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股價店王某
時川朝斗南公,原籍四川重慶部。
宋德祐元年(1275)襲父爵,官指揮使,奉旨征討張倪康三寇有功,帝命鎮(zhèn)守常澧,遂家于此。至1948年,共195人。祖祠設桃源永樂鄉(xiāng)。宗派:斗錀澄萬國仕存彥道玉宗一大應朝士金運猷宣化樹德同紹前緒澤。常德中淰村王氏
始遷祖公道公,元末自常德楊家灣遷此。1928年四修支譜。
常德官橋坪王氏
始祖尚文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次子大江公,于明洪武5年(1372)官澧州入湘。至七世祖志坤公,以澧州貢生官益陽教授,落業(yè)于益陽長堰沖牛路灘,后官常德衛(wèi),因徙常德官橋坪。至1948年,已傳26代,共700余人。宗祠建在官橋坪甘堰塘旁。
澧縣老王屋灣、夜湖港王氏
始祖成公,原籍山東青州府壽光縣銀杏村,元明兩朝敕封萬戶侯。明洪武年間守御萊州,在任病故,妣林太君扶柩歸原籍。子二:用、進,欽襲父職,授守湖南,徙居澧州東關外北十余里石嶺岡。傳二世昊、昱、昂、 四公遂分四房,子孫繁衍,移居北圍垣、夜湖港、尹家廟、花耳堰、鎖市鋪、單家坊、大圍垸以及安鄉(xiāng)、臨澧、石門及四川巫山、巴東諸地。祖祠設澧城龍家巷。至1948年,已傳23代,老王屋灣450人,夜湖港120人。宗派:文定貞祥,向業(yè)道光,承繼詩禮,永遠克昌,用宏先緒,永守憲章,書香世澤。
常德后鄉(xiāng)石公硚王氏
始遷祖發(fā)祥公,原籍江西,明洪武年間奉命征楚苗,屢奏凱旋,勅授武略將軍,挈眷徙武陵,生子二:千鎰、萬鎰。萬公生子三,長國材徙慈利二十二都涼水井,次國鉞居常德后都三十里鋪,三國鑒居玉皇庵馮家沖。千鎰子國順住石公橋。宗祠在石公橋王家廟。至1948年,共440人。宗派:發(fā)鎰國嘉仲,永世克肇興,天開景運。續(xù)派:忠孝崇先正,人才自玉成,熙朝宏作育,百代慶文明。
常德后鄉(xiāng)皮匠鋪王氏
始遷祖希賢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柳林港大樟樹,明洪武遷常德楊家橋皮匠鋪。宗祠建在皮匠鋪。至1948年,共94人。宗派:金勝國發(fā)之,世朝正生明,道德開運榜,永代萬年春。續(xù)派:宗厚傳來遠,功成富貴長,祖祠皆福壽,天保樂期昌。
常德后鄉(xiāng)牟家硚王氏
始遷祖弘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大栗樹,從明洪武討陳友諒,遷常德北關外太陽山沱潛雞頭村,子孫因以安業(yè)。祖祠在牟家橋。至1948年,共94人。宗派:仕木思朝應,尚之起開金。原派:世祚紹天長,安國際運昌,文明多英哲,維學啟賢良。續(xù)派:淳德鐘毓秀,奇才顯上邦,鴻猷家澤遠,順謨永傳芳。
常德后鄉(xiāng)六甲灣王氏
始遷祖惟仁、惟信,原籍江西吉水縣大栗樹,從明洪武討陳友諒,徙于湖南常德太陽山沱潛鄉(xiāng)雞頭村,子孫卜居于斯。祖祠設六甲灣。至1948年,共150人。族譜創(chuàng)修于清乾隆44年(1779),咸豐4年(1854)、光緒31年(1905)續(xù)修。派語:文運方開泰,家邦久治寧,富延嗣克永,善士化朝廷。
常德后鄉(xiāng)王家障王氏
始遷祖槐福、槐祿,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大栗樹,明永樂2年(1404)同遷湖南常德武邑張家橋。祿公轉(zhuǎn)徙馬援山,厥后以障垸新淤,歲獲大利,其子孫再同遷王家障。至1948年,共183人。福公房原派:槐植祖公傳,淳良道學綿,仕之人文啟,克昌德必先。祿公房原派:槐植祖公傳,淳良道學綿,國正天心順,官清德必先。續(xù)派:家庭敦孝友,永遠昭名賢,開誠延世澤,藏修廣心田。
常德前、后河凈弓堰、龜山、龍灣頭王氏
始遷祖慶公,原籍江西吉安吉水縣,明永樂2年(1404)偕弟亨公奉旨來常。慶公居永巷街,繼遷前河龍灣頭,后徙仁豐里沙石港。亨公落業(yè)武陵后鄉(xiāng)趙塘村杉木橋龜山下。至1948年,共2120人。宗祠設龜山。宗派:長茂(秉義)當培本,詩書乃毓賢,顯名逢盛世,立志在英年。
常德王氏
始遷祖壽清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大樟樹,明永樂2年(1404)遷湖南,落業(yè)常德府北,生子四:珍、禮、德、伯。禮、德二公居大龍陂、王家橋、茶垣等處,珍公遷萬金障高甫堰及慈利風樹塔,惟伯公子孫傳十余世而斬。宗祠設大龍陂。至1948年,共815人。宗派:大尚世政良,汝載善為昌,立本敦仁厚,道生裕盛芳,培植光先代,儒林紹書香。
