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市政民風(fēng)。
這篇文章共5184個單詞|預(yù)計閱讀時間16分鐘
理解舊社會的好方法是看當(dāng)時民間流行的瑣碎風(fēng)俗。從這些習(xí)俗的細節(jié)可以看出當(dāng)時社會的思想傾向和人民的感情寄托。
今天我們再次借助羅養(yǎng)儒先生的這幅“VR眼鏡”,來觀察清末昆明人的生活日常。為了您的閱讀方便,我們節(jié)選了原文主要內(nèi)容改編為通俗易懂的白話文。翻譯中有不妥之處,請不吝指正。娛樂
清末民初的昆明社會,過新年的時候,不論城鄉(xiāng),男女老幼都要穿新衣戴新帽著新鞋,青年婦女都要在發(fā)髻上插朵鮮花或者絨花(假花)。
在正月初九之前,男女老幼都有各自的娛樂活動。更早的時代,婦女們必須纏足挽髻,出門走動不是很方便,所以過年時,只能在家里的青松毛上聚集些人,要么玩擲骰子趕老羊的游戲,要么擲狀元籌、升官圖,或者打獅子圍,較老些的則聚在一起摸骨牌。
男子們除了外出游玩外,也會邀約些朋友打大字牌,打花湖、石湖(花湖是由骨牌演變來的,以紙作牌,印有天九、地八、人七、和五、梅花、長三、板凳等,每樣各四張,求和的方法則有多種。石湖也是用紙制成,印有餅、索、萬及紅花、老千,也是各四張,打法和現(xiàn)在的麻將類似?;ê褪煞N牌明代時就有了,可以說是一種古代的賭博游戲)。
多數(shù)玩得不大,一個場上一共也就三五百文銅錢,圖個樂呵而已。
當(dāng)時的青少年,在讀書習(xí)字之外,也是有娛樂活動的,比如跳黃牛、跳海牌、放響簧、打拋球、踢毽子、打鐵環(huán)……或者以錢撞鐘、以錢丟坑、以錢殺魁。文藝青年們,則多數(shù)喜歡下老和尚棋、下三三棋等。女孩子玩的,一般就是踢毽子、打跌落、放響簧。
最有意思的是一群孩子坐在一起唱童謠。比如“張打鐵,李打鐵,打把剪子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我要去張家樓上去打鐵。打到正月正,獅子鬧龍燈。打到二月二,龍?zhí)ь^。打到三月三,薺菜花獻牡丹。打到四月四,四個銅錢料個事。打到五月五,五只龍船敲花鼓。打到六月六,家家門前曬紅綠。打到七月七,七個果子甜如蜜。打到八月八,八牙西瓜獻月牙。打到九月九,九朵菊花泡燒酒。打到十月十,十個老鼠出來偷屎吃?!边@首歌謠唱的是張獻忠、李自成起義之后,清軍入主中原的景象。
小孩子們拿到壓歲錢,都喜歡去街上買玩具,要么買花炮放,要么買小零食,晚上則去三牌坊(金馬坊、碧雞坊、忠愛坊)買花燈。
孩子們最愛的玩具,排第一的是花小鼓,這個小玩意兒非常熱銷。在光緒十年(1884)前后,我家住螃蟹巷,隔壁一戶姓何的人家專門賣小花鼓,被大家稱為“何小鼓家”。
他家里兩間房都堆滿了花鼓,一直堆到了房頂,數(shù)量沒有一萬也有幾千吧。這家人曾經(jīng)說:“每年要賣兩萬多花鼓,我們一家人做不過來,還有一家在別處做著,因為昆明、晉寧、宜良、呈貢這些地方都要來進貨??!”
