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袜人妻一区二区三区_少妇福利无码视频_亚洲理论片在线观看_一级毛片国产A级片

當前位置:首頁 > 話題廣場 > 歷史專區(qū) > 晉朝

【317年晉朝定都哪里】東晉十六國,一個讓人遺忘的時代,一個讓漢人不愿意想起的時代

中國五千多年的歷史,我想大家都知道秦、漢、三國、秦、唐、宋、元、明、清。這幾個王朝比較了解歷史,知道項羽所在的楚國、王莽的信條、武則天的五周。

八王之亂后,西晉王朝統(tǒng)治岌岌可危,公元316年西晉王朝滅亡,次年晉元帝司馬睿在南方建立東晉,開啟了東晉十六國時期,同時北方多個游牧民族相繼建立了很多割據(jù)小國,雖然名為十六國,但其實這個時期的國家不止十六個,還有一些更小的國家沒算在里面,由于東晉未能致力于收復中原,所以一直沒能實現(xiàn)統(tǒng)一。公元386年,北魏道武帝在北方建立北魏,公元420年,宋武帝劉裕取代東晉,建立劉宋王朝,東晉十六國時期結(jié)束。

這短短的百余年間,恐怕是漢人最不愿意想起的時刻,在這個時候,漢人淪為最低等的存在,任由異族宰割,可以說毫無反抗的能力。兩晉時期,由于中原王朝無絕對的強勢政權(quán),羌、氐、羯、匈奴和鮮卑等少數(shù)民族就趁著中原四分五裂之際紛紛進入中原建立起割據(jù)的政權(quán),包括前涼、后涼、南涼、西涼、北涼、前趙、后趙、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等多達十六國政權(quán),到這里可能大家覺得很正常,畢竟中國的古代就是這樣分分合合的,但是可惡的是由于這些少數(shù)民族的皇帝并沒有打算去好好經(jīng)營中原地區(qū),他們在中原地區(qū)建立政權(quán)的目的就是可以方便對中原進行大肆的燒殺搶掠,更為可惡的是視漢人為豬狗,稱漢人為“羊”,不僅大肆殺戮,還烤而食之,公元304年,慕容鮮卑大掠中原,搶劫了無數(shù)財富,還擄掠了數(shù)萬名漢族少女,回師途中一路上大肆奸淫,同時把這些漢族少女充作軍糧,宰殺烹食,走到河北易水時,吃得只剩下八千名少女了,慕容鮮卑一時吃不掉,又不想放掉,于是將八千名少女全部淹死,易水為之斷流。而這段歷史就是被大家所熟知的“五胡亂華”。

據(jù)史書記載在這段時間中原大地的漢人被五胡殺得只剩下近400萬人,要知道在西晉時期我們漢人人口還有近2000萬人,但是經(jīng)過五胡之亂后我們漢族在當時已經(jīng)僅剩下20%的人口,可以在那個時候曾經(jīng)建立了雄秦盛漢的漢民族已經(jīng)到了滅族的邊緣,平時熱鬧的中原大地,千里餓殍,尸橫遍野,到處都見不到一個活人,宛如人間地獄一般。史書記載“北地蒼涼,衣冠南遷,胡狄遍地,漢家子弟幾欲被數(shù)屠殆盡?!边@段時間漢族的人口已經(jīng)遠遠低于五胡的人口,即使所剩無幾。

經(jīng)過五胡之亂后,公元316年西晉王朝滅亡,公元317年,鎮(zhèn)守建康(今南京)的司馬睿在江南重建晉室,史稱東晉;“十六國”史稱源出于北魏崔鴻所撰的《十六國春秋》:“五涼、四燕、三秦、二趙,并成、夏為十六”,從公元304年匈奴貴族劉淵建立漢國,316年滅掉西晉,到439年鮮卑拓跋部統(tǒng)一北方,這100多年里,北方各民族相互爭戰(zhàn),先后建立了前趙(匈奴)、后趙(羯)、前燕(鮮卑)、前涼(漢)、前秦(氐)、后秦(羌)、后燕(鮮卑)、西秦(鮮卑)、后涼(氐)、南涼(鮮卑)、西涼(漢)、北涼(盧水胡)、南燕(鮮卑)、北燕(漢)、夏(匈奴)、成漢(巴氐)等政權(quán),總稱十六國。

304年-365年,西晉亡,衣冠南渡建立東晉,成漢與漢趙建立開啟“五胡十六國時期”

1、成漢

由益州蜀郡的巴氐族領袖李雄所建立。

太安二年(304年)三月,尚遣督護何沖攻流,流破之,乘勝進抵成都,尚不出,自守。蕩獨追之,中矛而亡。至此孫阜與尚形為犄角之勢。流懼。李含勸之以降,流從之,雄諫欲再戰(zhàn)。流不允。五月,流遣子世、含子胡為質(zhì)。胡兄離聞言,歸營與雄議。以合力擊阜,遂大破。流愧,為雄乃奇才,易權(quán)于雄。七月,流取郫城,遂進駐。時邑倉空,流軍饑乏。青城山處士范長生,糧足,流拜請。于是,以糧援流。流病,乃亡。驤詐以欺尚,克成都。尚奔江陽。雄以長生有名德,眾崇,欲迎為君,長生不允。諸將遂請雄登尊。十月,雄即成都王位。大赦,改元建興,廢晉制,另立法七章。以叔父驤為太傅,兄始為太保,離為太尉,云為司空,國為太宰,閻式為尚書令,楊褒為仆射,尊母為太后,追特為景王。十一月,尚移屯巴郡,派兵掠蜀中,俘驤妻昝氏與子壽。

光熙元年(306年)三月,長生至成都,雄迎于門,拜為丞相,尊為范賢。六月,雄稱帝,改元晏平,國號“大成”。追父為景帝,廟號始祖,尊太后為皇太后。以長生為天地太師,復部曲,免稅。

338年,成主期驕心日甚,對下多誅,且沒收其資,大臣多不安。其子霸、保、并皆不并而亡,眾皆以期所殺。期偶有聞李壽欲反,殺其弟安北將軍李悠。四月,壽詐以期欲除己,便率步、騎萬余人馬,以卒為前鋒。自涪襲都。是日入都殺建寧王李越、征西將軍李遐、將軍李西及期近臣。壽矯稱太后任氏令,廢期為邛縣公,追戾太子班為哀帝。

339年,建寧太守孟彥執(zhí)建寧刺史霍彪降晉,晉征西將軍庾亮遣參軍李松攻巴郡、江陽。四月,執(zhí)荊州刺史李閎、巴郡太守黃植送往建康。壽以李弈為鎮(zhèn)東將軍,代閎職。壽病,羅恒、解思明復議附晉,壽不從。李演復上書言降晉之事。壽怒,殺演。十二月,漢李弈攻巴東,守將勞相敗亡。

2、漢趙

由匈奴人建立的劉淵政權(quán)。

304年十一月,劉淵以復漢為名,在左國城(今山西離石縣北)即漢王位,改元元熙,定國號為漢。正式建立漢國(匈奴漢國)。 08年十月,劉淵正式稱帝,改元永鳳。309年遷都平陽。310年病卒。長子劉和即位,后庶弟劉聰弒篡。316年晉愍帝降漢,西晉亡。

318年七月,劉聰(漢昭武帝)死,其太子劉粲繼立,八月靳準發(fā)動平陽政變殺粲。

公元319年趙國分裂為二趙:關中的劉氏“趙帝”和關東的石氏“趙王”兩個獨立政權(quán)。史家為加以區(qū)分,將關中的劉氏趙國連同劉淵所建的漢國,即將稍前的(屠各)劉姓政權(quán)統(tǒng)稱為前趙,而將隨后的石姓趙國稱為后趙。鎮(zhèn)守長安的漢中山王劉曜發(fā)兵攻靳準。十月劉曜軍行至赤壁(今山西河津市西北的赤石川),即位稱帝,改元光初,次年改國號為趙(前趙)。之后石勒反劉而自稱趙王(后趙),前趙喪失東土,趙帝劉曜獨存西境。

324年,后趙司州刺史石生進攻前趙河南太守尹平于新安(今河南新安),尹平戰(zhàn)敗被斬,石生掠前趙5000余戶而還。自此二趙開戰(zhàn),日相攻掠,河東郡、弘農(nóng)郡之間,民不聊生。后趙的西夷中郎將王騰殺死并州刺史崔琨、上黨內(nèi)史王,占據(jù)并州,投降前趙。

325年,后趙將領石生屯兵洛陽,侵犯并劫掠黃河以南地區(qū),司州刺史李矩、潁川太守郭默的軍隊多次戰(zhàn)敗,又缺乏軍糧,于是派使者請求依附前趙。前趙主劉曜派中山王劉岳率領士兵一萬五千人趕赴孟津,派鎮(zhèn)東將軍呼延謨率領荊州、司州的士眾從崤山、澠水向東進發(fā),想會合李矩、郭默共同進攻石生。劉岳攻克孟津戍、石梁戍,斬獲首級五千多,又進軍把石生圍困在金墉。后趙的中山公石虎率領步、騎兵四萬人從成皋關入內(nèi),與劉岳在洛水以西交戰(zhàn),劉岳戰(zhàn)敗,被流箭射中,于是后退保守石梁。石虎設置溝壕和柵欄把石梁四面圍住,使內(nèi)外隔絕。劉岳的士眾餓極,殺掉戰(zhàn)馬充食。石虎又進攻呼延謨并殺了他。