常德馬鞍鋪王氏
始遷祖福友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大樟樹,明永樂2年(1404)遷居于常德馬鞍山。至1948年,僅60人。派語:維曰天心正,萬邦命運昌,文官開學士,大道啟元良。
常德后鄉(xiāng)貴家坪王氏
始遷祖紀、綱、綜三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大樟樹,明永樂2年(1404)同遷湖南常德府武陵縣同古村,落業(yè)貴家坪。二房六世蓁公遷大藏寺麓張家沖,三房八世鴻公、新二房鸚公同遷十里鋪南坪崗。宗祠設于貴家坪,至1948年,共200人。宗派:圣朝天子,德化萬方,光明有道,永嗣宏昌。
常德大官堤王氏
始遷祖惟圣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拖船埠大樟樹,明永樂2年(1404)率子志一來楚,居常德武陵,旋遷官堤。祖祠在周家店中街,至1948年,共266人。宗派:惟志肇鳳,永遠朝廷,用國之宗,文學為運,孝友澤長,詩書承祖德,甲第及蘭芳。
常德東江王氏
始遷祖惟賢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拖船埠大樟樹,明永樂2年(1404)父子兄弟來楚。學、文二公落業(yè)澧陽;公同季子立公、厥弟圣公轉(zhuǎn)徙常德武陵陽城村,圣公旋遷廣德落業(yè)官堤;志道、志德、志仁三公系澧陽庠生,有落業(yè)長嶺崗者即其苗裔。宗祠在土地鋪,至1948年,共120人。東江宗派:廷興賢啟之仁宗,槐林光文士澤長,詩書燕翼昭來遠,有道傳家萬世芳。陽城宗派:惟志原世玉,水廷興之卿,道學應國昌,人文肇帝邦。
常德鎮(zhèn)德橋王家栗山王氏
遠祖原籍豫章,明永樂年間遷常東馬耳山,因栗樹甚多,名曰王家栗山,子孫世居于斯。遠祖名諱難稽,斷自聘三公始,公清乾隆州庠生。至1948年,共192人。宗派:方正永先澤,丕振紹克昌,文章隆盛德,道學自名揚。
常德貴湖、樊陂、渡口、漢壽中窖王氏
始祖上昭公,子已靖,原籍江西。已靖生思政、思教、思凌、思贊四子,明正統(tǒng)年間四公皆由江西吉安府吉水縣大樟樹遷常德,政公卜居貴湖,凌公卜居樊陂,贊公卜居渡口,教公卜居漢壽中窖。祖祠在周土鄉(xiāng)六保,至1948年,共2120人。派語:上已思旭昇遠,玄國德臣正道,家邦方其昌,朝錫啟文光,作述宜時用,運開化良長。
常德后鄉(xiāng)土橋湖王氏
始祖定山公,字鎮(zhèn)峰,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于明宏治辦軍來楚,落業(yè)??ぃ瑐魅篮鞴賾暨w澧州;璽公逸士遷辰州;鐸公世居常德,為武龍分遷祖,傳至四世祖操江御史仲儀,生子四:化、德、靖、殷,今環(huán)居土橋湖者多屬四公苗裔。至1948年,共184人。宗派:人文啟世盛,祖澤萬年芳。
常德封火王氏
始遷祖世科公,隨父宦游湖北鄖陽,父歿于官,后避張獻忠亂攜仆從由安陸奔武昌,走巴陵,至澧州清化驛龜山鋪等處,乃卜居于武陵北關外,即今封火王姓現(xiàn)居地。祖祠在封火王家。至1948年,共310人。宗派:世道家先大,王朝盛德成,以傳華國彥,廣繼永文明。
常德后河王南山王氏
始遷祖肇元公,字仲連,號鎮(zhèn)湘,原籍江西吉水縣大樟樹土地拖船埠,實授衡山縣教諭,旋升常德太守。因明世兵燹,遂遷于武邑鄉(xiāng)村落業(yè),至1948年,共150人,祖祠在王南山。宗派:友廷清子國,家大志學朝,用昌明英華。續(xù)派:英華傳盛代,繼起本賢良,祖德貽芳遠,槐蔭秀發(fā)長。
常德后鄉(xiāng)張家橋王氏
始遷祖仲清公,字九河,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職授南京工部侍郎,明季遷居常德武陵,生子三:可大、可會、可行,今居張家橋者皆大公子孫;徙居漸水橋萬金障者皆會公子孫;而行公子孫卜居于汎洲。至1948年,張家橋有215人。宗派:仕之人文起,克昌德必先,家庭敦孝友,永遠昭名賢。
常德后鄉(xiāng)鎮(zhèn)德橋、江家橋王氏
始遷祖廣勝公,字南陽,原籍江西,遷徙常德,由軍門提督致仕歸田,落業(yè)鎮(zhèn)德橋。至1948年,共120人。宗派:廣木本向點定登文朝王,大開道學丕宗功化育長。
常德后鄉(xiāng)野吉廟王氏
始遷祖德有公,由江西遷常德,卜居鎮(zhèn)德橋。傳二世積盛、積昌、積財三公,積盛遷湖北施南,積昌、積財子孫世居于此。至1948年,共152人。宗派:德積蘭桂芳,善施永共昌,正大光明世,宗功化育長。
