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偃有道
高
據(jù)《南華早報》報道,南寧市有關部門為了保護一位400歲的“杏仁王”,對其進行了搶救,并改變了白松路的道路修復方案,使垂死的老樹重新發(fā)芽,為城市留下了歷史記憶和景觀,為市民保留了珍貴的記憶和深深的鄉(xiāng)愁。
隨著城市建設的加快,大規(guī)模的拆遷建設不可避免,而杏仁王所在城市的村莊征地拆遷,實際上是城市建設發(fā)展的見證。然而,在城市建設過程中,歷史的保護在許多地方被忽視了。為了修建高層建筑和城市道路,高聳的古樹甚至文物都被砍伐和破壞。這個所謂的城市建設令人心碎。
這個“杏仁王”和道路建設是沖突的。如果只算經(jīng)濟賬,清除或砍伐古樹無疑是最簡單、最劃算的。問題是古樹的生命不能靠伐木維持;移植的話,本來就已經(jīng)奄奄一息的老樹也面臨著“樹木遷死”的巨大可能性。歷經(jīng)400年風雨,這個“杏仁王”早已不僅僅是一棵樹,更是一個地方的標志、名片、標簽。這樣的古樹見證了歷史的變遷,積淀了深厚的文化和情懷,承載了無數(shù)人不變的鄉(xiāng)愁。為了一條路而毀掉這樣的古樹代價太大了。
幸運的是,南寧最終選擇了“通往樹之路”,意義重大。最直接的一點就是保護“杏仁王”,讓南寧有最好的“代言人”。其次,保留了城市的歷史和鄉(xiāng)愁,做到了“樹在那里,記憶在那里”。再次,突出南寧的生態(tài)理念,從保護“杏仁王”入手,將進一步增強人們保護古樹的意識,為國家森林城市南寧增添新的亮麗色彩。
“杏仁王”雖然挺過來了,但有些問題還是值得反思的。如果不是道路建設中的“路樹”沖突,這棵蟠桃可能還“藏在閨房里”,說明我們對古樹名木的認識還不夠。而且在修路之前,施工方也征求過如何處置這棵樹的意見,但面對“20米避樹修路”的建議,施工方不予采納,自行其是,導致施工中“杏花王”受損。這個事實至少說明了生態(tài)優(yōu)先的理念還沒有深入人心,道路規(guī)劃還沒有很科學。
“杏仁王”得以保留,記憶和鄉(xiāng)愁得以保留,但古樹保護和對歷史的尊重在仁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保留“杏仁王”應該是尊重和保護歷史的生動案例,也應該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完美開端。
1.《高永維 “路讓樹”應成為生動案例》援引自互聯(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wǎng)站無關,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高永維 “路讓樹”應成為生動案例》僅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nèi)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載時請保留本站內(nèi)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shehui/618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