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龍型玉道西漢
長7,寬1.8,高0.3厘米
陜西省西安市東郊竇墓出土,現(xiàn)藏于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
灰白色,微泛黃。珩呈雙龍連體弧形,兩端雕出龍首,龍翹鼻,嘴微張,云紋大耳后抿,頸部陰刻陶索紋,中部陰刻雙線交叉紋,領部各鏤雕一弧形窄孔,正中鉆一圓孔。兩面造型紋樣相同。
鳳形玉躺西漢
長10.2、寬1.7、厚0.3厘米
陜西省西安市北郊紅廟坡漢墓出土,現(xiàn)藏于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
白玉,玉色純凈,端扁平體鳳形,鳳圓眼尖長喙,頭頂琢出尖狀卷曲高冠,身尾相連近似長流形為尖狀。鳳冠頸下翼中均有鏤空,以細陰線勾勒鳳之輪廓和羽翼,線條流暢。兩面造型紋飾相同
龍形玉瓣 西漢
長11、寬2.7、厚0.2厘米
陜西省西安市東郊竇氏難出土,現(xiàn)藏于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
1對。青白玉,上有灰斑。鱗為扁平體龍形,龍張口露牙,下唇后卷,圓眼,云形耳,長角卷曲并回鉤,四肢騰空,一腿上翹于背部,尾尖長亦上翹,多處鏤縷空,陰線刻劃細部。兩面造型紋樣相同。
玉佩西漢
兩條邊長4.2、一條邊長4.8厘米
陜西省西安市東郊竇氏墓出土,現(xiàn)藏于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
玉呈青白色。近似三角形,三邊均呈弧邊卷云狀,兩面線刻云紋,一角鉆有一小穿孔,有一條邊未拋光,似為一殘器改制而成。
鳳鳥形玉佩西漢
高4.5、寬1.8-3.5、厚0.1-0.2厘米
陜西省西安市東郊竇氏墓出土,現(xiàn)藏于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
1對。玉色清白,有灰斑和褐斑。玉佩為扁平體鳳鳥形,鏤空透雕。鳳鳥圓眼,尖喙回鉤,高冠,長頸后仰,展翅,腿直立,長尾回卷,并加以陰線勾勒,尤其是兩翅造型特別夸張。兩面花紋相同。
猴紋熊紋玉環(huán)西漢
直徑8.8、孔徑4.8、厚0.3厘米
陜西省西安市東郊竇氏墓出土,現(xiàn)藏于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
玉呈青黃色。玉環(huán)兩面紋樣相同,內(nèi)側(cè)鏤空透雕出兩只猴子和兩只熊,每只動物相連之處內(nèi)外緣均雕出卷云紋,并有透孔,二熊之間的卷云紋實際上是一種變體龍的形象。一只猴子作蹲踞狀,一肢向上,似持一物,另一肢垂于身后;另一只猴子呈坐姿,以尾支地,一肢舉起,亦似捧一物;一熊呈躑踞狀,尖嘴長鼻,前腿直立;另一熊作奔跑狀。
戴冠玉舞人西漢
高5、寬1.5-1.6、厚0.3厘米
陜西省西安市東郊竇氏墓出土,現(xiàn)藏于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
1對。青玉,青黃色夾灰褐斑。片狀,玉人頭戴尖頂矮冠,左右兩側(cè)有線刻披發(fā)和額發(fā),面部豐滿,大眼彎眉,細鼻小口,雙手拱于胸前,兩條腿分別向左右兩側(cè)轉(zhuǎn)動,身后飾一云紋,以陰線勾勒細部,頭頂鉆一孔,兩腿之間有鏤空。
玉舞人西漢
高4.4、寬2.2、厚0.2厘米
陜西省西安市三橋鎮(zhèn)漢墓出土,現(xiàn)藏于西安市文物商店。
1對。白玉,玉質(zhì)純凈。呈扁平狀。兩件玉人形象服飾相同,長眼細眉,高鼻小口,橢圓形臉龐,身著交襟長袖細腰寬下擺之舞服,腰系帶。兩件舞女舞姿,方向相反,均為一只胳膊高舉,甩長袖過頭下延至另一側(cè),另一胳膊下垂,長袖分叉且回卷。上下端各鉆一孔,兩面形象花紋均相同,加飾的陰線邊上留有毛茬。
玉組佩西漢
由上至下∶鷹形玉珩,長9.9、寬4、厚0.25厘米雙鷹紋玉璧,直徑7、孔徑3、厚0.3厘米鏤空玉舞人,長4.4、寬2.2、厚0.2厘米鳳形玉籟,長10、寬3.2、厚0.25厘米
陜西省西安市三橋鎮(zhèn)漢墓出土,現(xiàn)藏于西安市文物商店。
白玉,有部分灰白沁斑。由鷹形玉珩、鷹紋玉璧各一,玉舞人和鳳紋玉籍各兩件所組成的一套完整的玉組佩,其絲綬已朽。玉珩雕琢成展翅飛翔的玉鷹形象。玉壁壁面內(nèi)雕琢兩只背向之雄鷹。玉人形象服飾相同,形態(tài)婀娜多姿,笑容可掬。風鳥形玉簸,圓眼尖長喙,頭頂有卷曲高冠,身尾相連呈弧形。
螭虎紋玉劍首西漢
直徑4.7、厚0.8厘米
陜西省咸陽市西郊漢墓出土,現(xiàn)藏于咸陽市博物館。
鷹形玉劍首西漢
底面長5、寬2.7、高3.5厘米
陜西省南鄭縣龍崗寺漢墓出土、現(xiàn)藏南鄭縣龍崗寺文物管理所。