劉曜親自領軍救援劉岳,石虎率騎兵三萬迎擊。前趙的前軍將軍劉黑攻擊駐守八特阪的石虎部將石聰,大敗石聰?shù)能婈?。劉曜屯兵于金谷,夜間軍中突然無故大驚亂,士卒奔逃潰散,于是退軍駐屯澠池。到了夜間軍中再次驚亂潰散,劉曜便回歸長安。六月,石虎攻取石梁,擒獲劉岳及其將佐八十多人及氐族、羌族士眾三千多人,都押送到襄國,并坑殺劉岳士兵九千人。石虎隨即又進攻駐守并州的王騰,擒獲并殺了他,坑殺其士兵七千多人。劉曜回到長安,穿上素服停駐郊外哭吊,七天后才進城,由于憤懣染病。郭默又被石聰戰(zhàn)敗,丟下妻子兒女向南逃回建康。李矩的將士私下密謀背叛投降后趙,李矩無力鎮(zhèn)壓,也率眾人南歸。手下士眾在途中紛紛逃亡,只有郭誦等一百多人跟隨他,結(jié)果死在魯陽。李矩的長史崔宣率領其余士卒二千人投降后趙。這樣司州、豫州、徐州、兗州地區(qū)全部歸入后趙,與東晉以淮水為界。

前趙主劉曜任命永安王劉胤為大司馬、大單于,改封南陽王,在渭城設置單于臺,左、右賢王以下,都由匈奴、羯、鮮卑、氐和羌的豪杰之士充任。

327年五月,前趙的武衛(wèi)將軍劉朗率領騎兵三萬人攻襲在仇池的楊難敵,不能取勝,劫掠民眾三千多戶返回。

328年,后趙中山公石虎率士眾四萬人從軹關(今河南濟源西北)西進,攻擊前趙的河東,有五十多個縣應從,石虎于是進攻蒲阪(今山西永濟縣)。前趙主劉曜派河間王劉述調(diào)遣氐族、羌族士眾屯駐在秦州,防備張駿和楊難敵,自己率領中外精銳的水、陸各軍救援蒲阪,從衛(wèi)關北渡黃河。石虎畏懼,率軍退走,劉曜追擊。八月,在高候(今山西聞喜縣境)追上石虎,與石虎交戰(zhàn),石虎大敗,石瞻被殺,尸體枕籍達二百多里,劉曜繳獲的軍資上億。石虎逃奔朝歌(今河南淇縣)。劉曜自大陽(今山西平陸西南),乘勝進軍駐守金墉(今河南洛陽以東)的石生,開決千金堨[è]的蓄水淹灌他們,又分別派遣諸將進攻汲郡、河內(nèi)郡,后趙的滎陽太守尹矩、野王太守張進等都歸降劉曜。后趙都城襄國大為震驚。

3、前涼

由涼州大姓漢人張軌所建立。

301年,涼州大姓漢人張軌被晉朝封為涼州刺史,313年封西平公、涼州牧,課農(nóng)桑、立學校,多所建樹。又鑄五銖錢,全境通行。

西晉滅亡后,張氏仍據(jù)守涼州,使用司馬鄴的建興年號,成為割據(jù)政權(quán),史稱前涼。320年,張茂改元永元,遂徹底成為獨立政權(quán)。 324年,漢趙封茂為涼王。345年,張駿稱假涼王。349年,張重華稱涼王。353年,張祚即位稱涼公,次年復稱涼王,并給前任諸王追加謚號。359年,張玄靚去王號。

張駿、張重華父子統(tǒng)治時期,前涼極盛,統(tǒng)治范圍包括甘肅、寧夏西部以及新疆大部。史載“南逾河、湟,東至秦、隴,西包蔥嶺,北暨居延”。

公元328年,二趙大戰(zhàn)于洛陽城西,劉曜飲酒過量,兵敗被擒,前趙主力被消滅,329年,后趙軍乘勝西進,前趙太子劉熙棄長安而奔于上邽[guī](今甘肅天水)。九月,后趙石虎攻克上邽,殺劉熙及其文武百官,前趙亡。347年,東晉桓溫率兵入蜀,李勢投降,成漢滅亡。349年,石虎卒,其諸子為爭帝位互相殘殺,石虎養(yǎng)孫冉閔坐大把權(quán),并于350年改國號為“衛(wèi)”,不久殺皇帝石鑒,并屠殺石氏子孫及羯胡,同時石祗也在襄國稱帝,內(nèi)戰(zhàn)全面爆發(fā),351年,石祗被手下大將劉顯所殺,之后劉顯也被冉閔攻殺,后趙最終滅亡。

366年-376年,進入五國混戰(zhàn),前秦強勢崛起并統(tǒng)一北方

1、前涼

376年,前秦主苻堅以步騎十三萬大舉進攻,張?zhí)戾a被迫出降,前涼滅亡,苻堅封其為歸義侯。

前秦淮南淝水之戰(zhàn)時張?zhí)戾a趁機投奔東晉,得了個官,桓玄篡位作亂時過世。

張氏的前涼政權(quán)依靠涼州大姓﹐并始終對東晉表示忠誠﹐藉以維系人心。各代統(tǒng)治者除張祚外,都自居晉朝的刺史或州牧,接受晉的封號。張駿為了和東晉通使命﹐甚至不惜向成漢李雄稱臣,以求假道。

張氏子孫世代保守的涼州,是當時中國北部較為安定的地區(qū),都城姑臧是西北地區(qū)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中心。河西走廊原是通往西方的陸路交通要道,商業(yè)繁榮,農(nóng)業(yè)和畜牧業(yè)生產(chǎn)也較發(fā)達。西晉滅亡后,內(nèi)地流亡人民相繼到來,勞動力增加,生產(chǎn)經(jīng)驗傳播,涼州的社會經(jīng)濟更有發(fā)展。當時的涼州還是中國北部保存漢族傳統(tǒng)文化最多和接受西域文化最早的一個重要地區(qū)。

2、前秦

由氐族人苻健建立。

352年苻健稱帝,定都長安(今西安漢長安城遺址),與東晉斷絕。 之后東晉屢次派褚裒、殷浩、桓溫等率軍伐之,苻健皆成功抵御,國勢漸固。之后苻生繼立,他淫殺無度,苻堅殺而代之。苻堅崇尚儒學,獎勵文教。他得王猛輔政,得以集權(quán)中央,經(jīng)濟提升,國勢大盛,史稱“關隴清晏,百姓豐樂”。前秦強盛后,苻堅有意一統(tǒng)天下。前秦強盛后,苻堅有意一統(tǒng)天下。 當時前燕混亂,369年慕容垂投奔前秦。苻堅趁勢派王猛、慕容垂率軍于隔年成功滅燕,取得關東地區(qū)。370年,前秦滅前燕,擒慕容暐;371年,滅仇池氐楊氏;373年,西南夷邛、筰、夜郎皆歸附于秦;376年,滅前涼;同年,進兵滅代;前秦統(tǒng)一北方。

3、前燕

由鮮卑族貴族首領慕容皝所建立的政權(quán)。

其全盛時的統(tǒng)治地區(qū)包括冀州、兗州、青州、并州、豫州、徐州、幽州等部分。

337年十一月,遼東公慕容皝自立為燕王。342年,擊敗了后趙的二十萬大軍,解除了來自中原的壓力,建都于龍城(今遼寧朝陽)。燕王慕容儁四年(352)十一月,慕容儁稱帝,建年號元璽,遷都于薊(今北京西北)。隨后的幾年前燕平定了北方的局勢。357年,定都于鄴(今河南安陽北)。前燕幽帝建熙十年(369),枋頭之戰(zhàn)中吳王慕容垂大敗桓溫。建熙十一年(370)十一月,前秦滅前燕。

4、代

由鮮卑人拓跋什翼犍建立的政權(quán)。

曹魏甘露三年(258年)大人拓跋力微徙居盛樂(今內(nèi)蒙古和林格爾北),鮮卑召集諸部,確立了在部落中的大酋長地位。西晉衛(wèi)瓘為護烏丸校尉時,離間拓跋部與烏桓之關系。力微卒,諸部離叛。

晉元康五年(295年)拓跋力微之子拓跋祿官統(tǒng)部,分國人為中、東、西三部,自領東部。295年,拓跋部三分,拓跋猗盧統(tǒng)西部,后來統(tǒng)一三部。310年,晉懷帝進封為大單于,封代公。315年,晉愍帝進為代王。316年,拓跋猗盧暴死,內(nèi)部為爭奪權(quán)利而大亂,猗盧手下受到排擠,不少效力于其異姓兄弟劉琨。拓跋什翼犍曾為質(zhì)子,在后趙都襄國(今河北邢臺)生活多年,深受漢文化影響。咸康四年(338年)即代王位,置百官,制法律,由部落聯(lián)盟最終轉(zhuǎn)變?yōu)閲倚问?。建國三年?40年),代國定都云中盛樂宮,后又在故城南筑盛樂新城,發(fā)展農(nóng)業(yè)。建國三十九年(376年),前秦苻堅發(fā)兵擊代國。什翼犍兵敗奔逃后被殺。代國亡

