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時代,盔甲成為士兵遠征防御的關鍵。它抵消了敵人的沖擊力,給官兵們反敗為勝、冒著生命危險、后生的機會。(莎士比亞)。
細數(shù)中國古代戰(zhàn)爭史,甲胄則跟隨時間變化而數(shù)次革新。甚至在中國民間,甲胄更承載著深層次的信仰和象征意義。
中國盔甲的歷史沿革
早在銀商時代,皮甲已經(jīng)于戰(zhàn)爭中問世。1934年安陽商代墓穴中,便出土過一具長40厘米的整片皮甲。
從造型來看,皮甲已然擺脫了平民服飾的隨性和松垮,威嚴性和莊重感已從線條可窺見一二。
即便手工藝已無法與后代水準媲美,但皮甲斑斕的色調(diào)、豐富的紋理、凹凸有致的粗獷之美,多少承載了古代戰(zhàn)爭慘烈和悲壯的記憶。
隨著農(nóng)耕文明的發(fā)展,工藝水平的提升;而用于戰(zhàn)爭的器具則一馬當先,成為了進化的重中之重。
畢竟歷代統(tǒng)治者皆知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至理;盔甲在皇權的強制政令下,得到了規(guī)范化、精細化和功能化的革新。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則在皮甲的材質(zhì)和甲扎上進行了細分,因為連年的大規(guī)模戰(zhàn)爭,更讓盔甲偏向于功能化。
《周禮·考工記》便記載道:“函人為甲,犀甲七屬,兕甲六屬,合甲五屬。犀甲壽百年,兕甲壽二百年,合甲壽三百年。凡為甲,必先為容,然后制革。權其上旅與其下旅,而重若一,以其長為之圍”。
秦漢時期,皮甲和鐵架的混合裝備則成為了戰(zhàn)爭兵士選擇的主流。加上秦漢犀牛于中原大量繁衍生息,犀皮甲則成為高級將官甲胄的標配。
而鐵器的大量生產(chǎn),兵士以玄鐵甲做裝備,顯然更符合社會潮流。
至魏晉南北朝時期,鐵器的熔制生產(chǎn)反而成為了戰(zhàn)爭的核心技術,戰(zhàn)爭的連年消耗、鐵器的廣泛應用,使得鐵甲成為了最主流盔甲,且地位依然無可撼動。
當然為了更好服務于戰(zhàn)士,上身以鐵甲防護致命器官,內(nèi)襯棉麻以增強柔韌性,外柔內(nèi)剛的設計則更凸顯了鐵甲的人性化和科學化。
到了盛唐之后明光鎧的出現(xiàn),盔甲制作顯然更成為了一門復雜系統(tǒng)性的多人協(xié)作工程。隨著宋朝國力的強盛,鎧甲制作的水準則更進一步。于明光鎧之外,宋代則成為了“明甲”最為興盛的朝代。
在沈括的《夢溪筆談·卷十九 器用》中記載:“凡鍛甲之法,其始甚厚,不用火,冷鍛之,比元厚三分減二乃成。其末留頭許不鍛,隱然如瘊子,欲以驗未鍛時厚薄,如浚河留土筍也,謂之瘊子甲”。
而兩宋的漢甲更如藝術性、觀賞性和實用性的完美結合。宋甲承載著古代帝國精湛的民族工藝中外,更代表了中國古代甲胄演化的巔峰。
可隨著火藥的發(fā)明、火槍重炮于戰(zhàn)場的大范圍普及,漢甲漸失去了戰(zhàn)場上的價值;加上機動性差、制作成本過高,由元朝沿襲的布面甲則成為了下一個王朝軍隊裝備的主流。
大明甲胄
從史料中可以發(fā)現(xiàn),至明朝火器已經(jīng)大范圍用于戰(zhàn)爭。明成祖朱棣為了用好火槍、火銃,1410年專設神機營,以指揮管理火槍。
武器的革新必然帶來了防御裝備的革新,而傳統(tǒng)的札甲卻成為了槍炮的活靶子。而由前朝傳下的布面甲經(jīng)過改良融合后,形成了大明甲胄的主要樣式。
明朝甲胄吸收了唐宋漢甲的精致和元朝甲胄的簡約,二者兼容后,新型甲胄應運而生。
無論從實用性還是藝術性,明朝甲胄找到了科學的平衡點,甚至稱之為中國古代盔甲工藝的最高峰,都不為過。
- 構造
1.暗甲明盔
布面甲又稱暗甲,暗甲和明甲相對應。從本質(zhì)上來說,暗甲依然是鐵甲的一種。大明暗甲以棉布和針衫為表,以應對槍炮的沖擊及北方冬天嚴寒,且表里都用棉布制作。
而內(nèi)襯則以鐵甲鋼片進行銜接填充,以鐵甲抵擋冷兵器的進攻,且抵擋刀矛箭矢,從而提升了單兵的整體防御性。
