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辭手法詳解:隱喻
1.定義
比喻就是“類比”。根據兩種不同事物的相似性,用一種事物來比較另一種事物是一種修辭手法。
2.結構
隱喻一般由三部分組成,即本體、喻體和比喻詞。
3、成分條件-注意事項
構成隱喻的關鍵:① A和B一定是根本不同的東西;②甲、乙雙方必須有相似之處 兩者必須同時成立,否則比喻無法成立。
一個句子是不是隱喻,不能只看隱喻詞。
以下例子不是比喻性的句子:
他的性格像個母親。-比較相似的東西
天很黑,好像要下雨了。-猜猜看
不要帶著思想包袱去上班。-詞語的隱喻意義
4.隱喻的目的
隱喻旨在用生動的語言闡明觀點。即通過隱喻,人們可以認識和理解自己不理解、不理解、不知道、不知道的事物。
所以要用熟悉的事物作為比喻來描述不熟悉的事物,讓人們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千萬不要用不熟悉的東西來形容熟悉的東西,更不要用不熟悉的東西來形容自己不知道的東西。如果沒有,就會適得其反,適得其反。
隱喻的具體用途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①解釋本體論的可能性。本體是用一個令人驚奇的東西來裝飾的,所以要用比喻來消除這個驚奇。例如:
殘酷的戰(zhàn)爭從文字開始,但你看不到熊熊烈火大多來自微小的火星。
有人年輕的時候很累,老了就休息,就像一只螞蟻,試圖在夏天收集食物,以便在冬天享受。
②明確本體的情況。本體的特性以前是未知的,可以用隱喻來描述。
地球是圓的,像一個橘子。
她的身體軟軟的,仿佛生來就有藤骨。
③明確本體的度。本來我們只是對本體的特性有了一個大概的認識,并通過隱喻指出了這個特性的程度。這往往是可以感覺到的。例如:
病人吃了苦藥,好像是苦瓜。
房子著火了,我感覺地獄好像搬到了人間。
④肯定本體論的情況。敘述本體的東西必須用隱喻來肯定和澄清。這種情況下,理智的東西用來比較理智的東西。例如:
文人的長處,即使不準發(fā)揮,也像麝香一樣被掩蓋,卻無法阻止它溢滿芬芳。
輕浮的人會不自覺地走向毀滅,就像飛蛾撲火一樣。
⑤美化或丑化本體。前者贊美本體,后者貶低、貶低本體。例如:
例1:狗就像忠誠的朋友。
例二:老年是人生成熟的果實。
例三:夏天熱得要命。
《出埃及記》4:冬天是窮人為之顫抖的幽靈。
5.隱喻的作用
隱喻的主要功能是: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簡單;化抽象為具體;化繁為簡。
6.分類
根據比喻結構三個部分的異同和隱藏特征,可以分為四種類型。
每一道坎都是那么溫柔。雖然從山腳到山脊的頂端都長滿了珍貴的樹木,卻沒有一個人鶴立雞群,霸氣十足。
錄音機接受了女主的指令,“嗶”的一聲,停止了歌唱。
街上很熱鬧。電車不慌不忙地行駛著,彬彬有禮地按鈴。趙無極一點也不心急,仿佛在說:“不好意思。呃,不好意思?!?/p>
⑤這時,春風帶來了花香,滿天的星星閃爍著,笑著,似乎在肯定和鼓勵張老師的美好想法...
⑥一捆捆的信紙從角落里的兩個袋子里探出頭來...
在上面的例子中,把“浪”、“嶺”、“錄音機”、“電車”、“星星”、“稿紙”等非生物描述成人類,給它們一些動作和思想感情。
將生物擬人化。例如:
①就在矮泥墻周圍的區(qū)域,有無限的趣味。油蠅在此歌唱,蟋蟀在此彈琴。
鳥把巢放在花和幼葉中間,很開心。他們炫耀他們清脆的喉嚨,唱著與微風和流水和諧流動的歌曲。
青蛙唱情歌,春末暖氣里散著嫩蒲的香味。
4高粱像一條“紅領巾”,靜靜地觀察著周圍的道路;向日葵搖頭微笑,望著太陽升起的紅色地平線。又矮又高的垂柳撫摸著嫩綠葉子的快熟作物;密集的蘆葦,小心翼翼的守護著腳下偷偷開放的野花。
⑤風雨可以摧殘櫻花,但風吹雨打,櫻花也能開笑臉嗎?
