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是中國長篇歷史小說中不朽的大作。作者羅貫中把曹操塑造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封建統(tǒng)治者形象。對權勢,他有無盡的欲望。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負,他廣泛吸引人才并為他使用。
而作為正面形象的劉備,有著和曹操截然不同的性格,劉備在《三國演義》中被羅貫中打造成了一位“宅心仁厚”的君主,但他為了自身的政治抱負也是“費盡心思”,最終成就一番霸業(yè)。本文擬就曹操,劉備形象的主要方面試作分析比較。曹操形象分析
1.生性多疑,殘忍好殺
《三國演義》描繪的是一個英雄豪邁、人才輩出的時代,一個充滿剛健之氣,又極其富有浪漫情懷的時代。涌現(xiàn)出了一大批豪杰英雄在這里談笑風生、指點江山,一大批良臣猛將在這里縱橫捭闔、叱咤風云,正所謂“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而在這眾多英雄之中,曹操這一人物形象最具有典型性,鮮明獨特。
曹操生性多疑,殘酷好殺。曹操欲行刺董卓失敗,逃難之際被陳宮所縛。陳宮仰慕曹操英雄氣概,便棄官放操,并與之一同逃亡。逃亡途中,曹操和陳宮借宿呂伯奢家中。
因聽聞人語曰:“縛而殺之,何如?”?便揮劍殺人。其后在明知錯殺他人的情況下,還將錯就錯把買酒而歸的呂伯奢揮劍斬殺;并向陳宮道出了那句驚世駭俗的話語“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在看到廚房被捆縛待宰殺的豬時,曹操已然知曉錯殺他人,但卻一不做二不休將沽酒歸來的呂伯奢一并殺死,而這呂氏一家同曹操的父親曾有著深厚的情誼。呂伯奢視曹操為世侄,而曹操卻殘忍地將其與一家老小斬盡殺絕。可見曹操心腸之狠毒。
如果說曹操殺呂伯奢一家,是故意為之;陶謙害曹父,則是無心之舉。曹操遷怒于陶謙,還算是事出有因,冤有頭,債有主的話;將殺父之仇遷怒于徐州百姓,則是罪大惡極。前日錯殺呂伯奢一家老小是“寧可我負人”,今日報仇,是“不可人負我”。
曹家在舉家遷徙途中,曹父被陶謙手下一小卒所謀害,替父報仇,于情于理都可講得過去,冤有頭債有主,找到兇手嚴懲即可。但曹操替父復仇進攻徐州時,曹傳令三軍“但得城池,將城中百姓盡行屠戮,以雪父仇”。?殘忍好殺的本性,由此可見一斑。
官渡之戰(zhàn),同窗好友許攸來投,在問及糧草書目時,曹操三易其口,許攸笑著說道,天下人都知道你曹某人是奸雄,今日得以領教??!曹操也笑著回應道,豈不聞兵不厭詐乎?面對老友來投,曹操不僅沒有拿出一點信任的姿態(tài),反而一再隱瞞自己的軍糧,直至最后被友人當場拆穿才極不情愿地承認。
平心而論,許攸逃離袁紹就是為了尋得一位明主來打敗袁紹,但一心向明、誠心來投,換來的卻是曹操的滿口假話,這著實令人感到汗顏,奸雄之奸,名不虛傳。生性多疑,城府之深絕非常人所及。
崔琰當時可謂是朝廷重臣,德高望重。他原本屬于袁紹帳下的一位謀士,因袁紹聽不進不同意見而被冷落,官渡之戰(zhàn),袁紹兵敗身亡,曹操攻進鄴城,崔琰跟隨了曹操。曹操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廢除三公,恢復丞相制度,自任丞相。
