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盛唐的開元年間,玉真公主正在自家的府中舉辦一場宴會,遠遠的就看見了岐王李范帶著一隊歌姬前來助興,但是其中的一個人卻吸引了玉真公主的注意力,此人面目清秀,身著一身白衣,在白衣的襯托下,顯得格外的瀟灑出塵,特別是在周圍的一眾人的襯托下,顯得更加的英俊不凡。
這個時候玉真公主,連忙打聽此人是誰?這個時候岐王介紹道:此人不凡,是我的知音,他名叫王維,正值你今日舉辦宴會,他的琵琶彈得格外的出色,所以我今日特意帶他前來,為公主助興。公主暗暗點頭,眼看這時王維抱著琵琶,緩緩的走上臺,他熟練的撥弄起琵琶弦,便聽見悠揚的琵琶聲,緩緩的在人群當中流淌,眾人聽得如癡如醉,公主看她的技藝如此的嫻熟,忍不住拍案叫好,仿佛看到了一個稀世珍寶一樣,公主轉身詢問岐王,他的琵琶彈的為何如此的好?岐王笑著說:琵琶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愛好而已,王維更為突出的其實是他的詩,他的詩寫的尤其的好,如果你看到他的詩之后,一定會很快的忘記他在琵琶方面的成就。這時岐王將王維的詩集緩緩地遞給了公主,公主細細的觀看,一邊看一邊忍不住的驚嘆,就真的是你寫的詩嗎?我還以為是哪一個古代大家所寫。像你這么有才華的人,怎么不去參加科舉考試?以你的才華一定可以高中狀元。岐王笑著說:王維兄弟在今年就應該去參加科舉的,但是聽說今年年京兆府他們推薦張九齡的弟弟張九皋,甚至第一名已經確定,王維兄弟特別的傲氣,在他看來,如果不是高中狀元的話,那么就沒有參加的必要了。玉真公主聽后大驚,連忙說道:張九皋本本是我推薦的,但是依我看,王維才更具有狀元之才,你且放心的去參加科舉,我一定會給主考官說,今年的狀元一定是非你莫屬。之后王維參加了科舉考試,果真獲得狀元。
如果要說王維的一生的,那么他的一生都是和佛有緣的,他的一生都是和佛擺脫不了聯(lián)系的,王維他自己的字是摩詰,同時名和字連起來維摩詰,是佛教中一位菩薩,其本意是潔凈沒有污染的人,王維的一生如同他的名字,沒有任何的污染。在公元715年的時候,當時胸懷大志的翩翩少年郎王維獨自遠游到了當時的首都長安,當時正值盛唐時期,他所看到的一切都是蒸蒸日上的景象,這樣的現實給了王維內心帶來了極大的震撼和憧憬,他希望自己可以在這個盛世當中建功立業(yè),希望可以成就自己的理想,他當時就像是一個少年游俠一樣,是特別的具有建安風骨的。
面對長安如此盛景,王維備受激勵,于是便寫下了就充滿俠義精神的詩句:少年行其一新豐美酒斗十千,咸陽游俠多少年。相逢意氣為君飲,系馬高樓垂柳邊。
如果說王維他具有少年豪俠的想法,是他內心的理想,那么他這次從山西出發(fā)來到都城長安,為的就是可以實現他現實的抱負,他來到長安的第一個目的就是希望可以考取進士,為自己今后的成功做鋪墊。我們常常都說是金子就會發(fā)光的,王維自己也堅信自己的才能最終會得到別人的賞識,最終一定會成功,果不其然,來到長安才不久,王維就名動京城,當時的王公大臣紛紛為他敞開了自己的大門,希望這個才子可以進入自己的門下,當時尤其和王維交好的就是唐玄宗的兄弟岐王和寧王,他們一個擅長詩畫,一個擅長音樂,他們尤其仰慕王維,王維也被他們的真誠所打動,成為了極其要好的朋友。
在剛開始的官場生涯當中,王維人生一路綠燈,可是一直與他交好的岐王性格一直有一點放肆,最后拖累了他,在那年秋天岐王與王維等一群好友醉酒吟詩,當時喝醉了的岐王要求表演黃獅子舞,在當時等級比較嚴格的社會,黃獅子舞是只能為皇帝表演看,一直待寵而嬌岐王,最終受到了苦頭,王維也被牽連,被貶到了遠離京都的濟州(今山東)。哪怕自己一身才華,哪怕與王公貴族交好,但是也難免受到政治權利的傷害,在出任濟州的時候,無奈寫下了這首詩。
《被出濟州》
縱有歸來日,各愁年鬢侵。
岸火孤舟宿,漁家夕鳥還。
寂寥天地暮,心與廣川閑。