青白玉,表面和底面有受沁灰白斑。鷹圓首勾喙,作回首臥姿,鷹體以淺浮雕和陰線刻等技法雕琢出羽翅,形象生動。在臥鷹腹下正中鉆一直孔,直孔外圍鉆一圓槽,在圓槽兩側(cè)分別琢出一豎向槽和一橫向槽,在橫向槽兩側(cè)鉆一隧孔,在豎向槽的內(nèi)側(cè)亦鉆一陳孔,并與腹部相通。而直孔、圓槽以及隧孔均是為了安裝劍筒并固定劍莖之用。
蝸虎紋玉劍格西漢
長5.5、高1.9、厚0.3厘米
陜西省長安縣郭杜鎮(zhèn)鄧店村漢墓出土,現(xiàn)藏于長安博物館。
玉呈青白色,表面附有鐵銹痕,玉質(zhì)細膩,拋磨光亮。玉劍格卡在鐵劍身后端和劍莖之間,玉劍格體近似"山"字形,中脊凸出,兩側(cè)斜收較薄,側(cè)面為菱形,中有長方形圓角穿孔。一面造型為高浮雕螭虎,另一面以脊部為中心陰刻獸面紋。
螭虎紋玉劍璏 西漢
長10.1、高2.2、厚3厘米
陜西省長安縣郭杜鎮(zhèn)鄧店村漢墓出土,現(xiàn)藏于長安博物館。
玉呈青白色。玉質(zhì)細膩,拋磨光亮,體呈長方條形。兩側(cè)下彎微卷,正面高浮雕一對子母魑虎,背面雕出方形登,大螭虎頭部似貓,頭上有獨卷角、身材修長,昂首呈"S"形行走狀,長尾回卷。小螭尖耳,一雙圓眼凸出,伸出大象一般的長鼻,尾部回卷,體呈"C"形,子母螭互相對視,造型十分生動。
玉幣西漢
直徑3.5、方孔1.1-1.2、厚0.3厘米
陜西省西安市北郊明珠花園漢墓出土,現(xiàn)藏于陜西省考古研究所。
白玉,微泛黃。圓形扁平體,方孔,通體光素無紋,沒有使用的痕跡,也沒有拋光。
玉蟬西漢
長6.3、寬3、厚0.4 厘米
陜西省西安市北郊尤家莊14號漢墓出土,現(xiàn)藏于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
青玉,有受沁灰白斑。扁平體,長條形。中脊較厚,兩側(cè)斜下,雙目外凸,以斜刀刻出頭、頸、尾和雙翼的輪廓,雙翼和尾部均呈三角形、腹部以斜刀刻出三角形紋和平行的弧線。刀起刀落干凈利索,線條流暢。
玉豬西漢
長11.5、高4.4、厚0.7厘米
陜西省長安縣茅坡漢墓出土,現(xiàn)藏于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
青玉,有部分土沁。扁平體,雕琢出一頭俯臥狀豬形輪廓。兩面再以粗線和細線結(jié)合雕出四肢,雙眼、雙耳、口部、牙齒及鬃毛。豬長吻,菱形目,嘴角露出一對獠牙,雙耳細長后抿,頸上鬃毛豎起并前伸,短尾回卷,其上并鉆有一圓孔。
高足玉杯西漢
口徑6.3、高9.5、柄高3.5、足徑4.6 厘米
陜西省咸陽市西郊大泉村漢昭帝平陵陪葬墓出土,現(xiàn)藏于咸陽市博物館。
青玉,有灰褐色斑。玉杯呈圓筒形,上侈下斂,有高足。柄下部呈實心喇叭狀,形制規(guī)整,但有部分殘失,通體光素無紋。
玉俑頭西漢
高8.5、面寬4厘米
陜西省咸陽市周陵鄉(xiāng)新莊漢元帝渭陵建筑遺址出土,現(xiàn)藏于咸陽市博物館。
青玉,青綠色。圓雕,玉俑頭戴冠,五官端正,眉清目秀,胡須稀疏。長眼直鼻,嘴巴微啟,雙耳較大,腦后發(fā)絲精雕細刻,脖子下端有斷茬。冠頂有一可插發(fā)簪的穿孔,通體拋磨光亮。
玉人騎馬西漢
高7、長8.9厘米
陜西省咸陽市周陵鄉(xiāng)新莊村漢元帝渭陵建筑遺址中發(fā)現(xiàn),現(xiàn)藏于咸陽市博物館。
羊脂白玉,純凈無瑕。圓雕,整體形象是玉仙人騎玉天馬。玉馬呈奔跑狀,肩部和胸側(cè)刻出互相疊壓的三層羽翅,前蹄踏在球狀物上。馬背上騎一羽人,一手摁在馬頸部,另一手握一雙靈芝草,羽人肩部和腰部均雕出羽翼。腳踏板下雕琢著的云紋,寓意為天馬在空中行走。
玉豬西漢
長13.5、高5厘米
陜西省西安市南郊山門口漢墓出土,現(xiàn)藏于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
1對。青玉,因受沁呈灰白色。圓雕,兩件大小相同,形制相似。兩頭豬均是圓眼、大耳、拱嘴翹鼻,肥體短尾,其中一頭豬雙腿向前呈奔跑狀,另一頭豬,前右腿下部折疊,呈臥伏狀。兩頭豬造型風格寫實,除圓雕之外,還采用簡潔的線刻技法,將豬之形態(tài)神情表現(xiàn)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玉牛西漢
長21、寬7、高7厘米
陜西省蒲城縣賈曲鄉(xiāng)西賈曲村遺址出土,現(xiàn)藏于陜西省歷史博物館。
玉呈青色、白色夾黑色。圓雕,牛四腿曲伏呈臥姿,頭微抬前伸,雙目圓睜,鼻孔歙張,嘴唇微啟,神情安詳,牛雙角后伏,一角略殘,牛尾向下垂卷。牛身上加飾少許簡練的陰線,面部有兩個陰線圓圈紋,腹部刻有一"估"字,其含義尚不清楚。
玉鷹西漢
長7、寬5、翅寬7.1、尾寬2.6、高2.5厘米
陜西省咸陽市周陵鄉(xiāng)新莊村漢元帝渭陵建筑遺址中出土,現(xiàn)藏于咸陽市博物館。