常德、漢壽王氏
譜稱系出三槐,宋末時偉公由江西安福高峰柏下遷居吉安府吉水縣仁壽鄉(xiāng)歸仙里黃師保六都橫溪。至明洪武31年(1398),太祖憫常德遺孑零丁,艱于服役,命下吉安等府遴選鉅族析丁居住,族人多逃。八世祖繼真公乃慨然與里胥詣縣,宰壯其志,命為十長,率眾即行,卜居武陵縣牛橋,又召弟貴真同來創(chuàng)業(yè),共為牛橋始祖。正統(tǒng)6年(1441)兄弟出粟二萬二千石助賑,圣諭旌獎。從兄福真至而復歸,子槐筠、槐嵩,定居武陵縣黃塘嶺,為黃塘始祖。又有原居道公于元順帝時建基武陵縣之中淰村楊家灣,子明真、昌真遷龍陽縣(今漢壽),明真為鶴齒山始祖,昌真為欄沖始祖。族譜以明宣德10年(1435)福房創(chuàng)修為始修,以1948年福、繼、貴、道聯(lián)譜為八修,1997年福、繼、貴、明、昌五房聯(lián)譜。原派:真槐鼎明單廷紹臣良一大學者。續(xù)派:治心宗孔孟,運用在文章。新派:采用王文韶五行派語。"章"字后接"烈"字。五行派字:錫丞本煥先,鐘汝植烈起,釗澤材灼培,鋐法樹炤基,錦滿榮秋在,錄源楚勛均,鑒清權耀重,銓治樂熙坤,鎬洛槐篤睦,欽浚極為型,镕潤果然者,鐙澈集炬城。
漢壽軍山總冷水村王氏
始祖和忠公,居江西吉水鵝頸坵。四傳至仁壽,子三,道元、道仁二公均居梓里未出;道重公于明永樂2年(1404)奉檄來湘,卜居漢壽軍山總冷水村。兩世單傳至允享公生有四子:懷德、懷安、懷楚、懷樂,衍為四房。樂公仍居冷水村,德、安二公徙于西村蓮花形,楚公移居西村福塘。清道光30年(1850)始修族譜,光緒24年(1898)、1924年、1947年續(xù)修。老派語:道德允懷,朝崇運泰,順宇榮華啟,孔孟詩書定。新派語:文昌光漢業(yè),世澤永開明,孝友家聲振,英才慶治平。
安鄉(xiāng)王家灣王氏
始遷祖能鳳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廬陵縣,明選西蜀馬湖府同知,旋改組,與同支議公后裔子藝公聯(lián)宗,子藝公派屬三世祖,原系江西吉安府安??h 。祖祠在王家灣,至1948年共1250人。宗派:先代垂芳澤,勛名永遠登,詩書超盛祚,萬載有賢能。
安鄉(xiāng)花林崗王氏
始遷祖友端、友仁二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大樟樹,明末清初宦游湖南,落業(yè)安邑花林崗。至1948年,人口720人,祖祠在花林崗。宗派:友淮仲玫,支家九維,孫承宗代,汝用明章,任重道遠,蘭桂騰芳。
澧縣唐家峪王氏
始祖克建公,宋都尉護,原籍河南汝寧府汝陽縣。子二:宣議、宣誥,由宋南渡遷杭。宣議授訓于蒲,宣誥隨兄來蒲,遂家于蒲圻南門,誥公僅三傳而止,今所存者皆議公之裔。越數(shù)世之傳公生三子:良撰、良技、良扶,自蒲圻徙石門。而良撰、良技又徙于澧州唐家峪。祖祠設唐家峪。至1948年,全族人口277人。宗派:傳祚之良,國士明昌,正學啟世,大道安邦。
澧縣新堰埡王氏
始祖斌公,字惟暹,元時江西高士,后因陳友諒之亂,乃偕弟淵、美游學三湘,潛蹤衡岳。美公從湖廣平章楊璟南征廣西,淵公就業(yè)湘潭之仙崗沖,斌公卜居益陽,遂為益陽之望族。斌公生子英貴,英貴生震、滸、文、武、清、淥、廉七子,稱為七房。震裔至九世先禮,遷居湖北施南建始縣馀金壩,甫及一傳而祖德、祖富移還湖南澧西東門口嵩祝橋新堰埡,即今之雙桐、涔元等鄉(xiāng)境內(nèi)。祖祠設益陽。宗派:英孝必友思,繼志承先祖,孔孟永能遵,啟佑光三楚,仁厚傳家道,忠貞報世主,篤守太和風,芳名播萬古。
澧縣犀望堰王氏
始祖武略將軍琥公,叔祖斌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大栗樹。元末明初以征討有功宦游來澧,遂家于金牛池。至八世士賢,遷居澧西犀望堰,厥后分徙白塘堰、榮家河、乾溪灘、和同鋪及宜昌府鶴峰等處,至1948年,全族人口178人。派語:遇澤啟文明,逢恩自耀榮,敬師崇道學,華國振家聲,繼述前光迪,恢宏祖業(yè)承,德修徵必大,忠厚定其興,佐治功應盛,希賢本可敦,禮循昭正典,樂作會元音,永念書開室,全培樹在庭,嗣昌延遠兆,務守有傳經(jīng)。
澧縣白米垱、靛王家灣王氏
始遷祖唐、春二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明永樂2年(1404)均以千戶之職帥師來澧,唐公屯于白米垱,春公屯于大圍垸,厥后亂平,遂各就所屯而卜居。彼此往來累世無間。至1948年,白米垱120人,靛王家灣135人。宗派:勝尚國登士,宗承永遠傳,志學生芳采,崇德大文元,世業(yè)觀光盛,家修獻舉全,居室孝為本,立朝忠必先,秉禮應昌祚,安仁可紹矣。
