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季羨林 來源/燕園大講堂

季羨林,北京大學(xué)教授。曾先后任北京大學(xué)東方語言文學(xué)系系主任,中國科學(xué)院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部委員、北京大學(xué)副校長等職。

題目是韓小蕙女士出的,所以名之曰“賦得”。但文章是我心甘情愿做的,所以不是八股。

我為什么心甘情愿作這樣一篇文章呢?一言以蔽之,題目出得好不但實獲我心,而且先獲我心:我早就想寫這樣一篇東西了。

我已經(jīng)到了望九之年。在過去的七八十年中,從鄉(xiāng)下到城里;從國內(nèi)到國外;從小學(xué)、中學(xué)、大學(xué)到洋研究院;從“志于學(xué)”到超過“從心所欲不逾距”,曲曲折折,坎坎坷坷,既走過陽關(guān)大道,也走過獨木小橋;既經(jīng)過“山重水復(fù)疑無路”,又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喜悅與憂傷并駕,失望與希望齊飛,我的經(jīng)歷可謂多矣。要講后悔之事,那是俯拾即是。要選其中最深切、最真實、最難忘的悔,也就是永久的悔,那也是唾手可得,因為它片刻也沒有離開過我的心。

我這永久的悔就是:不該離開故鄉(xiāng),離開母親。

我出生在魯西北一個極端貧困的村莊里。我們家是貧中之貧,真可以說是貧無立錐之地。十年浩劫中,我自己跳出來反對北大那一位倒行逆施但又炙手可熱的“老佛爺”,被她視為眼中釘,必欲除之而后快她手下的小嘍啰們曾兩次竄到我的故鄉(xiāng),處心積慮把我“打”成地主他們那種狗仗人勢窮兇極惡的教師爺架子,并沒有能嚇倒我的鄉(xiāng)親。我小時候的一位伙伴指著他們的鼻子,大聲說:“如果讓整個官莊來訴苦的話,季羨林家里是第一家!”

這一句話并沒有夸大,它說的是實情。我祖父母早亡,留下了我父親等三個兄弟,孤苦伶仃,無依無靠。最小的一叔送了人。我父親和九叔餓得沒有辦法,只好到別人家的棗林里去撿落到地上的干棗充饑。這當(dāng)然不是長久之計。最后兄弟倆被逼背鄉(xiāng)離井,盲流到濟(jì)南去謀生。此時他倆也不過十幾二十歲。

在舉目無親的大城市里,必然是經(jīng)過千辛萬苦,九叔在濟(jì)南落住了腳。于是我父親就回到了故鄉(xiāng),說是農(nóng)民,但又無田可耕。又必然是經(jīng)過千辛萬苦。九叔從濟(jì)南有時寄點錢回家,父親賴以生活。不知怎么一來,竟然尋上了媳婦,她就是我的母親。母親的娘家姓趙,門當(dāng)戶對,她家窮得同我們家差不多,否則也決不會結(jié)親。她家里飯都吃不上,哪里有錢,有閑上學(xué)。所以我母親個字也不識,活了一輩子,連個名字都沒有。她家是在另一個莊上,離我們莊五里路。這個五里路就是我母親畢生所走的最長的距離。

北京大學(xué)那一位“老佛爺”要“打”成的“地主”的人,也就是我,就出生在這樣一個家庭里,就有這樣一位母親。

后來我聽說,我們家確實也“闊”過一陣。大概在清末民初,九叔在東三省用口袋里剩下的最后的五角錢,買了十分之一的湖北水災(zāi)獎券,中了獎。兄弟倆商量,要“富貴而歸故鄉(xiāng)”,回家揚一下眉,吐一下氣。于是把錢運回家,九叔仍然留在城里,鄉(xiāng)里的事由父親一手張羅。他用荒唐離奇的價錢,買了磚瓦,蓋了房子。又用荒唐離奇的價錢,置了一塊帶一口水井的田地。一時興會淋漓,真正揚眉吐氣了??上Ш镁安婚L,我父親又用荒唐離奇的方式,仿佛宋江一樣,豁達(dá)大度招待四方朋友。一轉(zhuǎn)瞬間,蓋成的瓦房又拆了賣磚,賣瓦。有水井的地也改變了主人。全家又回歸到原來的情況。我就是在這個時候,在這樣的情況下降生到人間來的。

