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勇
配圖來自《春宴圖》材質,來自《唐才子傳》
《唐才子傳》共10本,作者新聞室,字量社,西域人。
書中保存了唐代詩人大量的生平資料﹐對其科舉經歷的記敘更為詳備。傳后又有對詩人藝術得失的品評﹐多存唐人舊說﹐其中頗有精辟之見。但所述多有失實﹑謬誤之處。01
王績,山西龍門人,隋大業(yè)末舉孝廉高第,除秘書正字刺史。
可他不喜歡在朝為官,以生病為由辭職,后來授揚州六合縣丞,因嗜酒遭彈劾。
當時天下不太平,王績嘆口氣說,到處都特么是羅網(wǎng),哪里有勞資的安生之地,再次以生病為由,輕舟夜遁,回了故鄉(xiāng)。
唐武德中,王績以前朝官待詔(等待詔命)門下省,弟弟問他,待詔可樂嗎?
意思是以前叫你在朝廷為官你不干,現(xiàn)在叫你待詔你倒津津有味,你賤不賤啊。
王績說,待詔雖然沒幾個錢,日子過得凄涼,但有美酒三升,勉強值得留戀。
侍中陳叔達知道他嗜酒,得知情況后說,三升佳釀不足以留王先生,特批每天供他一斗酒,時人叫王績“斗酒學士”。
王績到底有多能喝呢?據(jù)說一口氣能喝五斗。
他寫過自傳性質的《五斗先生傳》。
他還寫過《酒經》一卷、《酒譜》一卷,可見他是真的愛酒。
貞觀初,王績以疾罷歸,做了一個隱士,帶著幾個奴婢,種黍釀酒,豢養(yǎng)鵝鴨,采挖草藥,自給自足。
一心不二用,他看書的時候,哪怕是刺史求見,也休想見他一面。
《唐才子傳》:績,字無功,絳州龍門人...不樂在朝,辭疾,復授揚州六合縣丞。以嗜酒妨政,時天下亦亂,遂托病風,輕舟夜遁。嘆曰:"網(wǎng)羅在天,吾將安之!"乃還故鄉(xiāng)...江國公聞之曰:"三升良醞,未足以絆王先生。"...
王家是個世家大族,哥哥王通,也就是王勃的爺爺,是個大知識分子。
門下弟子上千,人稱王孔子。
教出的學生有薛收、溫彥博、杜淹…都是唐太宗的股肱之臣。
據(jù)說還有魏征和房玄齡,也曾受教于其名下,算不上弟子,也是朋友。
而王績是在哥哥影響下長大的,肯定不會一開始就想當一個劉伶那樣的酒鬼。
王績:我真的不想做隱士!
02
崔信明,山東青州人,自幼聰明,博聞強記。
隋大業(yè)中,崔信明為堯城令。
竇建德起義時,族弟參加了起義軍,勸他也參加,說是可以當大官。
崔信明堅決不答應,逾城而去,隱居在太行山。
崔信明為人孤傲,自以為了不起,文章當代無人可比,比李百藥(隋唐時期大臣、史學家、詩人)還好,頗為世人所譏。
揚州錄事參軍鄭世翼,也是個恃才傲物的主。
兩個恃才傲物的玩意兒碰到一起,一定會擦出不一樣的火花。
有一次,兩人在江中相遇。
鄭世翼對崔信明說,聽說您有“楓落吳江冷”之句,希望能拜讀您其他大作。
能在江中遇到知音,崔信明當然很高興啦,欣然拿出一百多篇作品,請對方“不吝賜教”。
誰知鄭世翼沒看完就說,所見不如所聞嘛,一般般嘛,說完把崔信明的詩稿,全部投進水中,引舟而去。
《唐才子傳》:信明,青州人。少英敏,及長,強記,美文章...時有揚州錄事參軍滎陽鄭世翼,亦驁倨忤物,遇信明于江中,謂曰:"聞君有楓落呈江冷之句,仍愿見其余。"信明欣然多出舊制。鄭覽未終,曰:"所見不逮所聞!"投卷于水中,引舟而去。今其詩傳者數(shù)篇而已。
03
戎昱,荊南人,舉止優(yōu)美,能說會道.
年輕時沒考上進士,便四處漫游雖然窮,但他風度翩翩,毫不氣餒,喜歡湖南的山水,常去那里游玩。
一個姓崔的中丞在湖南為官,很喜歡戎昱,想把國色天香的女兒嫁給他為妻,但不喜歡他姓戎,如果他能改個姓,則好商量。
戎昱以詩謝之,表示堅決不改姓:
千金未必能移姓,一諾從來許殺身。
衛(wèi)伯玉鎮(zhèn)荊南的時候,辟他為從事,后來他還當過虔州刺史,又因罪被貶為辰州刺史。
再后來,他又客居劍南,在隴西混過多年。
唐憲宗時,邊境屢屢告急,大臣們建議和親。
唐憲宗不想和親,問大臣們,聽說有個姓名比較僻的詩人,你們知道是誰?
