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中國古代史,皇帝共有494位,連中華民國大總統(tǒng)也算上了,畢竟他也自稱過皇帝
可是有這么一位皇帝,他留下的秘密至今都有很多學者在探討。
他就是明朝的第二位皇帝——建文帝朱允炆。
說起他,那只能用一個詞來形容“仁慈”,如果他聽從他爺爺的臨終之言,也就不會讓自己的叔叔騎在自己頭上。最終自己剛得到的皇位就被自己的親叔叔給奪走。
不過朱允炆到底是葬身火海?還是通過地道逃走,那么他又逃到了哪里呢?至今沒有人知道。
根據民間小說《明朝那些事》中記載,明成祖朱棣親自見過自己的侄兒朱允炆,只不過當時朱允炆已經出家為僧。
不過這種記載真正可信么?難道朱棣見到朱允炆沒有下殺手么?為何正史中沒有這樣的記載
靖難之役后,建文帝朱允文便消失在人們的世界之中。一代君王活不見人死不見尸,這樣離奇消失,不免就引起了許多人的猜測,在明清兩朝一直沒有消散。在多年來的歷史傳聞當中,關于建文帝的下落,可以總結出三個方面。
第一種說法就是被大火燒死,可信度30%
在朱棣攻進皇宮那一刻起,就發(fā)布了一道命令,活要見人死要見尸。只要人找得到,一切都不是事。就怕找不到。
誰料這個時候皇宮起火了,大軍把火破滅了之后建文帝的尸體找不到了。
瞬間朱棣就跟螞蚱一樣跳了起來,如果朱允炆發(fā)動其他王爺跟軍隊直接勤王,那自己做的這一切不是功虧一簣么。
那么自己只能做一件事,對外宣稱建文帝朱允炆薨于火場中。
據《明實錄》記載,“上望見宮中煙起,急遣中使往救,至以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種,還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癡呆耶!”
隨后就以皇帝之禮厚葬了建文帝。很快這件事就被壓了下去。朱棣也順理成章的登上皇位。
不過對于建文帝薨于火場,大多數學者還是不信的,并且提出質疑。因為皇宮火勢剛起,朱棣就命人滅火,最后火勢不大且死亡人數不多。而且按照朱棣的性格絕對是小心再小心的,不可能連驗看都不驗看直接宣布建文帝薨了。
這顯然易見是說不過去的。
第二種說法就是建文帝朱允炆出逃海外??尚哦?0%
在經歷靖難之役后,朱允炆就跟人間蒸發(fā)了一樣,活不見人死不見尸的。這讓明成祖朱棣是飯吃不好,覺睡不好的。
于是朱棣就派鄭和下西洋去尋找朱允炆,這點從《明史·鄭和傳》可以查出:“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p>
大致意思就是一方面朱棣懷疑朱允炆逃亡海外,想要找到其蹤跡,另一方面就是展示明朝國力,中國國富民強。
但這種說法可信度不高,而且有很多學者對此直接反駁道:為了一個朱允炆,明成祖朱棣會動用上百條船只,數萬人,還大張旗鼓的出動,生怕別人不知道似的。這朱允炆要是收到風聲豈不早跑了。還怎么去找,所以鄭和下西洋完全就是為了外交跟外貿。跟尋找建文帝半毛錢關系都沒有。
第三種說法就是建文帝朱允炆出家當了和尚,可信度80%
據悉,在2008年1月3號上午,施工隊在福建寧德市意外發(fā)現了一座古墓。當時立馬報備給上面,隨即考古學家到達現場,進行勘測研究。
綜合墓中種種設計和風格,確定其是一座明代古墓。里邊包含了舍利塔、拜亭和墓坪三個部分,里邊的構造非常豪華,跟縮小版的皇宮一樣。
最讓人很吃驚的是,這種墓葬風格只能是皇家使用,但為何這里出現了這種墓葬呢?
接著考古學家發(fā)掘到舍利塔上面刻有碑文,其內容是“御賜金蘭佛曰:圓明大師,第三代滄海朱禪師之塔”。根據碑文我們可以看的出,這句話說的是明朝功德圓滿之一,而第三代是孫子輩,這樣就與當時流傳的朱三太子朱允炆的身份非常符合。
再有從“朱禪師”這三個字考古學家也做了認證,在明朝朱姓是國姓,誰敢冒著殺頭的危險去做這種事呢?只有皇長孫建文皇帝朱允炆。
這樣第三種傳聞更加增加了可信度,也就是讓大家熟知的版本,建文皇帝出家當和尚了。
不過對于建文帝朱允炆本身來說,自己的離開早已不算什么,自己當不當皇帝已經不重要了。而他最終去往何方,那真的是他自己的選擇。
而對于喜愛歷史的朋友們,往往對這些未解之謎在揭開的那一刻,是多么的興奮。
1.《梓涵講歷史 明朝唯一沒有葬入皇陵的皇帝,建文帝的下落之謎,終于有答案了!》援引自互聯網,旨在傳遞更多網絡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侵刪請聯系頁腳下方聯系方式。
2.《梓涵講歷史 明朝唯一沒有葬入皇陵的皇帝,建文帝的下落之謎,終于有答案了!》僅供讀者參考,本網站未對該內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載時請保留本站內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lishi/1812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