玉呈青白色和少量黃色及部分紅璞。圓雕,玉鷹展雙翅呈飛翔狀。雙腿爪部并攏,收于腹下。玉鷹圓眼勾喙,目光兇猛,碾琢出起伏并層層疊壓的雙翅,羽毛豐滿,再飾以長陰線和密集的短陰線,頭后和身背上陰刻出"V"形 紋飾,以示線羽。
玉熊西漢
長8、高4.8 厘米
陜西省咸陽市周陵鄉(xiāng)新莊村漢元帝渭陵建筑遺址中出土,現(xiàn)藏于咸陽市博物館。
白色,玉色光亮。圓雕。玉能圓頭、圓眼、長吻短尾、粗頸,及耳后抿,呈蹣跚行走狀,憨態(tài)可掬,悠閑自在,造型生動,手法寫實,以極少量的陰線刻劃細部,通體拋光。
玉獬豸西漢
長4.5、高3.7、厚1.6厘米
陜西省西安市三橋鎮(zhèn)漢墓出土,現(xiàn)藏于西安市文物商店。
白玉,玉質(zhì)溫潤。圓雕。獬豸圓眼昂首,胸肌隆突,雙耳豎立,頭頂直立一尖角,長嘴短尾。前右腿折疊呈跪姿,蹄足,其余三條腿呈曲臥狀,以陰線勾勒體毛,線槽底部未拋光,留有毛茬。獬豸是古代傳說中能辨曲直,以角觸不正之人的神獸。
玉辟邪西漢
長7、高5.4 厘米
陜西省咸陽市周陵鄉(xiāng)新莊村漢元帝渭陵建筑遺址出土,現(xiàn)藏于咸陽市博物館。
白玉,有少量紅璞。圓雕。玉辟邪突胸呈臥姿,胸肌上浮雕"人"字形長髯,昂首前視,張口露齒,頭生雙角而后伏,雙耳后聳,頰后披毛,肩生雙翼,尾部回卷成"入"字形,臀部與尾巴上琢有三個圓形凸起。玉辟邪是帶翼的玉神獸。
玉辟邪西漢
長5.8、高2.5厘米
陜西省咸陽市周陵鄉(xiāng)新莊村漢元帝渭陵建筑遺址出土,現(xiàn)藏于咸陽市博物館。
白玉,有紅璞。玉辟邪呈匍匐狀,雙目炯炯有神,頭微偏,張口露齒、有獠牙四顆,余齒各四,鼻孔歙張,雙耳豎起,頭頂?shù)褚毁N伏之長岐角,面頰上琢有圓圈毛紋,肩生雙翼。前腿弓支,一側(cè)腿后蹬、尾巴回卷有力、足分四爪,掌部有肉墊,該玉雕采用了鏤空透雕、高浮雕和線雕等技法,充分表現(xiàn)了辟邪捕食前的兇猛機警的神態(tài)。
玉壁東漢
直徑23.4、孔徑4.2、厚0.50厘米
陜西省咸陽市師范??茖W校藉出土,現(xiàn)藏于咸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青玉,顏色青中泛白。玉璧形制規(guī)整,兩面雕琢相同紋飾??拙壓丸低饩壐鞯褚魂幘€圈,玉璧中部雕琢一圈絢紋,將玉器分為兩個環(huán)形單元,內(nèi)圈浮雕出帶六角格子的蒲紋,外圈雕琢四組獸面紋,并且互相對稱,獸面均為菱形眼,頭上一對彎角,直鼻,兩股鼻毛向兩側(cè)翹起,前兩肢與后兩肢交纏,位于面部兩側(cè)并向左右伸展。
螭虎紋玉壁東漢
直徑15.8、厚0.7厘米
陜西省咸陽市周陵鄉(xiāng)新莊村出土,現(xiàn)藏于咸陽市博物館。玉呈淡黃色,玉色純凈。此璧下半部殘,兩面造型紋飾基本相同,內(nèi)孔緣和外廓緣凸出,璧面浮雕排列整齊的乳丁紋。出廓部分正中鏤雕篆體"延年"二字,左右兩側(cè)各鏤雕一只螭虎。螭虎面部、身軀、四肢、尾部均陰刻弧線或短平行細線。左側(cè)螭虎肩飾羽毛。
心形玉佩東漢
長10.2、寬6.3、孔徑1.8-3.7、厚0.4厘米
陜西省華陰縣油巷新村大司徒劉崎墓中出土,現(xiàn)藏于華陰西岳廟文物管理處。
日玉,表面多處夾有赭色。玉佩呈橢圓形,正面微鼓,中心部位為一橢圓形孔??走吘壙|雕出三只螭虎,螭虎頭上雕出長獨角,四肢彎曲、均呈正背連體的穿云奔騰狀,正面浮雕的螭虎又用陰線裝飾細部 背面較平,以陰刻的曲線和短平行細線裝飾螭虎身軀和四肢。
玉豬東漢
長11.4、寬2.2、高2.8厘米
陜西省西安市北郊紅廟坡漢墓出土,現(xiàn)藏于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
玉色青白,溫潤晶瑩。玉豬呈方柱體平臥狀,以細陰線雕出圓眼長眉,以斜刀刻出四肢,小腿折疊于腹下,頭部上端呈斜坡狀,雙耳后伏,拱鼻,但無鼻孔,方臀,尾部和頜下各鉆一孔,風格簡潔明快。
玉豬東漢
長10.8、寬2.2、高2.8厘米
陜西省西安市北郊漢墓出土,現(xiàn)藏于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
白玉,光潔純凈。玉豬呈方體平臥狀,以細陰線刻出三角形眼,以斜刀刻出玉豬的四肢和雙耳,小腿壓于腹下,頭部上端斜下,拱鼻翹起,無鼻孔,方臀,尾部和頜下各橫穿一孔。
玉豬東漢
長13、寬2.6、高2.3厘米
陜西省華陰縣油巷新村大司徒劉崎墓出土,現(xiàn)藏于華陰西岳廟文物管理處。
白玉無瑕。玉豬呈長方體平臥狀,豬身、鼻盤、嘴端、臀部均呈方形或長方形,以斜刀刻出豬之四肢和耳朵,頭頂下斜,拱鼻翹起,鼻孔和眼睛未刻,尾部、頜下各橫穿一孔。腹右側(cè)留有斷茬痕。
玉辟邪東漢
殘高18.5、長18、寬6.7厘米
陜西省寶雞市北郊漢墓出土,現(xiàn)藏于寶雞市青銅器博物館。
