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潤間夏天的同時,東方的商局日益壯大。據(jù)《史記?夏本紀》說,夏杰一開始警惕上湯,關(guān)在河臺,但后來放了他。
商湯回國以后即開始組織對夏桀的反攻。《呂氏春秋》記載了一個故事,說的是商湯在野外見到獵人四面張網(wǎng),祈禱說天下的禽獸都撞入網(wǎng)中。商湯認為這是要趕盡殺絕,于是命令將網(wǎng)撤掉三面只開一面,這就是“網(wǎng)開一面”典故。諸侯聽到這件事非常感動,認為商湯連禽獸都能恩惠,何況是人呢?于是前后有四十國投奔商湯。《孟子》說伊尹“樂堯舜之道”,大約比起夏桀的專制集權(quán),所謂“堯舜之道”就是更加民主平等,所以也吸引更多部族投奔到商湯旗下。東夷本身與商人血緣密切,這時候不少也紛紛加入商湯聯(lián)盟?!恫┪镏尽酚涊d,夏桀的手下費昌在黃河上看到兩日并出,東方的太陽爛爛將起,西方的太陽沉沉將滅。河伯馮夷告訴費昌,東方象征商國,而西方象征夏國。于是費昌也果斷去夏歸商。嬴姓始祖伯益分大費和若木兩支,費昌就是若木的后人。
商湯采用恩威并施的手段,對不服的諸侯則堅決消滅,文獻記載包括《商頌?長發(fā)》的韋、顧、昆吾,《國語?鄭語》的昆吾、蘇、顧、溫、董,《逸周書》的有洛,《孟子》的葛,《越絕書》的荊,等等。《孟子》記載葛伯稱沒有犧牲,所以不祭祀鬼神;商湯送給他牛羊,他又稱沒有糧食;商湯就派人幫助他們耕地,葛伯就派人去搶奪,甚至連孩子都殺害。商湯怒而伐葛?!睹献印氛f“湯始征,自葛載,十一征而無敵于天下”。
夏桀的死黨逐漸被商湯鏟除,于是商湯終于率領(lǐng)東方九夷向夏桀宣戰(zhàn)。夏桀慌忙祭祀天地,希望保佑打敗商湯,可是來不及了?!渡胶=?jīng)》記載,夏耕鎮(zhèn)守章山,左手拿盾、右手持戈。而商湯一刀則砍斷他的頭顱,夏耕發(fā)現(xiàn)頭沒了,一路跑到巫山躲起來了。之后商軍一路前進,到夏都時,《墨子》說天帝也派火神祝融協(xié)助,放火燒了夏都的西北角。上博簡《容成氏》記載,商湯先后在鬲山氏、鳴條之遂、南巢氏等地大敗夏桀,夏桀最后逃到蒼梧之野。
夏朝滅亡,商國成為天下共主,商朝建立。清華簡《尹誥》記載,伊尹建議商湯,以金玉錢帛游說夏人歸降,共同建設(shè)新王朝,從而避免商朝更多戰(zhàn)爭。伊尹順理成章?lián)卧纵o。馬王堆漢墓帛書《九主》說伊尹向商湯講述君臣之道,讓百官各司其職;銀雀山漢墓竹簡《君臣問答》提到伊尹對商湯提議用人之道;清華簡《湯在啻門》還說了伊尹向商湯講述了天、地、人的哲學。在商湯與伊尹的共同努力下,一個嶄新的王朝開啟了。
根據(jù)《史記》,商湯太子太丁早逝,所以商湯去世后,由太丁的弟弟外丙、中壬先后即位,中壬再傳位給太丁子太甲。但太甲卻倒行逆施,以致被伊尹放逐桐宮。伊尹攝政達三年之久,等到太甲改過自新,伊尹才接他復(fù)位。太甲也成為一代賢君,廟號“太宗”。之后太甲傳子沃丁,而伊尹這時才去世。不過根據(jù)出土文獻古本《竹書紀年》,伊尹不是攝政而是篡位!事后太甲反殺伊尹才復(fù)位,但太甲為了安撫伊氏,仍然讓伊尹二子伊陟、伊奮繼承爵祿。
沃丁之后弟太庚、太庚子小甲、小甲弟雍己先后即位,雍己時“殷道衰,諸侯或不至”。雍己之后帝太戊立,太戊立伊陟為相,“殷復(fù)興,諸侯歸之”,雍己有廟號“中宗”。雍己之后弟中丁立,遷都隞。中丁之后弟外壬、外壬弟河亶甲先后即位,河亶甲遷都相,“殷復(fù)衰”。河亶甲之后子祖乙立,祖乙遷都邢并任用巫賢,“殷復(fù)興”。祖乙之后子祖辛、祖辛之弟沃甲、祖辛子祖丁、沃甲子南庚、祖丁子陽甲先后即位,此時“殷衰”。