雞犬散墟落,桑榆蔭遠田。
所居人不見,枕席生云煙。
明當渡京水,昨晚猶金谷。
此去欲何言,窮邊徇微祿。
在濟州為官的四年,雖然當地并不如京城繁華,但是也別有一番風味,他選擇沉浸于自己的內心,更多的參禪打坐,還有老朋友前來拜訪,和自己一起探討詩歌,流傳的較廣的是老友祖詠前往東州赴任時兩人相遇所做。
喜祖三至留宿門前洛陽客,下馬拂征衣。
不枉故人駕,平生多掩扉。
行人返深巷,積雪帶馀暉。
早歲同袍者,高車何處歸。
離開之時,送別老友又做了這一首
齊州送祖三
相逢方一笑,相送還成泣。
祖帳已傷離,荒城復愁入。
天寒遠山凈,日暮長河急。
解纜君已遙,望君猶佇立。
如此優(yōu)秀的王維,當然不會一直被困在這個小小的地方,經過了幾年的時間,最后他又回到了京城,這個一直讓他魂牽夢繞的地方,在公元733年的時候,正值張九齡擔任宰相,王維認為這是他人生最大的一次機會,所以他牢牢的把握住了這次機會。
他知道張九齡是最重視文采,而他自己剛好特別的具有文采,所以他就將自己的簡歷投給了張九齡,具有文采的王維,和一代賢相張九齡相遇,兩個人相逢恨晚,成為了一對忘年交,在當時王維認為自己人生的春天來了,但是后面的遭遇卻是他萬萬也想不到的,一代賢相張九齡卻在公元376年的時候被罷相,接任宰相之位的是臭名昭著的李林甫,看到自己的恩師如此的遭遇,又想到今后的朝廷是像李林甫這樣的奸臣把持,他的心中不禁感到十分的傷感,甚至有著更多的悵然若失,于是他便就寫下了這一首:
所思竟何在,悵望深荊門。
舉世無相識,終身思舊恩。
連自己的恩師都被人排擠出京城,那么自己的遭遇又會是怎樣呢?在公元737年的時候,王維被認命使節(jié)出使河西,這是一種變相的排擠,王維自己的內心當中也清楚,所以在后面的兩年,他的大漠生活占了他詩歌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在那茫茫的大西北,他看到一排又一排的大雁,慢慢的由南方飛向了胡人的北方,看見這茫茫的大漠當中,烽煙如同直線一樣升起,那遼闊的大河和那緩緩落下的太陽,在他人生當中留下了難以泯滅的色彩,他的視野仿佛被這些景象完全的占據了,他看到了太廣闊的天地,她仿佛也忘記了自己的不幸,她緩緩的抬起了筆,他寫下了這首詩
使至塞上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出使回來了之后,王維被派去了桂州(今桂林)知南選,知南選是當時一種特有的制度,是代表朝廷,去南方篩選官員,因為王維一心向佛,所以在這次南方之行當中,她特意的去拜訪了南宗禪神會禪師,在和他的多日論道當中,王維感慨良多,自己內心當中的一些積郁仿佛被排泄一空,更多的體會到了禪宗的深奧,和生活當中的美好。比如行程中所寫《漢江臨泛》:
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在知南選回來之后,王維慢慢的感受到了官場的復雜,所以他慢慢的就有了想隱居的想法,他在長安的郊外終南山買了自己的房子,開始了自己的隱居生活,終南山其名又叫太乙山,當地的景色是特別的美好,所以有很多達官顯貴,選擇在此修筑了一些莊園,同時,因為當時社會上特別崇尚佛道的原因,所以終南山上面又有很多的寺廟和道觀,在王維看來,這就是他理想當中最好的隱居的地方。
過香積寺
不知香積寺,數里入云峰。
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
在終南山隱居的生活當中,閑時就自己出門散散步,慢慢品味自己曾經輝煌的生活,把自己人生當中的那一些挫折,慢慢的看淡,看云卷云舒,看萬籟寂靜,生活其實也有很多的美好,路上偶遇一些鄉(xiāng)間老農,選擇和他們暢談一番,這也是一種人生的樂趣,不太在意時間的流逝,更多的在意生活的本質,在這樣的生活當中,王維寫下了這首詩
