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什么是“不要”
有人說“別”應該是“龜”,俗稱“烏龜”。據(jù)《易·周樹王會篇》?!兑捉?jīng)·紂王回》記載了3000多年前周朝統(tǒng)治全國后,周成王在洛邑舉行宴會的盛況,當時來自世界各地的各行各業(yè)的王子和使節(jié)都來送禮。文章寫道:“右助玉眼。百州勝略,若勝略,其華若愚伐其木以為是車,終不敗。禽人,路人大竹,長沙蝎?!?/p>
這段話沒有具體翻譯。反正描述的是大家都送了什么禮物。最后,“長沙龜”的意思是楚王把長沙的龜給了。
這說明長沙的烏龜質(zhì)量不錯,不然不可能是貢品。西晉五經(jīng)學家孔超曾記“王會”,說“長沙龜”是“大得出奇,美得出奇,所以也是貢品”。
其實當時楚蠻野的,也沒什么好賣的,我只好挑了一只不尋常的烏龜送給他。估計長江以北的中原地區(qū)只有烏龜。我從未見過烏龜??吹竭@貨,周成王很可能會驚呼:“哇,好大!”
“長沙龜”的典故到此為止。網(wǎng)上搜一下,有一個搞笑的故事。那么,長沙人說的“XX別”是這個“龜”嗎?我不這么認為。因為,在長沙話里,問候別人媽媽最常見的臟話,如果是這只烏龜,根本說不通。其實很簡單。“別”是“比”的意思,女性生殖器也是。
多說兩句,不知道“屄”字是什么時候造出來的,反正是在《紅樓夢》里。其實最早代表女性生殖器的漢字也是。《說文解字》曰:“對,外陰也。象形?!笨醋瓡窃趺磳懙?,看到?jīng)]?
古人說話喜歡帶個“也”字尾,每句話里都是生詞。當然這是個玩笑,意思總會變的,就像我今天說的“相別”這個詞。
是“村人不要”歧視村人
是的但是長沙人什么時候開始歧視村里的人,叫“村不要”了?個人覺得應該是文革之后。古代有城鄉(xiāng)差距,也有城市剝削農(nóng)村的現(xiàn)象,但不應該有歧視,因為古代社會重農(nóng)輕商。很多學者也向往農(nóng)村的田園生活。比如陶淵明,辛棄疾《青平毛樂言低而小》:“毛焰低而小,綠草上溪,醉時吳音好,白發(fā)好。大兒子在小溪東邊的豆田里除草,二兒子忙著織雞籠。我最喜歡小孩子流氓,我剝的是溪里的荷花?!?/p>
古代社會的價值觀認為種地是農(nóng)民的義務,不存在歧視。墨家說“萬民賞糧”,韓非子也說“倉頡之所以實,乃耕之天職?!薄6矣捎诳婆e制度的存在,農(nóng)村青年也有同樣的社會上升通道。
反正古代的東西無法考證。再說當代。長沙城市規(guī)劃與建筑專家劉三鐵告訴我,文革前我們只講“村里人”,不講“村里人”。比如大家都看過相聲的著名笑話“村里的人呷糖饃,點背”,就不解釋了。還有“村民的豆腐不要放醋”,講的是有肆無忌憚的餐館老板欺負村民。村民們坐下來點菜,要了一份燒豆腐。老板想趁機處理腐壞的豆腐,就大喊:“一個村民的豆腐,別放醋!”農(nóng)村人覺得這是歧視,就說:“你要放醋,為什么不放在農(nóng)村?”老板接著說:“村民的豆腐里多放點醋!”于是我把爛豆腐賣了。
“在城鄉(xiāng)對立的時代,有嘲笑和諷刺的故事,”劉三鐵說。
還有一句老話,70年代長沙人叫“村不要”。然而,當時很少有村民因為沒錢而來到這座城市。最多也就幾個鄰村零散的人來城里賣點零零碎碎的,比如《丁丁客》《泥巴喚豬》。
1.《長沙里 長沙人喜歡罵“鄉(xiāng)里別”?有這些原因和含義》援引自互聯(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wǎng)站無關(guān),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長沙里 長沙人喜歡罵“鄉(xiāng)里別”?有這些原因和含義》僅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nèi)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zhuǎn)載時請保留本站內(nèi)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shehui/742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