宰相說,不知陛下說的是不是冷朝陽,要不就是包子虛?
唐憲宗說都不是,他舉其詩,大臣們才知道他說的是戎昱。
唐憲宗說:“我還記得戎昱寫的《詠史》詩,他寫道:
'漢家青史上,計拙是和親。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婦人。豈能將玉貌,便擬凈沙塵。地下千年骨,誰為輔佐臣。'”
戎昱的詩意思很明顯了,咱們漢人的歷史上,和親從來都是下下策,江山社稷依靠的是明主,怎么能托付給婦人呢!
大臣們再也不敢議和親。
04
劉希夷,潁川人,二十五歲中進士,美姿容,好談笑,善彈琵琶,飲酒數(shù)斗不醉,落魄不拘小節(jié)。
劉希夷曾作《白頭吟》,名句“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深受其舅宋之問喜愛。
宋之問得知他未傳于人,懇求他把它給他,算是他寫的。
劉希夷不答應,宋之問一怒之下,竟然叫仆人用袋子裝了一大袋土,用土袋子活活把這個外甥壓死,死時不到三十歲。
《唐才子傳》:...又吟曰:"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復嘆曰:"死生有命,豈由此虛言乎!"遂并存之。舅宋之問苦愛后一聯(lián),知其未傳于人,懇求之,許而竟不與。之問怒其誑己,使奴以土囊壓殺于別舍,時未及三十,人悉憐之...
剛正不阿宋之問,義薄云天宋之問。
提壺道人宋之問,口氣清新宋之問。
不媚于上宋之問,群而不黨宋之問。
都是原創(chuàng)宋之問,愛憐晚輩宋之問。
05
李百藥,河北定州人,史學家、詩人,自幼多病,祖母便給他起名“百藥”。
隋末農民起義頻發(fā),李百藥被迫參加了起義軍,先后跟隨過沈法興、李子通、杜伏威。
后來,唐高祖李淵派使者招撫杜伏威,李百藥力勸杜伏威歸唐,杜伏威同意,前往長安“朝京師”,命部將輔公祏與李百藥留守。
不料,杜伏威途中反悔,寫信密令輔公祏殺了李百藥,輔公祏令他喝石灰酒,喝得他拉稀,拉得一塌糊涂,差點死掉。
沒想到,李百藥竟因禍得福,之后宿病皆愈。
貞觀中拜中書舍人,遷太子庶子。
《唐才子傳》:百藥,字重規(guī),定州人。幼多病,祖母以"百藥"名之...會高祖招杜伏威,百藥勸朝京師,中道而悔,怒,飲以石灰酒,因大利幾死,既而宿病皆愈。
——可以啊哥們!
再說少年李百藥。
看上了楊素一個寵妾。夜入,與之幽會私通。不料被楊素逮個正著。
楊素惱羞成怒,欲治李百藥死罪。
人被帶上來時,發(fā)現(xiàn)李百藥是個“年未二十,儀神雋秀”的英俊少年郎,不禁惜才之情頓起,動了惻隱之心說:“聞汝善為文,可作詩自敘,稱吾意當免汝死?!?/p>
李百藥生死關頭,才思忽至,一氣呵成,當即成文。
楊素看完,表情欣然,當場把愛妾賜給李百藥為妻,“并資從數(shù)十萬”。
后來楊素竟又奏請隋文帝,授李百藥為尚書禮部員外郎。
李百藥財色兼收,而且還因此當了官,成為一時佳話。
——《隋唐佳話》
——woc,可以啊哥們!