終南別業(yè)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隨著時間越來越過去,王維看見的世界卻越來越黑暗,現在朝廷的局勢已經是越來越混亂,但是作為統(tǒng)治者的唐玄宗,仿佛并沒有發(fā)現這一切,他依舊是沉迷和楊貴妃的生活,他把朝政大權都交給了奸臣李林甫,在李林甫當政的時候,他大肆的扶持自己的黨羽,對待那些忠臣大肆打壓,當時的開元盛世的盛世景象已經不復存在,在王維的注視當中,大唐已經慢慢的從一個繁榮走向了落寞,面對這樣的現實生活,王維慢慢放棄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他越來越想隱居生活,就當他快要徹底的退居政治生活之后,一場大戰(zhàn)正式爆發(fā),席卷整個大唐的安史之亂徹底的爆發(fā)了。其實王維還是算比較幸運的一個人,在安史之亂爆發(fā)的時候,他雖然在逃難的過程當中被叛軍抓住,但是因為他的名氣比較大,所以叛軍首領安祿山并沒有太過于為難他,反而執(zhí)意要他投降叛軍做官,王維其實并不想做官,同時他也知道投降叛軍的后果,所以他一直推遲,一直裝瘋賣傻,但是嗜血的安祿山又豈會讓他如愿?最終王維還是被迫接受了,想到自己面對叛軍的威脅,最后投降,又想到堅貞不屈的顏杲卿一家,他們誓死不降,滿門忠烈,30與口人皆被叛軍殘忍殺害,王維為他們的犧牲感到特別的痛心和由衷的佩服,同時又對自己的懦弱感到羞愧難當,他只有把羞愧化作一支筆,將它寫作詩歌:
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僚何日更朝天。
秋槐葉落空宮里,凝碧池頭奏管弦。
當安史之亂結束的時候,朝廷要清算那些投降的官員,王維卻意外的沒有受到朝廷的清算,人們傳說是因為這首詩起到的作用,同時也和王維弟弟求情有關,因為她的弟弟在當時平定叛亂有功,所以最終王維才幸免,但是逃過了現實的懲罰,自己內心當中的譴責卻是逃不掉的,他無時無刻不生活在悔恨當中,他內心當中充滿了自責,雖然沒有人直接的責怪他,但是他卻不能原諒自己,所以他最后選擇皈依佛門,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來獲得自己的解脫。
嘆白發(fā)宿昔朱顏成暮齒,須臾白發(fā)變垂髫。
一生幾許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銷。
在他人生的最后,是一場又一場的送別,他送別了自己曾經的生活,送別了自己的官場生涯,送別了一個又一個的知己和老友,他留下了一片又一片的送別詩。
山中送別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送別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
但去莫復問,白云無盡時。
在公元761年的時候,在這個世界生活了61年的王維,最終離開了他所熱愛的世界,他想要功成名就,卻被困一生,他想要寄情山水隱居,卻難以放下一切,也許他也思考過這些問題,他想通過禪理讓自己解脫,但是卻很難活的通透,也只有他的詩一直永存,真正的王維,活在了過去。
1.《百家說史人 王維,雨中的孤獨者》援引自互聯(lián)網,旨在傳遞更多網絡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百家說史人 王維,雨中的孤獨者》僅供讀者參考,本網站未對該內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載時請保留本站內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lishi/1842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