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有迷人的親和力。他們純潔、軟弱、有依賴性、好奇、活躍、充滿希望。
人類的兒童如此,動物的兒童會怎樣呢?其實動物寶寶千奇百怪,有的出人意料,有的跟人很像,各有各的故事,各有各的精彩。兩只小棕熊步調(diào)一致地跟媽媽去捕魚。棕熊媽媽特別呵護幼崽,會專心照顧長達 3-5 年,其間不生育。視覺中國
人類有童年,動物也有童年。它們的童年有多久?可愛嗎?快樂嗎?危險多嗎?這是一個新鮮有趣的話題。動物們千奇百怪,它們的童年也五花八門。和人類一樣,許多動物小時候生性活潑、好奇、好動、好探險,不同的是,動物的童年受到父母的呵護遠不如人類,為了生存它們往往具備和父母不同的外貌和技能(行為活動)。
有些小動物你可能認不出來
不同物種童年的定義不大相同。昆蟲有童年嗎?如果有,那一定是它們的幼蟲階段。昆蟲的生長發(fā)育,形態(tài)上要經(jīng)過多次變化,多數(shù)種類都要經(jīng)過卵、幼蟲、甚至經(jīng)過蛹的階段才可變?yōu)槌上x。美麗的蝴蝶就是從卵孵化成毛毛蟲(幼蟲),再從毛毛蟲轉變?yōu)橛?,最后才變?yōu)楹ǔ上x)的。昆蟲這種普遍的從幼期狀態(tài)變?yōu)槌上x狀態(tài)的變態(tài)行為將它們的生活史劃分為截然不同的幾個階段。
說起昆蟲的童年,那可真是千姿百態(tài),無奇不有。有的毛毛蟲能模擬成鳥類糞便的樣子,避免被掠食者吞食;有的毛毛蟲則故弄玄虛,偽裝成兇猛的動物,如有一種叫藍鳳蝶的蝴蝶,它們的幼蟲乍一看就像一條可怕的小蛇,還“長著”一對蛇的眼睛,這種奇特偽裝能幫它們嚇跑部分捕食者。這其實是幼蟲的一種擬態(tài)行為,一般是弱小的一方通過模仿強大、有毒的動物來恫嚇天敵,尋求自保。很多昆蟲,尤其是鱗翅目的昆蟲,具備這樣的技能。
蝴蝶的童年千奇百怪,草蛉的童年更是有過之無不及。別看草蛉宛如仙子下凡般飄逸柔弱,惹人憐愛,它的童年期卻不怎么樣。草蛉的卵非常漂亮,如同一顆顆黃色的珍珠,但是,從卵中孵化出的草蛉幼蟲奇丑無比,叫蚜獅。蚜獅多呈紡錘狀,胸部和腹部還有毛瘤,體色通常為黃褐色、灰褐色或赤褐色,長得真是一個丑字了得。蚜獅是名副其實的蚜蟲克星,一天能消滅80-100頭蚜蟲。
鳥類和哺乳動物的童年大致為亞成體之前的階段。一般來說,動物越是高等,童年時期和父母的長相也愈發(fā)接近。
鳥出殼后性成熟之前,會經(jīng)歷雛鳥、幼鳥、亞成鳥、成體階段。雛鳥相當于人的嬰幼兒時期,是需要父母養(yǎng)育的,自己沒有足夠的生存能力。幼鳥大致相當于人類的童年。鳥類有些是早成鳥,有些是晚成鳥。早成鳥出生時聽覺已經(jīng)完全具備,腿腳也有力,全身的絨毛稠密,只要等到身上的水分一干就可以立即隨親鳥一起覓食,人們熟悉的雞鴨的雛鳥都屬于早成鳥。而晚成鳥剛好相反,它們剛出生時眼睛無法睜開,身體上只有少許絨毛,需要像襁褓中的嬰兒一樣,在巢里發(fā)育相當長的時間,出巢后再跟父母學習捕食技巧,金雕、鴉科、鵯科、鶇科的大多數(shù)鳥類都是晚成鳥。