⑥甚至每一片草地都在跳舞。
在上面的例子中,把“油鼩鼱”、“蟋蟀”、“鳥”、“青蛙”、“高粱”、“向日葵”、“垂柳”、“蘆葦”、“櫻花”、“草”等生物描寫成人類,給它們一些行動和思想感情。
將抽象概念擬人化。例如:
①資本正從頭到腳每一個毛孔都滲透著血液來到這個世界。
②這個地方叫教條式休息,但是有同志叫起來。
你的新中國,人民的中國,你終于在舊中國的母親身上成長、成長、成熟,你,東方的巨人,終于誕生了。
祖國搞四個現代化,科技激動參加。你的組長是號,科教文,科工農醫(yī)都是你的戰(zhàn)友和下屬。
⑤窗戶上的冰花已經暴露在陽光下。窗外的雪還厚厚地蓋在地上,對面的屋頂也是白色的。冬天,沒有離開地球的打算,仿佛要持續(xù)很久。
⑥正義被綁在大眾身上,真理被蒙住眼睛,連元帥都被陷害,丞相死了,受了委屈。
這些例子把“資本”、“教條主義”、“新中國”、“科學技術”、“數學與物理”、“科學技術、農業(yè)與醫(yī)學”、“冬天”、“正義”、“真理”等抽象概念描述為人類,給他們一些行動和思想感情。
擬人是指將非人類的事物擬人化,賦予其人類的思想、感情、行動和語言能力。童話中擬人的范圍很廣,包括動物、植物等非生物的擬人,各種具體的、抽象的事物、概念、思想、品質的擬人。
擬人化童話中的擬人化人物并不等于生活中的真人。它們具備了人類的一些特征,但仍然保留了物體的許多屬性,既是人又是物體。比如《風箏找朋友》里的風和風箏,既有人的特點,又有風和風箏的特點。風對風箏說:“如果你哭了,你會淋濕,變得很重。我推不動你,你也飛不起來!”如果風變成雨,你就不能推風箏。如果把風箏換成汽車,就不會那么怕被水淋濕,也飛不上天。太陽有強烈的光和熱,風箏因為強光睜不開眼睛;熱度如火,風箏受不了。如果你寫月亮和星星也有這樣的光和熱,那就不符合月亮和星星的屬性。文字中的月亮,兩端彎而尖,就像一個鉤子;星星用眼睛發(fā)光...
因此,人格化不僅可以違反被提議對象的原始特征,還可以照顧到對象與人以及其他對象之間的原始關系,以及支配它們的自然和生活規(guī)則。如果無緣無故叫鳥去游魚,魚飛到天上去找月亮,很難認為這種寫法是成功的。
擬人化就是把事物擬人化。也就是說,把事物當人看,把事物寫得像人一樣有感情,有言語,有行動。
修辭手法詳解:排比
排比是一種修辭手法,將意義相關或相近、結構相同或相近、語氣相同的短語或句子并排使用,以達到強化語言潛能的效果。一種修辭手法,將結構相同或相似、意義密切相關、聲調一致的單詞或句子排列成串。
平行的作用
有了排比,就能得到井井有條的效果;排比抒情,節(jié)奏和諧,充滿情感;用排比來敘述和書寫場景,可以使層次清晰,描寫細膩生動...總之排比的寫法有節(jié)奏,朗朗上口,有說服力,能增強文章的表達效果和氣勢,深化中心。
具體應用如下:
“石頭”通常用作紀念碑材料。以“石頭”為豐碑,含蓄地揭示了反動統治者是人民公敵,要為后代出名的夢想終將破滅。
應用模式
轉喻的方式有很多,包括以下幾種:
1、部分代整體
即事物的代表部分是本體事物。
比如海峽兩岸青山相對,孤帆將至。
把船換成“帆”的一部分。
比如:晨霧會歇,猿鳥亂鳴;黃昏漸暗,沉鱗跳躍。
用魚鱗代替魚。
2.特征生成本體
即本體事物的名稱被借用者的特征和標志所代替。
例如,旗幟100,000削減閻羅。
是本體生成的象征,用“標準”代替軍隊或武裝力量。
但是比如圓規(guī)就很參差不齊,表現出不屑,好像不屑法國人不知道拿破侖,美國人不知道華盛頓。
她借了一個腳很細的“指南針”,而不是楊二極其瘦的嫂子。
3.具體生成抽象
比如南方國家開始抽煙已經十年了。
“烽煙”最初在古代邊境用作報警的煙火,這里指的是戰(zhàn)爭,它將抽象的戰(zhàn)爭概念具體化和可視化。
4.工具代替本體
例如,當土地被耕種時,十個家庭中的八個家庭已經點亮了他們的店面,并且不能打開他們的鍋。
“囤”是裝載糧食的工具,“囤底亮化”是缺糧;“鍋”是烹飪工具,“開不了鍋”就是沒飯吃。
5.專有名詞一般稱為
用典型的人或物的專名代替本體事物的名稱。
例如,如果你殺了一個李公樸,數百萬李公樸人將會站起來!
