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帕特里夏埃德蒙茲帕特里夏埃德蒙茲
斑馬魚只有3-4厘米長,但這條小魚在生物醫(yī)學研究領域起著很大的作用。
斑馬魚可以在實驗中充當人類的角色,二者同為脊椎動物,有許多身體部位是類似的,包括大腦、心臟、肝臟和腎臟。并且,基因組測序顯示,84%的人類致病基因也能在斑馬魚中找到。
自2001年昆士蘭大學的細胞生物學家本·霍根開始研究斑馬魚以來,它們在實驗室中的使用率急劇上升,他說。這種魚的優(yōu)點之一是它們是一目了然的。因為胚胎是透明的,并且在母體以外發(fā)育,所以科學家就可以通過操縱基因來模擬人類疾病,然后直接觀察活體動物的疾病變化——這一點在小白鼠身上就做不了。
雖然成熟的斑馬魚身上會有條紋,但幼年的斑馬魚皮膚還是足夠通透的,科學家可以通過引入熒光劑來研究血管和其他系統(tǒng)(右)。在斑馬魚大腦中,霍根出人意料地發(fā)現一種“清道夫細胞”,這種細胞發(fā)揮著清除廢物的作用。他說,如果人類大腦中也出現這種細胞,而且能夠加以控制,那么可能有助于治療癡呆癥和中風。
大量重復實驗就需要大量的測試對象,而斑馬魚則是首選。在野外,斑馬魚在日出之際交配;而在霍根的實驗室,他只需打開燈光并拿掉雌雄斑馬魚之間的隔板,它們就開始交配。受雄性斑馬魚的求偶舞蹈所吸引,雌性斑馬魚開始產卵——多達300個魚卵,雄性接著將精子釋放到水中,讓這些魚卵受精。每周一次的育種確保了胚胎的供應量。
到目前為止,斑馬魚研究已經推動了癌癥、糖尿病、肌肉疾病等的研究。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研究員伊麗莎白·布爾克預測:“這些滿身條紋的小家伙將來在推動醫(yī)學研究方面具有巨大潛力?!?/p>
PHOTO: STITCHED CONFOCAL MICROSCOPE IMAGE BY NEIL BOWER, INSTITUTE FOR MOLECULAR BIOSCIENCE,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AUSTRALIA
根據一項研究小型水生動物神經活動的新研究,斑馬魚,似乎有著與人類快速眼動睡眠相似的睡眠周期。研究人員耗費十年的時間,或許還度過了若干不眠之夜,才首次確定了斑馬魚大腦的睡眠模式,而這些模式與人類睡眠時的大腦活動非常相似。
在這項新研究中,研究團隊使用先進的成像技術觀察斑馬魚的睡眠情況,他們發(fā)現,這種小魚的睡眠狀態(tài)轉換與人類的情況類似:快速眼動、睡眠和非快速眼動睡眠。之前研究者曾在很多哺乳動物、鳥類和蜥蜴身上觀察到這種模式,不過在魚類身上發(fā)現則是首次。
斑馬魚
棲息地/分布范圍 南亞淡水河流和溪流
保護狀態(tài)
無危
其他信息
斑馬魚胚胎會吸收水中的藥物。它們已經被成功運用于研發(fā)新藥物,有幾項用斑馬魚進行測試的抗癌藥物已經進入臨床試驗階段。
1.《【斑馬魚】斑馬魚造福實驗室》援引自互聯(lián)網,旨在傳遞更多網絡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斑馬魚】斑馬魚造福實驗室》僅供讀者參考,本網站未對該內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載時請保留本站內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pet/2461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