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管理學的都知道這樣一個殘酷現實“給員工在接受范圍內的最少工資,可以保證員工不跳槽?!辈贿^,大眾普遍都認為“優(yōu)厚的薪資待留住員工”才符合常理。這聽起來不是自相矛盾嗎?
其實不然,當一名員工每月的收入只夠他的日?;ㄤN,沒有多余的資金用來存款和理財,成為了一個月光族時,那他下一個月的到期工資,就成為了他的“救命稻草”。
因為每個月信用卡賬單要還,每個月有房貸要交,日常交際有應酬要花。如果一旦跳槽,免不了有那么一段時間的真空期,足以讓人捉襟見肘。
頭些年清宮劇在內地走紅,在融入了偶像元素之外又加了很多感情戲,顛覆了很多人以前對腐敗無能的滿清一些固有印象,以為那是一個美輪美奐的時代。但話說回來,影視作品是影視作品,拋開藝術加工去看真實的清朝,可能會讓觀眾大失所望。
洋人眼中的清朝人
即使在“康雍乾盛世”的鼎盛時期,在其表面的繁華之下,百姓真實的生活狀態(tài)也是充滿著壓抑和麻木,甚至在洋人的眼中,那時的國民就像行尸走肉一般。
洋人對清朝人生活狀態(tài)和精神狀態(tài)的描述,也大大的影響了西方國家對于華人的印象,在很多西方的影視作品中,華人角色的選角大多是瞇瞇眼兒高顴骨的丑化形象。
但是這一切都不難理解,當時的滿清政府對于民眾采取的就是高壓政策,以馴化的方式奴役這個民族,形成了他們骨子里的奴性與被動的處事方式。
有學者統計,當時的國民GDP居然占世界經濟總量的1/3。按理來講,百姓的生活水平應該像大家對“康乾盛世”的理解那樣,衣食無憂,生活安逸。究竟是什么原因讓老百姓落到這步田地呢?
盛世百姓卻是“月光族”
究其根本原因,是壓在老百姓頭上那“三兩銀子”。也許,三兩銀子并不多,但是永遠頂著那三兩銀子的負擔,那就像頭頂上的大山,壓彎了整個民族的脊梁。
根據《農民卷》描述的數據來看:當時普通家庭的收入大約一年是32兩白銀,而每年的固定支出卻是35兩白銀。
也就是說,永遠都會有那三兩白銀的缺口,雖然看起來不多,但是誰也不敢放下手頭的勞作去尋求更好的發(fā)展,或者是實現自己其他的想法,因為一旦改變眼前的現狀,那“三兩銀子”便像懸掛在頭頂的閘刀頃刻間落下。
如果說,一個家庭如果收入是32兩白銀,卻要花35兩才夠用,那三兩白銀究竟可以做什么呢?根據當時的物價,一兩白銀大約能買到100斤左右的糧食,能抵上一般地段幾平米左右的房價,所以說它的價值不容忽視。
對于當時活動范圍本身就受限的百姓來講,那三兩白銀的差距本身就難以逾越。因為在那個時期,每個人的勞動可以說是各司其職,想改行比登天都難,農民的后代只能做農民,商人的后代只能做商人。
每個人都在循規(guī)蹈矩的活著,就像一灘死水一樣,毫無波瀾。如果說一個農民的孩子想要考取功名,是非常不現實的,甚至會招來取笑。
永遠填不滿的“三兩白銀”
但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講,生活也并非毫無目地,而他們的目標就是逾越那“三兩白銀”的美好愿景。在當時,人們都本著一個信念:如果現在好好的工作,說不定就能填補那三兩白銀的赤字,過上小康的生活。
然而被生活所套牢的百姓,哪里斗得過皇權在握的朝廷?這一切早就被她們算得清清楚楚??梢赃@么說:“那三兩白銀的差距是永遠也抹不平的”。
在糧食高產的時候,人們沉浸在豐收的喜悅之中,這時朝廷就會加重稅收,因為看似在情理之中,百姓就都能理解。而哪里受災嚴重,或者糧食欠收,朝廷就會及時降稅,百姓又會高呼“皇恩浩蕩”。
而當時的英國,同樣的普通中等農民家庭年收入大約35~44兩白銀。由此可見,為什么英國人普遍內心充實,對生活品質和精神世界的追求要遠遠高于當時的國人,正是高出那幾兩白銀的收入,讓他們有了安全感,活出了自己的尊嚴。
而當時大清王朝正式抓住了民眾的這一弱點,不但保持了政權的穩(wěn)定,而且大大降低了百姓的管理難度。一個長期處在生存危機中的人,是很容易得到滿足感的,能夠吃飽飯便會感激“皇恩浩蕩”。
而“溫飽思淫欲”,如果一個人生存得到了保障,那必定會有生存以外的更高追求。必然會滋生很多的理想主義者,讓很多有思想的人渴望表達。而清政府正是用這區(qū)區(qū)“三兩銀子”便抽走了整個民族的靈魂。
但歷史并不會掩蓋“封建制度是落后產物”這一真相,所有的“糟粕”也難逃被淘汰的命運。
西方國家追求著自由與民主,社會主義國家追求著平等與進步,而清朝的皇帝們滿腦子想的都是怎樣鞏固自己的政權。但結果就像追求“長生不老”一樣,不但不可能實現,反而會讓自己更早的滅亡。
小結:
在現代社會,很多企業(yè)的管理模式和企業(yè)文化中,依然存在著這種老套的馭人之術:給員工撐不死餓不著的薪酬,把他們馴化成生產工具,永遠保持在生存邊緣的饑餓感?;蛘呤仟剟钌贁当憩F卓越的員工,克扣那些未能達標的員工,造成競爭者之間的矛盾與不平衡,轉移管理者與員工之間“剝削與被剝削”的矛盾。
這些手段看似高明,但卻違背了人性,又壓抑了員工追求幸福的天性。雖然讓企業(yè)的管理與發(fā)展暫時得到了穩(wěn)定,但必然會不利于企業(yè)長期的未來走向。沒有優(yōu)秀的企業(yè)文化,和以人為本的先進理念,像清政府一樣走向滅亡是遲早的事。
1.《歷史回憶室 “致命”的馭民之術:區(qū)區(qū)“3兩銀子”,便抽走了整個民族的靈魂》援引自互聯網,旨在傳遞更多網絡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侵刪請聯系頁腳下方聯系方式。
2.《歷史回憶室 “致命”的馭民之術:區(qū)區(qū)“3兩銀子”,便抽走了整個民族的靈魂》僅供讀者參考,本網站未對該內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載時請保留本站內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lishi/1844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