澧縣御史橋八王家王氏
始祖春公,原籍湖北應山縣馬坪港,明洪武起義隨御駕親征,積功任正千戶職,誥封武毅將軍,明洪武22年(1389)同李、楊、王三姓垛籍九溪衛(wèi),把守邊隘。二世茂公生子三:現(xiàn)、瓚、環(huán),子孫分析澧縣、石門、慈利,河北鶴峰縣、恩施縣,四川等地。五世儒公捐基于祠堂灣修建祖祠。至1948年,全族人口2萬余人。宗派:大廷良繼學,之士國朝,宏運萬振,世業(yè)作承,道德光華。
澧縣袱坵坪王氏
始遷祖永福公,原籍江西吉水縣,明洪武2年(1369)偕伯仲祿、位、名、壽四公奉旨遷移,遍歷澧西,至袱坵坪,見云山高拱,涔水映帶,遂家于此。祿位名壽四公失考,福公越九傳至積中,登進士第。至1948年,全族人口5600人。祖祠在袱坵坪。派語:永遜子衡(清)志,王勝興應家(學廷世承),國太(來澤)之孫士,定受恩與錫。續(xù)派:立本惟孝友,登朝選忠良,義厚懷先德,敷榮兆克昌。
澧縣王家塌王氏
始遷祖永福公,原籍河南開封歸德州虞城縣,明成化遷澧卜居王家塌。四傳萬興公,生四子:聰、愈、殷、懋。愈公遷大堰閣,殷公徙江公橋,聰、懋二公安守先業(yè)仍居舊址。至1948年,王家塌有310人。宗派:永仲釗萬愈,應爵之國世,遇士學宏宗,守正自登廷。
澧縣大市橋王氏
始遷祖辛一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十八都大堰邊皂角樹,元仁宗時仕楚,贈奉直大夫,避英宗亂,掛冠居澧州丁公橋,配張氏,生子受卿。子孫椒衍,徙居大市橋。祖祠設大市橋。至1948年,全族人口5008人。宗派:世崇鴻業(yè)兆,道水大觀聯(lián),振運懷先澤,鐘芳繼盛傳。
澧縣王家大堰王氏
始祖辛一公,原籍江西,明末遷安鄉(xiāng)梁公崗。二世廷鳳,三世璠又遷湖北石首雷擊埠。四世成才,于清康熙時始徙居澧南十里坪鄢家灣等處。祖祠設道溪鄉(xiāng)王家大堰。至1948年,共57人。派語:上大光明克,學宗紹祖先,文運開國選,詩書啟后賢。
澧縣三條嶺王氏
始祖覃友仁公,祖籍陜西漢中府南鄭縣,以都督奉征來石門,遂家于添坪。再傳至彥才,遷澧,散居覃家廟、南高廟等處。又閱數(shù)傳至登賢,憫岳翁王維奇公無嗣,以一身兼承二姓宗祧。至1948年,共209人。派語:世繼宗光祚,家聲慶遠長,文章遵正道,事業(yè)佐明堂,定國忠謨顯,安民厚澤揚,億年常輔治,百代普聯(lián)芳。
澧縣裴家堰、臨澧陽明溪、九姊妹堆王氏
遠祖憬公,字秀川,明永樂年間自江西落籍湖南澧陽西隅里湖田廟官陂堰。友紀、友綱自江西落籍入澧陽明溪。伏英、桂英自江西落業(yè)臨澧九姊妹堆。一金、一銀自江西落籍澧縣轉(zhuǎn)徙拜塌嘴。四支聯(lián)譜。祖祠在裴家堰。至1948年,共395人。宗派:憲章善化,康濟兆民,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基緒丕振,睿哲維新。
澧縣玉皇閣王氏
始遷祖勝剛公,原籍衡陽,明洪武2年(1369)遷澧卜居玉皇閣。子孫分居三元墩、萬華寺、花園嘴等地。祖祠設玉皇閣。至1948年,共410人。宗派:朝承家士祖,宗德傳文昌。續(xù)派:學守崇明訓,修齊制義方,治功昭遠定,道化協(xié)平章,廣大培生厚,忠賢繼祚長。
澧縣周家廟王氏
始祖思敬公,原籍湖北公安縣。數(shù)傳遷楚南,卜居澧州之龍鳳山古城堤。祖祠設周家廟。至1948年,共32人。宗派:思士相日,大世啟良。新派:宏仁開業(yè)永,盛德肇基長,孝友承宗澤,詩書繼祖芳。
澧縣毛里湖桃林東王氏
始遷祖世鰲、世榮二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大樟樹,于明末清初遷澧北,旋遷毛里湖桃林東。榮公生冕公,今散居于匯口及安鄉(xiāng)尖刀嘴、康興垸、石首六波、公安喻和垸者皆其子孫。至1948年,共有120人。宗派:執(zhí)元士世,本紹廷永,遠宗孔孟,長懷修省,祖澤綿延,家聲丕振,正大光明,子孫蕃衍。
澧縣打鼓堆、新店鋪王氏
始遷祖潤公,明永樂間由順天府涿州遷澧,越五傳,始分六房,迄清初兵燹,惟居澧屬新店鋪、打鼓堆及臨澧太浮山數(shù)支未紊,其余遷四川、湖北、陜西諸地。祖祠設打鼓堆。至1948年,共820人。宗派:傳家宜敦本,永世在循良,有克承前志,自能錫汝光,鴻章開景遠,修德啟隆昌,必用培心遠,其中繼美長,登明惟秉正,廣取應懷方,相國慶元盛,逢天保太康,詩書垂世表,孝友作倫常,立進名經(jīng)選,連昭玉殿香,和宗延祖澤,顯愛報高堂,奉守貽謀久,同觀裕后祥。
澧縣柏楊灣王氏
