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氏極樂組(Diphyllodes respublica,英文名稱:Wilson's Bird-of-paradise)
是印度尼西亞巴布亞島的特有種。威爾遜極樂鳥全身五顏六色,看起來有點像荷蘭畫家彼埃?蒙德里安的畫。雄鳥閃亮的藍色的頭部覆蓋著皮膚,而不是羽毛,這在鳥類中是不尋常的。雄鳥喜歡為心儀的異性清掃出一塊空地。
▲長尾寡婦鳥,一種生活在非洲的鳥類物種。長尾寡婦鳥的雄鳥有很長的尾羽,是尾羽比例最長的鳥類之一,長度為50厘米,而雌鳥的尾羽長度正常,只有7厘米。
鳥類學家安德森曾經(jīng)用長尾寡婦鳥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說明了雌性的長尾寡婦鳥傾向于選擇尾羽更長的雄鳥。
▲紫胸佛法僧(學名:Coracias caudatus,英文名:Lilac-breasted Roller)是佛法僧屬的鳥類。為中等攀禽,典型羽色為藍、綠色。雙親一同孵化鳥蛋,共同撫育幼鳥。它們廣泛分布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及阿拉伯半島南部,喜歡廣闊的林地及大草原。是博茨瓦納和肯尼亞的國鳥。
▲東非擬鴷(學名:Trachyphonus darnaudii,英文名: D’Arnaud’s Barbet)屬鴷形目非洲擬鴷科。分布于非洲東部。胸部黑色,臀部紅色。與其他非洲擬鴷不同,東非擬鴷的嘴為灰色。
▲藍嘴黑頂鷺(Capped Heron)別名,藍嘴黑帽鷺、藍嘴黑冠鷺。屬鳥綱 、鸛形目、鷺科、黑頂鷺屬。它屬中型涉禽。全身淺黃或白色色羽毛。頭部羽毛為黑色,像呆了個黑色小帽,鳥喙是鈷藍色。它分布于南美洲部分地區(qū)以及??颂m群島。
▲簇舌巨嘴鳥屬的鳥類均屬中型攀禽,外形略似犀鳥,其13個種類較巨嘴鳥屬的種類體型小而細長,尾更長。它們棲息于暖林及邊緣地帶,很少出現(xiàn)在海拔1,500米以上的地方。上體黑色或墨綠色,腰部深紅色,頭部通常為黑色和栗色。下體以黃色為主,大部分種類有一處或多處黑色或紅色斑紋,有時會形成一塊大的胸斑。
▲薩克森極樂鳥又名薩克森天堂鳥、薩克森風鳥,是生活在新幾內(nèi)亞的一種極為美麗的極樂鳥。它頭上一對足有半米長的飾羽是其最引人入勝的地方。
據(jù)說當年第一份標本帶回歐洲的時候,人們都不相信它是真的。如果把那對長毛揪下來黏在尾巴上,可信度可能看上去還高些吧!成年薩克森風鳥的領地意識非常強烈,他們會在樹頂上各種叫喚,用以趕走附近的雄性。雖然這種聲音可能聽上去會像任何東西——除了鳥叫。
▲斑犀鳥亦稱"冠犀鳥",屬佛法僧目,犀鳥科。該鳥在中國主要分布于西南部云南省的南部、西部以及廣西省的西南部地區(qū)。斑犀鳥體形十分奇特,為稀有的觀賞珍禽之一,被列入國家二級保護鳥類
▲霸鹟科(拉丁學名:Tyrannidae,英文名稱:Tyrant-flycatchers)是雀形目的一科,有103屬427種,是地球上鳥綱最大的科,主要分布于南美洲熱帶地區(qū),少數(shù)分布于中美洲至北美洲,是亞鳴禽中唯一遍布南北美洲的一科。形態(tài)和習性與舊大陸的鹟類相似,食性多樣。有的種類敢和比自己體型大很多的動物搏斗,有“必勝鳥”之稱。
▲紅須蜂虎分布于中南半島和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qū),包括緬甸、越南、老撾、柬埔寨、泰國以及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qū)、香港、海南島。太平洋諸島嶼,包括中國的臺灣省、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以及菲律賓、文萊、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爪哇島以及巴布亞新幾內(nèi)亞。
▲壯麗細尾鷯鶯(拉丁學名:Malurus cyaneus,英文名:Superb Fairy-wren),是細尾鷯鶯科的一種雀鳥,體長約14厘米,重量約8-13克,體形長尖窄,下部寬闊,雄性羽毛為藍色配有黑色和灰色,雌性和雛鳥的羽毛為黃褐色。
春夏季繁殖,一窩兩只以上,食物一般為昆蟲和細小的生物,以叫聲為主要交流方式,廣泛分布在相對較潮濕及肥沃的澳洲東南部。
▲智利蜂鳥是很煩人的,即使它很漂亮,角蜂鳥是振翅頻率最高的蜂鳥。分布于南美洲(包括哥倫比亞、委內(nèi)瑞拉、圭亞那、蘇里南、厄瓜多爾、秘魯、玻利維亞、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烏拉圭以及馬爾維納斯群島(也稱??颂m群島)
▲鳳尾綠咬鵑(學名:Pharomachrus mocinno),是咬鵑科中一種十分華麗的鳥類。其他咬鵑科的鳥都是在南美洲及東巴拿馬中出現(xiàn),只有此種鳥出沒在南墨西哥到西巴拿馬等地。共有兩個亞種,分別是指名亞種P. m. mocinno及哥斯達黎加亞種P. m. costaricensis。此鳥在中部美洲神話當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位。
