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莎莉魚
美麗多彩的玲瓏環(huán),拿著酒,尋找樹干食物芳香線;
儀態(tài)萬國的精髓,天下的賣兵數(shù)桂林。
桂林博物館簡介
▲圖片來源:360圖書館
桂林博物館新館位于桂林市臨桂新區(qū),2017年5月18日正式開放。主體建筑采用漢唐風(fēng)格,整體氣勢恢弘,其配套景觀以傳統(tǒng)的桂北民居為原型??偨ㄖ娣e為3.4萬平方米,展廳面積1.2萬平方米,共有9個展廳,四個基本陳列和兩個專題展覽,并建有1400平方米的未成年人教育互動中心。
該館館藏文物3萬余件,包括桂林明代出土梅瓶、外賓禮品、明清書畫珍品、桂林歷史文物、廣西少數(shù)民族文物等特色收藏。桂林博物館新館與桂林大劇院、桂林圖書館和附屬文化廣場,共同構(gòu)成氣勢宏大的“一院兩館”,榮獲2015-2017年度“廣西特色博物館(場館建筑)稱號,成為山水名城一道充滿人文氣息的風(fēng)景線。
靖江遺韻——桂林出土明代梅瓶陳列
木心:愿有陶一樣的情人,瓷一樣的友人。
陶瓷,泥與火的交響,是中華文化的偉大發(fā)明,更是華夏精神的寫照。梅瓶,是中國陶瓷器物中獨特的一個門類,桂林靖江王陵區(qū)出土的各類明代梅瓶數(shù)量眾多,品種豐富,梅瓶的燒造時代貫穿明代早、中、晚不同時期,時間跨度達200多年,共計十二類器型、十五種釉色、五大類三十種紋樣。
這批梅瓶千姿百態(tài),婀娜典雅,紋飾奇絕,具有極高的藝術(shù)品和精湛的工藝水平。故宮博物院專家耿寶昌先生曾經(jīng)給出這樣的評語——陶瓷交替,各顯風(fēng)采;時代跨度,涵蓋早晚;器形變幻,千姿百態(tài);紋飾圖案,千變?nèi)f化。桂林山水甲天下,靖江遺韻天下甲!
“靖江遺韻——桂林出土明代梅瓶”是桂博四大基本陳列之一,展陳面積1580平方米,展出梅瓶200余件,其中一級文物8件、二級文物130件。陳列主題分“梅瓶的來源”、“梅瓶的概說”、“梅瓶的釉色”、“梅瓶的造型”、“梅瓶的紋飾”五個單元依次展開。
展覽造型簡潔、展線流暢、特色鮮明,輔以音頻、視頻、動漫影像、互動展項等,從歷史、藝術(shù)、美學(xué)等視角講述展品故事,呈現(xiàn)明代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生活掠影,展現(xiàn)中華古代陶瓷的高超造詣和人文精神。
館方宣傳此乃全球唯一的明代梅瓶專題陳列,并榮獲“2017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優(yōu)勝獎”。
這個展覽將會有哪些驚喜呢?一起來漫行,發(fā)現(xiàn)和感受吧!