始祖文葵公,原籍湖北觀音港林家垱。傳至宏樸、宏榜兄弟相率來澧。厥后樸之四代孫祖禎、祖祥,榜之四代孫祖堯、祖舜兄弟四人又不知何年棄澧遷湖北、巴東,惟祖堯之禋祀已絕,而禎、祥、舜旋以洪楊之亂仍歸故里。至1948年,共62人。宗派:安樹祖德昌,一家孝友長,佑啟國民興,忠臣定帝邦。
澧縣白塘堰王氏
先祖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大樟樹,自明洪武2年(1369)被兵逃散,三先祖應榮、應亨、應選,選公承禋祀于本籍,榮、亨二公齊奔澹津來至澧西白塘堰,離城二十余里,子孫安居于斯。祖祠在白塘堰。至1948年,共150人。宗派:應之啟有宏,登文盛德大業(yè)。新派:先興安祖?zhèn)?,宗功定國章,開科吉慶美,朗照三槐堂,亨運耀振彩,世守永言昌,博厚高明遠,丕顯家聲揚。
澧縣紙王河王氏
遷湘始祖信公,明永樂2年(1404)由山東武定府海豐縣宦游常德。二世英、雄二公,雄公繼外家紙氏,嗣襲蔭常德衛(wèi)指揮使。至三世懷瑜,乃復姓還職,由常遷澧,生子五:宗、祖、福、德、寶,迄今稱為五大門。祖祠設澧城棚廠街。至1948年,共420人。宗派:為國世大,孫應永昌,亦毓才德,廷選賢良,名位榮盛,經(jīng)濟顯揚,光照東省,聲振南方,克紹先緒,愈遠發(fā)祥。
澧縣王家崗王氏
始遷祖鳳堯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大栗樹,于明正統(tǒng)遷澧州東廂村。后明季兵燹,九世祖可泰徙城南襄陽街,可卿徙澧東王家崗。至十一世美、圣二公徙澹津單家拐劉公橋。十五世綬公同胞照、進二公,一徙澹津雙濟橋,一徙洋湖口,子孫世居。至1948年,共127人。派語:正大光先業(yè),守經(jīng)紹祖德,鴻文永興啟,忠孝振家國。
澧縣王家峪王氏
始遷祖登甲、登魁、登榜、登科四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佑神觀宏鶴山白鷺灣黃誹港。于明萬歷間遷湘。登甲生子二:明、鎮(zhèn),明公分析和尚洞,鎮(zhèn)公分居王家峪,修建祖祠于玉皇庵臺東南里許,后被蟻毀壞,復遷于白家峪鳳形地。至1948年,共113人。宗派:志大廷有應,學國文宗承,尚則思丕振,士表永昌興。
澧縣白水港王氏
始祖自輔公,原籍江西南昌,數(shù)傳遷湖北江陵,徙石首,因洪水汜濫,于湖南臨澧合口下之三元口登岸,落業(yè)于澧縣之白水港。至1948年,共62人。宗派:自繼向漢士,登昌正大宗,如宜光道德,永岸啟先宏。
澧縣渡口王家 王氏
始祖華兗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大樟樹,生子三:朝雄、恩明、朝覲。長朝雄于明永樂2年(1404)勅封湖南總督巡查各府州縣,時同三弟朝覲、妹丈胡靜宦游澧城,遂落籍于澧南黑山灣九根松彭山廟王林坪。華兗公仍安故里,至景泰初,因次子恩明為澧州牧,迎養(yǎng)澧署,卒葬澧城西北柘林山,恩明遂近塋作室,子孫俱家于澧。祖祠設白云鄉(xiāng)四保。至1948年,共1620人。宗派:德教及九有(遠),世(慶)祚延錫光,治化崇忠厚,經(jīng)文守典章,懷仁心廣大,志道業(yè)榮昌,宜室徵定保,安邦永紹芳。
澧縣袁家閘王氏
始遷祖珪公,文林郎,原籍江西南昌縣。明末清初遷澧州東門外,后徙居涔河大栗樹。祖祠設袁家閘。至1948年,共130人。派語:廷良尚道祿,啟寬家之志,儒士應宏遠,學敏宗德大,裕國承昌運,光祖獻世敦,丕振槐芳茂,先澤有馀慶。
澧縣大新鄉(xiāng)古經(jīng)堂王氏
始遷祖瑚,由湖北監(jiān)利遷澧,卜居白塘堰之古經(jīng)堂。至1948年,共68人。宗派:榮廷之則大,應遠本世宗,士承光邦輝,家學耀福龍。
澧縣柘茨籠王氏
始遷祖暄、鑾,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明初,暄公以指揮使偕鑾公征九溪蠻,蠻平落業(yè)慈利十三都,繼遷澧州,暄公子孫居澧西柘茨籠;鑾公子孫居安??h(今臨澧縣)北白崖寺。祖祠設漢景鄉(xiāng)拖鍬堰。至1948年,共809人。宗派:士應昌宏成,志業(yè)登榮盛,學者能如之,作述自光明,邦家欽其道,天命永維新,芳聲傳久遠,子孫乃尚進。
澧縣珠伏峪王氏
始遷祖志富公,原籍江西吉水,明洪武15年(1382)來澧,家于西山。維時大亂甫定,立草為標,初卜觀音寺,再徙珠伏峪。三世單傳至世斌,生子四:珍、琇、魁、權,珍公傳世不遠,琇公當身即止,今所傳者皆魁、權兩公之子孫。至1948年,共779人。宗派:志安永文單,大繼甫登之,福壽康寧遠,貽謀世業(yè)滋,在國本忠貞,傳家廣孝思,詩書繩祖武,禮樂象天儀,先聲長丕振,芳澤延緝熙,英明逢昌運,佑啟萬年基。