370年,前秦滅前燕。376年前秦天王苻堅對前涼發(fā)動全面進攻,張?zhí)戾a投降,前涼遂亡。376年前秦苻堅發(fā)兵擊代國,什翼犍兵敗奔逃后被殺,代國亡。

376年-383年,前秦和東晉開啟第一次南北對峙,淝水之戰(zhàn)前秦亡,北方再次分裂

376年,東北、西域各國都遣使和前秦建立關系,只有東南一隅的東晉與他對峙,當時朝鮮半島由高句麗、百濟、新羅割據(jù),都接受前秦冊封,北方外族有柔然、庫莫奚、契丹及高車,西有吐谷渾及白蘭。盛時疆域東起朝鮮,西抵蔥嶺,南并川蜀,北逾陰山,前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北方的非漢民族政權(quán)。

前秦統(tǒng)一北方后,苻堅自恃強盛,不斷對東晉發(fā)動進攻,戰(zhàn)事主要在東線徐州一帶和西線襄陽一帶進行。379年前秦攻占東晉戰(zhàn)略重鎮(zhèn)襄陽,而進攻淮南的行動受阻,進攻江陵的軍隊也被擊退。苻堅遂決定重新部署,全力發(fā)動對東晉的進攻。382年十月,召集群臣,提出親率百萬大軍一舉滅晉。 臣僚多不贊成,有的還極力諫阻,但他執(zhí)意不從。383年下詔進攻,八月以苻融為前鋒都督,率步騎二十五萬先行,九月苻堅親統(tǒng)步兵六十余萬、騎兵二十七萬為后繼。益州、涼州、河北等地的秦軍也紛紛出動。東晉謝安當國,命謝石為征討大都督、謝玄為前鋒都督,率水陸八萬迎敵。十月,兩軍會戰(zhàn)于淝水(今安徽壽縣瓦埠湖一帶)。

東晉王朝在強敵壓境,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以丞相謝安為首的主戰(zhàn)派決意奮起抵御。經(jīng)謝安舉薦,晉帝任命謝安之弟謝石為征討大都督,謝安之侄謝玄為先鋒,率領經(jīng)過7年訓練,有較強戰(zhàn)斗力的“北府兵”(在北方的流亡移民當中選拔精壯者,加以嚴格訓練培育出的一支軍隊,為東晉時期戰(zhàn)力最強的主力軍)8萬沿淮河西上,迎擊秦軍主力,派胡彬率領水軍5千增援戰(zhàn)略要地壽陽(今安徽壽縣),又任命桓沖為江州刺史,率10萬晉軍控制長江中游,阻止秦巴蜀軍順江東下。

383年10月18日,苻堅之弟苻融率秦前鋒部隊攻占了壽陽(今壽縣),俘虜晉軍守將徐元喜。與此同時,秦軍慕容垂部攻占了鄖城(今湖北鄖縣)。奉命率水軍馳援壽陽的胡彬在半路上得知壽陽已被苻融攻破,便退守硤石(今安徽鳳臺西南),等待與謝石、謝玄的大軍會合。苻融又率軍攻打硤石,苻融部將梁成率兵5萬進攻洛澗(在今安徽淮南東),截斷淮河交通,阻斷了胡彬的退路。胡彬困守硤石,糧草用盡,難以支撐,寫信向謝石告急,但送信的晉兵被秦兵捉住,此信落在苻融手里。苻融立刻向苻堅報告了晉軍兵少,糧草缺乏的情況,建議迅速起兵,以防晉軍逃遁。苻堅得報,把大軍留在項城,親率8千騎兵疾趨壽陽。

苻堅一到壽陽,立即派原東晉襄陽守將朱序到晉軍大營去勸降。朱序到晉營后,不但沒有勸降,反而向謝石提供了秦軍的情況。他說:“秦軍雖有百萬之眾,但還在進軍中,如果兵力集中起來,晉軍將難以抵御。現(xiàn)在情況不同,應趁秦軍沒能全部抵達的時機,迅速發(fā)動進攻,只要能擊敗其前鋒部隊,挫其銳氣,就能擊破秦百萬大軍?!敝x石起初認為秦軍兵強大,打算堅守不戰(zhàn),待敵疲憊再伺機反攻,聽了朱序的話后,認為很有道理,便改變了作戰(zhàn)方針,決定轉(zhuǎn)守為攻,主動出擊。

11月,謝玄派遣勇將劉牢之率精兵5千奔襲洛澗,揭開了淝水大戰(zhàn)的序幕。秦將梁成率部5萬在洛澗邊上列陣迎擊。劉牢之分兵一部迂回到秦軍陣后,斷其歸路;自己率兵強渡洛水,猛攻秦陣。秦軍驚慌失措,勉強抵擋一陣,就土崩瓦解,主將梁成和其弟梁云戰(zhàn)死,官兵爭先恐后渡過淮河逃命,1.5萬余人喪生。洛澗大捷,極大鼓舞了晉軍的士氣

由于秦軍緊逼淝水西岸布陣,晉軍無法渡河,只能隔岸對峙。謝玄就派使者去見苻融,用激將法對他說:“君懸軍深入,而置陣逼水,此乃持久之計,非欲速戰(zhàn)者也。若移陣少卻,使晉兵得渡,以決勝負,不亦善乎?”秦軍諸將都表示反對,但苻堅認為可以將計就計,讓軍隊稍向后退,待晉軍半渡過河時,再以騎兵沖殺,這樣就可以取得勝利。苻融對苻堅的計劃也表示贊同,于是就答應了謝玄的要求, 揮秦軍后撤。但秦兵士氣低落,結(jié)果一后撤就失去控制,陣勢大亂。謝玄率領8千多騎兵,趁勢搶渡淝水,向秦軍猛攻。朱序則在秦軍陣后大叫:“秦兵敗矣!秦兵敗矣!”秦兵信以為真,于是轉(zhuǎn)身競相奔逃。苻融眼見大勢不妙,急忙騎馬前去阻止,以圖穩(wěn)住陣腳,不料戰(zhàn)馬被亂兵沖倒,被晉軍追兵殺死。失去主將的秦兵越發(fā)混亂,徹底崩潰。前鋒的潰敗,引起后續(xù)部隊的驚恐,也隨之潰逃,行成連鎖反應,結(jié)果全軍潰逃,向北敗退。秦軍潰兵沿途不敢停留,聽到風聲鶴唳,都以為是晉軍追來。晉軍乘勝追擊,一直到達壽陽附近的青岡。秦兵人馬相踏而死的,滿山遍野,充塞大河。苻堅本人也中箭負傷,逃回至洛陽時僅剩10余萬。

淝水之戰(zhàn)后,原先歸附前秦的其他民族,紛紛乘機獨立,黃河以北又再陷入分裂的狀態(tài)。

383年,前燕降將、鮮卑族的冠軍將軍慕容垂,奉命攻擊在新安起兵的丁零部落首領翟斌,途中屠殺副將苻飛龍及一千人的氐人部隊。 384年,慕容垂自稱“燕王”,廢除前秦年號,建立后燕,并進攻駐守鄴城的前秦長樂公苻丕。前秦北地長史慕容泓(前燕帝慕容暐的弟弟),聽到叔父慕容垂攻鄴的消息,投奔關東集結(jié)數(shù)千鮮卑人,自稱大將軍、濟北王,建立西燕。

