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這部關于少年的紀錄片讓我已經(jīng)告別了少年太多的成年人。(莎士比亞)。
陷了進去。
你會被他們的熱血所感動,會為他們的挫折而揪心,更會,為他們的才華所折服。
最終,還是羨慕這些,少年的他們……
說的,就是這套最近在B站上線的紀錄片《小小少年》。
剛播出一集,片中那個在豬肉店獨自起舞的9歲芭蕾女孩就迅速沖上了熱搜。
大家訝異于女孩兒的天賦,更好奇豬肉店和芭蕾舞,這兩個反差太大的兩個世界,是如何在這個9歲的女孩云兒(鄔剛云)身上實現(xiàn)了融合。
肉鋪攤前,媽媽手起刀落給顧客切肉、過秤。
肉攤旁邊,云兒旁若無人地下腰、抬腿、跳躍、舞蹈……
市井的喧鬧和芭蕾的優(yōu)雅,在云兒的舞蹈中熨平了溝壑,環(huán)境的反差不再是鴻溝,而成就了一種驚人的美。
而在北京舞蹈學院從教30年的關於老師在見到云兒之后,驚呼“從來沒見過天賦這么好的孩子”,“不知道那些動作她是怎么做到的”。
看完的朋友則評論,從第一集云兒身上看到了去年高分紀錄電影《棒!少年》的影子。
怎么說呢?
從題材上來看,《小小少年》第一集《那奪云》與“叫板命運”的《棒!少年》確實有相似之處。
但是當我們將看向整個系列中的其他少年,會發(fā)現(xiàn): 少年時代的癡迷,家庭如何對待孩子的天賦,才是這部紀錄片想要探討的。
整個系列里,既有像云兒一樣天賜的“天賦型”少年,也有因為“癡迷”才擁有了某種天賦的 “興趣型”少年。
譬如今天剛播出的第二集《5549》里癡迷于機器人的啟澤和宇晨。
以及后面預告里提到的即使被同齡人排斥,也要堅持研究蟲子的殷然,要和男生一樣參加越野摩托車比賽的李蓮怡娜等人。
為什么要特意分出天賦型和興趣型呢?
因為對于少年而言,天賦和興趣很多時候并不是對應關系。
就像是芭蕾少女鄔剛云,也是在彩云計劃的關老師和張老師的發(fā)掘中,才一點點意識到了自己的天賦,開始有意識系統(tǒng)地磨練自己。
從無意識的天賦到有意識的興趣,必將經(jīng)歷的喚醒和培養(yǎng)的過程。
這個意識喚醒的過程如果順利,則會培養(yǎng)出第一集里把跳舞當作職業(yè)與夢想的天才少女鄔剛云。
而一旦天賦與興趣出現(xiàn)錯位,或者是在多個天賦中進行篩選,就很容易出現(xiàn)預告片中曾國豪這樣的“叛逆少年”,告別大有前途的職業(yè)乒乓球生涯,轉型職業(yè)電競選手。
當然,也會有天賦和興趣從早期就比較吻合的少年,比如第二集里5449機器人戰(zhàn)隊的兩位核心成員:陶啟澤和張宇晨。
兩位少年11歲通過百里挑一的海選進入人大附中的“創(chuàng)新人才早期培養(yǎng)項目”,從小學到高中,7年間共同探索機器人制造。
機器人是他們從小彰顯的天賦,也是他們樂在其中的興趣。
而無論這些少年對自己的天賦是否有清楚的自我察覺,成人的參與和培養(yǎng),在他們的后天成長中,都扮演著重要角色。
云兒的父母在發(fā)現(xiàn)女兒的天賦之后,找遍當?shù)氐奈璧咐蠋煟l(fā)現(xiàn)沒人教得了她。
“還是要到北京去,找更專業(yè)的老師來教。”一位少兒舞蹈教練給出了這樣的意見。
機緣巧合之下,云兒見到了來自北京舞蹈學院芭蕾舞系的關於老師。
對關老師和張老師而言,云兒是百里挑一,難得一見的芭蕾舞苗子。
挖掘她的天賦,是“彩云計劃”的意義所在。
對云兒的父母、彝族村寨的鄉(xiāng)親父老來說,芭蕾少女鄔剛云,代表著全家的希望、全村的驕傲……
但對云兒自己來說,跳舞,帶給她的,更多是一種當下的樂趣,是體驗舞蹈純粹美感的方式。
就像第一集播出后,導演則說,“這不僅僅是一個走出大山的故事,更多的是一個關于美與成長的故事。當一個女孩子跳起舞的時候,她想的可能并不是要走出大山,而是第一次感受到身為一個女孩子的美妙。”
只是當一種天賦被不斷疊加世俗期待,孩子對于天賦的使用方式,自然而然就與成人對這份天賦的期望,分裂了開來。
在不同少年的天賦實踐方式背后,是他們的的家庭和教育環(huán)境的強烈反差。從一開始,天賦之于他們就有著不同的重量。
第二集里,陶啟澤和張宇晨身處人大附中,海淀學區(qū)王冠上的明珠,而相應地,他們的家長也都彰顯了“海淀媽媽”的多元教育理念。
“考試不需要考前三,成績維持在中等水平就行,省出更多的時間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哪怕是在高考前夕,父母也仍舊支持這些少年們的機器人夢。
陶啟澤媽媽說,“如果不讓他玩機器人,只有學習的話,高中生活也是不完美的?!?/p>
至于學校老師,雖然嘴上抱怨著語文課倆人會犯困,但仍舊給到了最大限度的寬容,“沒關系,作業(yè)可以商量著來,今天交不了明天再交?!?/p>
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機器人少年的夢想與興趣有了足夠的安放空間。
普通人連學習都不夠的高中三年,在啟澤這里,被形容成“我們的生活并沒有忙到不可描述”。
“我平??词謾C是不多的,不喜歡在網(wǎng)上吃瓜。報的課外班比較少……”
