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宗德佑兩年正月十八日(1276年2月4日),元軍攻下臨安,世泰皇后抱著小五歲的皇帝宋真宗投降了元軍。
宋度宗的楊淑妃在國舅楊亮節(jié)的護衛(wèi)下,帶著自己的兒子即宋朝二王(益王趙昰、廣王趙昺)出逃,在金華與大臣陸秀夫、張世杰、陳宜中、文天祥等會合。同年趙昰在福州即位,改元景炎,時年只有7歲,是為宋端宗。兩年后,歷經(jīng)顛沛流離之苦的趙昰病死于碙洲荒島之上。他的弟弟、時年七歲的趙昺被擁立為帝,他也是宋朝最后一位皇帝。在南宋生死存亡的時刻,以“宋末三杰”為代表的壯士們,慷慨赴國難,踏上了歷史留給他們的最后舞臺。一群南宋王朝僅存的精英,置身于這天涯海角的一隅,保衛(wèi)著風雨中飄搖不定的流亡政權(quán),直到生命的終結(jié)。
陸秀夫背著幼帝投海而死
張世杰,宋末抗元名將,累官至太傅、樞密副使,封越國公,與陸秀夫、文天祥并稱“宋末三杰”。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四月,張世杰隨宋朝二王(益王趙昰、廣王趙昺)進入福州。五月,與陳宜中、陸秀夫等尊奉趙昰為帝,張世杰被任命為簽書樞密院事。這時的南宋小朝廷在元軍的大舉進逼之下只得四處流亡,時刻處在風雨飄搖之中。僅僅兩年之后,九歲的趙昰在顛沛流離中病死,他的弟弟、時年七歲的趙昺被擁立為帝,他也是宋朝最后一位皇帝。南宋祥興二年(1279年)春,元軍浩浩蕩蕩陸續(xù)抵達崖山,對南宋形成三面包圍之勢,決定南宋命運的崖山海戰(zhàn)拉開序幕。在這場大戰(zhàn)中,由于張世杰、陸秀夫等人的部署失當,兵力占優(yōu)勢的宋軍最終大敗,軍民死者數(shù)十萬人,元軍數(shù)次以高官厚祿招降張世杰,皆被拒絕。
戰(zhàn)敗后的張世杰原本還想侍奉楊太后尋求趙氏的后代而立,以再圖后舉,但楊太后亦赴水而死,恢復宋朝的最后一絲希望也就此破滅。臨死之前,張世杰道:“我為趙氏,能做的事都做盡了,一君亡,又立一君,現(xiàn)在又亡。我還沒有死的原因是希望敵兵退,再另立趙氏以存祀啊。現(xiàn)在到了這個地步,豈非天意??!” 不久張世杰在大風雨中溺卒于平章山下。
陸秀夫,字君實,今江蘇省建湖縣人。南宋左丞相,抗元名臣,與張世杰等共同擁立益王趙昰于福州。后進升為端明殿學士、簽發(fā)樞密院事,左丞相,與張世杰共同秉政。當時君臣流亡海濱,大小政事都疏于治理,陸秀夫依然堅持信念,鼓勵眾臣。端宗趙昰病死后,陸秀夫等又擁立時年七歲的趙昺為帝。在之后的崖山海戰(zhàn)中,宋軍大敗,陸秀夫原本想要護衛(wèi)末帝趙昺的座船一起逃走,但被元軍所阻,在得知突圍無望之后。陸秀夫?qū)⒆约旱钠拮觾号s下海去,自己背著末帝趙昺赴海而死,當時他年僅四十四歲,許多忠臣亦追隨其后,十余萬軍民跳海殉國。
文天祥,初名云孫,字宋瑞,今江西省吉安人。寶祐四年(1256年)進士第一。德祐元年(1275年),元軍沿長江東下,文天祥罄家財為軍資,招勤王兵至5萬人,入衛(wèi)臨安。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五月,與張世杰、陸秀夫等共同擁立益王趙昰于福州。后赴福建聚兵抗元,終因勢孤力單,敗退廣東。祥興元年(1278年)十二月,在廣東海豐五坡嶺被俘。次年,元朝蒙、漢軍都元帥張弘范將其押赴崖山,令招降張世杰,文天祥拒之,寧死不發(fā)一言。后被解至元大都(今北京),元世祖忽必烈親自勸降,許以中書宰相之職。文天祥大義凜然,寧死不屈。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文天祥于大都就義。
1.《1279年宋朝的皇帝看這里!宋末三杰分別是誰?他們最終都是什么結(jié)局?》援引自互聯(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wǎng)站無關(guān),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1279年宋朝的皇帝看這里!宋末三杰分別是誰?他們最終都是什么結(jié)局?》僅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nèi)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zhuǎn)載時請保留本站內(nèi)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lishi/2052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