為了躲避天敵,有些鳥類在童年時期進化出與成鳥完全不同的羽衣,而且不如成鳥的羽毛那般色彩艷麗,所以,童年鳥兒的成長之路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丑小鴨變白天鵝的過程。比如,丹頂鶴的幼鳥大多是黃色的,它們每年3月中旬在我國東北地區(qū)繁殖,9-10月份從北邊的繁殖地遷往溫暖的南方,11月中旬抵達江蘇鹽城越冬。在此期間,人們可以看到黃色和白色的鶴群從頭頂往南飛翔,其中的黃鶴就是丹頂鶴的亞成體。但是,反過來,當來年鶴群北飛時,人們卻只看到白色鶴群獨自歸來,再也看不到黃鶴了,因為那些亞成體長大了,身上的黃色羽毛褪去,成了“黃鶴一去不復返”。
別看夜鷺是不折不扣的肉食主義者,它們藍黑色的大背頭和大駝背很有辨識度,但它們亞成鳥的身體以灰褐色為主,胸口有乳白色的縱紋,翅膀上還有乳白色的粗大斑點,跟成鳥區(qū)別非常大。這是一種保護色,小夜鷺在童年時期還比較弱小,灰褐色的羽毛利于它們在濕地等環(huán)境中隱藏自己,避免被天敵發(fā)現(xiàn),從而提高存活率。
相比之下,哺乳類動物有父母在身邊保護、喂養(yǎng),一般不需要花太多心思來躲避天敵,因此也沒必要過分地偽裝自己,所以小時候就只是長得比較“迷你”,人們很容易辨識。不過也有例外,比如野豬和葉猴類。
成年野豬的毛色呈深褐色或黑色,但幼豬的毛色為淡棕色,間有黑褐色的縱向條紋,顏色搭配特別像林區(qū)常見的花鼠。這可能是因為野豬地盤大、孩子多,“迷彩服”有利于小野豬自我保護,躲避天敵。它們身上的縱向條紋大約要持續(xù)到亞成體階段,在此期間會變得越來越不明顯。
小熊貓全身紅褐色,頭部有標志性的臉斑,但新生的小熊貓毛色灰黃,頭部白色,沒有臉斑。出生兩個多月后,小熊貓寶寶的毛色才會逐漸與成獸相似。這是四川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的小熊貓及其幼崽。(何勝山攝)
一般來說,動物的童年時期體色比較暗淡,利于隱藏自己,躲避天敵,然而葉猴類有個特殊現(xiàn)象,剛出生的小猴子都是金色的,直到半年后,才陸續(xù)變成成年葉猴的黑色為主。葉猴類這種反其道而行之,其中的生存意義本身就是一個值得探討的科學問題,其謎底有待于科學家們進一步研究揭曉。
上述動物的童年只是和父母長相上出現(xiàn)了差異,而一些魚類的童年更為離譜,它長大后竟然連性別都發(fā)生了變化,例如紅鯛魚、石斑魚、鱈魚、黃鱔等。黃鱔一生下來的時候都是雌性的,產(chǎn)完卵之后,它們的性別就會開始變化,最后徹底變?yōu)樾坌浴?/p>
在玩耍中習得生存本領
許多動物的童年都有明顯的玩耍行為,尤其是群居動物。小動物們在幼年時期通過看似無意義的玩耍學會與群體中其他成員建立聯(lián)系,確立社會等級地位,獲得運動技巧,完善打斗和逃避天敵的技能。
玩耍行為廣泛存在于高等動物的個體發(fā)育早期,主要表現(xiàn)形式為追逐、扭打、摔跤、跳躍等。因物種不同,玩耍還存在一些不常見甚至該物種特有的行為表現(xiàn),如倭黑猩猩的喘氣、黑猩猩的打滾、長尾猴的單足跳等。
非人靈長類是與人類最相近的動物群體,人們關于靈長類動物的玩耍行為研究較多。
關于靈長類動物早期社會玩耍的生物學功能和生態(tài)學意義,人們提出了多種假說,如運動技能假說、建立社會聯(lián)系假說、年齡階段假說和性別差異假說等,這些假說在不同種類的靈長類動物身上得到了驗證。
灰臉 鷹的家建在大約15米高的大松樹枝杈上。這一刻,一只親鳥正在給雛鳥喂食(獵物的臟器),另一只親鳥叼著剛捕獲的蜥蜴在旁耐心等候,多么幸福的三口之家。與棕褐色的成鳥不同,灰臉鷹幼鳥是灰白色的。(姚國才攝)
