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一開始還是慘淡的,生存環(huán)境非常惡劣。周王給的地區(qū)有很多原著民,這些原著民當時被中原人稱為“徐戎”。
秦的先祖為了拓展疆土,付出慘重的代價,包括秦仲戰(zhàn)死,世父被俘。后來周平王對秦襄公說我封你一片地——歧豐之地,這片地你打得下來就是你的。這實際上是就是一張空頭支票,不過這一張空頭支票給秦國強大提供了機會。
這些地方是原周朝的舊地,這里最寶貴的財富不是土地,而是在上面的周民。這些握有先進生產(chǎn)力的周民正分散在這些地方,同時飽受西戎之侵擾。
聚集這些周民給秦國第一次騰飛提供機會,到了秦穆公的時候,秦國已經(jīng)是一流強國,秦穆公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就是最好的說明。
這一次秦國的強大主要是依靠以宗室為核心,周民為依托形成的。
任何事物發(fā)展到一定程度就會走向反面,宗室為秦的強大提供機會,同時也會秦的敗落埋下了伏筆。
秦懷公作為一代國君,在位四年,最后在公元前425年被庶長鼂率領眾臣包圍,被迫自殺。朝廷落到公室手中,而國則面臨他國威脅,魏國在吳起的帶領下一直占著河西之地,秦國面對魏武卒無還手之力。
秦孝公繼位之后,曾經(jīng)說過這樣的話來描述當時秦的處境。
會往者厲、躁、簡公、出子之不寧,國家內憂,未遑外事,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諸侯卑秦、丑莫大焉。——《史記秦本紀》
秦已經(jīng)被諸侯所輕視,從一代霸主到被人輕視,根本原因并不在于魏國的魏武卒有多強大,而是內部的問題。
秦國又是怎么復興的呢?
第一板斧砍向即得利益者,宗室貴族。
所有人必須要納入法的監(jiān)管之下,商鞅提出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當時太子犯法,這個太子就是后來的秦惠文王嬴駟??紤]到他是未來的儲君,沒有處罰他,但處罰他的老師,因為他們負有管教不嚴失職之罪。
連太子都要罰,那誰還能比國家儲君更牛的呢?所以除了國君之外所有人都在法的管轄之下。
宗室貴族就不再是法外之人,也不能擁有法外特權,當然國君是有的。
其次將世卿世祿進行改變,想當官,你立功也可以,不一定就是你爸是世卿,你才有資格當。
這樣等于將原來由宗室壟斷的朝廷變成與庶民共治,變相削弱宗室的力量。
第二板斧砍向的是秦國的誠信
國無信不立,必須要向老百姓說明,國是講信用的。秦國規(guī)定怎么樣賞,那就怎么樣賞,透明公正不打折扣,更沒有暗箱操作。
商鞅做的方法很簡單:
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史記·商君列傳》
從南門到北門搬了就有十金,大家不相信,有人試了,結果就真得了十金,這就是信。
信分二方面,一是賞,條令上有賞的就賞。
另一方面就是罰。條令上有罰的就罰。
只有賞沒有罰那就不存在于"信"。
怎么罰?
商鞅提出一個觀點:刑無等級。
這四個字的意思就是只要有錯就必須罰,不管你是誰?當然國君和儲君肯定是例外了。
更不管你原來立過多少功,這法令上要怎么罰就怎么罰。
比如戰(zhàn)國四大名將武安君白起這么牛,因為不聽秦王的話,也可以免武安君為士伍。這個有秦法依據(jù)嗎?還是只是秦王的喜好?