丞相府下設東曹和西曹,崔琰在這兩個部門都干過,選拔了大量人才,杜絕了用人腐敗,樹立了威望。就連曹操本人也為他的浩然正氣所折服(太祖亦敬憚焉)?。稱贊他“貪夫慕名而清,壯士尚稱而厲,斯可以率時者已”。
即便就是這樣一位正直高尚、才華橫溢的人才,也被曹操所殺。崔琰的死或多或少牽連著立儲之爭,加之崔琰本人的名氣和才華也均在曹操之上,讓曹操心生猜忌,殺人理由更是荒誕至極,無論在當時還是現(xiàn)在看來都無比荒謬,“腹誹心謗”,想想這是什么理由,便使一位忠義有識之士變?yōu)榈断乱肮怼?/p>
如果說崔琰的死可以歸咎為曹操的神經(jīng)過敏,打擊報復的話,那么楊修的死則是對曹操生性多疑,殘酷好殺最好的詮釋。楊修這個人實事求是地講有那么一點小聰明,在《三國演義》中也多次提到了他猜透曹操心思的事例,在第七十二回,諸葛亮智取漢中,曹阿瞞兵退斜谷這一章回中就多次提到了楊修耍弄小聰明的故事。
曹操曾去視察新修建成的相國府,看完后一言不發(fā),不置可否,只派人在門上寫了個“活”字。楊修見狀,便命人將門拆掉重建,因為“門”中“活”就是“闊”,曹丞相是嫌門太大了。如果說這些小聰明無足輕重的話,那么他在軍中的表現(xiàn)則徹底激起了曹操殘酷好殺的本性。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操親率數(shù)萬大軍討伐劉備,從長安兵出斜谷,意欲攻拔漢中,準備和劉備集團決一死戰(zhàn)。誰知劉備率三軍將士據(jù)險,死守不戰(zhàn)。反觀曹操這邊一時束手無策,進退維谷。一晚軍營部下向他請示軍中夜行口令,竟答之以“雞肋”。
楊修聽聞這一夜行口令,立即著手收拾行裝。便有了后來那句著名的“雞肋,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不如早歸”。這一回楊修確實又猜中了,但不要忘記曹操的本性及他所處的位置,他作為一個位極人臣,大權在握的梟雄,猜忌心和防范心都是很重的。
因為曹操要維護他自己一人發(fā)號施令的獨裁統(tǒng)治局面,這就容不得他人有半點猜透他的心理活動,別人的一切他都要掌握,而他自己內(nèi)心深處的想法卻不能讓別人知道,像他身邊有楊修這么一個人物守在自己身邊,豈不是自己的心思都被他人猜中竊取,僅憑這一點就讓曹操不得不再一次展現(xiàn)出他那殘酷好殺的一面,縱使你萬般有才也不得不鏟除。
2.有膽有識,海納百川
曹操很早就意識到,擁有一批量多質(zhì)優(yōu)的人才至關重要。要想吸引人才,自身的魅力也是不可或缺的。早期的曹操可以算得上是一位“救國良臣”。在平定黃巾軍起義以后,西涼太守董卓大權獨攬,殘忍誅殺后妃少帝,謀權篡位之心昭然若揭,朝廷大臣迫于其淫敢怒而不敢言,唯有曹操孤身一人,行刺董卓;天子流離失所,曹操率眾恭迎天子于許都,在那個人人視天子為無物的時代,曹操的這些舉動都為他在政治形象上加分不少,也不可不謂為有膽有識的英雄。
在對降將謀臣的使用上曹操也可以算得上慧眼識人,頗有膽略,以曹操的生性多疑加之本就身處“上下相疑之秋也”實為不易。古往今來,啟用降將乃至重用降將都需要極大的膽略和敏銳的慧眼,諸如張遼,張遼原為呂布效命,在下邳之戰(zhàn)中被曹操俘獲。
《三國演義》于此處有一段精彩紛呈的描寫“卻說武士擁張遼至,操指遼曰:‘這人好生面熟。’遼曰:‘濮陽城中曾相遇,如何忘卻?只是可惜?!僭唬骸上醯??’遼曰:‘可惜當日之火不大,不曾燒死你這國賊?!俅笈唬骸\將安敢辱吾?’按劍在手,親自來殺張遼?!?