運動技能假說認為,個體通過參與不同行為模式的社會玩耍,達到訓練和完善個體生存技能的作用。有研究認為,靈長類動物的玩??赡芘c大腦結構的大小以及發(fā)育有關,社會玩耍行為能促進靈長類動物大腦皮層的發(fā)育,提高它們的社會認知能力。很多動物在參與玩耍的過程中提高了運動技能,完善了打斗和逃避天敵的技巧。
建立社會聯(lián)系假說認為,社會玩耍行為能夠建立和加強群內(nèi)個體的社會聯(lián)系,幫助未成年個體掌握群體特有的溝通方式,以便于將來確定社會等級,維持群體的穩(wěn)定。比如,獅尾狒狒通過社會玩耍增進了個體之間的社群友好關系;黑猩猩個體通過社會玩耍,在群內(nèi)逐漸確立了一個較為穩(wěn)定的社會關系網(wǎng),能夠保證其獲得更多的食物資源和繁殖機會。
年齡階段假說認為,靈長類動物個體不同發(fā)育階段影響它們的社會玩耍行為。有專家對日本獼猴社會玩耍行為的研究表明,年齡相近的個體發(fā)生玩耍行為的頻率更高。我國學者對滇金絲猴的研究發(fā)現(xiàn),0-1歲滇金絲猴個體較少采用抓打、撕咬等較激烈的玩耍行為,1-2歲時互相抓打、撕咬的玩耍行為頻次明顯增加。另外,滇金絲猴屬于典型的重層社會,猴群由一個個一雄多雌的小家庭和一個或者多個全雄單元組成(全部由雄猴組建的家庭)。在它們的社會中,每個小家庭在猴群中獨立活動,不同家庭成員之間的成年個體很少來往,除非是家里的主雄猴(每個繁殖小家庭中只能有一只成年雄猴為主雄猴)被別的猴趕跑了,但它們的幼崽卻不受這些“條條框框”的限制,它們可以自由出入各個家庭,和別家的小猴任意玩耍,甚至有的滇金絲猴小猴直接跑到別家去了,被異父異母收養(yǎng)了。
性別差異假說認為,不同性別個體參與社會玩耍的時間和形式都存在較大差異。這很好理解,非人靈長類雌雄個體的社會功能不同,導致雌雄個體在童年時期需要實踐某些行為,使其在成年期能成功扮演自己的社會角色。因此,雌雄個體玩耍的頻率和模式通常也不同。一般情況下,雄性通過玩耍建立等級地位或者加強彼此的聯(lián)盟,為以后爭奪交配權打下基礎。很多靈長類動物雄性個體的玩耍頻率要比雌性高,比如獼猴,雌雄個體幼年期玩耍行為的頻率、類型和玩耍伴侶的選擇都存在明顯差異,研究證實,雄性獼猴幼體或少年個體比雌性幼體或少年個體花更多的時間用于社會玩耍,如打斗、追逐等,且更為激烈,具有更多的身體接觸。再比如,滇金絲猴屬于一雄多雌的繁殖單元,成年雄性滇金絲猴個體必須經(jīng)過激烈的打斗才能有機會建立自己的家庭,所以0-3歲雄性個體的玩耍行為表現(xiàn)出更多的撕咬,就是為了經(jīng)過這樣的練習,使它們成年后在爭奪繁殖單元家長地位時獲得更多的優(yōu)勢。在獼猴和滇金絲猴的社會中,雌猴可以永久留在猴群,獼猴雌性個體還可以繼承母親的社會地位,而雄猴一般在3歲左右要被趕出猴群,面臨更加激烈的生存壓力。
藏羚寶寶一般出生在 6-7 月,它們會跟隨媽媽生活到翌年 4-5 月。然后,雄性幼羚將離開媽媽與雄性同伴為伍,雌性幼羚有的仍跟隨媽媽,有的也會與其他雌性同伴為伍。奚志農(nóng)攝
動物的童年既溫馨又充滿挑戰(zhàn)
人類的童年得到父母、親人的百般呵護,動物的童年也是,除卻少數(shù)“獨行俠”或“可憐的孩子”,絕大多數(shù)高等動物都是在母親或家庭,乃至家族的呵護下度過童年階段的。
