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前的這一幕,不知道小伙伴們是否還有印象。

可能你的印象中只會有三個關鍵詞:


文斯.卡特、死亡之扣、Shox BB4。

?


THANK GOD,還能在下個賽季一睹這位加拿大飛人的賽場風貌,確認加盟亞特蘭大老鷹的卡特,將和林書豪聯(lián)手。不知道大家怎么看待這樣一個組合,至少我是hin期待的。

?

?

而當初被卡特隔扣的這位兄臺,聽說不久之后就退役了。真的不愧“死亡之口”這個名號啊……隔扣時卡特腳上的這雙Nike Shox BB4,也因此成為了永恒的經(jīng)典。

?


比較遺憾的是,Shox科技在2012年之后就基本沒出現(xiàn)在籃球鞋上了。和阿迪的老Bounce一樣,同屬于結(jié)構(gòu)緩震的它們,當時在我看來視覺沖擊力極強的兩項科技,除了Shox還有回歸到部分跑鞋和休閑鞋的設計外,籃球鞋方面,基本就見不到這兩位小老弟了。

?

?

在這個追求輕量化球鞋的年代,由于緩震科技而讓整體球鞋的重量增重過多的話,那球鞋的初步上腳感受,基本是不會讓現(xiàn)在的小伙伴們滿意的。就拿老朋友Shox BB4和KG4來說,上腳感受說好聽一點,是穩(wěn),實戰(zhàn)過程中做的每一步動作都讓人感覺很放心。


但是說不好聽的話,就是笨重。


如果你是追求速度感的朋友的話,這兩項科技,很難成為你場上的首選。所以單論重量層面,在這樣一個時間段,Shox和老Bounce,能給到大眾的更多是感性,而非功能性。

?


就拿我們之前測評過的KOBE AD NXT 360后跟來進行對比,不難看出,Shox和老Bounce,它們略有些“老頑固”,在有一定重量基礎的同時,你做側(cè)向移動的時候,兩項老科技并不能給到你一定側(cè)向及時的支撐,外底很平,很正直的感覺,且材質(zhì)具備一定的硬度,靈活性方面會打較大的折扣。


而360的后跟則更像是一個“激進少年”,為了追求靈活性,給自己創(chuàng)造了一個無死角的氛圍,任由自己的雙腳去放肆。

?


嚴格意義上來說,這樣的對比并不公平。360是一雙極致的后衛(wèi)鞋,而Shox和老Bounce,在當時更多是為了偏內(nèi)線的球員而設計使用。


但從這兩個時代的產(chǎn)物對比來看:

設計思路的革新,以及對功能性的追求,讓這些更多是為了噱頭和造型設計出的產(chǎn)品科技,在當下變得不是那么的主流了。


雖然它們是那么的經(jīng)典,看上去那么的讓人回味,但不得不承認,新Bounce,就是比老Bounce更適合于籃球運動、而Shox科技,可能也沒有一塊后掌Zoom來的干脆,在重量和反饋方面,它們并沒有太多的優(yōu)勢可言。

?


還有一個大家許久沒有在籃球鞋上見到的科技,就是全掌Air Max,萬幸的是,一雙搭配全掌Air Max的球鞋Air Force Max在媒體日期間被安東尼.戴維斯上腳!一雙全新的款式,被封存已久的全掌,全掌,全掌Air Max科技,還是讓我們團隊成員感到很驚喜的。


這時候很多朋友可能會說:

“那全掌Air Max也很雞肋啊,又重又不靈活,耐克封存它也很正常,現(xiàn)在用它了有什么好驚喜的呢?”

?


其實,這就是對球鞋熱愛的一種體現(xiàn)吧。我們追求于新品的功能性,但實際上,我們也很希望球鞋能帶來一些過往的回憶。如果哪天阿迪出了一雙新款球鞋,配上了老Bounce科技,耐克也出了個搭配Shox的籃球鞋,即使功能性還是比不過現(xiàn)階段的大部分球鞋,但我還是會買單,而且還會穿去打球!

?

因為在潛意識里,你會覺得自己回到了10年前一樣,感覺自己又一次進入了校園時光,腳上的感受,腦海中的回憶,那一幕幕畫面頓時都涌現(xiàn)了出來。可能,這就是老球鞋以及老科技所帶來的魅力吧。

?


我也相信,不久后正式發(fā)售的AJ33,很可能會成為這一代人的回憶,無論之后這項Fastfit科技能不能繼續(xù)沿用,實用性如何,但它帶給你內(nèi)心的感受,是會和你這一刻做的每件事情一起掛鉤的。享受青春,享受球鞋,祝大家在18年后,都能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


1.《【死亡之扣】死亡之扣18周年/戴維斯上腳最新Air Max球鞋》援引自互聯(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wǎng)站無關,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死亡之扣】死亡之扣18周年/戴維斯上腳最新Air Max球鞋》僅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nèi)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zhuǎn)載時請保留本站內(nèi)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tiyu/2625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