西我在這里仔細思考了一番,《三國演義》全書描寫曹操親自提劍來斬降將的章節(jié)并不多,在遭遼辱罵,大怒之后卻又不殺遼便是有所一番算計,操辨識出了遼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將才,這里面當然有一部分原因要歸功于劉備,關羽的求情,更多的是曹操出于渴求將才的實際考慮,在往后的時間里,曹操大膽啟用張遼,命他鎮(zhèn)守東南一方,這員降將也確實不負眾望,才有了后來的張遼威震逍遙津。
再者如原馬超手下的得力干將——龐德,曾與馬超在渭水河畔殺得曹操割須棄袍,險些命喪黃泉,但在龐德歸降曹操后,對曹操可謂死心塌地,與關云長決戰(zhàn)之時抬棺上陣,在城頭變幻大王旗的亂世年代,曹操能得到如此一位忠勇降將,不得不佩服曹操個人過人的膽識與海納百川的胸襟與氣魄,對曾把自己置之死地的降將委以重任,這也讓人欽佩曹操的膽略過人。
曹操重視人才,海納百川,頒布《求賢令》,主張“唯才是舉”,便是他踐行這一理念的重要表現(xiàn)。他曾先后三次頒布《求賢令》,明確提出“唯才是舉”的人才政策。
這在當時和后世都引起了一定的爭議,其實爭議程度的大小也從側(cè)面反映了曹操對人才之重視,只要是有才干的人物都可以向我舉薦。西我在細讀《三國演義》時發(fā)現(xiàn),曹操身邊的謀士將領多為招降納叛而得來,諸如郭嘉,賈詡,徐晃,張遼,張郃之流。
正如《三國志·武帝紀》所記敘的那樣“取張遼、徐晃于亡虜之內(nèi)”。
事實上,在每一次戰(zhàn)斗取得勝利之后,曹操都要在戰(zhàn)俘中發(fā)現(xiàn)和招募人才。謀士中也有不少來自敵方,前文所提到的許攸便是在官渡之戰(zhàn)中從袁紹營中投奔曹操而來。同樣身為袁紹謀臣的陳琳,在為袁紹起草檄文時,對曹操一家予以辱罵,被俘后眾人都勸曹操殺掉陳琳,然而陳琳卻仍被曹操委以重用。這也不得不說曹操為了獲得人才,海納百川的胸襟。
他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抱負最大限度地吸引和使用人才。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就要求他具有海納百川的胸襟與氣魄。所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就意味著來者不拒,百川歸海難免“泥沙俱下”,這又更好印證了曹操的用人之道。
3.足智多謀,雄姿英發(fā)
毫無疑問,曹操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英雄人物。曹操在年少時便被人評價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這或許是歷史上出現(xiàn)最早客觀看待曹操的評語。
西我在閱讀曹操本人詩歌的過程中也能一定程度上感受到他一統(tǒng)天下的決心和那笑傲江湖的英雄姿態(tài),如《短歌行》里的開篇兩段“對酒當歌,人生幾何?!?/p>
《龜雖壽》里的開頭兩句“神龜雖壽,猶有竟時?!边@是曹操內(nèi)心深處的一段思考與探索,當然,他給出了探索思考后的最終答案,是“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保皇恰爸芄虏?,天下歸心”。
這是一種何等氣魄的回答,在極其短暫的人生中做出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yè),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理想與抱負。
談及曹操的英雄風采,有一段便不得不提,無論是在《三國志》還是在《三國演義》中,都同樣記敘了一章曹操與劉備直面對話的故事,這就是著名的青梅煮酒論英雄。
《三國志·先主傳》說:“是時曹公從容謂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為數(shù)。’先主方食,失匕著?!?/p>
此時河北袁紹常懷鯨吞曹操之心,淮南袁術同樣覬覦中原,然而曹操卻與劉備談笑風生,視袁紹,袁術于無物,這是何等的英雄氣概。后來的歷史也確實證明了曹操的預言,曹操在北方滅了袁氏家族,被曹操視為英雄的劉備也在赤壁之戰(zhàn)后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根據(jù)地,終成一方霸主。回首再看青梅煮酒論英雄,兩位論者才是雄姿英發(fā)的真英雄。