制作花小鼓,是用一條一寸來寬的薄木片圍成圓框,蒙上一層豬尿泡,再涂上膠粘牢,印上花紋,填些各種顏色的油膠,用木框箍緊,敲擊會發(fā)出咚咚的響聲。鼓面直徑約五寸,只有一面蒙了豬尿泡,另一面是空的。每只小鼓值三十多文銅錢,賣鼓的每只能賺十多文,積少成多,每年也能賺一二百兩銀子,足夠養(yǎng)活一戶五六口人了。
正月里的昆明,從四牌坊到三牌坊的一段路上,夜里擠滿了賣燈的人,各式各樣的花燈,不下五十種。買燈的人也多,有時把整條街都擠得水泄不通。
最好賣的品種是小紅燈籠,孩子們幾乎是人手一個了。其次是各種走馬燈、花籃燈、魚燈……買燈的習(xí)俗是從古時上元節(jié)觀燈演變過來的,年年都延續(xù)著。
昆明城里扎燈賣的大概有十幾家吧,都是上半年做紙燈籠、風(fēng)箏,下半年就專門扎燈,收入足以支撐一家人的生活。也有些不專門從事此業(yè)但會扎燈的人,閑暇時扎幾個好看的燈,等過年的時候拎出來售賣。所以過年的時候賣燈的人比平時多很多,十分熱鬧。
養(yǎng)鳥
昆明的男子不論老少,最喜養(yǎng)鳥。第一愛養(yǎng)的是一種被稱為“枝子花酒”的雀鳥,本名“偷倉”,出自東川一帶。春天時鳴叫,每叫一聲,能發(fā)出四個音,聽上去像是“枝子花酒”四個字。還有更牛的能發(fā)五個音:“枝子一杯酒?!边@種鳥頗為貴重。
還有一種紫雀,老家也是東川附近,也能叫出類似的人言,但能唱“枝子花酒”的很少,一般是唱“喜鵲花酒”或“貴妃醉酒”,也有能叫“枝子酒”三個字的,但這些就算不上名貴了。
我之前曾經(jīng)養(yǎng)過兩只紫雀,一只能唱“貴妃醉酒”,一只能唱“新媳婦請杯酒”六個字,跟人說話一樣逼真,養(yǎng)鳥的朋友們都說很少遇到這樣的雀鳥。
神奇的是,這種能“說人話”的鳥兒只能在東川一帶和昆明附近生活,換地方就會死,堪比鸜鵒(qúyù)不能過河的傳說。
昆明人養(yǎng)“枝子花酒”,可以說比對祖宗還好。每天早晚都要帶鳥去草地上呼吸新鮮空氣,喝的水必須清潔干凈,吃的食物必須潤滑好入口,天冷的時候要套上籠幃御寒,天熱了要拿掉籠幃透風(fēng)。鳥兒的唱腔如果不清脆了,要喂它們吃紫蘇子;如果唱得太累了,還要喂西洋參泡的水……伺候得這么精細,只希望鳥兒能一鳴驚人,聽的人便心滿意足。
但是,要把一只雀鳥養(yǎng)到能開口唱出調(diào)子,得到大家的稱贊,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如果誰能一口氣唱兩三百聲而音調(diào)不雜不亂,那就稱得上是鳥中翹楚了,就能去茶館里當(dāng)“雀老師”。那些唱得不好聽的鳥們,則被主人遮上籠幃,帶去茶館里虛心聽老師怎么唱。
雀老師的主人按喝茶的碗頭,一碗茶加收一兩個銅元的學(xué)習(xí)費。一兩百碗茶的場子能賺不少錢,雀老師的身價自然就高,有的甚至值黃金十兩八兩,超過了有錢人娶一個漂亮姨太花的錢。所以在當(dāng)時,養(yǎng)鳥的人并不全是為了玩兒,只要養(yǎng)好了,發(fā)家致富是極有可能的。
因為指望著自己養(yǎng)的鳥有一天能身價倍增,于是鳥主人們對鳥的食宿就更加精心了,一個上檔次的雕花竹雀籠,能賣三四十兩,一對裝食物和水的小瓷缸也要賣十兩八兩的,有的連籠幃都要用真絲質(zhì)地的,實在是非常講究。
人和鳥形影不離,主人去茶館酒店都要帶著鳥兒,去聽?wèi)蛞惨养B籠舉到頭頂帶著去。養(yǎng)了雀教師的人帶鳥出門上課,那得意勁兒,比紫微星下凡還囂張。