澧縣東岳寺王氏
始祖輿公,自江西吉安府小合寺大樟樹遷岳,二世祖正倫由岳徙澧南打巖廠,三世國興遷澧城棚廠街八角井華市坊,四世興仁遷城外桐山里陰溪溝。至有桂公始徙澧西東岳寺,祖祠設東岳寺。至1948年,共150人。派語:士宗顯明世,永遠祖德先,朝錫鴻承在,爾福培自慶,維以志能守,芳祚克長延,庭開光昌運,家乘萬載傳。
澧縣泉垱溝王氏
始祖清公,原籍江西,遷湖北江陵縣馬家寨。越數(shù)傳至師望,旋徙湖南澧西天供山泉垱溝。子孫繁衍,至1948年,共110人。祖祠設天供山下。派語:永玉奎言,國仁師系,年木生光,家兆大昌,英才毓秀,賢俊肇祥,詩書澤遠,德禮慶長,培植敦厚,輔翼諄良,功宗業(yè)廣,學修行芳,榮應鳳誥,寵錫龍章,佑啟咸正,永保安康。
澧縣翊武鎮(zhèn)襄陽街王氏
始遷祖理公,原籍江西,明洪武朝以武職從征湖廣永定衛(wèi)等處,厥后由永定衛(wèi)下屯澧陽北隅村十里坪王家大堰。至1948年,共80人。派語:開業(yè)原崇德,詒謀在存仁,綿遠千世煥,燕翼萬年新。
澧縣槐市王氏
始遷祖銀和,原籍湖北荊州監(jiān)利縣蓮臺河王家臺,后遷湖南澧縣王家廠。至1948年,共360人。宗祠在湖北監(jiān)利。宗派:銀士廷正登,玉克修其志。
澧縣江灣王氏
元末先祖鎮(zhèn)海將軍由江西隱居湖北蒲邑池江團西涼山,明洪武年間因西涼山伴水太近,寇盜日侵,復徙居池口,后又拓地于安豐九甲。鎮(zhèn)海將軍曾孫文龍長子子仁遷居湖南岳州澧州等處。至1948年,共110人。宗派:正大述前緒,光明紹朝儀,祖澤良開遠,心傳世代裔。
澧縣太清山王氏
始遷祖源公兄弟二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大栗樹。明洪武2年(1369)遷居澧西西隅里官陂堰玉皇廟。祖祠在太清山。至1948年,共150人。宗派:士大生榮昌,儒家耀祖先,朝清文定國,世泰武安邦,君恩崇孔訓,盛德顯忠良,欽命傳三楚,繼槐永發(fā)祥。新派:國宗士學,家祚景明,文德貽遠,武功懋成。
澧縣花園橋王氏
始遷祖福元,明洪武時由江西吉安府吉水縣遷澧,落業(yè)花園橋,子一:士美。祖祠設花園橋。至1948年,共160人。派語:福士大廷,國啟之祚,永朝宏文,傳家作度,道德克明,治安可務,先訓世承,子孫光裕。
澧縣衙前寺王氏
始遷祖守成,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明洪武2年(1369)遷武昌安陸府沔陽衛(wèi)景陵縣官城村,至23年(1390)自湖北來澧,居澧西衙前寺。至1948年,已傳20余代,共120人。祖祠設衙前寺。舊派:思光宗祖德忠孝。新派:為子習禮義,與世振紀綱,政治臣相用,文學圣賢尚,修福壽必大,作善名自揚,統(tǒng)緒紹永遠,門祚兆禎祥。
澧縣王官峪王氏
始遷祖開萬,字公啟,明誥授儒林郎,本屈姓,原籍江陵,明中葉遷澧陽,生子三:瑄、琢、璉。王氏舅智遠無嗣,生三女,分配之,遂以女啟血統(tǒng),受王氏遺產(chǎn)為王氏。后瑄公子文貢,明嘉靖舉人,歷任定海宛平知縣,受廣東知府,轉(zhuǎn)升云南迤東道。琢、璉二公皆顯,里人稱之,謂其地為王官峪。至1948年,共1524人。派語:中朝興盛典,華國維經(jīng)章,紹祖恢先緒,承宗迪前光,裕后徵德澤,敦本重倫常,孝友傳家遠,詩書繼世長,蕙佩三閭潔,蘭滋九畹香,人才輝鳳閣,相業(yè)懋槐堂,上溯高陽系,忠誠奕祀芳。
澧縣二虎垱王氏 先世原籍江西南昌,后徙湖北江陵。迨至祚公,水涌江陵,舉族云散,有遷四川巫山、巴東者,有遷吉水、大庸、石首者。祚亦率才公赴德安應城,歷年未久,又偕節(jié)公來澧西,家于臨澧合口,后注籍九中里五區(qū)。才公生國珍、國玉,玉公生宏鑒、宏珊二公,一住四川,一徙貴州銅仁。獨鑒公居此,而開楦、樑、相三大房。祖祠在御史橋南。至1948年,二虎垱82人。派語:節(jié)貫昴祖,啟之化行,孔德國昌,文運家邦,敬天欽民,守忠懷良,型仁興讓,麟鳳呈祥,世濟其美,丕振槐堂,德澤綿遠,子孫永芳。澧縣千工峪王氏 始遷祖思忠,原籍江西南昌府大栗樹,明洪武12年(1379)遷湖北安陸府京山縣,永樂2年(1404)再遷澧縣北關外三十五里千工堰。三世文智生六子,長、四、五房徙新安合口,二、三房住老祠左右,一房出繼蔡姓為嗣,瓜綿椒衍,或遷宜沙,或散湖北施南、松滋、安鄉(xiāng)、公安等縣。祖祠在夢溪鄉(xiāng)八保。至1948年,共810人。派語:思金文山(玉)庭,夢好嘉為命,孫水世圣朝。續(xù)派:祖訓彰萬代,明德承中和,文學宗先正。澧縣鎖市鋪王氏 始祖維摩,原籍山東青州府壽光縣銀杏村,二世梓,歷任石首。迨六世安仁遷澧陽鎖市鋪。后裔分居張?zhí)煅?、陳家垱及慈利桃林東張公垱。祖祠在澧城州后街。至1948年,共450人。派語:祖德傳芳,福履步揚,修成經(jīng)志,毓子迪光,道??酌?,學在文章,善以懋永,家業(yè)隆昌,丕振后昆,世開其祥。 | |