曹操具有極其敏銳的政治頭腦,這為他本人施展雄才大略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曹操曾在他的《蒿里行》回顧了關東聯(lián)軍四分五裂,人民痛不欲生的場景。
他在詩中寫道:“鎧甲生幾虱,萬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這種景象很可能是促使曹操下定統(tǒng)一國家的決心,并施展政治才能為之奮斗終身的緣由之一。統(tǒng)一的國家必須有一個統(tǒng)一的象征,在東漢末年,統(tǒng)一的象征就是皇帝。
西我在此認真研讀了曹操迎天子于許都的說法是“奉天子以令不臣”。這和通常所講的“挾天子以令諸侯”有很大區(qū)別,前者意思是我曹操是奉天子的命令來討伐你們這些亂臣賊子,我是“正義”的一方;后者意思則完全變成了要挾天子來發(fā)號施令。這里面不難看出曹操的“用心良苦”至少在天子初臨許都的那段時間來看,曹操所打出的政治口號和他的政治舉措都收到了不錯的效果。
更為重要的是,曹操在這當中撈到了一筆極為寶貴的政治資本,他將自己變成了匡扶漢室的英雄,這下就將自己的反對派都置于不仁不義的不利地位。
曹操,包括曹操以外的所有地方勢力內(nèi)心都明白,盡管大家都心知肚明現(xiàn)在這個皇帝是虛的,是個擺設,可那些地方割據(jù)勢力都不敢說皇帝是虛的,是可以不認的。正如《皇帝的新裝》里誰也不敢說皇帝沒穿衣服如出一轍,他的對手不敢明目張膽唱反調(diào)。
這不得不令人佩服曹操高人一等的政治智慧和政治遠見。
二、劉備形象分析
1.用人不疑,重情重義
歷數(shù)古往今來禮賢下士的典范,莫過于《三國演義》中第三十七回劉玄德三顧茅廬。
羅貫中在此處借張飛的言辭(風雪甚緊,不如早歸)所透露出的焦躁,來反襯劉備的謙恭,前幾次前往,劉備可以說是吃了閉門羹,換做常人就要心生懷疑,覺得自己到底有沒有三番五次前去拜望求見的必要,抑或這個臥龍先生是否真的如水鏡先生和徐庶所說的那樣有神通廣大的本事,這些都可以成為劉備不再去拜訪的理由,但劉備并沒有因故就此停止,而是堅信諸葛孔明于自己是一個咸魚翻身的機會,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劉備對于人才的渴望和信任。
諸葛孔明由于這一回的故事情節(jié)對于大部分中國人而言都可以說是耳熟能詳。鑒于此種情況,西我在這里選取另外一個足以說明劉備禮賢下士,重情重義的事例來進行分析論證。
在中國民間有一句廣為流傳的諺語,叫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fā)。徐庶是劉備早期的謀士之一,跟隨劉備的時間盡管很短,但劉備對他極盡禮遇之能事,即便是在得知徐庶要“投奔”曹營的時候也是對其敬重有加。
《三國演義》中在此處寫道:“玄德不忍相離,送了一程,又送一程。徐庶辭謝說:‘不勞煩劉使君相送了,徐庶就在此地和您告別了?!略隈R上拉著徐庶的手說道:‘先生此次離去,就是天各一方了,不知道下次相聚會是在何年何月。’說罷,淚如雨下?!?/p>
此間場景難免有籠絡人心作秀之嫌,但對于長時間喜怒不形于色的劉備來講也算是真情實感的流露,是一種姿態(tài)的展現(xiàn)。盡管當時,劉備營中就有人向他進言殺掉徐庶,理由是徐庶知曉我軍中虛實,歸附曹操后,我們的形勢就不太妙了,不如強留徐庶,令曹操斬殺其母,絕了徐庶的念想。
這當然是不得不考慮的因素,在那個動亂的年代,臨陣反戈一擊的事情屢見不鮮,劉備卻回答道:“不能讓曹操殺掉徐庶的母親,而我卻反過頭來利用人家的兒子,這種做法是不仁的。
挽留徐庶不讓他離去,斷絕人家母子之間的道義,這也是不義的。我寧愿自己死也不做這種不仁不義的事。”此番言語又再一次充分證明了劉備的重情重義,在明知自己會遭受重創(chuàng)乃至滅頂之災的情況下依舊深明事理,不可不謂為人之楷模。
在《三國演義》中記敘劉備重情重義的事例不勝枚舉。在此截取一例闡述。
曹操傾中國之兵,大舉南下,征討荊州,劉表之子劉琮,懦弱無能,膽怯拒戰(zhàn),望風而降,劉備一行被迫向襄陽撤退,途徑新野、樊城,兩縣的百姓疾聲大呼:‘即使我們終將一死,也愿意追隨劉使君!’即日號泣而行。”到了襄陽城外,劉琮閉門不納,劉備迫不得已“引著百姓,盡離襄陽大路,望江陵而走。襄陽城中百姓,多有乘亂逃出城來,跟玄德而去?!?
