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接時期:清代玉器制造開發(fā)階段劃分
一、清代初期的玉器萌芽和生長階段(共115年)
這里面共有四位清初皇帝的即位時間,為什么這樣劃分?有什么科學依據嗎?首先,這件事不是我干的。我也沒有那個能力。楊伯達老師帶領故宮博物院玉器小組成員,根據故宮保管的玉器實物和清宮留下的記錄記錄,將清代的玉器分為四個階段的基礎、再體系分類、主要內容在中國玉器全集中有專門的論文介紹。我只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歷史發(fā)展的過程和收集
明代時期的玉器已如前面的文章所述,在中國玉器史上也是比較繁榮的。
在蘇州玉匠中涌現出陸子剛那樣卓越的民玉匠師,就是它的標志,從朱檀墓出土花葉玉杯,朱翊鈞墓出土的嵌寶石盞杯和執(zhí)壺,反映了明代高度發(fā)達的琢玉工藝的水平。
而劫掠了李自成起義軍的勝利果實并入主中原的清朝政府及其軍隊,破壞了全國經濟,玉器生產也是難以幸免的。
對大多數的民眾來說,這一個半世紀(大概自清朝入關迄今)是一段和平與繁榮的時代, 滿清最初的四位皇帝因之也在歷史中享有盛名。
順治畫像 愛新覺羅·福臨 皇太極第九子,清入關第一位皇帝
順治(本名為愛新覺羅·福臨,在位于1644年至1661年)幼年登基,初時由叔父多爾袞執(zhí)政。
順治宗教思想濃厚,他既受耶穌會教士湯若望的影響,也對佛教極感興趣。
剛入主中原的時候玉器的制造還不是重中之重,但是后來影響玉器制造和加工場所卻是在他的手中成立起來的,不過在故宮的玉器中未發(fā)現有帶有順治款識的玉器出現。
按史料記載,清王朝自建國以來,在其內廷機構便集中了一批能工巧匠。
順治初,根據皇家的需求,他們到處擄掠工匠,成立專職的宮廷手工業(yè)機構----養(yǎng)心殿造辦處,為大清帝國制造武備用器和典章用品,為滿足其皇家安撫外交及政策和生活需要提供服務。
康熙畫像 愛新覺羅·玄燁
康熙(本名愛新覺羅·玄燁,在位于1662年至1722年)在各項標準上,符合了傳統中國所謂內圣外王的尺度,他既仁慈也不乏決斷力。
康熙初年又成立了武英殿造辦處,康熙四十七年春,武英殿造辦處各作歸并養(yǎng)心殿造辦處管理。
他在國內主持大政,也帶兵領將馳騁于邊疆。
在位61年,也正是滿清在中國鞏固其統治的日子。
這時皇帝需要玉材還要向外地采賣,估計康熙年間很可能從俄羅斯或蒙古購買玉料。
康熙雍容大度,他的兒子雍正(本名胤禎,在位大1723年 至1735年)卻嚴苛而有心計,因他而流傳下來的偵探故事,帶有驚險的色彩。胤禎上臺后,整頓了機構,建立了規(guī)章制度。
雍正畫像 愛新覺羅·胤稹
他在這時注重紀律似有必要,但是因本身及家事間的糾紛而對臣僚采取嚴密的監(jiān)視,引起特務政治的抬頭。但也有一種說法,正因為他的勤儉維持,撥亂反正,才有后來60年的太平天下。
在玉器的制作上,他擴大了作坊,雍正元年(養(yǎng)心殿造辦處各作活計檔〉中就有玉作,毋庸置疑,玉作也是從康熙時期沿襲下來,并非雍正年間新設。
雍正十年胤禛命內大臣海望寫信給內務府總管年希堯和蘇州織造郎中海保,“ 將好玉材料尋些送來”。說明清宮當時的玉石材料收藏甚少,不夠使用。
上面這兩件存于故宮博物院的瑪瑙杯都有雍正的款識,也為我們鑒別清早期的玉器制作提供了實物說明。
乾隆畫像 愛新覺羅·弘歷
四個帝王的最后一個是乾隆(本名愛新覺羅·弘歷,在位1736年至1795年),在位60年。
乾隆元年于圓明園如意館設御用作坊和畫院,將民間好的玉匠藝人招進宮內。
這時玉作玉匠可能來自蘇州,因玉材來源困難,新做玉器很少,主要是收拾庫存之玉、瑪瑙、蜜蠟、水晶、珊瑚、碧璽、壽山石、青金石、松石、孔雀石等多種美石和寶石等材料。
乾隆六年是十二月二十五日,皇帝要造辦處將收儲的各種玉材呈覽,當時的司庫名叫白世秀,他將館內存儲的各色玉材10塊,碎玉66塊,交給太監(jiān)高玉,呈乾隆御覽,最后乾隆只挑選出白玉一塊,讓其他人看完以后,也沒有選出合適的玉材用料,其余玉料退回館內存儲。
乾隆初年清宮的記載中,玉石的存儲之料如此窘薄,由此也可以推測出雍正時期,國內玉料的稀缺狀況了。
這個時期雖然也有玉器雕琢,但是跟我們想象的“乾隆工”差距甚遠,特別是材質的稀缺造成大量替代產品出現,瑪瑙和水晶都被當做玉器的替代品進行使用。
乾隆在1795年退位,按照他的敘述是不想超過其祖父康熙的在位時間,于是傳位于子玉琰而自稱太上皇,實際仍在幕后指揮,操縱國事,一直到1799年駕崩為止,也創(chuàng)下實際在位時間最長,壽命最長等多項記錄。
縱觀幾千年的中國歷史,雖有漢文景之治、唐貞觀之治、開元之治,未曾有如此數代帝王,繼續(xù)不斷將開明專制政績保持到如是之久。
被后人譽為“康乾盛世”,就是因為雖然四人個性不同,卻都富于精力,也都稱能干,社會穩(wěn)定,他們對政局之用心,政策延續(xù)之久,總體說來也是唯出。
關于這一段歷史的解讀在視頻中我已經做過詳細的解讀,有興趣可以參考,民富國強的經濟實力是玉器收藏和發(fā)展的基礎。
雖然是以滿人入關而實行的統治政權,但是在推行統治的過程中他們也被漢文化所吸引和改變,
在朝代開始之日,皇位左右備有大批譯員,作為文字和語言的溝通使用,可是順治朝結束之前,這種譯員崗位已無必要,皇帝已經熟悉漢語并掌握了漢字的使用。
據記載,雍正只有在咒罵時才會使用滿語。而康熙與乾隆本身即是接受漢人老師的傳授,并且康熙也曾隱姓埋名參與筆試,他們都是漢文化的學者,只是他們漢學造詣的深淺,歷史家并無最終的定論,從乾隆留下的四萬余首詩詞中,有八百多首頌玉的作品來看,精品不多,可見漢文化對其影響的意義是深遠的。
1.《【4萬左右清代玉】專題沈華:清代玉器初期玉器制造特點和背景分析》援引自互聯網,旨在傳遞更多網絡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侵刪請聯系頁腳下方聯系方式。
2.《【4萬左右清代玉】專題沈華:清代玉器初期玉器制造特點和背景分析》僅供讀者參考,本網站未對該內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載時請保留本站內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lishi/2058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