“枝子花酒”這種鳥,一般只在早上和晚上各鳴唱一次,所以雀教師也是早晚各一次在茶館“講課”。到了晚上,茶館里燈火璀璨,人們都寂靜無聲,只有一聲接一聲的“枝子花酒”傳來。主人在心中默數(shù),等鳥叫到兩三百聲,就把黑色籠幃放下,一旦沒了亮光,鳥兒就不叫了,雀老師也就算“下課”了。
這種鳥只有云南有,而把養(yǎng)鳥一事做得這般講究的,也只有昆明人。這也可謂是當(dāng)時的一種地方特色了吧!因為養(yǎng)鳥之風(fēng)太盛,官府曾發(fā)禁令不準養(yǎng)鳥,認為養(yǎng)鳥使人們玩物喪志,已是一種惡習(xí)。
信仰
昆明人好善向佛,信佛必要誦經(jīng),當(dāng)時的人都認為誦經(jīng)能消災(zāi)免難,除罪惡、添福壽,求財?shù)秘?,求喜得喜。所以很多婦女都愛請寺廟里的僧尼誦經(jīng)拜懺,遇到過生日、家中添人丁、婦女懷孕、替家中男子謀事求財,都要在家里敲法鼓木魚,搖法鈴。所誦的一般就是金剛、藥師、觀音、彌陀等經(jīng)文,懷孕的則念誦《血盆經(jīng)》《三生解冤經(jīng)》,禮的多是大悲懺。
誦經(jīng)花的錢其實不多,但主人家寄托的希望卻很大,一旦做過這堂佛事,便覺得安心,至于所求之事有無應(yīng)驗,都不會再提。
還有去蓮花寺觀音殿求子的人家,得子后到殿上還愿,掛匾、掛幡,甚至替觀音換袍服的都有,這時候難免也都要請人誦經(jīng)。于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各寺廟的僧尼們天天都有經(jīng)事,忙得不亦樂乎。光靠替人誦經(jīng),就能養(yǎng)活男女僧眾五六百人。
婦女們不但信佛,也信鬼神。遇到家中有人生病,或者不清吉、謀事求財不順的情況,都要去比較靈驗的城隍廟或者土地廟求神許愿,一旦病者痊愈,災(zāi)禍消除,所謀的事和所求的財都實現(xiàn)了,便毫不吝嗇地去廟里還愿酬神。
比較有錢的人家,除了準備敬神用的三牲酒醴(li,甜酒之意),還要請一個戲班子到廟里唱演一天,不過這種規(guī)格只有城隍老爺才能享受。不請戲班的,就要送一個牌匾到神殿前表揚神功。當(dāng)年城隍廟白衣財神前的牌匾,簡直多到?jīng)]地方掛。
除了以上這些,過去昆明還十分流行許愿說書。也就是請盲人說書者來講《香山傳》《祖師傳》《火輪傳》《蟠桃傳》等民間故事。一部《香山傳》,要講半個月才封壇。價格不菲,一般要二三十兩,但婦女們都心甘情愿出錢。
昆明婦女信鬼的程度,也不亞于信神。家里如果有人突然頭疼發(fā)熱,一般都會認為是被鬼“撞磕著了”。破解方法是用一只雞蛋放在鏡子上占卜。由一人扶著雞蛋,把自己所知道的鬼神之名挨個念一遍,當(dāng)念到某個鬼或某位神仙之名時,雞蛋能立在鏡子上的,就算是“占著了”。
對于鬼,要燒紙錢、潑水飯來禳(昆明人說成“展”)送,如果不幸撞了某一邪神,就必須要去紙馬鋪用三十六文錢買一堂神紙,并去賣豬肉的地方討一塊指頭大的豬肉,名為“喜肉”,將這塊“喜肉”和神紙花錢、黃白紙錢一起燒了,才能把邪神送走。
家中若是有人突然神疲乏力、手腳酸軟,則被認為是“失魂落魄”,就要請人來燒松毛、踏門檻叫魂。這種破解方法名為“叫伴”,如果無效再請人占卜。占卜的結(jié)果一般都是要去涌泉寺、三姑娘廟、鐵峰庵、西山龍王廟等地招魂,也是一種“叫伴”。做這些事的人被稱作“禳送媽”,這類人在當(dāng)時的昆明城內(nèi)有幾十個,都是靠“叫伴”來謀生。可見當(dāng)時的家家戶戶,特別是婦女們,對鬼神之事有多重視。
因為敬信神佛,家里的佛桌神龕是必不可少的。昆明人基本上家家都敬奉觀音像,多半是畫像,也有些講究人家供的是銅鑄的佛像。如果遇到信奉中三教(儒釋道)的,多是供觀音、文昌、祖師的銅像,除了這三位外就是關(guān)羽關(guān)圣人。有時還會把泥塑的魁星、財神、火神、土地等放在一起供奉。