就這樣,在建安十三年秋天的江漢大地上,劉備帶領十余萬軍民,扶老攜幼,上演了“攜民南行”的悲壯一幕。這樣的撤退速度,顯然有悖于“兵貴神速”的轉(zhuǎn)移原則,對保存自身、避免曹軍追擊十分不利。
因此劉備手下的將領諫言:“如今帶著數(shù)萬民眾轉(zhuǎn)移,每天只能行走十幾里,這樣的速度什么時候才能到達江陵?一旦曹操兵到,怎樣迎敵?不如暫時放棄百姓,先行為上。”
劉備在明知此種危險至極的情況下,卻不得不泣而拒之曰:“舉大事者必以人為本。今人歸我,奈何棄之?”?行走至當陽,被曹軍趕上,十余萬軍民頓時大亂。劉備不禁大哭道:“十數(shù)萬生靈,皆因戀我,遭此大難;諸將及老小,皆不知存亡。雖土木之人,寧不悲乎!”
從此例中不難看出羅貫中在塑造劉備這一人物的時候是把他作為“仁君”的一個形象,同時根據(jù)封建社會廣大百姓對政治人物的喜好,根據(jù)自己的審美標準和政治理想,不遺余力地凸顯其明君形象,而有意淡化其梟雄的一面。
當陽一役,劉備盡管在軍事上被曹操打得丟盔棄甲,落荒而逃,但在道義陣地上卻贏得了極大的勝利。從此,劉備的“仁德愛民”形象更加深入民心,并成為他區(qū)別于其他地方勢力的最大政治優(yōu)勢。
相反,曹操在敗走華容道途中的表現(xiàn)可謂和劉備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同樣是性命攸關時刻,曹操的殘酷本性顯露無疑,他命軍中老弱軍士,抱柴填路,路一填好,便騎馬沖奔過去,完全不顧老弱軍士的死活,對比二人同樣是性命攸關時刻的表現(xiàn),劉備的仁愛之心則遠甚于曹操,這也是劉備至始至終給人以仁愛之君形象示人的有力例證。
2.隱忍內(nèi)斂,韜光養(yǎng)晦
西我在閱讀《三國演義》中發(fā)現(xiàn),在馳騁天下的曹操眼里能夠被稱為英雄的只有一人,那就是劉備(今天下英雄,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shù)也)。?在常人眼里劉備很窩囊,因此民間才會有那句有名的歇后語,劉備的江山——哭出來的。
其實不然,劉備也有怒發(fā)沖冠的時候,例如《三國演義》里面所寫的張翼德怒打督郵,實際上就是劉備打的?;蛟S是自身性格原因,亦或是出于自身斗爭的需要,相較于曹操而言,劉備顯得更為深沉內(nèi)斂,沉默寡言(少言語),不動聲色(喜怒不形于色),不似曹操那樣談笑風生,笑傲江湖,以吟詩作對來表現(xiàn)自己的英雄本色。
西我在閱讀到《三國演義》第十四回的時候注意到,劉備那時已暫領徐州,當時同樣身處徐州的還有呂布,曹操的謀士荀彧為其出謀劃策,欲“奏請詔命,實授備為徐州牧,因密與一書,教殺呂布?!痹趧涫盏矫軙臅r候,沒有立即表態(tài)殺與不殺,而是講了句“此事尚容計議?!?/p>
毛宗崗在此點評到“備已識破機關”。想必劉備已知這是教二虎相爭之計,為什么這樣講?在后文其三弟張飛欲莽撞行事,提劍斬殺呂布的時候,劉備恐張飛壞事,這才道出了隱藏在他內(nèi)心深處的答案,“此曹孟德恐我與呂布同謀伐之,故用此計,使我兩人自相吞并,彼卻于中取利?!熬壒受鲝嬙绫粍渥R破,可見劉備機智絕人,絕非常人所說的一味忠厚。”