可以發(fā)現(xiàn),從中丁開始,接連遷都三次。而且王位繼嗣非常混亂,不僅是簡單的父死子繼或兄終弟及,還夾雜著叔侄和堂兄弟交替。這反映了商朝高層的政治斗爭?!兑蟊炯o》稱“自中丁以來,廢適(嫡)而更立諸弟子,弟子或爭相代立,比九世亂,于是諸侯莫朝”,直到陽甲弟盤庚即位遷殷后才穩(wěn)定下來。盤庚之后由弟小辛即位,“殷復(fù)衰”;小辛之后由弟小乙即位,小乙之子就是大名鼎鼎的婦好妻子——商王武丁,他的廟號是“高宗”。
然而,盤庚遷殷最大的意義還在于,3000多年后的我們發(fā)現(xiàn)了他們的文字,中國歷史的信史時代得以上溯,也讓我們重新認識這個塵封的王朝。
以上的商朝歷史,我們從玄鳥傳說開始,一直講到盤庚遷殷,完全是基于文獻的敘述,其中有傳世文獻、也有出土文獻,但基本都是戰(zhàn)國秦漢時期的作品。從中可以發(fā)現(xiàn),其實不少是很難作為信史的。比如其中的夏桀、妺喜、商湯、伊尹,與后世流傳的商紂、妲己、周文王、呂尚的人物形象沒有太大區(qū)別;比如關(guān)于伊尹的記載,實際上文獻多有矛盾之處,伊尹到底是社稷之臣,還是篡位之賊?僅憑戰(zhàn)國秦漢的文獻,我們無法得出判斷。
還有就是商湯滅夏的故事。夏朝是否存在,今天爭議很大。學者普遍承認,河南偃師的二里頭遺址存在著一個廣域王權(quán)國家,之后鄭州二里崗早商文化繼承了二里頭文化,而更后的安陽殷墟晚商文化又繼承了二里崗文化,這形成了一條完整的考古序列。只不過,“最早的中國”究竟是夏是商,仍然存在爭議。究其原因,其實就是沒有更早的文字發(fā)現(xiàn)之故。那么,殷商文字是怎么記載這個王朝的,與傳世文獻到底有哪些同與不同呢?
(本文為林屋公子《周朝八百年》系列012)
作者林屋公子,文史作家,主攻先秦秦漢史。出版著作《先秦古國志》《先秦古國志之吳越春秋》《山海經(jīng)全畫集》三種,作品散見于《國家人文歷史》、《百家講壇》、《北京晚報》、網(wǎng)易歷史頻道等紙刊媒體。感謝閱讀,歡迎關(guān)注!
1.《.滅商朝時間地點看這里!戰(zhàn)國秦漢的殷商記憶:從商湯滅夏到盤庚遷殷,戰(zhàn)爭與政變》援引自互聯(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luò)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wǎng)站無關(guān),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滅商朝時間地點看這里!戰(zhàn)國秦漢的殷商記憶:從商湯滅夏到盤庚遷殷,戰(zhàn)爭與政變》僅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nèi)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zhuǎn)載時請保留本站內(nèi)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lishi/2084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