青玉,有較明顯的黑色紋帶。圓雕,采用一塊較大的玉料雕琢而成。辟邪昂首挺胸,隆鼻鼓目,雙耳后聳,作張口怒吼狀,頜下有長髯,與胸肌相連,額后有一長方體榫座,背上還琢出圓筒狀孔,并與腦后一股長發(fā)相連。辟邪肩生雙翼,翼羽層層疊壓,后腿上也雕有羽毛。
玉豬漢代
長11、寬2.6、高2.8厘米
陜西省西安市北郊紅旗機械廠基建工地出土,現(xiàn)藏于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
1對。青玉,兩件均有少量受沁白斑。圓雕,兩件玉豬大小、形制相同,風格均寫實。但眼睛額飾略有區(qū)別,均為葉形大耳,拱鼻,有淺淺的鼻孔,頭身渾然一體,以斜刀刻出腿部,并加飾陰線,呈曲腿伏臥狀,臀部渾圓,底部四肢浮雕成兩個"八"字形。一件玉豬為陰線菱形眼,并加有弧形陰線眼眉,額部有陰線菱形網(wǎng)紋飾。而另一件玉豬,在額頭上僅有極淺的菱形劃痕,眼部亦有不規(guī)則的劃痕。
玉壁漢代
直徑17.4、孔徑2.8、厚0.7厘米
陜西省周至縣城東關(guān)出土,現(xiàn)藏于陜西省歷史博物館。
白玉,溫潤純凈。形制規(guī)整,內(nèi)孔緣和璧外緣均陰刻一圈壓邊線,璧兩面均浮雕排列整體的乳丁紋,除內(nèi)外緣有部分乳丁不完整之外,其余乳工均飽滿完整,大小相同,間距勻稱,兩面紋飾相同。
螭虎紋玉劍珌漢代
寬7.4、高4、厚1.4厘米
陜西省西安市北郊紅旗機械廠基建工地出土,現(xiàn)藏于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
青玉,淡青色。玉嫖平面呈梯形,中部較厚,兩側(cè)斜收變薄,上端正鉆一直圓孔。兩面均浮雕螭虎形象。螭虎張口銜一瑞草。瑞草的雕琢技法從線刻至壓地隱起乃至浮雕,其過渡十分自然。
八環(huán)蹀躞玉帶北周
復原長度1.5米柿蒂紋方鈴長3.5、寬3.4、厚0.6厘米附環(huán)方鈴長3.5、寬3.4、厚0.6 厘米偏心孔環(huán)直徑2.9、厚0.2厘米
陜西省咸陽市底張灣北周若干云墓出土,現(xiàn)藏于陜西省考古研究所。
白玉,潔白光亮。玉帶原由程(革帶)與釘在其上的帶鈴、偏心孔環(huán)(扣眼)、銃尾和帶扣以及程后所襯的婆金銅片組成。另有兩件懸掛在帶環(huán)的帶鞘刺錐。玉帶具以新疆和田上等白玉雕琢。
鑲寶珠金項鏈 隋代
周徑43、垂珠長3.1厘米 重91.25克
陜西省西安市玉祥門陷大業(yè)四年李靜訓墓出土,現(xiàn)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
項鏈由各鑲10顆珍珠的28個球形飾所組成。金球分為左右兩組,每組14個、各球之間用金絲編織的鏈索連接,在兩組金球鏈索之頂端各有一方形全飾,內(nèi)嵌"青金石"。項鏈下端有五件垂飾,居中為圓形金飾、其內(nèi)嵌有紅色雞血石,雞血石一周有24 顆珍珠、左右兩邊各連接一四邊內(nèi)曲的方形金飾,其上皆嵌有藍色珠飾,最下端掛一心形藍色珠飾,其邊緣的金飾作三角并行線凹入狀。
玉釵隋代
左∶長8.1、上寬1.8、下寬1.2、釵徑0.4厘米中、右∶長6.8、上寬1.5、下寬1、釵徑0.4厘米
陜西省西安市玉祥門隋李靜墓出土,現(xiàn)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
玉色潔白。三件玉釵形制相同,均為雙股釵,上端內(nèi)直外弧,股扁圓,由上至下漸細,前端近錐形。通體拋光,工藝精湛。
獸形玉佩隋代
長2.7、高2厘米
陜西省西安玉祥門外隋李靜訓墓出土,現(xiàn)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
玉色青白。圓雕,獸形,形似兔。尖吻,大耳,短尾,四足伏地,在前后足之間,由左側(cè)斜穿一孔,底部琢出凹槽,除底部外,通體拋磨光亮。
金扣玉杯隋代
口徑5.6、高4.1、圈足底徑2.9、金扣寬0.6厘米
陜西省西安市玉祥門外隋李靜訓墓出土,現(xiàn)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
白玉,玉色純凈,玉質(zhì)溫潤而富有光澤。杯作大口平唇,深腹,壁上闊下斂,平底,下有假圈足,口沿外一周鑲金,白玉甜托金扣,黃白相映,富麗堂皇,造型優(yōu)美。
玉梁金筐真珠蹀躞帶唐代
復原長度1.5米 圓首矩形帶鈴長8、寬3.5、厚1.2厘米圓形寶鈿持直徑3、厚1.2厘米 玉梁寶鈿蹀躞飾上節(jié)長6、寬4.2、厚0.8厘米,下節(jié)長8.2、寬6、厚0.8 厘米 玉帶扣長徑4.8、短徑3、厚0.6、扣針長3厘米
陜西省長安縣南里王村唐安繳墓出土,現(xiàn)藏于陜西省考古研究所。
青白玉,部分泛淺綠。此玉帶表框皆以青白玉制作,框內(nèi)為"金框?qū)氣氄嬷檠b"。它由圓首矩形特四、圓形帶鈴八、圓形偏心孔環(huán)一、忍冬形蹀躞帶飾和玉帶扣各一所組成(尚缺一件銃尾)。玉表框在唐代文獻中稱為"玉梁",該玉帶玉質(zhì)溫潤瑩秀,制作考究,"金筐寶鈿真珠裝"豪華富麗,工藝精湛。