06
常建,長安人,與大詩人王昌齡系同榜進士,可惜只當了個相當于縣武裝部長的盱眙尉。
由于仕途不得意,他便放浪琴酒,有退隱江湖之意。
有一次,在山上采藥,遇到一個渾身綠毛的女子。
女子自稱是秦時宮人,逃出來后,就“隱居”在山里,靠采食松葉為生,已經“修煉”到不知饑寒的地步。
該女子還把她的養(yǎng)生方法,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常建。
關于常建的故事并不多,其名也不顯。
但是他那一句“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卻無人不知。
值得一提的是,唐代殷璠把他選入了《河岳英靈集》,成為盛唐時期24名詩人之一。
盛唐之人選盛唐之詩 ,常建第一,李白第二,沒有杜甫。
07
鄭虔,鄭州人,著名高士。
鄭虔曾以當世事著書八十余篇,被人告他私撰國史,把他嚇出一身冷汗,急忙一把火燒個精光,但仍坐謫十年。
唐玄宗愛其才,特于開元二十五年置廣文館,聘鄭虔為博士,“廣文博士”就是從他開始的。
在當時鄭虔的名氣不亞于王維。
唐玄宗曾御筆親題“鄭虔三絕”,向世人昭告鄭虔的畫、詩、書俱絕。
后,鄭虔被貶去臺州(當時還稱不上是教化之地)。
這一貶,把廣文館也帶到了臺州。
鄭虔在臨?;盍税四?,最后死在了臨海。
暫短八年,卻令這座江南小城無意間綿延千年的文脈。
從盛唐到南宋的五百年間,「舉進士者逾七千」,文風敦盛,名人輩出,贏得了「小鄒魯」之稱。
《唐才子傳》:虔...嘗以當世事著書八十余篇。有告虔私撰國史者,虔蒼惶焚之,坐謫十年。玄宗愛其才,開元二十五年,為更置廣文館,虔為博士...玄宗大署其尾曰:"鄭虔三絕。"...因為祈解,得貶臺州司戶,卒。有集行世。
《新唐書·鄭虔傳》記載了“采葉練字”的故事:
年輕時鄭虔曾住在慈恩寺,沒錢買紙,就把柿葉收集起來當紙用,竟然貯了幾屋,天天在柿葉上寫字,竟把柿葉都用完了。
大概是這個原因,一千多年后的今天,臨海新建的園林宅邸特意在園子里種幾株柿子樹。
08
殷遙,江蘇丹陽人,天寶間當過忠王府倉曹參軍,一個很小的官。
殷遙與王維結交,志趣高遠,卻窮得一塌糊涂,死不能葬。
死時,女兒才十歲,除了哭什么辦法也沒有。
有人贈了一點錢,才將他埋骨石樓山中。
殷遙的詩多警句,受到杜甫稱贊。
《塞上》
萬里隤城在,三邊虜氣衰。
沙填孤嶂角,燒斷故關碑。
馬色經寒慘,雕聲帶晚悲。
將軍正閑暇,留客換歌辭。
《唐才子傳》:遙...與王維結交...而苦家貧,死不能葬,一女才十歲,日哀號于親,愛憐之者赗贈,埋骨石樓山中。
09
茶圣陸羽也是個詩人。
陸羽是個棄嬰,被丟棄在一座小石橋下,竟陵龍蓋寺智積禪師路過小石橋,忽然聽到橋下群雁哀鳴,走近一看,只見一群大雁用翅膀護著一個男嬰,男嬰已凍得嘴唇發(fā)烏,智積禪師抱回寺中撫養(yǎng)。
之所以被父母遺棄,大概是他狀貌短小丑陋的緣故。
陸羽長大后,還在當?shù)氐膽虬嘧赢斶^丑角演員。
陸羽不但長得丑,還口吃,卻偏偏喜歡與人辯論。
他最大的特點是守信用,與人約會,哪怕虎狼擋道也要赴約。
他常常駕著一葉扁舟,往來于各山寺之間,“擊林木,弄流水”,或于曠野中吟古詩,往往深更半夜才盡興,慟哭而返。
這孩子,不知心里有多苦。
陸羽嗜茶,著有《茶經》三卷,時號“茶仙”。
賣茶的商家把他的樣貌畫在陶瓷上,祀為茶神,買十套茶器,贈送一個有他樣貌的瓷器。
御史大夫李季卿擔任湖州刺史的時候,素聞陸羽在茶藝方面的大名,請他去表演茶藝。
陸羽穿著平民服裝就去了。
表演完畢,李季卿命奴仆給錢,陸羽非常羞愧,回去就寫了《毀茶論》。
該書現(xiàn)已不存。
有人說因為他沒有穿“正裝”,而被李季卿看不起,李季卿給他錢是羞辱他,于是他寫了《毀茶論》,勸人們再也不要喝茶。
也有人說,他寫此文的原因,是世上再也沒有好茶,所以勸人們再也不要喝茶。
《唐才子傳》:羽...初,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喜茶,知羽,召之。羽野服絜具而入,李曰:"陸君善茶,天下所知。揚子中泠水,又殊絕。今二妙千載一遇,山人不可輕失也。"茶畢,命奴子與錢。羽愧之,更著《毀茶論》...
竊以為第一種不靠譜。
“毀”當為“毀壞”之意,而非“詆毀”;
用現(xiàn)在漢語當為《論毀壞茶道的行徑》,這樣才入情入理。
1.《【10篇隋朝以后的歷史小故事】專題唐朝非著名詩人軼事9則:名氣不大,事卻有趣》援引自互聯(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wǎng)站無關,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10篇隋朝以后的歷史小故事】專題唐朝非著名詩人軼事9則:名氣不大,事卻有趣》僅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載時請保留本站內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lishi/2050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