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愛情,張愛玲說:“如果感情和歲月也能被輕輕撕裂,扔進大海,那么從那以后,我想在海底保持沉默。”張愛玲面對對愛情的渴望、胡蘭成的一再背叛,選擇了妥協和原諒。

而林徽因,在青春美好的16歲邂逅了浪漫的詩人徐志摩,溫柔的康橋,輕搖的水荇,少女如何不動心。但林徽因卻說:“邂逅一個人,只需片刻,愛上一個人,往往會是一生”,同是受過高等教育的才女,為何婚姻選擇如此不同?

為愛癡情的張愛玲

對愛清醒的林徽因

究其原因,跟兩人的原生家庭經歷密不可分。

張愛玲,1920年9月30日出生于上海一個沒落貴族府邸,家世顯赫,祖父張佩綸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藕是朝廷重臣李鴻章之女,父親張廷重的身份自不必說,關鍵在于張愛玲的母親黃逸梵是一名新思想女性,深受五四新思潮影響的她,在婚后不滿丈夫抽鴉片,娶姨太,與丈夫的爭吵愈演愈烈,在張愛玲四歲時便大膽出走歐洲,成為中國現代第一位“出走的娜拉”。母親的特立獨行和家庭破裂對年幼的張愛玲產生了巨大影響。7歲時,張愛玲開始創(chuàng)作第一部小說,書中描寫一個家庭的悲劇。第二部小說是關于失戀女郎自殺的故事,對于愛情的傷懷種子就這樣種在了小女孩的心里。10歲時,張愛玲母親與其父親協議離婚,小女孩從此跟著父親生活。母愛是張愛玲一生的渴望和缺失,面對父母出現裂痕的愛情,小女孩選擇了彌補。長大后為了找到屬于自己的愛情,彌補原生家庭的缺憾,她不惜卑微到塵埃里,不顧旁人眼光和汪精衛(wèi)偽政府的宣傳部次長胡蘭成戀愛,在遭受背叛后一次次選擇原諒,最終帶著遺恨客死他鄉(xiāng)。張愛玲用她的一生向我們詮釋,對原生家庭經歷的態(tài)度在愛情和婚姻選擇上的重要性。

浪子漢奸胡蘭成

反觀林徽因,祖父林孝洵是進士出生,歷任浙江地方官員,父親林愛民是政治活躍人物,族叔林覺民是民主先驅,從兒時起,林徽因便深受家庭文化熏陶。林徽因的母親何雪媛,是林父的第二任妻子,沒什么文化的富家女,自然比不上那位賢惠端莊又頗通詩詞歌賦的原配白月光,所以林父不喜林母,后來更因納妾將母女二人趕至后院。林徽因的童年亦是不幸的,母親因為見不到父親,常常拿林徽因出氣。面對父母的感情不合,林徽因卻選擇追求獨立和自由,果斷又清醒。16歲的林徽因在倫敦女房東的影響下迷上了建筑,又因為徐志摩愛上了新詩,但最終林徽因還是選擇了梁思成作為陪伴一生的愛侶,與梁思成共同為中國古代及近代建筑作出卓越貢獻。

中國現代建筑家梁思成

同樣的父母愛情,同樣不幸的童年,卻是完全不同的人生。對于愛情,張愛玲選擇了不顧一切追逐,而林徽因選擇了理想和追求。作為女性,應當活出自我,原生家庭和不幸的童年不該影響我們的一生。

1.《為什么家庭比愛情重要呢、愛情為什么這么重要?》援引自互聯網,旨在傳遞更多網絡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侵刪請聯系頁腳下方聯系方式。

2.《為什么家庭比愛情重要呢、愛情為什么這么重要?》僅供讀者參考,本網站未對該內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載時請保留本站內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why/3207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