九環(huán)十四鈞蹀躞玉帶唐代
復原長度15米方持長32、寬29、厚03厘米 附環(huán)長徑29、短徑26、厚03厘米 柿蒂紋方鈴邊長3、厚03厘米 有孔尖拱形特底邊長3、高3、厚03厘米 圓首矩開特長55、寬3、厚0. 3厘米 玉帶扣長徑4、短徑29、厚03厘米 圓首矩形輪尾長8. 6、寬3、厚03厘米 偏孔環(huán)直徑27、厚02厘米
陜西省西安市何家村窖藏出土,現(xiàn)藏于陜西省歷史博物館。
白玉,微泛青色。此玉帶由附環(huán)方鎊九、柿蒂紋方鈴二、有孔尖拱形鈴三、圓首矩形較、玉帶扣、圓首矩形鈍尾各一,偏心孔環(huán)八,總計25件組所構(gòu)成、結(jié)構(gòu)完整,形制規(guī)范,通體光素。
伎樂紋獅紋玉帶唐代
半圓形鑄背面長4、高3、正面長3.6、寬2.6、厚0.5厘米方鑄背面長4、寬3.8、正面長3.6、寬3.4、厚0.5厘米圓首矩形轉(zhuǎn)邊長4.2、寬4、厚0.5厘米圓首矩形輪尾長4.4、寬4、厚0.5 厘米
陜西省西安市何家村窖藏出土,現(xiàn)藏于陜西省歷史博物館。
白玉,乳白色。此玉帶由伎樂紋方鑄、伎樂紋圓首矩形特,伎樂紋圓首矩形輪尾各一,伎樂紋半圓形鑄八、獅紋半圓形鈴一、總計16件所組成。每塊帶鈴正面雕出人物或獅紋。以輪具碾琢出人物或獅紋的輪廓及細部。
胡騰舞紋玉能尾唐代
長10.5、寬5.1、厚0.9厘米
陜西省禮泉縣唐昭陵同出土,理藏于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
白玉、乳白色。圓肯知形,兩面邊緣均削校,正面雕出一跳胡騰的男子,舞者長發(fā)卷曲,高費深日,而帶微獎,上著圓領緊身長袖衣、腰系長袖,祺下擺飾花邊,足澄高簡靴,屈肘揚右手,左手摸于臀側(cè)、雙手均商于中,右品臉起,左腿微曲,肩披飄帶,舞于圓良之上。圓膝腳h重索,其內(nèi)凹劉一"田"字。背面方形一端的削低一層,所的平面呈圓把形和長方形,并在其上鉆出五個隧孔,以便將料未端與其固定在一起。
獅紋玉帶唐代
方鈐背面長3.6、寬3.4、正面長3.4、厚0.7厘米
圓首矩形答背面長4.8、寬34、正面長4.6、寬3.2、厚0.7厘米圓首矩形輪尾背面長5、寬34、正面長48、寬32、厚085厘米帶扣扣環(huán)長徑56、短徑3.2、環(huán)面寬1、厚0.7、扣針長3.1厘米
陜西省西安市何家村窖藏出土,現(xiàn)藏于陜西省歷史博物館。
白玉,乳白色。此玉帶由獅紋方鈴13,獅紋圓首矩形鈐(扣柄)、獅紋圓首矩形鈍尾、玉玦(即玉帶扣)各一,總計16件所組成。帶的、錠尾正面雕琢出各種形態(tài)的獅紋。
有孔玉帶唐代
方轉(zhuǎn)背面邊長4、正面邊長3.6、厚0.5厘米
半圓形特背面通長4、高3、正面通長36、高26、厚0.5厘米叢首矩形轉(zhuǎn)背面長46、寬36 正面通長44、寬32、厚45厘米免尾背面長5、寬3.8 正面長4.8 寬3.6、厚0.7 厘米扣環(huán)長徑5.3.短徑3.2厚0.8.扣針長3.1 厘米陜西省西安市何家村容藏出土 現(xiàn)藏于陜西省歷史博物館。日玉。此玉帶由方鈴四半圓形轉(zhuǎn)九。圓形矩形鈴和圓形矩形輪尾及玉帶扣各一、總計16件所組成。玉質(zhì)細膩,通體拋光,光素無紋。
玉帶唐代
半圓形鈴背面長4、高3、正面長3.6、寬2.6、厚0.5厘米方鈴背面長4、寬3.8、正面長3.6、寬3.4、厚0.5厘米圓首矩形鈴邊長4.2、寬4、厚0.5厘米圓首矩形鈍尾長4.4、寬4、厚0.5厘米
陜西省西安市何家村窖藏出土,現(xiàn)藏于陜西省歷史博物館。
白玉。此玉帶由方鑄四,半圓形绔九,圓首矩形绔和圓首矩形鈍尾各一,總計15件所組成。帶鈴鈍尾背面鉆孔情況與白玉有孔玉帶相同。鈍尾方端背面一側(cè)削薄。玉帶鈣通體光素無紋,正面拋磨光亮。
玉帶 唐代
方鎊背面長4、寬3.6、正面長3.6、寬3.4、厚0.6厘米半圓形轉(zhuǎn)背面長38、高29、正面長35、高2.7、厚0.6厘米圓首矩形特背面長48、宵36 正面長4.6、寬3.4、厚06厘米能尾背面長4.8、寬3.6 正面長4.6寬3.4、厚0.7厘米扣環(huán)長徑5.3、短徑3.2、厚0.6 厘米
陜西省西安市何家村窯藏出土,現(xiàn)藏于陜西省歷史博物館?,F(xiàn)玉,青色內(nèi)含有黑色斑紋此玉帶有方轉(zhuǎn)四,半圓形挎九、圓自矩形轉(zhuǎn)和圓首矩形轉(zhuǎn)尾及玉帶扣各一,總計16件所組成。帶跨究尾背面鉆孔情況與更白玉帶相同,較尾矩形背面一端被月溥??坩槾笾鲁?#34;T"" 形 前端如包頭,后端兩側(cè)有短軸。
玉帶唐代