如果說呂布在《三國演義》里被人戲稱為“三姓家奴”的話,那么劉備也可以當此稱號。劉備自起兵以來,頗為不順,不斷改換門庭,先后棲身于袁紹,呂布,曹操等人。
不斷地周旋于敵我之間。換作別人,尤其是那些以英雄自詡的人,恐怕早就心灰意冷,意興闌珊。然而劉備卻能屈能伸,也一直保持著深沉內(nèi)斂的性格。一家之言未免有失公允,那么西我認為來自曹操方面的評價則可以為此佐證。
劉備兵敗,前來投靠曹操時,曹操手下的謀士程昱就勸曹操將劉備殺掉,為什么要殺?程昱對曹操講了這樣一段話“我暗中觀察劉備有雄才大略且深得大眾百姓之心,終究不會久居人下,不如趁他羽翼未豐之時除掉劉備,以絕后患。”此時的劉備境遇可謂“惶惶如喪家之犬”,程昱卻一眼看出劉備是英雄,而且終不會為人下,這也側(cè)面論證了劉備能隱忍卻不甘久居人下的大丈夫本色。
三、曹、劉形象不同之原因
1.身世經(jīng)歷造就性格迥異
眾所周知,曹操,劉備來自兩個完全對立的政治利益集團,可以稱得上是不共戴天,誓不兩立。二人的出身和成長經(jīng)歷也是截然不同,這也為后來二人在政治謀略,行為處事上的不同打下了烙印。
相較于劉備織席販履的成長經(jīng)歷而言,曹操出身于一官僚家庭,也就是擁有較好的政治資源背景,早年間便建立了一支屬于自己的軍事武裝力量,同時也打出了自己明確的政治旗號,表明了自己的政治立場。
如果僅就曹操的詩歌,來看他的政治理想的話,他所表露出來的那種理想抱負是劉備遠不能及的,《短歌行》中的最后兩句“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倍潭贪藗€字,彰顯了曹操的胸襟與氣魄,何其雄姿英發(fā),海納百川。或許這也是曹操始終處于領先地位的原因。
相較于曹操的雄姿英發(fā),笑傲江湖,劉備在各個方面都顯得內(nèi)斂許多,在《三國演義》中對于劉備的身世有簡要的記載“其系漢室末胄,其父早喪。
幼孤,事父至孝;家貧,販履織席為生?!绷攘葦?shù)語,便將劉備的身世介紹清楚完畢,這同曹操較為龐大的家族背景有著極其鮮明的對比,曹操起兵之初有朋友鄉(xiāng)黨,族兄族弟相助,甚至于有財團提供資金支持;而在劉備在早期,除了關羽、張飛二人追隨,并無一兵一卒可言,更談不上像曹操那樣“挾天子以令不臣”。
在《三國演義》的記敘中,劉備的言談是很少的,這或許與他早年間寄人籬下,不斷改換門庭有關,他更加習慣于沉默寡言,察言觀色,而不是像曹操那樣侃侃而談。
2.一位不吝財物,一位不吝情義
曹操和劉備在吸引人才方面可以簡略總結(jié)為一條:前者靠高官厚祿;后者靠情義感化。
最為突出的比較便是《三國演義》第二十五回,講述劉備兵敗,其義弟關羽被曹操圍困在土山之上,而曹操素知關公勇猛無敵,武藝蓋世,知其是難得的良將,想方設法欲把關云長為己所用,于是讓張遼上山勸降,在獲知關云長三個看似“無理取鬧”的條件后并無過多思慮便應允。
班師回朝,曹操為收買人心,“小宴三日,大宴五日”“又送美女十人”,并將名貴的赤兔馬和錦袍相贈關公。關公暫降曹操之后,在白馬速斬袁紹麾下的大將顏良和文丑,為曹操解了白馬之圍。之后,得知其兄劉備的下落,毅然告辭。曹操“引數(shù)十騎,飛奔前來”,“托過黃金一盤”,“恐將軍途中之用,特具路資相送”。