母愛是人與動物共有的世界上最偉大、最無私的愛。大自然中,有的動物媽媽會循循善誘地教導孩子學習生存本領;有的動物媽媽會溫存地與調(diào)皮搗蛋的孩子互動;有的動物媽媽會溺愛地背著孩子行走天涯;有的動物媽媽為了確保幼崽健康成長,不惜付出生命代價。
帝企鵝爸爸媽媽接力撫育企鵝寶寶的故事廣為人知。初生企鵝的幼兒階段是在雄企鵝的腳背上和身邊度過的,雄企鵝既是父親又是保育員。小企鵝逐漸長大一點后,外出覓食的企鵝父母還會把小企鵝委托給鄰居照管。這樣,由一只或幾只成年帝企鵝照顧著一大群小企鵝的“幼兒園”就形成了,小企鵝們的父母回來后,又把它們接回去。
可是你知道嗎,即便是低等動物,有些也會得到家庭的呵護。比如章魚,一生只有一次繁殖機會。產(chǎn)完卵,在受精卵孵化的一個月內(nèi),章魚媽媽會一直守在卵旁邊。一種來自北太平洋的深海章魚為了守護自己的卵,竟然待了53個月。由于沒有時間外出覓食,章魚媽媽一直處于饑餓狀態(tài),甚至因為饑餓過度而用自己的觸須來充當食物。發(fā)育成熟的章魚寶寶破卵而出時,章魚媽媽仍然不放心,唯恐自己心愛的孩子被其他海洋動物掠食,仍然不肯離去,以至于最后十分憔悴,有的會因過度勞累而死去。
當然,動物的童年也不只有溫馨和快樂,它們?nèi)跣〉纳媾R許多挑戰(zhàn)與危險。
昆蟲類、兩棲類和爬行類等動物屬于一次產(chǎn)生許多后代,但后代死亡率較高的r對策生物,幼體出生后很少得到親代的照顧,所以幼體一出生就只能面對挑戰(zhàn)和危險,少有天倫之樂。
與r對策相對的k對策物種,一般屬于低生育力、高存活率類型。鳥類和哺乳動物一般屬于k對策物種,它們防御和保護幼體的能力較強。由于有親代關懷,k對策物種通常存活率較高、個體較大、壽命較長,這些特征保證了k對策物種在激烈的生存斗爭中取得勝利。
當然,高等動物的親代也不能包辦一切。相比于成年個體,幼年動物更容易遭受疾病、捕食、溺水、中毒、迷失、窒息、電擊、骨折等傷病或意外。它們的童年看似無憂無慮,實則危機四伏,為了生存,幼小的它們不得不在雙親引導下抓緊學習各項生存技能。有些小動物面臨的生存考驗相當嚴酷,一些有蹄類動物出生幾個小時就得學會走動以躲避天敵,一些鳥類出生幾個月就要跟隨親鳥長途遷徙,比如蓑羽鶴,幼鶴出生3個月后就要隨著父母遷徙數(shù)千公里。
一般來說,食肉動物的幼崽很弱小,而食草動物通常一出生就會奔跑。人們認為,這是自然選擇的結果。就像非洲大草原上的獅子和角馬,小獅子剛出生時甚至都睜不開眼睛,它們像人類嬰兒一樣,需要在媽媽的照顧下一點點發(fā)育完全,但角馬不一樣,從出生那一刻起,它們就得跟隨父母遷徙并躲避猛獸襲擊,不會奔跑幾乎沒有活路。
還有一些小動物的生存威脅來自同類。棕熊媽媽為了撫育孩子,通常每隔3-5年才會交配一次,但為了讓母熊盡早進入交配階段,公熊們會找機會殺死這些母熊的孩子。盡管勇敢的母親在遭遇這些身型大它1.5倍甚至兩倍的家伙時奮力搏斗,但在小熊死亡事件中仍有較高比例是公熊所為。有項調(diào)查顯示,在求偶季被同類殺死的棕熊中,90%是兩歲以下的幼熊。
不過話說回來,這就是大自然的生存法則,童年是野生動物生命歷程中很重要的一個優(yōu)勝劣汰的關口。畢竟,只有幸存者才有機會延續(xù)優(yōu)秀的基因。
誰膩在媽媽身邊不想長大?