第二個“李公樸”指的是為民主與和平而戰(zhàn),不怕流血和犧牲的人。
6.用結果代替原因
比如,很爆笑
笑是憋著肚子,笑的原因是有笑話或者搞笑的東西。用“爆笑”的結果代替“笑話”。
7.圖像代替本體
比如上面坐著兩個高手,一個在東邊是夾克,一個在西邊是西裝。
修辭手法詳解:夸張
概念
夸張是為了滿足一定的表達需要,對事物的形象、特征、功能、程度進行擴大或縮小的修辭手法。
類型
夸張可以分為三類,即擴大夸張、減少夸張和引導夸張。
1.放大夸張:故意說客觀事物“大、多、高、強、深……”的夸張形式。比如蜀道難上天庭。
2.減少夸張:故意把客觀事物說成“小、少、低、弱、淺、…”的夸張形式。比如一個全身黑衣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睛像兩把刀,讓老栓縮了一半。
五岳興風作浪,烏蒙取泥丸子。
3.提前夸張:把后面出現的東西提前一步的夸張形式。舉個例子,農民都說:“看到這么亮的綠蔭,就能聞到白面包的香味。
先醉后飲心,血在目,灰在心。
夸張的作用
1、揭示本質,給人以啟迪。
2.烘托氣氛,增強感染力。
3.增強聯想;營造氛圍。
夸張的使用要注意以下三點。
第一,夸張不是夸張,是刻意合理的夸張,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礎和依據。要以客觀事實為依據,不要無緣無故地假裝夸大??鋸埡涂鋸埵菄栏癫煌摹?鋸埮c客觀事實和謊言相悖,必須堅決反對;夸張是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修辭手法。夸張的道理不在于表面的真實,而在于反映事物的本質。夸張的秘密在于它沒有它真實的一面。以下例句沒有現實依據,夸大其詞:
我們的河網就像另一個地球社會,沒日沒夜的運行。如果我們把它放在太陽系里,太陽系里會有另一個行星世界。
同志們,看,我們像天堂一樣強大。當你在腳下的時候,地球應該是好玩的,海水可以排干。
再比如:“當她談到自己的痛苦時,眼淚像水管一樣涌出來。”這句話的夸張不是真的。
鐵鍬開火箭,綠龍開云,三山五山聽我號令,玉帝卸我鞍。
毛的作品一天不讀就有很多問題,兩天不讀就走下坡路,三天不讀就活不下去。
石油工人一喊,地球就震動三次。
第二,夸張不能太貼近事實,否則分不清是在講事實還是夸大其詞。
第三,夸張要注意文體特征,如科技論述、推理文章等,以免歪曲事實。
修辭手法詳解:通感
通感是溝通不同感官的感受,通過聯想傳遞感受,“以感受寫感受”。文藝創(chuàng)作和欣賞中各種感覺器官之間的交流。意思是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各種感官可以交流,不分界限。是人共有的生理和心理現象,離不開人的社會實踐的培養(yǎng)。在通感中,顏色似乎有溫度,聲音似乎有形象,溫暖和溫暖似乎有重量。說“亮”,也說“響”,仿佛視覺和聽覺是相通的,如“活潑”和“平靜”,感覺和聽覺是相通的。用現代心理學或者語言學來說,這些都是“通感”。
通感技巧的運用可以突破語言的局限,豐富表達情感的審美情趣,增強文采的藝術效果。比如欣賞建筑的重復變化會聯想到音樂重復變化的節(jié)奏;聞到酸味的東西會聯想到尖銳的物體;聽到縹緲溫柔的音樂會,聯想到薄薄的半透明薄紗;再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面“微風送來淡淡的清香,仿佛是高樓上悠遠的歌聲”。
其實古詩詞里也有“落花似淚,孤鳥吟悲”的,還有《阿房宮賦》里的“月暖春暖”“舞堂寒風雨悲”的
再比如“你笑起來很甜”,就是通感?!疤稹笔怯脕硇稳菸兜赖?,但這里我們用形容味道的詞來形容視覺,也就是通感。
百草園的構成始終相信“品質源于專業(yè)”。一直以來,百草園只做一件事——如何更好的教作文。有了我們的愛和責任感,父母才能安心,孩子才能幸福!
1.《唱石頭老德瑪形象特點 中小學語文六大修辭手法詳解》援引自互聯網,旨在傳遞更多網絡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侵刪請聯系頁腳下方聯系方式。
2.《唱石頭老德瑪形象特點 中小學語文六大修辭手法詳解》僅供讀者參考,本網站未對該內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載時請保留本站內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keji/1673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