方銙背面長4.1、寬3.8、正面長3.9、寬3.6、厚0.65厘米圓首矩形特背面長44、寬38、正面長4.3、寬36、厚065厘米鈍尾背面長5、寬3.8、正面長4.8、寬3.6、厚0.85厘米半圓形特背面長4、寬3.1、正面長3.8、寬2.9、厚0.65厘米帶扣長徑5.2、短徑3.1、扣針長3厘米
陜西省西安市何家村窖藏出土,現(xiàn)藏于陜西省歷史博物館。
玉色為青白、青灰,并夾有深黑色斑紋。深斑玉帶由半圓形特九、方形特四,圓首矩形特、圓首矩形輪尾各一,總計16件所組成,通體光素無紋。背面均鉆有隧孔。輪尾方端背面削掉一層,其上亦鉆有隧孔。扣環(huán)正面起脊,后端兩側(cè)琢出短軸。
玉帶唐代
力鈴背面長3.9、寬3.7、正面3.7、寬3.5、厚0.5厘米《自矩形特背面長48、寬3.7、正面長4.6、寬35、厚05厘米比尾背面長4.9、寬3.7、正面長4.7、寬3.5、厚0.6厘米形鈴背面長38、高28 正面長3.6、高26、厚0.5厘米世和扣環(huán)長徑5、短徑2.8、扣針長2.8厘米
西安市何家村窖藏出土,現(xiàn)藏于陜西省歷史博物館°。色青黃,內(nèi)含有褐色。光素無紋,表面拋磨光完,二既未鉆孔又未拋光,可視其為半成品。
玉佩唐代
上∶長12.8、高6.3、厚0.6厘米下∶長13.2、高5.5、厚0.6厘米
陜西省西安市南郊草場坡出土,現(xiàn)藏于西安市文物保護研究所。2件。青玉,青色夾有白斑。上件近似蝙蝠形,通體光素,在頭部,尾部及兩翼處各鉆一孔。下件平面大致呈梯形,脊部為如意云紋形,通體光素,脊部正中,鉆一圓孔。
嵌金絲玉佩唐代
底邊長4.8、高4.5、厚0.3厘米
陜西省西安市唐大明宮遺址內(nèi)的孫家灣村出土,現(xiàn)藏于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
玉色雪白,潤澤。扁平體,平面近似桃形。底邊平齊,兩側(cè)為對稱的三連弧邊形,頂部為三角形,正面陰刻出圖案化的長圣曼草紋,其內(nèi)嵌以金絲,金線上尚有黑色顏料,上端鉆一孔,鉆孔使錯金圖案略有傷殘。背面光素無紋。
鴻雁紋玉梳脊唐代
長15、高5.1、厚0.15厘米
陜西省西安市南郊唐墓出土,現(xiàn)藏于陜西省歷史博物館。青玉,粉青色。扁平體,近弧形。底邊呈長條形子口,可裝梳齒,周邊略厚,沿周邊碾出一弧狀陰線,兩面均碾琢出陰線紋的鴻雁和祥云,鴻雁昂首展翅,呈飛翔狀。
海棠花紋玉梳脊唐代
長63、寬2.2、厚0.3厘米
陜西省長安縣茅坡村南唐慕出土,現(xiàn)藏于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
白玉,粉白色。扁平體,弓背形。直邊一側(cè)有榫頭狀子口,兩面分別碾琢出牡丹花葉紋和海棠花紋。
石榴花紋玉簪飾唐代
長10、寬2.8、厚0.1-0.15厘米
陜西省西安市西安交通大學內(nèi)興慶宮遺址出土,現(xiàn)藏于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
白玉,青白色。薄片狀,兩面花紋相同。雕一束繁茂的枝葉,三朵盛開的海棠,頂部雕出石榴,,花束枯藝上有細鐵孔,下端枝莖上鉆一細孔。在很薄的玉片上要雕琢不同層次的花卉枝葉,需要高超的技巧玉簪花可能是玉步搖上的飾件。
鳳鳥海棠紋玉簪飾唐代
長10.寬3.5、厚0.15厘米
陜西省西安市西安交通大學內(nèi)唐興慶營遺址出土,現(xiàn)藏于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
青白色。薄片狀,雕刻一束素戊的校。上端雕出形體較大的一只鳳鳥伏棲在盛開的海棠花上,花紋相同,雕刻技法亦同上。枝莖上亦雕出小缺口,以便系之,
鴛鴦海棠紋玉簪飾唐代
長11.5、寬4、厚0.15厘米
陜西省西安市西安交通大學內(nèi)唐興慶宮遺址出土,現(xiàn)藏于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
白玉,青白色。薄片狀,其上雕刻一束繁茂的枝葉,并雕出盛開的海棠和含苞欲放的海棠。在前端一段最大的海棠花上,雕琢一對比翼振翅,相互嬉戲的鴛鴦,形象生動,栩栩如生。兩面花紋相同,將鴛鴦隱于花叢之中,別具匠心,花鳥相配,恰似一幅報春花鳥圖,生活氣息濃郁,極具審美價值。
水晶豬形墜唐代
長4、厚1.5厘米
陜西省長安縣南里王村唐竇激墓出土,現(xiàn)藏于陜西省考古研究所。
圓雕。豬呈伏臥狀,體肥胖,大頭肥耳,小尾,雙目圓睜,短,刀法簡潔,碾琢有力。腹部鉆一透孔,通體拋光。為鐵劍上的墜飾。
玉粉盒唐代
長徑3.7、短徑3、高1.2厘米
陜西省鳳翔縣城南唐墓出土,現(xiàn)藏于陜西省考古研究所。
玉呈青灰色,并夾有黑深色帶狀斑紋。器呈橢圓形,盒底和盒面均微鼓,琢出子母扣。表面拋磨光亮,素身無紋,造型優(yōu)美,工藝精湛。
花卉紋玉盒唐代
長4.5、寬3.5、高1.4厘米
陜西省西安市宮城遺址內(nèi)出土,現(xiàn)藏于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