這些神像大的將近有二尺高,小點的也有一尺左右。關(guān)圣像旁邊一般還立有周倉、關(guān)平。這樣一來大大小小的神佛像就擺滿了一神臺。雖然不是家家都有這樣的排場,但多數(shù)講究的人家都是這樣的。
有神佛像供著,自然就要有香爐、燭臺、燈臺、花瓶、凈水碗等玩意兒陪著。于是神臺上古瓷、古銅的花瓶,古銅的文王爐、葡萄爐,紫銅、黃銅的直耳三腳香爐都很常見,甚至還有斑銅爐、宣德爐、康熙窯香爐等寶貝,加上古銅的童子燭臺、蓮花燭臺,一眼看過去真是一片古香古色。
這些物品中,有兩三百年前造的,也有五六百年前的古董,工藝非常精致,神像刻畫尤其尊嚴,說是文物也不為過,有的珍貴程度足以傳世。
就算是最窮的人家,也必須要有一幅觀音像、一座香爐、一對燭臺列于佛桌上。這可以說是昆明當(dāng)時的社會風(fēng)氣了。看一戶人家的佛桌神臺,就能知道這家人家境如何。
所以有些見識淺的婦女,在將女兒許配人前,一定要先去提親者家里走走,名為“看人家”。如果看到對方神桌上漂亮璀璨,就認為一定是富貴人家,女兒進門一定有好日子過。于是就有些人“投其所好”,專門打扮好神臺來掩飾自己家的真實境況,這也算是一種笑話了。
衣著
昆明民風(fēng)向來敦厚淳樸,在七八十年前(清末光緒年間),講究穿戴的只有一些當(dāng)官的人,要穿綢穿緞甚至皮袍皮褂。土農(nóng)工商們是斷然不敢這樣奢華的,一般都是布衣布褲、布鞋布襪,除了秀才外腰間都纏一根布腰帶,最多就一頂瓜皮帽是緞子做的。
只有去做大客時,才從箱子里翻出綢緞衣服穿上。一件線縐馬褂、一件貴州繭綢衫,或是一件四川綢衫,穿在身上就好像老虎皮一樣,仿佛瞬間高人一等,有了吃人的資格。而且很多人穿的綢馬褂、綢衫,都是結(jié)婚時定做的,過了二十幾年,還是半新,說明穿的時候?qū)嵲诓欢唷?/p>
有些家境殷實的年輕人,遇到親友家有婚喪事前去幫忙時想炫一把,穿件湖縐(浙江湖州出產(chǎn)的有皺紋的絲織品)衫,上面套件布衣,系條湖縐腰帶,穿條湖縐褲子,就會被人譏諷為“開假”(現(xiàn)在“裝逼”的意思)??梢姰?dāng)時昆明的社會風(fēng)氣是重在儉樸的。
從前的男子出門,天晴時戴一頂細蔑帽,下雨則戴一頂油蔑帽。撐一把油紙傘的就算是講究人了,如果見誰撐把布洋傘,那一定是非常有地位有身份的人。雨大的時候,出門辦事的人一般穿一雙釘靴,在石頭路上走著,滿街都是“夸沓、夸沓”的響聲。
婦女的穿著,在家時也十分樸素,身上的衣褲大多是素色,漿洗得干凈潔白,雖然是布衣,卻不顯得粗糙。偶爾走親戚,才穿上粉紅、淡綠或者春花色的新布衣,配條湖縐或彩緞的燈籠褲。但是在街上走的時候,在紅綠布襖上還要罩上一件藍色的布襖,以免過于招搖。手上也不過是戴一對銀手鐲和鍍金的銀戒指。這說的還是年輕女子的穿著,如果是中年以上的婦人,則一律是扎了褲腳,穿件藍布長襖上街。至于綢緞衣服,不要說平時在家沒人穿,就算是一般的宴席也不敢穿,必須是遇到很大的喜事或做大客時,才穿這些高級衣服。
以前用來做衣服的布料,比如線縐、寧綢、杭緞、杭紡、蘇縐、線春等,無一不是細軟結(jié)實,永不變色,而且很耐穿。每一件綢縐衣服都能穿上十年八年,就算是外國舶來的哈喇、小呢、嗶嘰、羽毛等服裝面料也都很耐穿,其中大哈(喇)是最好的面料。所以從前的人做一件哈喇馬褂或者袍子,可以一直從父親穿到兒子,再傳給孫子。這些面料比現(xiàn)在的好十倍以上,哪里像現(xiàn)在一些衣服,跟紙片似的。這也跟社會的經(jīng)濟狀況有關(guān)吧。