384年-396年,涼、燕、代先后復國,前秦被西秦和后秦取代,六國混戰(zhàn)再次開啟

1、后涼

由氐族貴族呂光建立的政權(quán)。

385年3月,呂光用兩萬匹駱駝馱著一千多種珍奇的西域貨物,帶著一萬多匹西域駿馬撤離西域班師回朝。這時,苻堅已在淝水之戰(zhàn)中慘敗,中國北方又回到四分五裂的狀態(tài)之中。呂光凱旋回歸的消息傳到了涼州高昌郡太守楊翰那里,楊翰估計呂光會趁中原大亂之機奪取涼州自立,便向涼州刺史梁熙建議說:“呂光剛剛擊破西域,兵力強大,銳氣正盛,他聽到中原大亂,定會別有所圖。河西之地,方圓百里,帶甲士卒十萬之眾,涼州足以自保,若呂光越過流沙(今甘肅玉門關以西至新疆羅布泊之間的沙漠地區(qū),俗稱白龍堆)地帶,其勢力很難阻擋。高昌谷口(今新疆吐魯番市西北十公里雅爾乃孜溝村的交河故城)為險要關隘,應以兵戍守,控制水源,則可置呂光于饑渴之絕境,為我所制。如果認為高昌谷口太遠,守住伊吾關(今新疆哈密市西六十公里的四堡)也行。一旦呂光越過這個關口,就是有張良的計謀也無濟于事了”。縣令張統(tǒng)也認為呂光才智過人,擁有思歸之士,他乘勝利的軍威,其鋒銳勢必難以阻擋,建議梁熙擁立苻堅的堂弟的苻洛(380年曾在龍城反叛,現(xiàn)居涼州)為帝,以借助皇室的威望,制服呂光。梁熙目光短淺,根本看不到呂光東進回朝會侵害自己的利益,怎么也不聽楊翰等人的勸告。此時的呂光也得知了淝水之戰(zhàn)苻堅慘敗,中原大亂的消息,離開西域回到那里的呂光心里正沒底,而這時風聞楊翰欲阻斷自己東歸的建議,也不敢貿(mào)然前進。將軍杜進分析了形勢后對呂光說:“梁熙機靈不足,文雅有余,他不會采納楊翰的建議,不值得憂慮。我們現(xiàn)在應當趁他們意見還沒統(tǒng)一的時候,快速前進,奪取涼州,站穩(wěn)腳跟以后再作打算。如果進而不捷,我甘受過言之誅”。呂光也考慮到,苻堅在淝水戰(zhàn)役中失敗,反秦政權(quán)紛涌而起,長安尚不知能否幸存下來,就是回到關中也沒有用武之地,奪取涼州也不失為一條好的出路。于是,呂光采納了杜進的建議,下令向高昌進軍。途中,敦煌太守姚靜,晉昌太守(今甘肅定西)李純舉郡投降了呂光。兵至高昌,楊翰也舉郡投降。當呂光大軍東進至玉門關時,梁熙才如夢初醒,下書責備呂光不該擅自回軍,并令其子梁胤為鷹揚將軍,與振威將軍姚皓,別駕衛(wèi)翰帶兵五萬到酒泉去阻擊呂光。呂光以牙還牙,也回書梁熙,反責他不赴國難,反而以重兵阻止勝利之師回歸,并同時命杜進、彭晃、姜飛為前鋒,率軍與梁胤交戰(zhàn)于安彌(今甘肅酒泉),大敗梁胤并將其活捉,附近的胡夷部族也紛紛投降了呂光。武威太守彭洛見大勢已去,抓住梁熙,投降了呂光。呂光殺了梁熙,率軍進入姑臧城。385年9月,呂光自稱涼州刺史、護羌校尉。

384年姚萇叛秦后,后秦很大程度上攔阻著前秦與其轄地涼州的聯(lián)系,消息難以傳達。386年九月,苻堅被殺的消息才傳到?jīng)鲋?,呂光聽到噩耗,悲痛欲絕,他命令所部為苻堅披麻戴孝。十月,呂光宣布改元太安。十二月,呂光自稱使持節(jié)、侍中、中外大都督、督隴右、河西諸軍事、大將軍、涼州牧、酒泉公。

389年2月,呂光自稱三河王(指黃河、湟河、賜支河,源頭都在青海省境內(nèi)),改元麟嘉,設置百官,立妻子石氏為王妃,石氏所生之子呂紹為太子。為了向東方和南方擴展,392年,呂光派弟弟、右將軍呂寶率軍攻打金城(今甘肅蘭州)的乞伏乾歸,呂寶失敗,一萬多人被殺。呂光隨即又派兒子、虎賁中郎將呂纂攻擊南羌的彭奚念,但呂纂也兵敗而歸。呂光見兩戰(zhàn)皆敗,便親自率軍至袍罕(今甘肅臨夏),將彭奚念打敗,彭奚念南逃,呂光占據(jù)了袍罕。這樣,呂光的疆域除全部西域、涼州之外,東西推進至跳水林(今甘肅洮河)岸邊和金城以西地區(qū)。395年7月,呂光率十萬大軍進攻西秦,西秦國主乞伏乾歸在左輔密貴周、左衛(wèi)將軍莫者羝的勸說下投降了呂光,并把兒子敕勃作為人質(zhì)留在西平。396年6月,呂光升號為天王,建國號為大涼,改元龍飛,史稱后涼。后涼這時達到全盛時期,統(tǒng)治疆域同前涼略同。統(tǒng)治范圍包括甘肅西部和寧夏、青海、新疆一部分。

2、后燕

建立者為前燕文明帝慕容皝第五子慕容垂。

384年,在淝水之戰(zhàn)后,原前燕吳王、前秦冠軍將軍慕容垂集合鮮卑舊部叛秦復國,在滎陽(今河南滎陽)復稱燕王,史稱后燕。385年定都中山。

386年十月,西燕慕容永進至長子(今山西省長子縣西),稱帝,改元中興,占有今山西省一帶。由于后燕不容許作為宗室一方的西燕“僭舉位號,惑民視聽”,與后燕爭奪燕國領導權(quán)。386年,拓跋珪建立北魏。起初后燕與北魏的關系本來是友好的,因后燕戰(zhàn)馬缺乏,屢求于魏,甚至發(fā)生扣留北魏使者以求名馬的事,兩國關系告結(jié)。而北魏采取聯(lián)西燕拒后燕的政策,對付后燕。在392年消滅翟魏后,出兵攻伐西燕。393年冬,慕容垂征發(fā)步騎兵7萬,命丹陽王慕容瓚出井陘關(今河北省井陘縣井陘山),攻晉陽,西燕守將慕容友領兵5萬防守潞川。明年春,慕容垂增調(diào)司、冀、青、兗四州兵,分兵三路出滏口(今河北省磁縣西北石鼓山)、壺關、沙亭,西燕分兵拒守。后慕容垂在鄴城西南屯兵月余,慕容永懷疑后燕欲從太行山南口進兵,將大部兵力調(diào)往軹關。夏,慕容垂率大軍出滏口,由天井關向南直趨臺壁(今山西省黎城縣西南),慕容永倉卒集結(jié)5萬精兵,與后燕軍大戰(zhàn)于臺壁南,西燕軍中伏大敗,慕容永逃回長子。后燕攻下晉陽,進圍長子,八月間滅西燕。

394年,滅西燕。后燕極盛時期,“南至瑯琊,東訖遼海,西屆河汾,北暨燕代”,包括河北、山東、山西和河南、遼寧的一部分。

394年西燕危急時,北魏派兵5萬為西燕聲援。次年五月,慕容垂命太子慕容寶、趙王慕容麟率兵8萬伐魏,遣范陽王慕容德率步騎1.8萬為后繼。北魏聽說燕軍北上,把部落、畜產(chǎn)及大軍轉(zhuǎn)移至黃河以南(今內(nèi)蒙古伊克昭盟),避開燕軍。到十月,由于塞外嚴寒、士氣低落,后燕不得不撤退。這時北魏派拓跋遵領騎兵7萬,堵塞燕軍南歸之路。拓跋珪自領2萬,進擊后燕軍,后燕軍大敗,亂不成軍,四、五萬兵投降,北魏俘虜了后燕文武將吏數(shù)千人,繳獲了兵器、衣甲、糧食無數(shù),拓跋珪將后燕降兵全部坑殺于參合陂,慕容寶等單騎逃回,史稱參合陂之役,后燕開始衰落。慕容寶等逃回中山后,屢請求再次伐魏,慕容德也勸說慕容垂親征,以免遺留后患。慕容垂接受了他們的意見。396年三月,慕容垂率大軍再次伐魏,敗北魏陳留公拓跋虔,其后慕容垂病情加重,急忙退兵。慕容垂此次的北伐,并沒有能夠挽回后燕軍事上的頹勢。396年四月,慕容垂病死,子慕容寶繼承帝位。

3、魏

由鮮卑人拓跋珪建立,前身是代國,而改國號魏

在386年,在賀蘭部等部族的支持下,拓跋珪在牛川(今內(nèi)蒙古錫拉木林河、呼和浩特市東南)召開了部落大會,正式宣布復國。而第二年,也就是387年,拓跋珪將新生的代國的國都遷到了故都盛樂。

盡管名義上復國成功,拓跋珪和賀訥之間的表面往來依舊和和氣氣。但是,正如世界上并沒有不散的筵席一樣,以賀訥染干為首的賀蘭部和新生的代國之間關系實在已經(jīng)是傷痕累累。劉庫仁部的奴真促使兩者之間的關系宣告破裂了。

奴真其人,本是代國時期臣屬拓跋部的一個小部落的王子。在代國崩潰之后,他帶領族人投靠了劉庫仁部。但這個人對于代國可以說是相當?shù)膽延泻酶幸埠屯陼r期的拓跋珪相處頗為友善,因此,在野心極大的劉顯繼承了劉庫仁部之后,他的日子也變得不好過了起來。在這樣的情況下,在聽說代國的直系繼承人拓跋珪因為劉顯所逼出奔賀蘭部之后,他馬上帶領族人全族遠徙,投靠正在不斷的招攬故代國舊臣的拓跋珪。