▲印加燕鷗體色深灰,體長 40 厘米左右,白色的卷曲觸須突出在外。常在靠近岸邊的海面上飛翔,動作靈活。捕食水面上的小魚,有時也捕食被海獅、鯨和鸕鶿驚起的魚群。常集成大群。分布于南美洲西部厄瓜多爾、智利等沿岸地帶,在巖縫中的平坦處筑巢,或占用潛鳥、企鵝等海鳥的舊巢穴。
▲啄羊鸚鵡 Nestor notabilis 卡卡鸚鵡 Nestor meridionalis 北島卡卡鸚鵡, Nestor meridionalis septentrionalis 南島卡卡鸚鵡, Nestor meridionalis meridionalis 諾??俗难螓W鵡, Nestor productus (已絕種) 分類學
本屬共有三個種,分別出現(xiàn)于新西蘭及澳大利亞,其中在澳大利亞出現(xiàn)的諾??俗难螓W鵡約于1851年經(jīng)已滅絕。它們這三個品種均與一種于15萬年前居于新西蘭森林地區(qū)的遠古祖先有血緣關(guān)系。
直至2005年一次ZW性別決定系統(tǒng)DNA序列研究中,發(fā)現(xiàn)啄羊鸚鵡和卡卡鸚鵡與單型種鸮鸚鵡有親連關(guān)系。從分子數(shù)據(jù)分析中進一步指出兩種啄羊鸚鵡族的鸚鵡與鸮鸚鵡均來自同一個祖先,而這祖先一早已脫離了鸚鵡科各種鸚鵡的演化軌跡而獨樹一幟。
▲紫水雞(學名:Porphyrio porphyrio,英文名:Purple Swamphen)為秧雞科紫水雞屬的鳥類。紫藍色,紅色的嘴形特大,具紅色額甲。罕見于云南、廣西。棲于多蘆葦?shù)恼訚傻丶昂?,在水上漂浮植物及蘆葦?shù)刂行凶摺S袝r結(jié)小群到漫水的開闊草地、稻田或火燒過后的草地上活動。尾上下抽動。該物種的模式產(chǎn)地在印度。2012年3月,廈門鳥友正式確認觀測到在廈門消失144年的紫水雞華南亞種。
▲輝傘鳥多數(shù)是一夫多妻制,只有雌鳥孵卵和照顧雛鳥。在繁殖期求偶時,雄鳥眩耀輝煌的羽毛色彩并發(fā)聲響亮的叫聲,以求引人注目吸引更多的雌鳥。分布于南美洲,包括哥倫比亞、委內(nèi)瑞拉、圭亞那、蘇里南、厄瓜多爾、秘魯、玻利維亞、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烏拉圭以及馬爾維納斯群島(也稱??颂m群島)。
▲白胸翡翠(學名:Halcyon smyrnensis,英文名:White-throated Kingfisher)屬翠鳥科翡翠屬,也叫白喉翡翠。嘴赤紅,頭頸和腹部栗色,胸部白色。是一種分布在亞洲南部和西部的翡翠。同大多數(shù)獵翠鳥一樣,完全是肉食性。白胸翡翠在軟石面掘洞為巢,多離水道甚遠,繁殖期為4-6月。
分布范圍:中東、印度、中國、東南亞、菲律賓、安達曼斯群島及蘇門答臘。
分布狀況:于中國北緯28°以南包括海南島在內(nèi)的大部地區(qū)為相當常見的留鳥,可至海拔1200米。在臺灣為迷鳥。
▲冠蕉鵑(學名:Tauraco):中小型攀禽。因喜食香蕉而得名。體長40-50厘米,冠羽發(fā)達,自行孵卵育雛。頭骨的跗蓋型為索腭。嘴形稍粗厚,微向下曲,但不具鉤。翅有第5枚次級飛羽。尾8-10枚。腳小而弱,足呈對趾型,即第2、3趾向前,第1、4趾向後。雛鳥為晚成性。尾脂腺裸出。羽無副羽。雌雄大都相似。
見于多種林地棲息地, 諸如山地森林、叢林、大草原、郊區(qū)花園等。群居性鳥類,不遷徙,通常結(jié)成家族群活動。飛行能力不佳,但善于攀爬,能在樹枝上和植被間敏捷穿行?;顫姵臭[。數(shù)十只冠蕉鵑可結(jié)群在植被中覓食,主要擷取各種果實。分布于非洲。
▲紅枕咬鵑腹部鮮紅至黃色,胸和上體色深。非洲和美洲的咬鵑,雄鳥的上體彩虹色;亞洲的咬鵑,雄鳥不具光澤,但頭、胸、腰和尾帶紅色或粉紅色。樹棲性,善爬不善走、跳,飛行能力不強,不遷徙。以果實或昆蟲為食。主要分布于丁美洲,非洲和東南亞。
1.《【圭亞那粉趾】罕見!世界上最美的20中鳥類,最后兩種是化妝了嗎?太美啦!》援引自互聯(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wǎng)站無關(guān),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圭亞那粉趾】罕見!世界上最美的20中鳥類,最后兩種是化妝了嗎?太美啦!》僅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nèi)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zhuǎn)載時請保留本站內(nèi)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pet/2465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