亮所撰的:“欲得見時唯入夢 誰能到此不銷魂”。另一聯(lián)是清末科貢生張季裕所撰的:“蓬斷草枯凄有恨 鳥啼花落悄無言”。

80年代大欖崗一帶辟路建廠,此亭拆毀。

>>>>

“銀行多過米鋪”

上世紀90年代初,國內金融行業(yè)出現(xiàn)了一個怪現(xiàn)象,各行為滿足盲目放貸資金之需,四大國有商業(yè)銀行一窩蜂地盲目擴張機構網點,各大網點亦各自出招高息吸儲,一時小欖大街小巷不少都有銀行儲蓄所,星羅棋布,有些小街若一家銀行開了個網點,另一家怕執(zhí)輸,又在附近租間民房開間儲蓄所,“籮耳拍籮耳”,相互搶生意,爭客戶。又窄又短的晚市街,當時也有兩三間,這時簡直是廣東俗語所說的“銀行多過米鋪”。上圖是92年東廟回瀾橋東區(qū)側橋腳建行的一家網點。


圖/文:愛菊之仁

編輯:小欖在線

1.《【摩托車調壓器接線】珍貴的保管照片,小蘭奴家多年前的景象充滿回憶!》援引自互聯(lián)網,旨在傳遞更多網絡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摩托車調壓器接線】珍貴的保管照片,小蘭奴家多年前的景象充滿回憶!》僅供讀者參考,本網站未對該內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載時請保留本站內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auto/2622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