但是,當?shù)搅速R蘭部之后,奴真卻發(fā)現(xiàn)此時的情況有相當?shù)淖兓?。打算投靠的拓跋珪,此時業(yè)已在名義上離開了賀蘭部建立起了自己的國家新代國不算,在賀蘭部中,卻赫然有著在代國崩潰時期失散的兄長犍和去斤。這就讓奴真的部落發(fā)生了分裂,其中一派主張繼續(xù)由奴真來管理部落,而另外一派則主張應該長兄為先,犍統(tǒng)領部落更為妥當。

發(fā)生在奴真部落中的沖突,看似是一個小部落的繼承權(quán)的爭奪問題,可實際上卻涉及到了拓跋珪和賀蘭部之間的利益關系。事實上,盡管在投奔賀蘭部之后,拓跋珪利用賀蘭部的資源在不斷的發(fā)展自己的勢力,并成功的復國,但另外一方面,他也不得不小心應付來自賀訥方面的責難。雖然名義上復國成功,但畢竟是寄人籬下,在經(jīng)歷了劉顯一事之后的拓跋珪在人情世故上進步的已是太多。

于是,盡管奴真本人并不情愿,但是在拓跋珪的示意下,在保留了本部落和新代國的臣屬關系的前提下,他還是拱手交出了部落的統(tǒng)治權(quán)。而拓跋珪和賀蘭部基于自己的利益的直接交鋒,也以拓跋珪的暫時退讓進入到了下一回合。

在得到了部落的統(tǒng)治權(quán)這么一個大蛋糕的情況下,自代國崩潰以來就一直失意的犍卻得意忘形了起來??紤]到這么幾年一直在賀蘭部的庇護下生活,他特別打造了一匹金馬,并讓去斤送給賀訥。去斤和犍送禮給賀訥,這在道義和人情上都還說的過去,可糟糕的地方就在于,去斤在回來的時候,卻正好撞上了心有所圖的染干。兩人一陣敘舊后,染干直奔主題,他明確的要求去斤和犍脫離代國的附屬臣服自己。 等到去斤回到部落之后,他馬上請求犍召開部族會議商討是否放棄和拓跋珪的關系而倒向賀蘭部的問題。這就掀起了濤天大浪。在會議上,奴真勃然大怒?!案笧閲腋匠?,世效忠貞。我志全名節(jié),是故推讓。今汝等無狀,乃欲叛主懷貳?!薄段簳?列傳第十一》,他的話說的甚是冠冕堂皇,可他的心理,其實也不難猜到,一直就和拓跋珪關系密切的奴真,如果部落投靠了賀蘭部落的話,作為部落前領袖的他的處境勢必更為尷尬,這由如何是他所能忍受的。而更進一步的,在這個不歡而散的會議之后,奴真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乘著兩人剛回部落,尚且羽翼未豐的當口,以此為借口,將兩人處死。

奴真枉殺其兄,這個消息傳到了染干的耳朵后,這個賀蘭部的重要人物對此的反應自然是異常的震怒。他馬上帶足了人手,前去代國處,打算擒殺此時已經(jīng)率部投奔了拓跋珪的奴真。他以為拓跋珪必不敢公然的包庇兇手,因此人手也沒有帶上很多。但是,這次染干卻再度失算了。在聽聞事情的整體經(jīng)過之后,拓跋珪已是意識到也無法再堅持和賀蘭部保持微妙關系的立場了。而在染干出兵的消息傳來之后,拓跋珪更是盡起新生代國的全部兵力,和染干對峙了起來。這就讓染干大驚失色,在明擺著實力相差太大的情況下,染干無法可想,只得憤然離去。

奴真事件,給新生代國和賀蘭部帶來的打擊都是異常的嚴重。與新生的代國而言,日后的日子無疑要艱難了許多,而與賀蘭部而言,雖然這個惡果并沒有很快的到來,但是,距離整個部族被徹底的消亡的日子,也并不是太遙遠了。

4、后秦

前秦苻堅淝水兵敗后,關中空虛,原降于前秦的羌人貴族姚萇在渭北叛秦,晉太元九年(384年)自稱“萬年秦王”,都北地(今陜西耀縣東南),次年擒殺苻堅。

太元十一年(386年)姚萇稱帝于長安(今陜西西安漢長安城遺址),國號秦,史稱后秦。統(tǒng)治地區(qū)包括今陜西、甘肅東部和河南部分地區(qū)。

后秦建初七年(393年)姚萇卒,子姚興繼位,攻殺前秦苻登,掃除前秦殘部;又乘后燕滅西燕,盡占原西燕河東之地。

皇初三年(396年),姚興先后占取成紀、上邽(兩地皆在甘肅天水市西),勢力達到天水郡。姚興委任有將帥之才的羌族著名軍事家姚碩德為秦州牧、領護東羌校尉,鎮(zhèn)守上邦,為全面奪取隴西作準備。

同年年底,姚興派叔父姚緒東渡黃河,攻占了原屬西燕的河東地區(qū)。兩年前,西燕被后燕慕容垂滅亡,河東地區(qū)遂為西燕大將柳恭控制。柳恭阻河自固,姚緒幾次攻打都未能得手。直到借助汾陰大族薛氏的幫助,姚緒才在龍門偷渡成功。后秦大軍一舉拿下蒲陂,柳恭被迫而降。姚興把河東劃歸并、冀二州,以姚緒為二州牧,鎮(zhèn)守蒲陂。

5、西秦

由隴西鮮卑族(一說屬貲虜)首領乞伏國仁所建。

385年(建元廿一年)九月,乞伏國仁自稱大都督、大將軍、大單于、領秦、河二州牧,改元建義。并分其地置武城、武陽、安固、武始、漢陽、天水、略陽、川、甘松、匡朋、白馬、苑川十二郡,筑勇士城(在勇士川內(nèi),即后苑川郡城)而都之,史稱西秦。

388年(西秦建義四年)六月,國仁卒,群臣以國仁子公府年幼,推國仁弟乾歸為大都督、大將軍、大單于、河南王。遷都金城(今甘肅蘭州西北)。 改元太初,“置百官,仿漢制”,逐漸任用隴右一些漢族豪強。并由勇士城遷都至金城(今蘭州市西北),連續(xù)出兵降服鄰近諸部,“于是秦、涼、鮮卑、羌、胡多附乾歸”。疆域西至金城、苑川,東暨南安、平襄,北抵牽屯,南達枹罕。后枹罕雖為后涼呂光所奪,但西秦在東面的勢力卻有所發(fā)展。394年前秦主苻登敗死,遣涼州牧乞伏軻彈、秦州牧乞伏益州、立州將軍越質(zhì)詰歸率3萬騎,擊敗前秦和仇池氐隴西王楊定的4萬聯(lián)軍,殺楊定及苻崇,斬首17000級,使乾歸“盡有隴西、巴西之地”。十二月,乾歸改河南王為秦王,史稱西秦。中央置尚書省、門下省,進一步漢化。同時,保留大單于號,以便于統(tǒng)治境內(nèi)眾多其它民族;保存大將軍號,便于掌握兵權(quán)。后屢與后涼發(fā)生戰(zhàn)爭,并聯(lián)絡南涼禿發(fā)氏以抗擊后涼。又出兵擊敗南邊的吐谷渾視署。

403年,呂隆因后秦、南涼、北涼交相攻逼,降于后秦,后涼亡。396年六月,北魏攻下后燕都城中山,龍城時期,后燕朝政混亂,于407年被北燕所取代。431年西秦被夏國所滅。

397年-419年,戰(zhàn)亂升級,九國混戰(zhàn),北魏悄然崛起

1、西涼

由漢人李暠建立。

北涼段業(yè)(十六國時涼王)時,曾任敦煌太守。庚子元年(400),自稱涼公,改元建初,成為西涼的開國皇帝。

李暠所建的西涼,和好于東晉。他接受了東晉的封號,設僑郡安置江淮和中州的流民。李暠在位期間,很注意發(fā)展農(nóng)業(yè),史載:“年谷頻登,百姓樂業(yè)?!彼€在玉門、陽關一帶屯田,勢力遠及西域。西涼所轄的河西一帶,一度出現(xiàn)繁榮安定的局面。此時西涼政權(quán)安定、昌盛,他被奉為興圣皇帝。

2、北涼

由匈奴支系盧水胡族的首領沮渠蒙遜所建立。

397年5月,段業(yè)自稱大都督、龍驤大將軍、涼州牧、建康公,建元神璽,建都駱駝城(今甘肅高臺縣南22公里處)。

399年2月,段業(yè)改稱涼王,遷都駱駝城(今甘肅張掖西北十五公里處),改元天璽。因張掖在河西四郡之北,故史稱北涼。

北涼都城先為張掖,蒙遜自稱張掖公。412年遷都武威,稱河西王,涼州牧。最強盛的時候控制今甘肅西部、寧夏、新疆、青海的一部分,是河西一帶最強大的勢力。

3、南涼

由河西鮮卑禿發(fā)烏孤所建。

樹機能反晉斗爭雖然失敗,但禿發(fā)鮮卑部落并沒有因此而潰散。數(shù)傳至禿發(fā)烏孤立,采取養(yǎng)民務農(nóng)的經(jīng)濟政策,在政治上禮俊賢,修政刑,對外“循結(jié)鄰好”,不事爭戰(zhàn)。十余年間,禿發(fā)部在后涼東南廣武一帶勢力漸盛。