青玉,表面呈淺灰褐色。食蓋盒身均琢成方形委角,有子母日可以扣合,盒內(nèi)拋光,盒身含蓋均剔地雕出花卉枝葉,在應身、盒蓋的側(cè)面陰刻蔓草紋,盒蓋、盒身頂端凸出部分各讀空一對互相嬉戲之鴛鴦、并作為盒之把手。盒身、盒蓋下端側(cè)面中部各鉆一圓孔,嵌入金紐,以便開啟玉盒。
鑲婆金嵌寶珠玉鐲唐代
直徑7、孔徑6、厚1.7厘米
陜西省西安市何家村窖藏出土,現(xiàn)藏于陜西省歷史博物館。
1對。玉色青白,純凈,玉質(zhì)溫潤細膩。三段弧形玉均是內(nèi)弧壁平整光滑,外弧壁上下緣內(nèi)收,中部雕琢成三圈凸棱。其中兩段弧形玉的一端以婆金銅片,包釘在一起,不能打開,其外緣制作成花朵形,中部花蕾高凸,內(nèi)鑲淺紫色寶石,第三段弧形玉的兩端與前兩段弧形玉的另外一端之間,則以婆金較鏈式合頁軸相連,其軸可以抽出或插上,以便玉臂環(huán)開啟或閉合。兩合頁外緣均制成虎頭形,頭向相背,料珠鑲雙眼球,頭頂各嵌一枚淺紫色寶石。
鑲金玉鐲唐代
直徑8.1、孔徑7、厚1.9厘米
陜西省西安市何家村窖藏出土,現(xiàn)藏于陜西省歷史博物館。
1對。玉色潔白,純凈。以金合頁將三段弧形玉連為一體,玉質(zhì)返潤,細膩品瑩。三段弧形玉等長,內(nèi)弧壁平整,外弧壁上下沿內(nèi)斂、中部雕琢成=困凸樓,每段兩端均包以金質(zhì)虎頭形合頁,并以兩枚全釘從內(nèi)向外鉚固,虎頭之間亦以較連式的合頁軸相連。其銷釘軸可靈活插入或拔出,以便關(guān)閉或開啟,其設計之精巧、可謂鬼斧神工。
玉勺唐代
匙長6.2、寬3.3、柄殘長6.5厘米
陜西省禮泉縣唐昭陵趙王李福墓出土,現(xiàn)藏于禮泉縣昭陵博物館。
白玉,玉色純凈。匙面呈橢圓形,前端略尖,柄部分為兩段,前粗后細,并琢出臺階。通體拋磨,光素無紋。
羚拎半首瑪瑙杯唐代
長15.5、杯口徑5.9、高6.5厘米
陜西省西安市何家村窖藏出土,現(xiàn)藏于陜西省歷史博物館。
以醬紅地纏橙黃夾乳白編帶的瑪瑙制作,造型為彎角形杯。內(nèi)位采岐,杯口圓形,口沿下琢出兩周凸弦紋,小端雕琢成羚頭,頭上雕出兩只查曲的羚羊角,角尖接在杯口外側(cè),角工城出凹槽,羊眼圓睜。眼球外n,雙耳后抿,口鼻端裝有見癡形金帽,可以卸下。內(nèi)部有流與杯腔相通。通體拋光。
忍冬紋八曲玉長杯唐代
口沿長徑10.2、短徑5.5、高3.8、壁厚0.15厘米陜西省西安市何家村窖藏出土,現(xiàn)藏于陜西省歷史博物館。玉色潔白瑩秀,一側(cè)口沿略呈黃色。造型為八曲長橢形。深腹,下附短圈足,外腹凹凸分明,杯內(nèi)兩外側(cè)的弧形凸棱在腹壁,居中有兩條弧線凸棱從口沿至腹底,凸棱兩側(cè)為圓潤的凹槽,杯口沿外側(cè)一周磨薄,腹外壁碾琢尖葉忍冬卷草紋。
水晶八曲長杯唐代
日沿長徑9.6、短徑6、高2.5厘米
陜西省西安市何家村窖藏出十,現(xiàn)藏于陜西省歷史博物館。以透明白色水晶制作,其造型與白玉忍冬紋八曲長杯完全相,唯一的區(qū)別前者有雕紋,而后者光素。有西方學者認為此水晶杯應是波斯薩珊的制品,但波斯迄今并未發(fā)現(xiàn)與此相同的水晶杯,而發(fā)現(xiàn)有與此相同的銀器,因此,該杯可能是中國工匠以波斯薩珊銀器為藍本而作的仿制品。
瑪瑙臼 唐代
長13.5、寬6.6、高3.7厘米
陜西省西安市何家村窖藏出土,現(xiàn)藏于陜西省歷史博物館。深褐色,夾乳白縞編帶及纏絲等多種紋理的瑪瑙。長橢圓形杯體,口沿微斂,腹部外鼓,下端內(nèi)收,杯腔內(nèi)底光滑,外底附一矮圈足。雖無雕琢紋樣,但選用的瑪瑙紋理自然交錯,其美麗動人。
水晶棺槨子 唐代
長10.5、高7、前檔寬5.5、后檔寬4.5厘米
陜西省扶風縣法門寺地宮后室秘龕之內(nèi)出土,現(xiàn)藏于法門寺博物館。
此稱為五重寶函之二。其形狀大體如陜西現(xiàn)代民間木棺,由前寬后的拱弧形蓋,略呈長方形的槨室、長方形的槨座所組成。蓋、至、座分別各由一塊水晶琢成,槨座四角各鉆一孔,槨室四角均出圓棒狀樺,槨座與槨室以將鉚相連,蓋、檔有子母口。槨蓋項粘有黃寶石與藍寶石,前檔貼有石榴+狀金花。此槨造型考究,工藝精湛。
壺門座玉棺唐代
長6.5、高4.8、前檔寬3.5、后檔寬2.7厘米陜西省扶風縣法門寺地宮出土,現(xiàn)藏于法門寺博物館。此棺位于水晶槨內(nèi),為五重寶函之一。以羊脂白玉琢制而成,形狀猶如民間木棺,由蓋、室、座三部分組成。棺蓋為前寬后窄的拱弧形,蓋前后各琢一道凹槽,棺體前端較寬高,后窄短,前后檔呈半圓弧凸出,微向前傾,棺體上端兩側(cè)有軌槽,棺座和棺床呈一體,棺座兩側(cè)均鏤空三個壺門,棺座前端鏤空兩個壺門,棺座后端鏤空一個壺門。棺體四角和棺床四角相應位置均鉆一孔??刹彘俱T合。
龍首形玉飾件唐代
長18、寬7.5、厚10.2厘米