暗甲重約50斤,在于其全方位的功能性,且明甲暗盔的配備,給予了敵人一定的迷惑性。
加上從成本考慮,比起唐宋明甲,暗甲制作工藝相對簡單;批量生產(chǎn)之余,更可以把甲胄配備至下層兵士,且大幅度提升了基層官兵的整體防御力。
《涌幢小品》中對暗甲制作工藝便有記載:“棉甲以棉花七斤,用布縫如夾襖,兩臂過用腳踹實,以不胖脹為度,曬干收用。見雨不重、霉鬒不爛,鳥銃不能大傷?!?/p>
可見其實用性。
2.棉甲
隨著火器的進一步普及,冷兵器應有逐漸退出戰(zhàn)爭舞臺,而棉甲則逐漸取代暗甲,成為了明末主流盔甲。再比明甲暗盔,棉甲則依賴于棉織品的易濕、厚度高、阻力大等特性。
加上宋代棉花的大范圍種植,棉甲則成為了對抗火炮的利器。
雖然棉甲以布面為表,棉花為主要填充材質(zhì),但在棉甲內(nèi)部,以牛皮和堅硬金屬為防御的復合性材料,更提升了棉甲本身的層次感和韌度,算是集合了眾材料的防御特性之長。
而在明朝中后期抗倭戰(zhàn)役中,棉甲則成為了軍官最常見的防御性裝備。到了明朝末年盧象升軍隊中,棉甲幾乎完成了百分百的配備。
究其原因,除了大明后期財財政緊缺、國庫不振外,本身成本的低廉和高實用性的特質(zhì),也讓棉甲成為了封建王朝末期軍士的必備甲胄。
- 樣式
無論是唐宋鎧甲還是大明鎧甲,皆展現(xiàn)了濃郁的東方特質(zhì)。在民間祭拜的神仙將軍中,盔甲已然成為了民間藝術族群的一個重要表征。
而明朝鎧甲本身的工藝性則兼容并包、蔚為大觀,成為了唐宋之后又一個中國甲胄設計的巔峰,且將軍的鎧甲經(jīng)過專人設計,量身定做,更保證了身體與力量、戰(zhàn)斗力和協(xié)調(diào)性的相互統(tǒng)一。
1.鳳翅盔
即便在普通寺廟和道館中,我們皆可從四大天王或者關羽、周倉等武將身上看到鳳翅甲的樣式。
相對于明代士兵的普通鐵制頭盔,鳳翅盔的典型意義,正是大明高級將領的地位和身份的象征。
鳳翅甲風格上主要承襲了宋代的甲胄,以鳳翅抹額盔為標志,甲身以山文魚鱗和柳葉紋最為常見。在宋代頭盔和身甲容易發(fā)生摩擦,反而給盔甲整體的協(xié)調(diào)性和將士的靈活機動性帶來不便。
明代甲胄則增設了一塊挑夫墊肩式樣的肩甲,以皮革制成,間于頭盔和身甲之間,且被稱為"苫肩"。
"苫肩"的出現(xiàn)完備了甲胄整體的構造外,且進一步符合人體構造學,提升了單兵作戰(zhàn)的機動性。
2.圓護
在唐代的明光鎧中,圓護已然成為最顯眼的配置之一。圓護更包括前護心鏡和后護背鏡,比如《長安十二時辰》崔器的明光鎧,更可成為展示護心鏡的經(jīng)典盔甲。
到了明朝,圓護則配備于束甲絳中間,且左右對稱;而圓護則鑲嵌于胸部護甲之間,進一步提升了防御隱蔽性;而明甲的高級款金漆山文甲則放護心鏡于上身甲正中,從而提升了對稱的美感。
比起明光鎧的偏左安置,護心鏡四角以束甲絳為牽引,山文甲、護心鏡和束甲絳合為一體。在促使了甲胄的緊湊性外,胸腹部要害部位更得到進一步防護。
3.內(nèi)甲外襟袍
受蒙古甲胄的影響,大明汲取了蒙古大對襟式樣的優(yōu)勢,進一步拉長了甲胄的前護位,而甲胄之外再配上襟袍,進一步提升了甲胄的尊貴感和隆重感。
皇帝祭天閱兵活動以及儀仗隊、御林軍的演練中,大對襟成為了明朝甲胄的主要樣式,不僅保證了其莊重感,更增添了古代皇權的威嚴。
對襟中前護位的長短,同樣是區(qū)分騎兵和步兵的重要標志。相對于步兵干練的齊腰甲,騎兵則兼顧了下半身的防御和機動性。
與元朝不同的是,明朝甲胄一般給騎兵將士配備吊掛。吊掛的配備,解決的前朝馬戰(zhàn)中腿部的弱項,在方便騎兵上下馬之外,對腿部的額外加護,達到了便捷和實用的統(tǒng)一。
- 藝術性
在許多人看來鎧甲制作是一門藝術。尤其在手工業(yè)發(fā)達的明清兩代,對于鎧甲制作技藝的傳承,同樣承載了民間工匠精神和藝術靈性。這從明朝甲胄的圖案、紋理和顏色中,我們可以看到。
1.色彩
比起唐朝的銀白、宋朝的金棕色調(diào),明朝甲胄則以紅黃等暖色調(diào)為主,色差鮮明艷麗。戰(zhàn)場上紅色為主配色,更象征著漢人恢復正統(tǒng)、光復河山的內(nèi)涵。
