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年前建立的州為后世提供了無盡的政治和文化資源。其創(chuàng)制的封建宗法、禮法制度、天命觀念等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
孔子說:“郁郁乎文哉,吾從周”。西周是孔子心目中的理想國度,《中庸》稱其“憲章文武”,就是說他以開創(chuàng)周王朝的文王、武王為典范。開啟了周王朝的“武王伐紂”的合法性也成為了儒家經(jīng)典中經(jīng)常討論的政治哲學命題。這一系列政治文化遺產(chǎn)成為輝煌華夏文明的基石,也是我們今天仍在繼受的傳統(tǒng)資源。從公元前1046年到前771年的三百年間,亦即平王東遷之前的周代,被稱為“西周”。時代久遠以及文獻缺失,令遙遠的西周史蒙上了一層面紗,對于大部分人來說,這只是一段遙遠的過去。但得益于近年來的考古發(fā)現(xiàn),西周的面貌越發(fā)清晰地呈現(xiàn)出來,讓我們得以更為清楚地認識西周時代。張信覺的《西周三百年》即借助文獻資料、出土文物等,嘗試以通俗方式重述西周史。周族的早期歷史大抵是一些傳說,其始祖可以追溯到堯舜時代的后稷,據(jù)說是其母姜嫄踏巨人足跡所生。周人在夏末遷徙到戎狄之間。之后公劉、古公亶父等幾任領(lǐng)袖修明德教,使周人越發(fā)興盛,不斷擴張。之后周與商矛盾越發(fā)尖銳,首領(lǐng)季歷被商王所殺,季歷之子姬昌也一度被商王囚禁。最終,利用商紂無道,國內(nèi)政治混亂之際,姬昌之子即周武王姬發(fā)率軍東征,在牧野一舉擊敗商軍,這就是“武王伐紂”。周王朝由此誕生。為了鞏固征服成果,武王決定封建親戚、藩屏王室,建立了諸多封國,使得姬姓勢力遍布黃河中下游。武王去世后,其子成王繼位,由周公攝政。周公不僅平定了管、蔡之亂,還制禮作樂,制定了“禮儀八百、威儀三千”的龐大禮制體系,以起到教化作用,禮樂文明由此成為中國古代的文明特征。后世中原王朝設(shè)立的“六部”就是對應了《周禮》中的天,地,春,夏,秋,冬六官,這一直沿用到清末。
之后的成康時代,是西周的安定期,西周統(tǒng)治達到鼎盛,疆域南至江漢,北過幽燕,天下賓服,周室在已知世界里居于至高無上的地位,所以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海之濱莫非王臣”之說。這一時期的青銅器何尊上刻下了“宅茲中國”的字樣,將洛邑一帶自居為“天下中央之城”。
但如同歷史上所有的強權(quán),西周最終由盛轉(zhuǎn)衰。昭王死于南征途中,這終止了周控制長江流域的夢想。穆王頻繁巡游,留下了諸多傳說,但也極大消耗了王室的財力。而土地恩賞也使得王室直轄領(lǐng)地不斷減少,實力越發(fā)削弱,相應的公卿諸侯則逐漸坐大。之后的君主之下,周室日益衰微,面對日益崛起的諸侯,周夷王朝會時,甚至紆尊降貴,親自降階以迎。天子在實力上已經(jīng)不足以壓制一眾躍躍欲試的諸侯。在熊渠自稱楚王,齊獻公自立時,天子卻無計可施。之后的厲、宣、幽三代,周室在內(nèi)無力控制世卿,不能號令諸侯,在外也無力與犬戎相抗,西周逐漸走向了末世。在內(nèi)外交困中。幽王最終被入侵的犬戎殺死,西周就此滅亡。
總體來說,《西周三百年》淺顯易懂,能帶讀者迅速了解這段歷史。但有兩點我不是很認可的地方:一是內(nèi)容主要是對文獻資料的復述,對史料辨識和分析不夠深入。如對周人始祖的介紹,《史記·周本紀》記載有十五代,但自后稷以至文王千余年,只經(jīng)過十幾代人是不可能的,歷代史家對此多有疑問及解答,書中卻只是引用了文獻記載,沒有深入分析。再如對昭王之死沿用了傳說中“膠舟”的說法,沒有充分評估史料中的矛盾之處。二是寫作方式上加入了大量修飾和形容,偏離了歷史寫作,近乎文藝創(chuàng)作。如描述商紂聽到商軍慘敗,“商紂憤怒得全身要燃燒出火來,臉面漲的通紅,眼珠子幾乎鼓出眼眶……”,諸如此類,這些近乎腦補。這大約是因為面向普通讀者,如作者所說:“本書的骨骼、皮膚是客觀實在的,而其中血肉、情感與靈魂,有作者主觀賦予”,是否喜歡就見仁見智了。
1.《.中國周朝歷史簡介專題之一部通俗的西周史》援引自互聯(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wǎng)站無關(guān),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中國周朝歷史簡介專題之一部通俗的西周史》僅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nèi)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zhuǎn)載時請保留本站內(nèi)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lishi/2032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