陜西省西安市東南郊唐曲江池遺址出土,現(xiàn)藏于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
以玉雕琢,外形為一圓踐龍首,巨目外凸,眉梢上卷,長吻尚題,長須后卷,園嘴方齒,獠牙外露,頭頂鏤雕出后伏的雙用,須后齊平,其內(nèi)為近長方形凹槽,后端為弧形,內(nèi)留有切卷的縫和管鉆鉆后未取掉的內(nèi)芯。在龍頭雙角之間鉆一圓九,與凹槽相通。此龍頭有可能是息室榻、步輦或游船上的構(gòu)件,是迄今所見的唐代玉雕中形體最大的一件。
鷹形玉飾件唐代
長11、寬6、厚5厘米
陜西省西安市唐大明宮遺址出土,現(xiàn)藏于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
青玉,玉質(zhì)溫潤細膩。近似長方體,雕出鷹首和前半身,鷹圓目尖喙,雙眼是用不同直徑的管鉆所打,其內(nèi)的毛茬尚清晰可見。鷹首頂?shù)癯鰞蓚€小浮突,眼下頸部均以砣具碾琢出凹槽,背身雕出翅膀羽毛,后端平齊,正中鉆一大圓孔,背部亦鉆五個圓孔。因此它可能是皇家榻、步輦或?qū)m殿內(nèi)的裝飾構(gòu)件。
竹節(jié)形玉握唐代
直徑1.3、長9厘米
陜西省禮泉縣唐昭陵2號陪葬慕出十,現(xiàn)藏于禮泉縣昭陵博物館。
玉呈青黃色。扁竹節(jié)形、通體拋磨光滑,素面無紋。
滑石豬唐代
長5、高1.8、厚1.6厘米
陜西省長安縣茅坡村唐墓出土,現(xiàn)藏于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
以滑石雕琢的野豬。肥頭,鼻盤夸張上翹,口縫特長,頸背部均雕出齒狀鬃,腿粗,呈奔跑狀。通體光素,略去了雙眼,造型特別夸張有趣。
玉人宋代
高3.4、寬2、厚0.6 厘米
陜西省西安市未央?yún)^(qū)六村堡鄉(xiāng)徐家塞村出土,現(xiàn)藏于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
胃玉,有受沁白斑。玉人頭裁冠,雙腿盤坐,瞇眼,大耳,蔥筆形小鼻,口微啟。身著長領密袖長袍,腰系帶,雙手疊置胸前,寬袖飄于腹前,身上衣褶自然流暢,背面平坦。
鳥銜花形玉佩宋代
長4.2、寬3.8、厚0.8厘米
陜西省西安市大雁塔南出土,現(xiàn)藏于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白玉,粉白色。佩呈扁平體,鏤空透雕一展翅翹尾的鸚鵡,口銜一花枝飛翔,梅花在鸚鵡頭頂盛開。該佩在琢出鸚鵡花枝輪廓的基礎上,采用壓地陰刻等技法雕琢而成,陰線有粗有細。鸚鵡眼睛為淺窩形,以較粗陰線碾琢出鸚鵡勾喙。背面光素無紋。
璃龍穿花紋玉帶環(huán)元代
長徑7.6、短徑6.1、厚1.3厘米
陜西省西安市東郊田家灣村出土,現(xiàn)藏于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
日玉,玉色純凈。橢圓形環(huán)上鏤雕串枝花葉,花叢中穿行一等龍,蝸龍圓頭,頭頂有一束棒狀發(fā)飾,圓耳聳立,粗眉上場,圓目,直鼻,細頸,前肢匍匐,后肢一伸一蹬,身體側(cè)轉(zhuǎn)類"字形,長尾回卷,螭龍背脊刻以雙陰線?;ㄈ~呈高浮覽,豐滿柔和,陰刻細密線表現(xiàn)葉脈,環(huán)托左邊居中部分也列顯留有供帶鈞穿入之孔。背面未拋光。
松鶴龜鹿紋玉佩宋代
高6.2、寬5.4、厚0.7厘米
陜西省西安市西安交通大學出土,現(xiàn)藏于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
白玉,微泛紅。玉佩呈立式卵形,底部略平,鏤空透雕。山石之間有松、竹及靈芝。左下雕一龜,臥在山石上昂首張口,口吐仙氣蒸騰為朵朵祥云,上雕一只仙鶴展翅飛翔,右下雕一行走鹿,回首仰望空中之仙鶴。玉佩背面磨光,底部亦鉆有兩個透孔。
1.《【鈍尾兩頭蛇】中國出土玉器全集(14)陜西_部分3》援引自互聯(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wǎng)站無關(guān),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鈍尾兩頭蛇】中國出土玉器全集(14)陜西_部分3》僅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nèi)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zhuǎn)載時請保留本站內(nèi)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pet/2468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