394年(太元十九年,后涼麟嘉六年),后涼呂光“遣使署為假節(jié)冠軍大將軍、河西鮮卑大都統(tǒng)、廣武縣侯”。次年,破乙弗、折掘等部,筑廉川堡(今青海省民和縣西北)以居之,又陸續(xù)征服意云鮮卑等部。河西一帶漢族豪門士族如廣武人趙振等紛紛投奔烏孤,充當謀士,呂光見其日益壯大,遣使拜之為“廣武郡公”。

396年(太元二十一年),呂光即天王位,改國號為大涼,遣使拜烏孤為征南大將軍、益州牧、左賢王。烏孤決意擺脫呂光控制,謝絕封爵。次年,自稱大部督、大將軍、大單于、西平王,年號太初,建立政權(quán),以弟禿發(fā)利鹿孤為驃騎將軍,傉檀為車騎將軍。繼而治兵廣武,攻取金城,敗呂光將軍竇茍于街亭(今甘肅省永登縣烏鞘嶺)。

398年(太初二年),乘后涼衰弱,郭廣黁、楊軌反呂氏之

機,取得洪池嶺南五郡(廣武、西平、樂都、澆河、湟河)之地,改稱武威王。

399年(三年),徙都樂都(今青海省樂都縣),專力經(jīng)營河湟地區(qū),并以利鹿孤鎮(zhèn)安夷(治今青海省化隆縣南),傉檀鎮(zhèn)西平(治今西寧市西),叔素渥鎮(zhèn)湟河(今化隆縣南),族人分鎮(zhèn)各地,又量才敘用漢、夷各族豪門及“杰俊之士”,使南涼政權(quán)得以逐漸完善和鞏固。

是年(399)八月,烏孤因酒醉墜馬受傷死,弟利鹿孤即武威王位,遷都西平,并遣記室監(jiān)鞠梁明聘于段業(yè),進一步加強與北涼聯(lián)盟,以對付后涼,南涼開始興盛。次年正月改元建和,遣傉檀敗后涼兵于三堆(今大通河南),并進圍其都城。

401年(建和二年),利鹿孤改稱河西王。同年三月,敗后涼呂隆軍,徙2000

余戶而還。后又遣兵攻北涼臨松,虜6000余戶、沮渠蒙遜遣質(zhì)請和,始還所掠,召軍返。十二月,南涼攻圍后涼姑臧,又攻昌松郡,執(zhí)后涼太守孟祎。

402年(建和三年)三月,利鹿孤卒,弟傉檀立,更號為涼王,遷都樂都,改元弘昌,史稱南涼。十月,傉檀攻后涼姑臧。十二月,后秦姚興拜傉檀為車騎將軍、廣武公。

404年(弘昌三年),因后秦勢盛,傉檀去年號,稱臣于后秦。

408年(弘始十年),傉檀大敗后秦軍,復稱涼王,改元嘉平,置百官。

414年(嘉平七年),南涼連年不收,上下饑窘,傉檀率軍西擊乙弗鮮卑,留太子武臺(虎臺)守樂都。西秦乞伏熾磐乘機襲取樂都,俘武臺等及百姓萬余遷于枹罕(今甘肅省臨夏市西南),傉檀降西秦,年終被毒死,南涼亡。

4、后秦

帝位傳到姚興手上。

397年,姚興之弟姚崇攻擊鮮卑薛勃部,把后秦的疆域向北擴展到上郡(今陜西榆林南魚河堡)一帶。

隆安三年(399年),姚興開始蠶食東晉領土。當時坐在東晉國君寶座上的安帝是個有名的白癡,朝廷大權(quán)由昏庸荒唐的司馬道子、司馬元顯父子把持,政治異常腐敗。幾個強大的方鎮(zhèn)覬覦著中央的權(quán)力,多次舉兵內(nèi)向,兵車屢動,戰(zhàn)亂頻仍,社會動蕩不安。姚興乘東晉衰亂,一再發(fā)兵東進,先是逼迫東晉的弘農(nóng)(今河南靈寶縣北)太守、華山(今陜西華縣)太守俯首稱臣,進一步占據(jù)上洛(今陜西商縣)。在掃清一些障礙之后,姚興命令其弟姚崇、鎮(zhèn)東將軍楊佛嵩攻取中原古都洛陽。后秦的軍隊在金塘城下遭到東晉河南太守夏侯宗之的頑強抵抗,未能取得戰(zhàn)果。金墉在洛陽的西北角,城小而固,是攻戰(zhàn)戍守、保衛(wèi)洛陽的要地。姚崇久攻不下,轉(zhuǎn)而向東掃平柏谷(今河南偃師東南),并將周圍一帶的百姓二萬余戶盡數(shù)遷到關中。之后,后秦大軍再度包圍洛陽,指揮攻城的將軍仍是姚崇和楊佛嵩。這時,東晉的河南太守已經(jīng)易人,新任太守辛恭靖一面嬰城固守,一面派人向雍州刺史楊佺期求救。楊佺期請求初入中原兵力正強的北魏政府出兵解圍。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辛恭靖堅守百余天。然而北魏的救兵始終沒有出現(xiàn)。兩個月后,洛陽城被后秦攻破。洛陽城破,影響很大,淮河、漢水以北的許多地方勢力都歸附了姚興。

在動亂的十六國時期,姚興是一位有作為的少數(shù)民族君主。在前期,他留心政事,比較好地處理了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的關系。軍事上,姚興信任和使用兩位能征善戰(zhàn)的叔叔姚緒和姚碩德;政治上,他依靠的是足智多謀的尹緯。他能夠傾聽臣下的意見,注意提拔一些有才能的人擔任重要官職。攻占洛陽后,姚興命令百官為朝廷薦舉有真才實學的人。有的臣下曾抱怨世間人才太少,姚興反駁說:“自古以來,有作為的帝王使用人才,既不能找先賢,也不能等后人,他們隨時選拔人才都能取得成功。你自己沒有識人之明,怎么能說天下沒有人才呢?”兵部郎邊熙認為軍令煩苛,姚興根據(jù)他的建議刪削了過濫過重的部分。城門校尉王滿聰不滿意姚興出游晚歸,以天黑不辨奸良,不開城門。姚興只好從別門而入。第二天,為了嘉獎王滿聰盡忠職守,姚興特意提升了他的官職。

后秦弘始三年(401)正月,北魏軍攻后秦屬黜弗、素古延等諸部。從此后秦、北魏有隙。二月,北魏軍復攻后秦,秦廷大震,遂選兵訓卒,謀伐北魏。五月,后秦主姚興遣義陽公姚平、尚書右仆射狄伯支等率步騎4萬攻北魏,自領大軍后繼,命尚書令姚晃輔太子姚泓守都城長安(今西安西北)。姚平攻北魏乾壁(今山西臨汾南汾河東岸),60余日后拔之。七月,拓跋硅遣毗陵王拓跋順、豫州刺史長孫肥率6萬騎為前鋒,自領大軍隨后進擊后秦軍。

八月,拓跋珪至永安(今霍州),姚平遣驍將率200精騎偵察北魏軍,遭長孫肥逆擊,全部被俘。姚平引兵退走,至柴壁,閉城固守。拓跋硅領軍追至,將其圍困。姚興率4.7萬人往救,欲據(jù)柴壁對岸的天渡運糧以濟姚平。拓跋硅納部將之策,令部眾架浮橋,進至汾西(今汾河西岸),筑圍以阻之。姚興至蒲坂(今永濟西南),畏北魏之強,久之始進。拓跋珪率步騎3萬迎擊姚興于蒙坑(今襄汾、曲沃之間汾河以東)之南,殺后秦軍千余人。姚興敗退40余里,姚平亦不敢出。拓跋硅分兵據(jù)守各處險要,使后秦軍難以接近柴壁。姚興屯兵汾西,憑壑為壘,將成捆柏樹從汾水(今汾河)上游縱下,欲沖毀浮橋。但均被北魏軍鉤起用作柴薪。十月,姚平糧竭矢盡,乘夜率眾從西南突圍;姚興列兵汾西,僅舉火鼓噪為應,但不敢逼圍。姚平突圍不成,乃率麾下投河自盡。拓跋珪命善游者鉤捕后秦軍將士,俘狄伯支及越騎校尉唐小方等40余將,另俘后秦軍2萬余人。姚興力不能救,數(shù)次遣使求和于北魏,未成。拓跋珪乘勝進攻蒲坂,秦晉公姚緒固守不戰(zhàn)。時值柔然謀攻北魏,拓跋珪遂引軍還。柴壁一戰(zhàn)是對姚興的一次重大打擊,從此后秦再也無力東進與北魏抗爭,實際上已經(jīng)失去了奪取中原的希望。

