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省目前在中國大陸排名第六。

楊姓

大陸地區(qū)排名前十的省份依次是1、王、2、李、3、張、4、劉、5、陳、6、楊、7、趙、8、黃、9、周、10

在《百家姓》里面,楊姓排在第16位。

百家姓

來看一下楊姓的起源吧!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源于“姬”姓。

姬姓都源自黃帝姬軒轅,姬軒轅之后姬發(fā)建立姬周,是為周武王。楊姓主要源于周王室的后裔,有兩支:

1、西周初,周武王封其子唐叔虞于唐,后唐叔虞之子燮改國號為晉。晉國傳至唐叔虞十一世孫晉武公姬稱時,姬稱封其次子伯僑于楊,稱楊侯,是為楊姓始祖。后伯僑之孫突食邑于羊舌,故又稱羊舌氏。至晉頃公十二年(前514年),羊舌氏又為晉所滅,其后裔楊道逃到華山,居住于弘農(nóng)華陰,復以祖宗封地楊為氏,其后代開枝散葉,繁衍發(fā)展,逐步發(fā)展為:“楊氏正宗”。(此支楊氏一開始在陜西、河南一帶發(fā)展,從西晉末年開始遷入福建,并于元朝遷入廣東。主要聚居地有:華陰,修武,河內(nèi), 扶風,梅縣等。)

楊氏始祖

2、西周末,周宣王姬靜封其子尚父于楊國(今山西省洪洞縣),為楊侯。春秋時,楊國為晉國所滅,尚父后裔遂以楊為氏。

二、源于“揚”姓。

古時有“揚氏邑”,以邑為氏,稱為“揚氏”,然古時揚、楊不分,后逐步改為“楊氏”。

三、源于改姓。

1、他姓改姓

唐末,喬復光,少時養(yǎng)于內(nèi)侍楊玄價家,遂轉(zhuǎn)姓楊,其后稱楊氏;訾亮,楊(喬)復光平定江西黃巢起義軍時,得訾亮,養(yǎng)為假子,轉(zhuǎn)姓楊,改名守亮,其后稱楊氏。

北宋,倪炤,仕宋為龍圖閣學士,因反對王安石變法,遭流新州。當時,倪炤的幼子倪順尚在襁褓之中,藏匿于外祖父家,得以保全。及倪順長大,念外家楊姓之恩,遂改為楊姓,是為今浙江省諸暨市“概浦楊姓”。

2、它族改姓

三國時,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貴州的僚族分支)后,賜當?shù)厣贁?shù)民族為趙、張、楊、李等姓;

西晉氐族首領(lǐng)“百頃氐王”楊飛龍,收養(yǎng)外甥白馬氐人令狐茂搜,改其姓為楊氏。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施行漢化政策,其中的莫、胡、盧姓改為楊姓。

隋初,鮮卑將領(lǐng)尉遲崇隨軍與突厥交戰(zhàn),力戰(zhàn)而死。隋文帝因追憶尉遲崇之功,下詔賜尉遲崇之子義臣為國姓楊氏;

大量白族改為楊姓,唐朝時,楊姓成為白族第一大姓。

楊姓的變遷:

楊姓的發(fā)源地在今山西省境內(nèi)。后來向西發(fā)展繁衍,首先是遷入陜西境,后再遷入山西省汾水中游的霍縣一帶,而后繁衍至今河南省境內(nèi),成為后世楊姓發(fā)展的主流。

春秋戰(zhàn)國時,已有楊氏族人南遷入江漢地區(qū)(今湖北潛江一帶),后因楚國勢力不斷加強,迫使他們再向東南遷至江西。與此同時,又有自山西遷至江蘇和安徽省境的楊氏,便散布于長江中下游地區(qū)。

秦漢時期,楊氏有的遷居河內(nèi),有的遷居馮翊(今陜西大荔),廣泛分布于中國北方地區(qū)。

至漢代時,湖北、陜西楊氏遷入四川。

晉、唐、宋代,是楊氏繁衍的重要時期,尤其以南方最為突出。西晉的“永嘉之亂”,唐代的“安史之亂”,北宋的“靖康之恥”,引發(fā)中原楊氏大舉南遷。其中以福建為遷播中心。

宋仁宗嘉祐年間,潮汕大多楊姓居民始祖楊繪,棄官南下,來到海陽縣官溪都(今榕城區(qū)仙橋、梅云一帶)定居,創(chuàng)槎橋村。楊氏一支在此繁衍并擴散至潮汕各地。

元末明初,大批江西、浙江的楊姓宗族,遷往湖廣地區(qū)。隨后,楊姓也開始了大規(guī)模向海外遷移,移居的主要地區(qū)是在今天東南亞一帶的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斯里蘭卡、孟加拉、越南、老撾、柬埔寨等國家。

楊姓分布

目前,楊姓已遍布世界各地。請留意“趙”姓。

此文為看點(蜀山筆俠)原創(chuàng)內(nèi)容,特此聲明!

1.《w元朝楊專題之精選“百家姓”系列之——楊姓的起源!》援引自互聯(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luò)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wǎng)站無關(guān),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w元朝楊專題之精選“百家姓”系列之——楊姓的起源!》僅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nèi)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zhuǎn)載時請保留本站內(nèi)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lishi/2019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