在這樣的時間安排之下,課余時間,他不僅做機器人,還畫點畫、折紙、做無限翻轉的小玩具,每一樣都做得像模像樣。
宇晨也在做機器人之外,制造各種“沙雕發(fā)明”:行星發(fā)動機加濕器、不會倒的平衡車、螺絲篩選器……
“我覺得這些都是比較好玩的東西,但是沒有太大意義……”
對啟澤和宇晨來說,即使是在學習最緊張的高中階段,也仍舊沒有什么事情比“有趣”“好玩”更重要。
對他們而言,殷實的經(jīng)濟條件、開明的家庭環(huán)境、寬松的校園教育,這一切都給了他們施展天賦、發(fā)掘興趣的空間,甚至連那些“好玩兒但無用”的小小興趣也都一并容納。
家庭和教育為他們分擔了現(xiàn)實重量,于是這些少年充分地享受著天賦和興趣帶來的純粹的快樂與煩惱。
天賦之于他們,是輕裝上陣時的酣暢淋漓,可以心無旁騖地追逐。
反觀第一集里的芭蕾少女鄔剛云。
云兒一家生活在云南的彝族村寨那奪村,爸爸是大貨車司機,媽媽在豬肉店做重體力勞動,一天要賣 600 斤豬肉。
每天清晨六點,云兒和媽媽一起來到肉店,幫媽媽切肉、烤豬腿、掃地、撐袋子。
她的芭蕾舞臺,在懸掛的豬耳朵、五花肉、豬尾巴之間。
她的觀眾,是鄰居賣菜的阿姨、賣米線的奶奶。
甚至,連她芭蕾天賦的發(fā)掘,也都來源于無心的視頻模仿和練習。
跳舞是云兒的天賦,在父母眼中,也是改變命運的方式。
片子里,云兒媽媽反復強調著“不好好跳舞就回家賣肉”。在這種反向激勵背后,是寒門父母成功焦慮的投射。
當神童降臨,何止老師們擔心教不好,神童的父母也一樣會害怕“耽誤了孩子”,他們希望孩子們憑借絕無僅有的天賦,過上比自己更好的生活。
于是,從一開始,父母就將孩子的天賦和命運做了綁定。
云兒第一次登上央視的舞臺,緊張無措,有點發(fā)揮失常,下來后最擔心的是讓媽媽失望了。
那個眼神,閃躲著,怯怯地讓人心疼。
再看第二集里啟澤和宇晨在在國際上最具影響力的“FIRST 機器人大賽”中,為了培養(yǎng)新人大賽經(jīng)驗,不顧輸贏,執(zhí)意要用新人操作機器人。
兩相對比,不禁讓人唏噓。
或許天賦對他們一視同仁,然而從從彝族村寨到帝都北京,現(xiàn)實環(huán)境與成長路徑的強烈差異,注定了他們在天賦面前擁有截然不同的心態(tài)。
大都市密集的資訊與教育資源之下,18歲的機器人少年們不僅可以做出讓波音大佬賞識的機器人,甚至,也有勇氣像成年人一樣從資金籌措到參賽、宣傳,真正地運營一個項目。
第二集里,機器人團隊負責所有非技術環(huán)節(jié)的16歲少女袁藝軒,早早展露出了融資、宣發(fā)、隊伍結盟等諸多職場能力。
在比賽首輪未能被選入聯(lián)盟之后,開起了瘋狂social模式,輾轉各個中國區(qū)戰(zhàn)隊,爭取最后一次被選入聯(lián)盟的機會。
袁藝軒具備的核心競爭力看似與機器人技術無關,然而卻補上了整個5449團隊奪獎路上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
甚至包括團隊里12歲的初一成員,也有著與年齡不符的成熟,稱自己最近在研究王陽明的心學。作為商務組副組長,以看合同、拉投資為樂。
算是“怪咖少年”了對不對?
然而“怪咖少年”也能在隊伍中尋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這就很有意思了。
而這,才是整個系列紀錄片想要通過這些“小小少年”們展現(xiàn)給我們的真實世相百態(tài)。
這些少年恰似一個個窗口,讓這個紀錄片透過他們觸碰到了兒童成長和親子教育等更廣泛的社會話題。
它沒有回避不同家庭、階層、地域的差異,從小少年透視大世界,一點點挖掘和呈現(xiàn)了中國社會的多面性。
從村寨到首都,從芭蕾少女到機器人少年,還有更多來自不同地域、不同成長環(huán)境和教育背景下的少年們。
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家庭、教育、貧富等世俗的差距永遠存在,父母與少年們的矛盾隔閡也會存在。但在他們各自的世界里,每一個家庭都在能力范圍之內付出了極限的努力。
這些身處不同階層、擁有不同能量和資源的家長們,讓我們透過他們培養(yǎng)出的小小少年,看到了參差但真實的家庭百態(tài)。也在這個意義上,讓整個紀錄片勾勒出了更立體、更真實的中國家庭樣貌。
1.《18輪大卡車極限卡車司機2,干貨看這篇!B站又出神作!這片子要挖出多少寶藏少年?》援引自互聯(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wǎng)站無關,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18輪大卡車極限卡車司機2,干貨看這篇!B站又出神作!這片子要挖出多少寶藏少年?》僅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載時請保留本站內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yule/2022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