弘始五年(403年),后秦向南方擴張領土,取得成效。當時東晉王朝內(nèi)部發(fā)生變亂,荊州刺史桓玄從上游起兵,長驅(qū)攻入建康?;感破葧x安帝禪位于己,改國號為楚?;感?,加劇了東晉統(tǒng)治集團的內(nèi)部矛盾,一些不滿桓玄統(tǒng)治的官吏北上投降后秦。他們?yōu)橐εd提供了南方社會虛弊的真實情況,加強了他南下用兵的信心。這一年,姚興先后攻取了東晉的南鄉(xiāng)、順陽、新野等十二郡土地。

同年,后秦的軍隊還重創(chuàng)了仇池(今甘肅成縣西)的割據(jù)政權(quán),迫使仇池王楊盛送子為質(zhì),接受姚興的封號。

弘始九年(407年),赫連勃勃建立的大夏政權(quán)突然崛起在后秦的北方,成為姚興無法擺脫的威脅和災難。赫連勃勃被拓跋圭打垮后一文不名,毫無力量。自接受后秦的封號、統(tǒng)領舊部以來,他的羽翼才日漸豐滿起來。秦魏戰(zhàn)后,姚興為對付北魏,改任赫連勃勃鎮(zhèn)朔方,并以三交五部鮮卑及雜虜二萬余落撥他管轄。赫連勃勃實力大增,遂決定叛秦自立。

弘始十六年(414)五月,姚興突患重病。后秦皇室內(nèi)部發(fā)生權(quán)力之爭,幾乎演成大規(guī)模的內(nèi)戰(zhàn)。

弘始十八年(416年)二月,姚興病勢轉(zhuǎn)重,自知不久人世,遂下令太子監(jiān)國。姚弼的黨羽在謀殺姚泓和劫持姚興的計劃未逞后,開始策劃入宮作亂。姚興終于下令收繳姚弼的武裝,逮捕姚弼。姚弼的死黨姚洸誤信姚興已死的謠傳,帶兵攻打端門,皇城內(nèi)外展開了激烈的戰(zhàn)斗。姚興勉強支撐病體,被人扶到殿前,宣布處死姚弼。亂軍失去斗志,潰散而去。事變平息的第二天,姚興病發(fā)去世,終年五十一歲。

太子姚泓繼位,東晉劉裕北伐,進攻后秦,收復洛陽。后秦宗室卻骨肉相殘,自相削弱。

義熙十三年(417年)劉裕大軍攻破潼關,圍攻長安,姚泓舉國投降,后秦亡。

5、夏

是南匈奴屠各種鐵弗部族人赫連勃勃建立的。

十六國時先依劉淵,后附前秦。及苻堅滅代國,命其首領劉衛(wèi)辰督攝黃河以西。前秦瓦解后,劉衛(wèi)辰勢力發(fā)展,據(jù)有朔方之地。

晉太元十六年(391年)北魏攻殺劉衛(wèi)辰,其子赫連勃勃奔后秦,為安遠將軍。晉義熙三年(407年)赫連勃勃襲殺岳父、后秦高平公沒弈干,并有其部,自稱大夏天王、大單于,改姓赫連,因為匈奴是夏后氏后裔,建立大夏政權(quán)。

勝光四年(431年)赫連定滅西秦,又欲渡黃河擊北涼遭吐谷渾襲擊,兵敗被俘,被送于北魏,夏亡。

6、魏

386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際在牛川自稱代王,重建代國,定都盛樂(今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同年四月,改稱魏王。398年六月,正式定國號為“魏” ,史稱“北魏”。

天興元年(398),拓跋珪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正式稱帝。拓跋珪擊敗后燕進入中原后,鼓勵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其奴隸主貴族也逐漸漢化轉(zhuǎn)化為封建地主。拓跋珪招納漢族大地主參加統(tǒng)治集團,加快了鮮卑拓跋部的漢化進程。

此后數(shù)年,北魏注重于鞏固內(nèi)部及既得地域,也時而與北部的柔然和關中的后秦交戰(zhàn)。如北魏天興五年(后秦弘始四年,402年),北魏大軍以圍城打援、分而殲之的戰(zhàn)法,于柴壁(今山西襄汾西南)大敗后秦軍,殲滅3萬余人。

永興元年(409),拓跋珪被殺,其子拓跋嗣繼位,史稱明元帝。泰常七年(宋永初三年,422年),魏明元帝乘宋武帝劉裕病卒之機,憑借強大軍力,沿黃河流域全面開戰(zhàn),重點進攻,奪取黃河以南虎牢(今滎陽西北)、洛陽、滑臺(今滑縣東)等軍事重鎮(zhèn)。由于南朝宋軍善于守城,頑強抵抗,也使魏軍付出了重大的傷亡代價。

7、北燕

由鮮卑化漢人馮跋建立的政權(quán)。

后燕慕容寶時,署中衛(wèi)將軍,東徙龍城(今遼寧朝陽)。祖父和,永嘉之亂時避亂上黨(今山西省長子縣)。父安,曾仕于慕容永,永敗亡后遷居和龍(今遼寧朝陽市),成為鮮卑化漢人,與慕容寶養(yǎng)子高云友善。

后燕慕容寶時,署中衛(wèi)將軍,東徙龍城(今遼寧朝陽)。他是鮮卑化的漢人,與慕容寶養(yǎng)子高云友善。寶弟慕容熙嗣位后,為政暴虐,馮跋斬殺慕容熙,擁高云為天王。高云以之為征北大將軍、錄尚書事,封武邑公。正始三年(409)高云為麕臣所殺,他平定叛亂,自立為天王,改元太平,史稱北燕。

高云任馮跋為使持節(jié)侍中、都督中外諸軍事、征北大將軍,封武邑公。正始三年(409年),高云為幸臣離班、桃仁殺害。馮跋平定事變,被眾將推為天王,改元太平。史稱北燕。在位期間,振頓朝政,肅清吏治,勸課農(nóng)桑,省徭薄賦,設立太學,重視教育。平定內(nèi)亂,外與柔然、契丹、東晉交好,鞏固統(tǒng)治,維持偏安局面達20余年。

馮跋即位后,繼續(xù)沿用后燕制度,同時汲取后燕敗亡教訓,“歷意農(nóng)桑,勤于政事”,多次下書令百姓“人植桑一百根,柘二十根”,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他“省徭薄賦”,明言對“墮農(nóng)者戮之,力田者褒賞”,努力減輕人民負擔;為了節(jié)省財力物力,他還積極改革殯葬習俗,提倡喪事從儉。

馮跋在位22年,為使處于亂世之中的北燕保持穩(wěn)定與發(fā)展可謂歷盡艱辛。太平二十二年(430年),馮跋病亡,謚文成,廟號太祖。馮跋死后,其弟馮弘逼殺跋子馮翼自立,改元太興。

8、南燕

由慕容德所建。

慕容德原是后燕宗室范陽王。397年,當后燕君主慕容寶于參合陂之戰(zhàn)為北魏所敗之后,后燕被截成南北兩部分。398年慕容德于滑臺(今河南滑縣)自稱燕王。次年滑臺為北魏攻占,慕容德率眾向東,攻取青兗之地,入據(jù)廣固(今山東青州西北)。400年,慕容德改稱皇帝。405年,慕容德病逝,侄子慕容超嗣位。

409年東晉劉裕率師北伐,410年二月廣固失陷,南燕亡。414年,禿發(fā)傉檀率軍西掠時,西秦偷襲樂都,南涼滅亡。417年劉裕大軍攻破潼關,圍攻長安,姚泓舉國投降,后秦亡。421年北涼軍圍敦煌,李恂戰(zhàn)敗,西涼亡于北涼。426年,北魏攻取長安,427年降統(tǒng)萬城,428年3月又陷安定城,俘赫連昌,夏亡。436年北燕被北魏所滅。460年柔然攻破高昌,沮渠安周被殺,北涼遂亡。

420-439年,十六國結(jié)束,劉裕代東晉建立劉宋,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統(tǒng)一北方,步入南北朝時期

一、劉宋

元興二年(403年),桓玄攻入建康,篡晉建楚,桓玄稱帝后為消除隱患,瓦解北府兵,大力剿殺北府舊將,北府軍幾乎遭到滅頂之災。次年,劉裕率北府兵殘余兵將1700余人,在京口舉兵起義,攻桓玄,被眾推為盟主。不到四個月,劉裕擊敗桓玄,次年,迎回晉安帝,改元“義熙”,從此掌握東晉朝政權(quán)。 義熙元年(405年),劉裕從后秦手中奪回淮北十二郡。 義熙四年(408年),占據(jù)長江上游的桓謙領導的桓楚政權(quán)被劉裕擊破,桓楚王朝余部則于義熙六年(410年)被徹底消滅。