澧縣復勝寨王氏
始遷祖祿公,原籍江西,后徙居澧西,厥后分遷石北信塊區(qū)穿山河。祖祠落于樂仁鄉(xiāng)王家灣。至1948年,共110人。派語:承應自士,大學中庸,廷樹永佩,光啟有宗,書澤繼家,世秀遠宏,克紹先緒,煥耀遵崇,君思丕振,帝祚昌隆,禮樂廣治,仁義攸同,圣經(jīng)賢傳,儒業(yè)孔孟,正貽典則,文武顯聰。
澧縣大山坡王氏
先世肇跡太原,宋南渡來澧,家于南門,厥后卜遷楓林。始祖亮,傳至六世裕翁,子二:文忠、文啟。啟出繼軍牧外祖張嗣。人丁蕃衍,分為七門。宗祠二所,坐落楓林鄉(xiāng)大山坡。至1948年,共750人。宗派:運永宜從學,天心與象賢,明經(jīng)承先志,世遠丕家傳,鴻文敦國寶,紹緒克光前,修齊士之本,作述卜萬年。
澧縣王氏祠王氏
始遷祖才清,字天成,元季授澧州軍民司指揮使,自云南臨安府建水縣來澧,卜居東鄉(xiāng)軍牧里。單傳五代至仲洲,生子三:大道、大本、大勝,道公之后有遷沅江者;本公之后有遷澧東北十迴港者;而勝公則全遷十里坪雞公垱。祖祠設三洲鄉(xiāng)二保。至1948年,共350人。舊派:秉世朝永興,志定傳于家,孝友恢先緒,文章啟國華。新派:孝友恢先緒,忠信啟后昆,詩書敦倫紀,文章冠鮮英。
澧縣王家垣王氏
始祖太清,原籍澧陽郡,卜居楚江村,子啟登。該支尊應浩為始遷祖。祖祠設于三竹園。至1948年,共90人。宗派:之尚祖士經(jīng),正遠萬元興,洪大葉宗先,承學振高明,朝順應定國,光兆永安邦。
澧縣王家山、匯口、龍?zhí)犊?,臨澧白巖寺王氏
始遷祖景芳、永清、聰、太榮,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大栗樹,于明代先后來澧。發(fā)跡于白巖寺者,為元房景芳公;繁衍東關門,支分于王家山者為亨房永清公;綿延于鄧家灘靈閣湖者為利房聰公;而貞房太榮公子孫蕃蕪于栗樹嘴,轉(zhuǎn)徙于匯口。惟以遷徙不一,居處各殊,且以前宗派不無異同,計自承、謨、丕、顯等派以后,始歸劃一,于是以景芳公為提綱開祖,永清、聰公為四世祖,而太榮為五世祖。祖祠設白巖寺。至1948年,白巖寺62人,王家山100人,龍?zhí)犊?、匯口共520人。宗派:承謨丕顯,用光治化,素學以展,超萃冠群,時為帝簡,馨香奕潤,先德明遠,子孫克紹,遵章崇本,義合乾坤,理執(zhí)訓典,振武修文,錦榮端冕,論道經(jīng)邦,河清海宴。
澧縣易家橋王氏
始遷祖罡公,本戴姓,原籍江西吉安府,于明初遷澧,子添玨以甥繼舅入贅王姓,子孫蕃衍,簪纓不絕,于易家橋建有戴王祖祠,以示兩不忘本。至1948年,共158人。派語:必仲應添春,朝廷勝有君,仕方永光大,錫澤世鴻承,作述林上鳳,啟紹金玉鳴。
澧縣周公渡王氏
始遷祖綱公,原籍江西南昌,由南昌而武昌,至明初始遷澧陽,落籍楓村、夜鶴、魏家、北民垸等處,生子七,長臣、次折、六鑾仍居澧陽,三清、四富、五貴由澧陽遷四川重慶府銅梁縣三姊妹土地,再遷湖北宜昌長陽縣、磨市山坪、長樂縣清水堰枚二沖數(shù)處。祖祠在周公渡。至1948年,共420人。宗派:經(jīng)國維鴻紹祖業(yè),傳家以書禮文章。
澧縣渡口王氏
始遷祖必敬,字端莊(一作臨莊),祖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大栗樹,于明建文3年(1401)宦游湖南茶陵州,弟必玉、必富俱雅愛湖南,故均無回籍意,必玉即居茶陵,必富暫居龍陽,必敬旋聞澧州為荊南第一名州,夙號神仙窟宅,至永樂2年(1404)泛舟游澧,泊桃林東,落家于塌木橋旁,以桃林名里。至1948年,共1008人。宗派:必以禎祥,國大金峰,尚先應孫,志宗孔孟,傳家有道,修德維常,克紹先緒,永保元良,文學盛起,聲華遠揚,禮法遵守,表正模方。
澧縣八里河、保寧橋、青寧寺王氏
始祖麟公,原籍金陵,明成祖遷燕,隨駕移居順天府武清縣,嗣后奉旨征苗有功,職封指揮,坐鎮(zhèn)湖南慈利九溪衛(wèi),遂家于此,其裔忠、佑、寬公均職襲將軍,傳至誠、亨、柳三公,誠世居九溪衛(wèi),亨遷居澧縣八里河,柳移居青寧寺,稱三大支。祖祠設青寧寺。至1948年,保寧橋有352人。原宗派:尚爾聘治,孫極名絲,世澤昌隆,正啟燕貽。續(xù)宗派:宗功丕顯,奕葉芬芳,涵育潤遠,槐蔭愈香,來哲繼興,循守典章,恢宏先業(yè),蔚為國光。
澧縣大堰垱王氏
