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這一段英雄群起的歷史中,曹操、孫權與劉備能在從中崛起并各占據(jù)一方成一代超雄,都具有“能服于人”的杰出能力,但也表現(xiàn)出三種層次的境界。三人的出身與所處的政治處境不同,政治理想不同,以及東漢末年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影響,成為他們“能服于人”處于不同境界的基本原因。

曹操“能服于人”的方式,是以天子名義,號令天下。

曹操通過名利、地位來吸引眾多英雄加入他的旗下,這種方法看似太過利益化,但也表現(xiàn)出明顯的優(yōu)勢。在政治上,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從而獲得政權上的主導地位,利用天子的名義,吸引廣大英雄匯集其帳下。在經濟方面,曹操長年占領北方,而北方州郡富庶,多年來積累大量財富,有資本就能夠提供豐富的物質資源用于獎勵士兵及權臣。但這一方法,存在利益的交換與誘惑,難以取得真正的擁護與忠心,并且曹操本身多疑的本性,自負且自私,待人缺少真誠,未達到自己的目的,可以殘忍殺害無辜士兵。因此,曹操的“能服于人”,處于以利誘人的境界。

孫權“能服于人”的方式,是以情感人。

孫權通過情感交流,重用了武將周瑜、魯肅、呂蒙、陸遜以及文臣張昭、顧雍等一幫人才,獲得了他們的真心擁戴。孫權用情甚深,但同時也很重視官員們的物質待遇。在爭奪江東政權期間,孫權對部下表現(xiàn)出了極度的愛護,周瑜、魯肅等武將和文官都得到了他的重用和照顧。此外為了增進君臣之間的感情,給予部下優(yōu)厚的物質及政治待遇。但是,在江東政權穩(wěn)定之后,孫權對手下的功臣就產生了嚴重的猜忌,并利用校事監(jiān)視大臣的活動,說明他在用人存在猜忌,無法付出全部信任。從孫權的政治行為來看,早期儒家情懷相當濃厚,后期法家的冷 酷也相當突出。

劉備“能服于人”的方式,是以仁德服人。

劉備作為皇室宗親的后代,渴望恢復王室,由此擁有眾多追隨者,同時劉備堅持以仁待人,以仁德之名吸引眾多英雄。同時劉備待人以誠,劉備結交趙云,與之“同床眠臥”;劉備為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三顧茅廬,更顯示出其以德服人。劉備臨死之時留給兒子的遺言,也強調了修德的重要意義。劉備“能服于人”的思想滲透著儒家的仁義與誠信,這是具有長久價值的品質,而劉備始終貫徹以仁待人,以德為標準的思想,由此贏得民心。由此可見,劉備的“能為他人服務”已經達到了講究誠信、仁義的境界。

在這三種“能服于人”的境界中,曹操所具有的外在條件最好,政治經濟上均存在巨大的優(yōu)勢。孫權的外在條件相次之,位于長江險要地位,占據(jù)地理優(yōu)勢;經濟上也足以生存。劉備的外在條件最差,無論是政治基礎、經濟還是人力上都不盡人意。但是劉備在這相對弱勢的環(huán)境中,眾多忠誠良才,最終建立蜀漢政權,與曹操、孫權三分天下,這些足以證明劉備“能服于人”的思想與行為,存在曹操孫權不具備的優(yōu)勢。

當然,曹操的“服人”也并非沒有任何真情實感,孫權的“服人”也并非完全因時而變。同理,劉備也并非政治上的完人,也有失德之處。曹操、孫權身邊匯集了一大批人才,正說明曹操、孫權在政治人格方面并非一無是處。由此可見英雄人格的復雜性。

(本文圖片均來源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謝謝!)

1.《燃燒說歷史 曹操孫權劉備,皆“能服于人”,然境界不同》援引自互聯(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wǎng)站無關,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燃燒說歷史 曹操孫權劉備,皆“能服于人”,然境界不同》僅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載時請保留本站內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lishi/1860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