義熙五年(409年),劉裕因南燕對邊境的不斷騷擾,率軍北伐。四月,劉裕自建康出發(fā),率舟師沿淮河、泗水,至下邳(今江蘇邳縣南),留下船艦輜重,自陸路至瑯邪(今山東臨沂北)。所過之處,皆筑城,留兵守之,以防南燕人斷其后路。劉裕率大軍過了大峴山天險,見燕兵沒有防備,大喜過望,說:“兵已過險,士有必死之志。余糧棲畝,人無匱乏之憂。敵虜已入吾掌中” 。劉裕進軍與南燕軍戰(zhàn)于臨朐南,這一戰(zhàn)役,是兩軍的主力決戰(zhàn)。南燕幾乎全軍覆沒,南燕主慕容超只身逃回廣固。次年二月,劉裕攻破廣固城,生擒慕容超,斬于建康 。南燕亡,劉裕收復山東。劉裕為消滅東晉國內(nèi)割據(jù)勢力進行了系列的統(tǒng)一戰(zhàn)爭。盧循乘劉裕北伐,率軍向建康進攻,劉裕親率精兵回建康,擊敗盧循。義熙七年(411年),收復廣州。義熙八年(412年),劉裕率軍討伐割據(jù)長江中上游的劉毅,攻破江陵城,殺割據(jù)者劉毅。義熙九年(413年),劉裕發(fā)兵討伐割據(jù)巴蜀的西蜀政權(quán),劉裕以朱齡石為益州刺史,率兵2萬,自江陵討縱,納劉鐘之計,斬侯暉,大敗蜀軍,攻入成都,譙縱自縊而亡,西蜀亦亡。義熙十年(414年),發(fā)兵攻占漢中,仇池請降歸附。義熙十一年(415年),劉裕親率大軍討伐荊州刺史司馬休之,于四月?lián)魸⑺抉R休之四萬軍隊,直搗襄陽,驅(qū)逐割據(jù)者司馬休之。東晉境內(nèi)在劉裕勢力下全部統(tǒng)一了。義熙十二年(416年),劉裕率將軍王鎮(zhèn)惡、檀道濟、沈田子等分五路,水陸并進,攻后秦國,沿途收復滑臺(河南滑縣)、許昌、洛陽等重鎮(zhèn)。

義熙十三年(417年),劉裕軍攻破長安,滅后秦國。劉裕出關回彭城,留守軍內(nèi)亂,義熙十四年(418年),關中被赫連勃勃奪去。這次北伐,勝利是巨大的,關中雖失去,自潼關東至青州,卻成為宋朝的疆土。經(jīng)過兩次北伐,潼關以東、黃河以南、淮水以北以及漢水上游的大片地區(qū),為劉裕據(jù)有。后來宋魏間戰(zhàn)爭,多在這些土地上進行,使長江流域得到較為長期的安靜。

在消滅地方割據(jù)政權(quán)并收復北方失地的同時,劉裕也對當時的政治、社會各方面的問題,進行了全面的改革。義熙七年(411年),針對東晉以來,朝廷的綱紀松弛紊亂,權(quán)貴之門互相兼并,老百姓流離失所,不能保持自己的產(chǎn)業(yè)的情況,劉裕施行土斷,禁止兼并,會稽余姚的世家大族虞亮藐視國法隱藏逃亡人員一千多人,對抗劉裕的改革。劉裕鐵腕誅滅了虞亮,罷免了包庇他的會稽內(nèi)史,法辦了大批涉事的士族及官員,一時士族豪強肅然,謹慎規(guī)矩,遠近遵法守紀。就在這一年,劉裕恢復了秀才、孝廉策試的制度,這就阻斷了門閥士族的仕進之途。之前州郡所送的不經(jīng)策試的秀才、孝廉多非其人,大約都是以門第關系進來的。劉?!吧昝髋f制,依舊策試”,一方面把決定權(quán)更多地集中在朝廷,一方面限制和打擊了門閥和豪強的勢力 。義熙八年(412年)十一月,劉裕在江陵消滅劉毅的反對勢力后,即下書整頓荊州、江州戶籍租役和不利于民的一些征斂,規(guī)定:“凡租稅調(diào)役,悉宜以見戶為正。州郡屯田、池塞,諸非軍團所資利入守宰者,今一切除之。州郡縣吏,皆依尚書定制,實戶置臺調(diào),癸卯梓材,庚子皮毛,可悉停省,別量所出。巴陵均折度之,依舊兵運。原五歲刑以下,凡所質(zhì)錄賊家余口,亦悉原放?!?東晉以來,山湖川澤多為門閥和豪強霸占。一般老百姓使用,要向他們納稅。義熙九年(413年),劉裕下令禁斷這些人封固山澤。據(jù)《宋書·武帝紀》載:“先是,山湖川澤皆為豪強所專,小民薪采漁釣,皆責稅直。至是,禁斷之。”同年,劉裕規(guī)定實行土斷法。東晉以及后來的南朝,實行過多次土斷,成效顯著的是桓溫和劉裕這兩次。劉裕這次土斷,只有“徐、兗、青三州居晉陵者,不在斷例,諸流寓郡縣,多被并省”。

劉裕在完成了上述政治上和軍事上的措施,東晉朝顯然再沒有存在的余地了。公元420年劉裕廢晉恭帝自立,建國號為宋,史稱劉宋,是為宋武帝。

二、北魏

16歲的拓跋燾即位,即位之初就以少勝多,頂住了北方柔然的瘋狂入侵。后來拓跋燾主動反擊柔然,先后13次出兵柔然,征服了漠北一帶,使柔然臣服。拓跋燾于公元427年,用3萬騎兵攻破了堅不可摧的胡夏統(tǒng)萬城。公元431年滅胡夏,平山胡,西逐吐谷渾,又于436年滅北燕,439年滅北涼,使北方的分裂割據(jù)局面復歸統(tǒng)一。 至此,北魏統(tǒng)一了北方,繼前秦苻堅后再度使北方歸為一統(tǒng)。從而與南方的劉宋政權(quán)并立,形成南北朝對峙的格局。

1.《【317年晉朝定都哪里】東晉十六國,一個讓人遺忘的時代,一個讓漢人不愿意想起的時代》援引自互聯(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wǎng)站無關,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317年晉朝定都哪里】東晉十六國,一個讓人遺忘的時代,一個讓漢人不愿意想起的時代》僅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nèi)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zhuǎn)載時請保留本站內(nèi)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lishi/2053499.html

上一篇

【24孝很多發(fā)生在晉朝】絕版二十四孝,你知道幾個?做到了幾條?

下一篇

266年誰建立了晉朝,干貨看這篇!晉朝為何建國后14年才南征東吳?真的是司馬家無用嗎?

317年晉朝定都哪里專題之晉朝偏安江南后,為什么被稱為東晉,而不是南晉?你覺得呢?

317年晉朝定都哪里專題之晉朝偏安江南后,為什么被稱為東晉,而不是南晉?你覺得呢?

317年晉朝定都哪里相關介紹,歷史上一般以首都所在的位置來區(qū)分王朝。根據(jù)國道的位置,后人這樣稱呼是為了便于區(qū)分。 比如北宋都城在開封,南宋都城在杭州,開封在杭州的北面,杭州在開封南面,所以后人分別稱“北宋 南宋”。 西晉地圖 而西...

【317年晉朝定都哪里】專題奇怪的晉朝:定都洛陽為何不稱東晉,南遷南京卻不稱南晉

  • 【317年晉朝定都哪里】專題奇怪的晉朝:定都洛陽為何不稱東晉,南遷南京卻不稱南晉
  • 【317年晉朝定都哪里】專題奇怪的晉朝:定都洛陽為何不稱東晉,南遷南京卻不稱南晉
  • 【317年晉朝定都哪里】專題奇怪的晉朝:定都洛陽為何不稱東晉,南遷南京卻不稱南晉

【317年晉朝定都哪里】晉朝偏安江南后,為什么被稱為東晉,而不是南晉?你覺得呢?

  • 【317年晉朝定都哪里】晉朝偏安江南后,為什么被稱為東晉,而不是南晉?你覺得呢?
  • 【317年晉朝定都哪里】晉朝偏安江南后,為什么被稱為東晉,而不是南晉?你覺得呢?
  • 【317年晉朝定都哪里】晉朝偏安江南后,為什么被稱為東晉,而不是南晉?你覺得呢?

317年晉朝定都哪里,干貨看這篇!東晉王朝一百零四年,偏安一隅,11位皇帝平均年齡僅33歲

  • 317年晉朝定都哪里,干貨看這篇!東晉王朝一百零四年,偏安一隅,11位皇帝平均年齡僅33歲
  • 317年晉朝定都哪里,干貨看這篇!東晉王朝一百零四年,偏安一隅,11位皇帝平均年齡僅33歲
  • 317年晉朝定都哪里,干貨看這篇!東晉王朝一百零四年,偏安一隅,11位皇帝平均年齡僅33歲

317年晉朝定都哪里看這里!東晉王朝一百零四年,偏安一隅,11位皇帝平均年齡僅33歲

  • 317年晉朝定都哪里看這里!東晉王朝一百零四年,偏安一隅,11位皇帝平均年齡僅33歲
  • 317年晉朝定都哪里看這里!東晉王朝一百零四年,偏安一隅,11位皇帝平均年齡僅33歲
  • 317年晉朝定都哪里看這里!東晉王朝一百零四年,偏安一隅,11位皇帝平均年齡僅3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