追根探源——梅瓶何來
若問梅瓶從何而來,不能不提到“嶺南第一陵”——靖江王陵。
靖江王是朱元璋于洪武三年首批分封的十個王國之一,也是唯一以侄孫輩受封的藩王。從洪武三年冊封,到清順治七年(南明永歷四年)(1650)十一月亡國,存世二百八十余年,傳十一世孫,十四王。
靖江藩王在桂林城中建有規(guī)模宏偉的宮殿,形成了以靖江王為中心、規(guī)模龐大的宗族支系。除第一任靖江王朱守謙,第十三、十四任靖江王朱亨嘉、朱亨歅,其余十一任靖江王及其官屬宗室死后均葬于桂林。桂林東郊堯山王陵區(qū),方圓逾百平方公里,保存有完好的大小墓葬三百余座,有道是 “北有北京十三陵,南有靖江十一陵”,號稱“嶺南第一陵”。
桂林博物館所藏各類梅瓶絕大多數(shù)出自此陵,在一個明代藩王陵區(qū)出土如此多的梅瓶,是極為罕見的歷史文化現(xiàn)象,梅瓶因此成為明代政治、經(jīng)濟、文化、習(xí)俗的有力物證。
桂林靖江王陵區(qū)出土的梅瓶數(shù)量甚眾,尤其是各類以青花為主的瓷梅瓶,精妙絕倫。然而,桂林歷史上沒有燒造青花瓷器的瓷窯,長期研究證實,瓷梅瓶的老家正是大名鼎鼎的瓷都——景德鎮(zhèn)。
▲梅瓶的運輸動態(tài)圖
明代各地藩王歷來有在景德鎮(zhèn)定燒瓷器的傳統(tǒng)。靖江王府人口不斷繁衍,對瓷器的需求量亦不斷增大。從景德鎮(zhèn)采燒瓷器,再運到桂林,用車馬或人挑必定花費巨大,易碎不安全。通過這張動態(tài)路線圖,可以直觀看到,明代桂林的水路可通達洞庭湖、鄱陽湖,梅瓶從始發(fā)地景德鎮(zhèn),沿著水路源源不斷安全抵達桂林。
器為何物——梅瓶概說
梅瓶出現(xiàn)于唐代,流行于宋,至明代極盛,是一種具有儲酒實用、陳設(shè)裝飾、明器等多重用途的器物。
清代許之衡《飲流齋說瓷》中稱“梅瓶,口細(xì)而項短,肩極寬博,至脛稍狹,折于足則微豐,口徑之小僅與梅之瘦骨相稱,故名梅瓶也?!笨梢姡菲渴且环N短頸小口、豐肩圓腹、斂腰窄脛、瘦底圈足的瓶式,由于口小僅能插一梅枝而得名,風(fēng)姿綽約,綺麗工巧。
▲各式梅瓶和器座
梅瓶最早的功能是存貯器,多用于盛酒。宋代以后名酒輩出,產(chǎn)量增多,梅瓶得到極大發(fā)展。觀賞和陳設(shè)器是梅瓶最晚成熟的功能,更為重要的是,梅瓶作為隨葬器的儀式性功能。梅瓶成為皇公貴族專用的隨葬品,其數(shù)量、形制差異體現(xiàn)了封建等級制度的森嚴(yán)。事死如生,四方清平,天長地久,在靖江王墓出土梅瓶中體現(xiàn)最為突出,被視為“風(fēng)水瓶”。
研究者一般認(rèn)為陪葬梅瓶作為儲酒的供器,為逝者在地府能夠長久飲用。這樣的推斷也與桂林摩崖石刻反映的明代風(fēng)俗相契合。明代題壁有曰“攜酒肴蔬果會飲于樓”,“來朝攜酒還相約”,“此中幽賞應(yīng)不限,有暇寧辭載酒來”,可見明朝那些人多喜自帶酒水,呼朋引伴野餐去,是十足的享樂派。
來看這幅明宣德“攜琴訪友”青花梅瓶展開圖,策馬游春的官人身后,緊隨一挑擔(dān)的侍者,擔(dān)子一端正是一帶蓋盛酒梅瓶,形制與不少梅瓶展品如出一轍。這“瓶中瓶”,巧妙而直觀地詮釋了梅瓶的儲酒功能。
▲明·溫裕王墓出土青花雙龍戲珠梅瓶
更有甚者,溫裕王墓出土的這件高大的青花雙龍戲珠梅瓶,1983年出土?xí)r酒香撲鼻,瓶中居然真的盛有晶瑩透亮的酒液,還浸泡著三只乳鼠和多種名貴中藥。溫裕王朱履燾享年僅18歲,陪葬一壇美酒,或寄托著對來世清平長久的祈愿。只是,我很好奇地想知道,這500年的陳釀,最后是如何被安排了?