至始至終,曹操對于關公都是極盡禮遇之能事,重金厚禮,但終究未能將關羽留在自己身邊,這也從側(cè)面反映了,關劉兄弟兩人的情誼深厚,也不得不欽佩劉備的個人魅力,彼時的劉備尚無立錐之地,連一塊屬于自己的根據(jù)地都沒有弄到,卻能吸引并留住關羽這樣的將才,不得不令人慨嘆劉備的情誼所至,關羽的忠貞不二。
令人感到稱贊的是,曹操劉備二人在吸引招納人才的時候都利用了自身的政治優(yōu)勢,并將其發(fā)揮到了極致。在那個亂世沒有人把皇帝當回事的年代里,曹操率先將皇帝恭迎于許都,這為他招納人才帶來了一個極其好的政治條件,他可以向世人表明,你們來為我的陣營里為我效力就是為當今皇上效力,雖然皇帝在那個時候已然是個空架子,但是下面的地方勢力還是不敢公然叫板反叛,否認這個皇帝,這不得不佩服曹操高超的政治權謀。
而劉備則利用他皇叔這一特殊身份來吸引人才,并在情誼禮節(jié)上下足了功夫,他在招來人才之際,向來投奔他的人紛紛表示他要匡扶漢室,挽救大漢王朝,他才是漢室的正統(tǒng),向世人表明他劉備沒有忘掉祖宗世代食漢祿,這在一定程度上為他網(wǎng)羅了一批優(yōu)質(zhì)的人才,其中就包括赫赫有名的諸葛亮。
3.作家個人的藝術創(chuàng)造態(tài)度
翻看羅貫中的個人經(jīng)歷不難發(fā)現(xiàn),他的個人經(jīng)歷恐怕也與他創(chuàng)作曹操、劉備二人形象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羅貫中生活在元末明初,也就是說他生活的那個年代正處于蒙古族統(tǒng)治中國的時期,在那個年代看來蒙古族被視為異族,不是正統(tǒng)的漢民族,加之羅貫中本人早年從事過民族革命活動,這就不難看出羅貫中的寫作中始終貫穿一條主線那就是正統(tǒng)思想,何為正統(tǒng)?就是傳承,就是世襲,劉備是中山靖王之后,在羅貫中看來劉備就是正統(tǒng),他最有資格匡扶漢室,曹操就是謀權篡位,類似于王莽之流。
在民間百姓之中亦有相類似的觀念,如說書人講到劉備敗北,曹操得勝之時或痛哭流涕或高聲咒罵,在人民大眾之間擁劉反曹的傾向如此明顯,《三國演義》作為民間文學創(chuàng)作,從中吸取了很多觀點再契合作者自身實際經(jīng)歷,才創(chuàng)造出了鮮明對立的曹劉二人。
1.《關于《三國演義》中曹操的形象有哪些特點我想說深度丨對比分析《三國演義》曹操、劉備不同形象及成因》援引自互聯(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wǎng)站無關,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關于《三國演義》中曹操的形象有哪些特點我想說深度丨對比分析《三國演義》曹操、劉備不同形象及成因》僅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nèi)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zhuǎn)載時請保留本站內(nèi)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lishi/2103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