受制于本身材質(zhì)的顏色,明朝將領中多現(xiàn)紅、黃、青三種顏色搭配。
隨著后期棉甲的興盛,青黃搭配的黃罩甲、青布甲以及與棉布顏色相映襯的青白甲,都成為了軍隊甲胄顏色的主流。
相對于明朝初年的暖色,后期冷暖相間,更讓甲胄另有一番特色。
2.圖案
自古以來,將士鎧甲均以獸紋作守護。而明朝甲胄的肩甲多被制作成守護獸的模樣。其原型來自于龍的第二子睚眥。睚眥好戰(zhàn),怒目面對敵人,更成為了克殺一切邪惡的化身。
以睚眥做武將的守護神,有有如神助、吉祥平安的祝佑,更有維護正統(tǒng)、鏟除邪惡的含義。
而甲胄的腹護以獸吞腹甲為主,在賦予了穿戴者的威嚴之外,進一步增加了本身的韌度和防御力,從而保證腹部周邊免受刀槍矛戟的侵害。
影視劇和綜藝的演化
- 影視劇
在近幾年的影視劇中,我們看到了對明朝甲胄細節(jié)的充分展示,而對于甲胄質(zhì)感的還原、對于細節(jié)的考究,得到了長足的進步。
甚至武俠電影《錦衣衛(wèi)》和《繡春刀》中,皇城禁衛(wèi)軍的甲胄質(zhì)感也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
而今年年初熱播的《大明風華》中,對于皇家甲胄的考究,更到了極其精致的地步。朱亞文的金色魚鱗罩甲,選擇金黃色為主色調(diào),以紅色為配色。紅黃二色混搭下,更襯托出人物的帝王之氣。
甲胄前胸以雙龍雕刻,寓意九五之尊。肩甲以雙龍作伴,肩托的龍型設計,則與普通武將有了本質(zhì)上的區(qū)別。
此外,腰帶的獸首明扣為大明專屬,其紅黃二色正與全身的甲胄相互映襯,更見穿戴者的威武神勇。
- 綜藝
近幾年隨著甲胄熱的興起,在民間更有一批甲胄設計師。他們在滿足了甲胄迷們關于金戈鐵馬的幻想外,更把其作為一種精細的工藝設計。
加上古裝影視劇的成本加碼,對于甲胄進一步精細化設計,更讓這個群體有了才華施展空間。
在湖南衛(wèi)視熱播的綜藝《巧手神探》中,甲胄工藝師溫陳華便驚艷亮相,講述了甲胄制作的秘密和其背后的神奇故事。
溫陳華作為甲胄匠人精神的傳承人,被業(yè)界譽為“中國唐宋甲胄復原第一人”,對于明甲胄的復原亦見深厚功底。由他設計復原的盔甲細節(jié)到位、質(zhì)感厚重,仿如遠古將魂再生。
而在節(jié)目現(xiàn)場的全甲格斗館,溫陳華老師帶來了其多年心血、精心制作的五套盔甲,并為大眾一一展示。
在神探團五人試穿環(huán)節(jié),他們更可以盔甲對戰(zhàn)盔甲,刀光劍影爭鳴,更賦予了其征戰(zhàn)沙場、戎裝決戰(zhàn)之快感。
結語
甲胄作為中國軍事文化的一部分,其承載的遠不止戰(zhàn)爭和軍事裝備如此簡單。在無數(shù)甲胄背后,更代表了我們先人高超的智慧和無窮的創(chuàng)造力,以及民眾對于英雄主義和集體主義的崇高信仰。
而先輩們所遺留的工匠精神則代代傳承,直至今日,構建成中華民族寶貴的財富。
1.《關于13世紀宋朝盔甲我想說明朝盔甲為何天下第一?除了裝備升級,這些細節(jié)更不容忽視》援引自互聯(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wǎng)站無關,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關于13世紀宋朝盔甲我想說明朝盔甲為何天下第一?除了裝備升級,這些細節(jié)更不容忽視》僅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nèi)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zhuǎn)載時請保留本站內(nèi)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lishi/2082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