炫彩萬千——梅瓶的釉色
桂林博物館藏梅瓶有釉陶及素陶、黑釉、白釉、哥釉、哥釉青花、哥釉堆粉赭彩、哥釉青花堆粉赭彩、哥釉五彩、藍(lán)釉白花、醬釉白花、孔雀藍(lán)黑花、琺華彩、黃釉、綠釉、青花等十五個品種,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出炫彩萬千的釉色之美。
▲明·青黃釉堆雕“天長地久”有釉陶梅瓶
青黃釉堆雕有釉陶梅瓶,造型圓潤古樸,“天長地久”諧音“天藏地酒”——我是一只有內(nèi)涵的酒瓶,而不是世人誤解的花瓶。
▲明·堆雕“福壽長生”款青黃釉陶梅瓶
短頸豐肩,鼓腹束腰,精致小口的這款青黃釉梅瓶,載滿人間的祝福,化作另一個世界的吉祥。
▲明萬歷·白釉梅瓶(左),明·黑釉梅瓶(右)
白釉,麗質(zhì)如玉,素白如肌;黑釉,穩(wěn)重深邃,華貴神秘。滄海桑田,唯有你光彩不減,獨自美麗。
▲明初·哥釉梅瓶
明早期燒制的哥釉,又稱“碎器”。你的玲瓏之軀,悄悄綻放溫柔的傷,前世的自由都付之一抹淺笑,在今生的釉色里靜靜流淌······
▲明·孔雀藍(lán)黑花纏枝紋梅瓶
柔軟的陶泥揉入銅的硬朗,把素胎交給熊熊的窯火。于是,你就變成這般鮮亮欲滴的孔雀藍(lán)。似曾相識,在哪里見過你?印象中大理喜洲楊家大院的檐廊,也用到了這少見的亮藍(lán)。罩一件黑花纏枝的衣,再配一頂桔黃色的鐘形小帽——你的盛世美顏,照亮觀者的虔誠之心。
▲明嘉靖·琺花彩攜琴訪友圖梅瓶(左),明·琺花彩花鳥紋梅瓶(右)
低溫色釉的琺花彩梅瓶,絢麗斑斕,工藝極巧。我要和你一同,尋訪那失落已久的春天。讓那碧空流霞,滿目繁花,在我的琴弦上交替幻變,盡情流瀉。
▲明·綠釉梅瓶
▲明·綠釉八棱陶梅瓶
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綠釉,是曉來雨過的遺蹤。
▲明嘉靖·哥釉青花梅瓶(左),明·哥釉青花褚彩堆粉梅竹紋梅瓶(右)
哥釉青花瓶,米黃的釉面,綻出粉色開片紋路。仿佛,那日讀過的淡雅小令,翩翩然,輕撫我的夢境。
▲明嘉靖·哥釉赭彩堆粉云鶴紋梅瓶
哥釉赭彩堆粉梅瓶,五色與五行相配,仙氣飄飄。永生的不是軀體,而是靈魂。
▲明萬歷·藍(lán)釉白花梅瓶(上),醬釉白花和黃釉梅瓶(下)
嬌媚如少女的黃釉;風(fēng)情如少婦的醬釉,還有,如星夜深潭般閃爍的藍(lán)釉。風(fēng)不平,浪未靜,可否穿越那幽光,尋得一世的清涼。
▲明萬歷·哥釉五彩云龍紋梅瓶
米黃色哥釉,輔以配以紅、綠、黃和少量黑彩,炫目至極,僅此一件的稀世奇珍。升龍有六爪,匠人無心的多筆,卻成為世間的唯一。稀世奇珍,虹彩繽紛,是誰賦予你這般瀟灑不羈,狂放率真?
