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是從唐代玄宗末年到唐大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唐朝將軍安祿山等人背叛唐朝后發(fā)動的戰(zhàn)爭,為唐流星而衰落的轉折點。
對于安史之亂來說,持續(xù)了8年左右的時間。正是因為時間久、規(guī)模大,所以在安史之亂后,唐朝不可避免地進入到衰落中了。值得注意的是,對于發(fā)動安史之亂的安祿山,在公元757年正月就被殺了,也即其造反的一年后就死了。不過,安史之亂還是持續(xù)了8年左右的時間。對此,這一方面是因為安慶緒、史思明等人繼續(xù)叛亂,另一方面,唐朝對于節(jié)度使的不信任,也是安史之亂打了八年才結束的重要原因。一
首先,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二月,安史之亂爆發(fā),安祿山用一個月的時間由河北范陽打到東都洛陽。在唐玄宗李隆基從長安逃離后,安祿山率領的叛軍得以攻占長安城,這無疑是安祿山勢力達到頂峰的體現(xiàn)。不過,公元757年正月,安祿山被安慶緒所殺。在此基礎上,安慶緒自立為帝,年號載初。后被迫退出洛陽,逃亡鄴城。與此同時,因為唐玄宗李隆基已經(jīng)退位,所以唐肅宗李亨得以掌握唐朝大權。在此基礎上,唐肅宗重用郭子儀等將領。公元757年,郭子儀攻克河東郡,叛軍將領崔乾祐悄悄向南逃遁。對此,唐朝大軍乘勝追擊,消滅了十多萬叛軍。
二
面對唐朝大軍的步步緊逼,安祿山之子安慶緒撤出了洛陽。乾元元年(758年)九月,唐肅宗派遣郭子儀等九位節(jié)度率領步兵騎兵二十萬進攻安慶緒盤踞的相州。乾元二年(759年),安慶緒為部將史思明所殺。史思明接收了安慶緒的部隊,兵返范陽,稱“大燕皇帝”。由此,對于史思明來說,繼續(xù)率領安史之亂的叛軍和唐軍作戰(zhàn)。不過,因為唐朝大軍的不斷反攻,安史之亂中的叛軍實力受到嚴重的削弱。在此基礎上,唐朝完全有機會提前終結安史之亂。但是,唐肅宗對于郭子儀、李光弼等節(jié)度使的矛盾態(tài)度,導致唐軍被史思明擊敗。
三
唐肅宗出于對郭子儀、李光弼等藩鎮(zhèn)的防備,所以派遣了魚朝恩來進行指揮。結果,想立大功,力勸唐肅宗下令各軍進攻。不得已,李光弼等人出戰(zhàn),唐軍大敗,河陽、懷州等軍事要地盡歸于史思明。對此,在筆者看來,唐肅宗如果可以充分信任郭子儀、李光弼等藩鎮(zhèn),放手讓他們去消滅叛軍的話,很可能安史之亂要提前幾年就結束了。不過,唐肅宗和唐玄宗一樣,擔心各個節(jié)度使在平定叛亂的過程中壯大自己,也即擔心下一個安祿山的出現(xiàn),所以對郭子儀、李光弼等將領有所堤防,也即不夠信任,所以派遣了宦官來進行指揮,結果自然遭遇了不少挫敗。
四
最后,根據(jù)《舊唐書》等史料的記載,上元二年(761年)春,史思明被其子史朝義與部將謀殺。寶應元年(762年),唐肅宗病死,時年五十二歲。由此,唐肅宗李亨的病逝,無疑放慢了唐朝大軍對于史朝義的進攻步伐。在唐肅宗去世后,唐代宗李豫即位。在此基礎上,唐朝軍隊借回紇兵之助開始反攻,攻破史朝義首都洛陽,他北逃往莫州(今河北任丘一帶),后眾叛親離。到了公元763年,史朝義的主要將領田承嗣、李懷仙等均叛去,對此,史朝義顯然無法東山再起,于是其最后自殺而死。由此,到了公元763年,唐朝終于結束了安史之亂。不過,在安史之亂后,唐朝藩鎮(zhèn)林立的格局也難以改變,這成為唐朝最終走向滅亡的重要原因。對此,你怎么看呢?
文/情懷歷史
1.《【755年的唐朝】安祿山造反一年就死了, 為何唐朝用八年才平定安史之亂?》援引自互聯(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wǎng)站無關,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755年的唐朝】安祿山造反一年就死了, 為何唐朝用八年才平定安史之亂?》僅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載時請保留本站內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lishi/2021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