動物的童年長短不一。一般來說,昆蟲的幼年期比較短,蚜蟲的整個壽命只有20-30天,幼蟲期更短了。蜜蜂的幼蟲期在7天以內(nèi),蝴蝶從幼蟲到成蟲需要一個月左右。不過,并不是所有昆蟲的童年都很短,人們常說蜉蝣“朝生暮死”,但朝生暮死的只是成蟲,蜉蝣的稚蟲可在水中生活2-3年。北美十七年蟬的若蟲在土中可以生活17年之久。
鳥類從孵化到亞成體結束的時間長短不一,一般跟它們的壽命有關。不同種類的鳥,壽命長度差別很大。最長壽的鳥可以活到幾十年以上,比如小葵花鳳頭鸚鵡,而一些小鳥的壽命只有2-3年,比如麻雀。更長壽的鳥往往擁有更長久的童年,信天翁算是鳥類家族的長壽類群,被認為是鳥類中性成熟最晚的一種,它們雌鳥達到性成熟需要9-12年。
哺乳動物的童年會長一點。藏羚一般1.5-2.5歲之間達到性成熟。絕大部分藏羚出生在高原上相對溫暖的6月上旬到7月上旬。它們出生之后個把小時就會學著站立、摸索著吃奶。幼羚出生之后會一直跟隨母親活動6個月左右,直到一起度過寒冷的冬天,第二年4月和5月,進入亞成體的雄性幼羚將離開母親進入藏羚雄性群內(nèi),雌性亞成體則有的隨母親活動,有的另選別的雌性群體活動,總之,幼羚一旦能夠獨立行動和逃避敵害,就可能離開母親,找同性集群活動。
老虎、雪豹和熊出生后會在媽媽身邊生活2-3年,當然也有一些“熊孩子”老大不小了還會膩在媽媽身邊,不肯獨自外出闖蕩。
雪豹寶寶一般在4-6月降生,每胎2-3只幼崽,偶有4只。雪豹媽媽會把巢穴選擇在地形非常隱蔽的石縫或洞穴里,小雪豹會在那里生活2-3個月,斷奶后才嘗試跟著媽媽四處活動。跟隨媽媽的這段時間對小雪豹至關重要,雪豹媽媽需要捕獵大量食物來填飽孩子們不斷增大的胃口,而小雪豹也需要觀察和學習捕獵本領。小雪豹長大到1.5-2歲時就將離開媽媽,開始獨立生活。它們要長到3-4歲時才會第一次繁殖,真正成年。
北極熊寶寶依偎在母親的身旁。兩歲之前,幼崽都要跟隨母親學習捕食,并學會如何應對寒冷嚴酷的環(huán)境,之后便離開家庭,獨自生活。陳寶婷攝
棕熊寶寶出生在母親冬眠的洞穴中,小熊們剛出生的時候非常小,有時甚至不足1斤,眼睛緊閉,30-40天后才能睜開。不過小熊寶寶長得也特別快,大約5個月大時就可以吃各種植物和小動物,它們會在母親身邊度過至少1年,通常2-3年,哺乳期持續(xù)18-30個月。小熊崽會跟熊媽媽學習生存所需的一切本領,之后再去尋找屬于自己的領地。小熊要長到4-6歲才會性成熟。
大象是孕期最長的哺乳動物,即使大象的壽命長達70年,一頭大象一生也只能生下5-6頭小象。一般,象媽媽懷孕22個月才能產(chǎn)下一個寶寶。象寶寶很依賴母親,有的到5歲左右才斷奶。雄性大象成年后會被趕出象群,而雌性可以一直留守群中,和媽媽共度一生。
總之,動物的童年各有各的長度,各有各的精彩,各有各的煩惱。和人類的童年一樣,動物的童年也是一個充滿樂趣與挑戰(zhàn)的階段。(作者 趙序茅 編輯 王強)
1.《【小葵花鳳頭鸚鵡】林草科普|動物的童年:千奇百怪,多姿多彩》援引自互聯(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wǎng)站無關,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小葵花鳳頭鸚鵡】林草科普|動物的童年:千奇百怪,多姿多彩》僅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nèi)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載時請保留本站內(nèi)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pet/2479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