▲青花“福祿”款八仙人物圖梅瓶
青花,始于唐,成熟于元代,至明清發(fā)展到頂峰。藍(lán)白相間,藍(lán)中透青的釉下彩青花,被譽為“國瓷”,也曾經(jīng)是財富的標(biāo)志,風(fēng)靡歐洲大陸。據(jù)說15世紀(jì)的薩克森國王,用4隊近衛(wèi)軍向鄰國君主換取12個青花瓷瓶,來取悅新的王后。
桂博藏青花梅瓶數(shù)量之眾,雋永悠長,神韻斐然,獨步華夏。在梅瓶紋飾部分,我會為您細(xì)細(xì)道來。
▲青花雙龍戲珠紋梅瓶(左),青花翼龍趕珠紋梅瓶(右)
百態(tài)千姿——梅瓶之型
明代梅瓶的型式雖不離小口、短頸、豐肩、圓腹的特點,但在具體造型上卻富于細(xì)節(jié)的變化,大致可分為十二種型式。
▲美人肩異形梅瓶(左),明宣德·仕女撲流螢圖厚胎唇口梅瓶(右)
美人肩異形梅瓶,形體高大,瓶蓋卷邊為倒扣荷葉狀,有一顆寶珠圓鈕。莊重華麗,落落大方,國內(nèi)博物館僅見此一件。
明宣德·仕女撲流螢圖梅瓶,厚胎唇口梅瓶,穩(wěn)重端莊。圖案取意唐代詩人杜牧《秋夕》——紅燭秋光冷花屏,輕羅小扇撲流螢,極富詩情畫意。
▲明·青花雙龍戲珠紋高脛帶蓋梅瓶(左),明·青花雙鳳穿蓮紋高脛帶蓋梅瓶(右)
▲明·小直口龍紋梅瓶(左),明中期梯形口梅瓶(中),明嘉靖·青花雙龍趕珠梅瓶(右)
梯形口梅瓶,典雅別致;小直口梅瓶,胎體輕薄。
▲明·青花纏枝牡丹紋梅瓶(左),明天啟·青花雙鳳穿云紋梅瓶(右)
▲青花雙龍戲珠紋高脛帶蓋梅瓶(左),青花雙鳳穿蓮紋高脛帶蓋梅瓶(右)
▲明萬歷·青花雙龍趕珠紋梅瓶
實用功能很強的大口粗頸梅瓶,與別致的長頸梅瓶,相映成趣。
▲明初·素胎堆塑雙龍搶珠紋帶蓋陶梅瓶(左),明初·黑釉鼓腹異形陶梅瓶(右)
▲明萬歷·青花仙人慶壽圖梅瓶(左),明萬歷·青花應(yīng)龍趕珠紋細(xì)腰梅瓶(右)
▲明萬歷·青花狀元過街圖雞腿型梅瓶(左),明萬歷·青花仙人獻壽圖梅瓶(右)
早期梅瓶造型的渾圓、敦厚、古樸,稚拙到突出精巧的腰身,審美旨趣改變得不是一點點??催@細(xì)腰梅瓶,與斂腰梅瓶造型相似,而腰部內(nèi)收程度更甚,盈盈一握,纖巧婀娜。雞腿形梅瓶造型或小巧或高挑,豐肩小圓腹,別有韻味。
梅瓶造型的微妙變化,反映了明朝那些人對美的追求在變,也為梅瓶藝術(shù)的最強音——紋飾之鋪陳,埋下了伏筆。
(待續(xù),下篇更精彩)
往期文章
阿富汗珍寶的中國印象
祝賀良渚古城遺址成為中國第55處世界遺產(chǎn)
我眼中的“國寶盛宴——《史記》中的西南邊疆”
逛博物館,要帶些什么裝備?
耀世遺珍——回憶深圳南山博物館·阿富汗珍寶展
溫馨提示:本文及圖片為“漫行博物館”原創(chuàng)。部分圖、文源自網(wǎng)絡(luò),圖片打上水印只是為了宣傳本號,并非對圖片的版權(quán)主張;本號的原創(chuàng)圖、文轉(zhuǎn)載和引用,需經(jīng)同意,并標(biāo)明引自“漫行博物館”;文章內(nèi)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漫行博物館”立場。
合作聯(lián)系:請留信息或者聯(lián)系郵箱:mxbwg0871@163.com
1.《200元清代梅瓶專題之靖江遺韻天下甲——桂林出土明代梅瓶陳列(上)》援引自互聯(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luò)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wǎng)站無關(guān),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200元清代梅瓶專題之靖江遺韻天下甲——桂林出土明代梅瓶陳列(上)》僅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nèi)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zhuǎn)載時請保留本站內(nèi)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lishi/2054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