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獲得了與龍、鳳、麒麟并稱靈物的資格
前些年我到上海寶山去做調研,我與一個干部模樣的人說起“生命在于運動”的話題,沒想到這位老先生與我爭論起來,他說,“不對,生命在于不動”。他特地例舉了烏龜不動而長壽的理由作為論據。我覺得很有意思,烏龜是不是“不動”而長壽呢,顯然不是。我不想與這位仁兄抬杠,但由此也使我很受啟發(fā),啟發(fā)我進一步了解龜的形象和在中國民俗中的形象問題,倒是蠻有趣的一個話題。
在中國風中,古人有四靈之說,說起龜,人們對其并不陌生,它是一種爬行動物,大多生活在江河沼澤,有著旺盛的生命力。其形狀大體可描述為:身體長因而扁,背部隆起,腹背有堅硬的甲殼,四肢短小,趾有膜,頭、尾及四肢可以縮進甲完里面,人們常見的有烏龜。龜其貌不揚,但是“四靈”之首,從人們的視覺形象中,龜顯然不能同龍、鳳、麒麟相比,但它是“四靈”中唯一能在現實生活里經??匆姷膭游铮引數哪途昧?,龜的壽數綿長的稟賦,則為人們直接的感覺經驗所證明,于是便有“龜一千年生毛,壽五千歲謂之神龜,壽萬年曰靈龜”等種種說法。在中國,龜獲得了與龍、鳳、麒麟并稱靈物的資格,并且成為“四靈之首”。
龜在人們心目中的神靈性相當豐富,包括卜兇吉、兆壽瑞、揚武威、鎮(zhèn)邪惡、賜富貴等多方面功能,但是龜也時常扮演讓人憎惡的角色,如興風作浪、危害檣櫓,且能作祟,使人惑于妖魅而患病,甚至不治身亡等等。所以,同樣是靈物崇拜,龜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終究不比鳳凰和麒麟來得撫媚瑞麗,亦無從與龍的英武偉岸相提并論較。古人在向龜表示敬畏和禮拜時,希圖免禍的心理因素或許更多于祈求賜福。正因為如此,中國人的民間俗信中的靈龜崇拜禮數,反倒不及相關禁忌之多,否則的話,為什么人們要不時買龜放生,大約是向龜示好的手段吧?!
在我國古代相當長的歷史時期,龜在我國先民的心目中,被認為是一種頗有靈性能傳遞“天意”、“神意”,凌駕于圣王天子之上的寶物,倍受先民們的崇拜。考古資料表明,距今七千年前的浙江河姆渡遺址出土的大量動物遺骸中。便有烏龜、中華鱉等。原始社會后期.先民在長期的漁獵活動中積累了馴育動物的經驗。在此基礎上,家畜飼養(yǎng)業(yè)也有了發(fā)展。與馬、羊、牛、豬、雞、狗一樣,龜包被納入飼養(yǎng)之列。
北京紫禁城里的龜形象
龍頭龜,被民間作為各種鎮(zhèn)宅之物
圖為西安的石碑龜座老照片,美國記者哈里森·福爾曼1932年和1937年之間攝影
《禮記》上說:“麟鳳龜龍,謂之四靈?!摈?、鳳、龍、純屬人為虛構的靈物符號,只有龜的形象是實有的。早在新石器時代,古人已將龜視為護身之寶。殷商時期,人們將占卦的內容刻于龜板上,從而留下“甲骨文”。龜能躋身于神物之列確實不凡。龜作為地球的古老居民,生存已有二十幾億年。它行動遲緩,適應能力卻很強,壽命也長,是長壽的象征。莊子《秋水篇》云:“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痹掚m夸張,倒也符合龜的身份。另外,“龜”與“貴”諧音,又是富貴的象征。古代殷商,人們起用龜甲作為“占卜”的用具,神圣無比。周代專設“龜人”的官職,由其“掌六龜,若有祭祀,則奉龜以往(《周禮》)。在漢代,丞相、列侯、將軍所用的金印,印鈕一律作龜形;俸祿2000石以上的大官,所用銀印,印鈕也是如此。在官飾上,唐代的職官習佩魚袋。武則天上臺后,改為龜袋,女皇帝崇拜靈龜,顯而易見。陸游到了晚年,自號“龜堂”,并用龜殼做了一頂帽子戴在頭上,以示尊貴。
《莊子?秋水》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楚威王欲用莊周為相,并因此四處尋找莊子。當時“莊子釣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往先焉,曰:‘愿以境內累矣!’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而留骨為貴乎?寧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大曰:‘寧生而曳尾涂中?!f子曰:‘往矣!吾將曳尾于涂中?!饼斣谶@里既象征世俗權力和功名業(yè)績,又是“大年”,即長壽者。龜之象征長壽,本由龜的自然屬性所定?!肚f子?追逐游》說:“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本哽`即龜,可見龜是長壽之物。三國時期的曹操曹操在其《步出夏門行》組詩之四中寫道:“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yǎng)怡之福,可得永年?!闭Z氣中流露出對人生短促的慨嘆,其中即提到了龜的長壽。
相傳龍生九子之長,貌似龜,有齒,力大,好負重。其背亦負以重物,在石碑下的石龜為其形象,也稱赑屃(拼音
相傳龍生九子之長,貌似龜,有齒,力大,好負重。其背亦負以重物,在石碑下的石龜為其形象,也稱赑屃(拼音
大凡重要的御碑或石刻都有這種龜馱碑
古人認為龜是負馱河圖的。河圖洛書一出就為太平盛世,人生也有著遠大前途。因此孔子說:“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狈蜃右圆凰ブ?、不竭之志卻未能得遇賢達之主、清明之世,因而發(fā)出了似自嘲實怨天尤人的慨嘆。隨著時間的推移,龜從神的信使一轉而為神本身,隨后統(tǒng)治者又把象征世俗權力和功業(yè)的石碑,放在它的身上,并稱之為赑屃(bì xì)。從而成為世俗君王泅水泛渡之舟,有它托馱,何愁江山不能永固?世俗君王及其權貴們用隱惡揚善之法,將自己的功德業(yè)績刻在石碑上,企圖讓赑屃托舉給后人,從而實現千秋萬代、永垂不朽。
隨著竹簡的發(fā)明,龜作為文字負載者的使命宣告完成。它雖然卸去了身上所負的傳播文化的歷史重任,卜的意義也漸漸消失,但作為世俗權力象征物的意義并未結束,同時又增加了吉祥福壽的意義,并因此而逐漸進入世俗生活。至于元明時期,凡娼家男子,無論親屬役侍,一概得裹綠巾,恰與龜頭的顏色相合,于是諱龜風氣漸起,“烏龜”、“王八”成了詈詞,與此同時,漸有以“仙鶴”取代龜而成為兆壽靈物的趨向,龜真是蒙冤不少,這是另外一個話題了。
發(fā)一組民間龜形象的老照片,與各位分享。
江西南昌市民俗博物館收藏的三龜圖(玉石雕刻)
1880年福建廈門鼓浪嶼寺廟亭廊里的石龜碑刻
山東嶗山巨峰上的神龜背石雕
2018年12月4日于滬上五角場凝風軒
1.《烏龜的資料看這里!這才是國風|龜的形象演化》援引自互聯網,旨在傳遞更多網絡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侵刪請聯系頁腳下方聯系方式。
2.《烏龜的資料看這里!這才是國風|龜的形象演化》僅供讀者參考,本網站未對該內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載時請保留本站內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pet/3337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