自卿相、將軍以至大夫、庶人,有不從王令、犯國禁、亂上制者,罪死不赦?!渡叹龝?/p>
這里面說的很清楚,白起犯的是不從王令。
國之信體現(xiàn)在哪里?有功賞、有過罰,而且應該是刑無等級。
二板斧下去之后,整個秦國的框架就出來了,即得利益者已經(jīng)被限制在一個有限的范圍之內了。消滅即得利益者的想法是不現(xiàn)實的,但控制在一定范圍內是現(xiàn)實的。
第三板斧砍向的是上升通道的問題。
上升通道分二種,一種是秦國人的上升通道,還有一種是非秦國人的上升通道。
這兩種上升通道是完全通暢的。
秦國人的上升通道,《商君書農(nóng)戰(zhàn)篇》說的很清楚,秦國人想要獲得上升通道只有二種選擇,農(nóng)耕和作戰(zhàn)。
商鞅在這一篇中提出一個觀點:農(nóng)戰(zhàn)之民千人,而有《詩》、《書》辯慧者一人焉,千人者皆怠于農(nóng)戰(zhàn)矣。
千個老百姓中出現(xiàn)一個辯慧者,他們就會對農(nóng)戰(zhàn)松懈了。
一句話給你通過農(nóng)戰(zhàn)的上升通道,但不希望出現(xiàn)其他興趣愛好。李斯后來為什么會推動焚書事件,追溯根源可以在這里找到出處。
一句話你想要獲得生活上的富足,你只能走農(nóng)戰(zhàn)這條路,而且一定能走得通。實際上是將秦國國民訓練成好戰(zhàn)之人,戰(zhàn)爭機器,讓他們以戰(zhàn)為榮,以戰(zhàn)為機會。
怎么保證這個通道?
一種很殘酷的方式:以斬首和人員損傷為計功及受罰點。
每一個爵位的上升都是以他人的鮮血和生命為代價。
非秦國人的通道,秦孝公說的一清二楚。
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
凡是能為秦國立功的,都有賞。
我們說大唐是很開放的,連宰相級別的官員都有好多是外國人,而秦國比大唐更開放,從秦孝公之后,秦國國君信任的握有大權的大多是非秦國人。
與秦始皇搭班的李斯,秦莊襄王搭班的呂不韋,秦昭襄王搭班的范雎,秦孝公搭班的商鞅等等。
只要你對秦國有利,你就可以位極人臣,不管你是不是秦國人,這一點沒有任何影響。
要知道相邦一級別可是國之重器啊,將國之重器持續(xù)好多代完全交給非本國人,縱觀歷史幾千年,也就秦國有此氣度。
秦國對人才的渴望已經(jīng)達到巔峰,秦始皇可以為了一個韓非子而發(fā)兵攻打韓國。
為什么這么渴望?
主要還是因為秦國以農(nóng)戰(zhàn)為導向,可以盛產(chǎn)領軍作戰(zhàn)的將軍,但治國理政的人才自然就欠缺了。
這一點強大了秦國,卻毀掉了秦朝。
當握有六國之地時,將秦的模式推廣到天下,管理型、協(xié)調型人才卻奇缺,雖然秦始皇在咸陽培養(yǎng)了很多官吏送往地方但遠遠不夠。六國不缺管理型的人才,但是他們此時未必真心愿意為秦服務。任何一項措施發(fā)展到最后必然會成為一種阻礙。即得利者也不是天然而生,都是依制度而生。
第四板斧砍向反對者。
誰反對,就給誰一項罪名:亂化之民。
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來言令便者,衛(wèi)鞅曰"此皆亂化之民也",盡遷之於邊城。其後民莫敢議令。——《史記·商君列傳》
宗室在第一板斧的時候就讓其閉嘴了,現(xiàn)在老百姓和官員在這一板斧中也讓其閉嘴了。這一下秦國內全安靜了,聽不到任何不同的聲音,干擾變法的執(zhí)行。
一開始老百姓很不爽,但迫于"亂化之民"這一頂帽子,最后也是敢怒不敢言,時間一久大家都適應和習慣了,正如一棵樹你將它扭成盆景,一開始需要用鐵絲,最后定型了,解開鐵絲也就這樣了。最后秦國老百姓覺得這個還是挺好的。
卒用鞅法,百姓苦之;居三年,百姓便之?!妒酚浨乇炯o》
后世大部分變法為什么都以失敗告終,其中一條重要原因就是反對聲音太響,無法統(tǒng)一觀點影響了執(zhí)行的力度。
經(jīng)過這四板斧之后,秦國從一個弱國變成一個強國,然后變成當時天下最強的國,最后兵合六國,一統(tǒng)天下建立秦朝。
任何措施都不是萬能的,這一套在秦行百年有效,當推之天下,情況復雜,這套有效的方法反成了秦的掘墓之法。
有人笑言:成也商鞅,敗也商鞅。
1.《【1.秦朝大一統(tǒng)的舉措是什么】秦國由強國變弱,后來是怎么走向復興?它用了“四板斧”》援引自互聯(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wǎng)站無關,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1.秦朝大一統(tǒng)的舉措是什么】秦國由強國變弱,后來是怎么走向復興?它用了“四板斧”》僅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載時請保留本站內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lishi/2045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