先世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傳至旻、鼎,于明季來澧,卜居大堰垱河北王家臺。祖祠設王家臺。至1948年,傳20余世,共650人。宗派:國正天永清,朝安世大定,君相宏遠謨,士儒際昌亨,文明昭百載,書經(jīng)紹千圣,光先宜崇德,順祖方為榮。
澧縣王家灣、晏家峪王氏
始祖如山,原籍金陵,自十世祖一昌肇遷荊楚江陵,繼徙澧西,子孫散處湖北長樂梅坪、石門太清山,澧縣張順橋、斷口、閘口、盧家橋等處。祖祠在晏家峪。至1948年,遞傳20余代,共732人。宗派:山水孫文金仲木守王一三德家廷作文啟宗為學昌士。續(xù)派:明良之時,定國以道,崇尚先訓,大志克宏。再續(xù):祖有毓前慶,慈必多禎祥,振立緒久遠,詩書永膺芳,履正宜高顯,玉美自觀光,晉升希聯(lián)太,安謙可復長,功烈能繩武,紹興理成章,開繼恩澤廣,登賢耀君邦。
澧縣龔家灣王氏
始遷祖國賢,明代始居于澧州關山楊正崗爛泥堰。至1948年,共124人。宗派:國文成祚朝邦作大宏克。續(xù)派:順爾祖德,傳家本道生,世代光明業(yè),永遠定章程。
澧縣王家港王氏
先世原籍江西,六傳至守元遷澧,卜宅王家港。至1948年,共152人。祖祠在王家港。宗派:啟登大尚,槐國俊彥,詩禮方正,科發(fā)顯永。
澧縣鹽井王氏
原為土著,始祖及原籍均不詳,今斷自學珍公始卜居澧北鹽井。至1948年,共190人。宗派:志學承祖高,正大光明邦,繼緒賴英士,朝廷重文章。
澧縣新洲王家嘴王氏
始祖泰華,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大樟樹,明孝廉,授江南知府,贈博士,因兵變,攜子文軒,姪文郎及胡公遷澧,卜居新洲嘉山孟姜垸,胡公后以嗣繼之,越三世傳位苞、位口、先浦、先壽分為四房,至清咸豐后僅苞、浦、壽三公之裔有傳。至1948年,共62人。宗派:位永知應維,國正天心順,祖德光昌大,傳家世澤長,崇儒宏學業(yè),明道煥文章。
澧縣新洲王氏
始遷祖載肆,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一說南昌府豐城縣老鴉塘,于明永樂2年(1404)遷澧,落籍新州附近嘯虎坪,今屬津市。單傳五傳至琳公,生子五,長勝松、次勝柏、五勝權今謂三大房,三勝機、四勝彬未詳。至1948年,共2535人。宗派:大德受天命,道昌永正興。續(xù)派:道學克正,家運定興,紹爾先緒,祖烈丕承,世代久遠,多生賢能,觀光上國,科甲連登。
澧縣王家碼頭王氏
先世原籍湖北荊州府公安縣,清康熙間始遷祖啟謨來澧,落籍西關外熊家河。祖祠設停弦渡。至1948年,共62人。宗派:啟士廷上書臣忠,定國安邦治道隆,綱紀修和光大業(yè),嘉猷永遠代天功。
澧縣王家板橋王氏
始遷祖如彥、如圭,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大栗樹。明末清初彥、圭二公同來澧,彥公落業(yè)于王家板橋,圭公落業(yè)于白馬寺。至1948年,王家橋橋64人。宗派:福朱有楚守,如彥庭訓久,奕世正光昌,富貴永遠長。
澧縣熊家臺王氏
始祖衡公,原籍江西南昌府南昌縣,明末兵燹,子孫徙浙、鄂、蜀、湘。迄數(shù)傳至君聘,字朝選,明崇禎時,流寇滋擾,自江西遷徙澧城東門外蘭江驛分路口。二世天如移津市,子三:之鼎、之冕、之昇,冕、昇二公別遷失考。獨鼎公生三子:宣、愷、慈,至清乾隆間宣、慈二公卜居涂家塔,后更名熊家臺。祖祠在夾堤口南岸。至1948年,共440人。派語:國正家興仁,本立道自生,厚培光祖德,礪學希賢能。
1.《1950年曲靖西山鄉(xiāng)周朝興專題之百家姓之王姓-常德,澧縣,漢壽,安鄉(xiāng),王氏來源》援引自互聯(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wǎng)站無關,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1950年曲靖西山鄉(xiāng)周朝興專題之百家姓之王姓-常德,澧縣,漢壽,安鄉(xiāng),王氏來源》僅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nèi)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zhuǎn)載時請保留本站內(nèi)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lishi/2024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