當(dāng)時婦女們做客時的妝飾,在現(xiàn)在看來實在是又土又俗又笨重累贅,看上去還很奇怪。一個高鬏鬏(jiu jiu,在當(dāng)時即高髻)配上一個大燕尾,要多奇葩有多奇葩,但是在當(dāng)時大家都是這樣的發(fā)型,并且還都被認為非常漂亮。
一般少婦去做大客的時候,頭上戴滿珠翠,高髻上還要套一個五六寸長的馬尾鬏,旁邊插一對大概四寸長、一寸半寬、重三四兩的銀鍍金點翠的大寶石花。這對花要值十多二十兩銀子。除了這對寶石花,還要插很多大大小小的珠翠,滿頭插下來,就算沒有半斤也有五六兩重。當(dāng)時的金銀首飾,大都是十分笨重的,一對金耳環(huán)就有五錢(25克)重,再加上一對玉連環(huán),有多重可想而知。想想當(dāng)時的女人們也是造孽。
青年婦女去做大客,不只頭上要特別妝飾一番,身上腳下也要認真收拾。穿襖、穿褂、穿裙,都要按禮儀來,缺了哪個都不行。至于衣服上的佩帶之物就有點俗了,什么懷鏡啊、大香包啊、大銀三絲啊都掛滿在胸前。而且當(dāng)時婦女的衣服非常寬大,袖寬一尺三四,長二尺三四,一套裙襖褂穿在身上已經(jīng)是非常不自然了,再加上這些妝飾,又配上一對小腳,一個好好的人,弄得扭扭捏捏。但是這樣的裝扮,在當(dāng)時人眼里卻是很美的,如果今天誰穿成這樣走在街上,搞不好可以成網(wǎng)紅哦。
前面說的,都是清末昆明流行的一些風(fēng)俗,這些風(fēng)俗有的已經(jīng)消失,有的還能零星的見到,他們呈現(xiàn)的是當(dāng)時社會的真實面貌,站在我們現(xiàn)在人的視角,也許不能簡單用“陋俗”來概括。
像羅養(yǎng)儒先生這樣,不帶評判的記錄下那個時代民眾生活的諸多細節(jié),也許才是保存這些瑣屑風(fēng)俗最好的方式。
掌故
本文主體內(nèi)容改編自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5年3月出版
《紀我所知集|云南掌故全本》
「往昔昆明之瑣屑風(fēng)俗」一文
內(nèi)容改編:李爽 益琿
文中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
往期文章:
云南掌故全本
還你一個更具體的吳三桂
云南掌故全本
清末至民國三十年昆明飲食
云南掌故全本
老昆明的“七月半”都做些什么
羅養(yǎng)儒◎撰 李春龍◎整理
售價:68.00元
-長按掃碼了解預(yù)購詳情-
1.《三腳銅香爐清代圖片看這里!云南掌故|老昆明的瑣屑風(fēng)俗》援引自互聯(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luò)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wǎng)站無關(guān),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三腳銅香爐清代圖片看這里!云南掌故|老昆明的瑣屑風(fēng)俗》僅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nèi)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zhuǎn)載時請保留本站內(nèi)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lishi/2069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