母親當(dāng)然親身經(jīng)歷了這個巨大的變化??上?當(dāng)我同母親住在一起的時候,我只有幾歲,告訴我,我也不懂。所以,我們家這一次陡然上升,又陡然下降,只像是曇花一現(xiàn),我到現(xiàn)在也不完全明白。這個謎恐怕要成為永恒的謎了。

不管怎樣,我們家又恢復(fù)到從前那種窮困的情況。后來聽人說,們家那時只有半畝多地。這半畝多地是怎么來的,我也不清楚。一家三口人就靠這半畝多地生活。城里的九叔當(dāng)然還會給點接濟(jì),然而像中湖北水災(zāi)獎那樣的事兒,一輩子有一次也不算少了,九叔沒有多少錢接濟(jì)他的哥哥了。

家里日子是怎樣過的,我年齡太小,說不清楚。反正吃得極壞,這個我是懂得的。按照當(dāng)時的標(biāo)準(zhǔn),吃“白的”(指麥子面)最高,其次是吃小米面或棒子面餅子,最次是吃紅高粱餅子,顏色是紅的,像豬肝樣。“白的”與我們家無緣。“黃的”(小米面或棒子面餅子顏色都是黃的)與我們緣分也不大。終日為伍者只有“紅的”。這“紅的”又苦又澀,真是難以下咽。但不吃又害餓,我真有點談“紅”色變了。

但是,小孩子也有小孩子的辦法。我祖父的堂兄是一個舉人,他的夫人我喊她奶奶。他們這一支是有錢有地的。雖然舉人死了,但家境依然很好。我這一位大奶奶仍然健在。她的親孫子早亡,所以把全部的鐘愛都傾注到我身上來。她是整個官莊能夠吃“白的”的僅有的幾個人中之一。她不但自己吃,而且每天都給我留出半個或者四分之一個白面饃饃來。我每天早晨一睜眼,立即跳下炕來向村里跑,我們家住在村外。我跑到大奶奶跟前,清脆甜美地喊上一聲:“奶奶!”她立即笑得合不上嘴,把手縮回到肥大的袖子,從口袋里掏出一小塊饃饃,遞給我這是我一天最幸福的時刻。

此外,我也偶爾能夠吃一點“白的”,這是我自己用勞動換來的。一到夏天麥?zhǔn)占竟?jié),我們家根本沒有什么麥子可收。對門住的寧家大嬸子和大姑——她們家也窮得夠嗆—就帶我到本村或外村富人的地里去拾麥子”。所謂“拾麥子”就是別家的長工割過麥子,總還會剩下那么一點點麥穗,這些都是不值得一撿的,我們這些窮人就來“拾”。因為剩下的決不會多,我們拾上半天,也不過拾半籃子;然而對我們來說,這已經(jīng)是如獲至寶了。一定是大嬸和大姑對我特別照顧,以一個四五歲、五六歲的孩子,拾上一個夏天,也能拾上十斤八斤麥粒。這些都是母親親手搓出來的。為了對我加以獎勵,麥季過后,母親便把麥子磨成面,蒸成饃饃,或貼成白面餅子,讓我解解饞。我于是就大快朵頤了。

記得有一年,我拾麥子的成績也許是有點“超?!?。到了中秋節(jié)農(nóng)民嘴里叫“八月十五”—母親不知從哪里弄了點月餅,給我掰了一塊,我就蹲在一塊石頭旁邊,大吃起來。在當(dāng)時,對我來說,月餅可真是神奇的好東西,龍肝風(fēng)髓也難以比得上的,我難得吃上一次。我當(dāng)時并沒有注意,母親是否也在吃。現(xiàn)在回想起來,她根本一口也沒有吃。不但是月餅,連其他“白的”,母親從來都沒有嘗過,都留給我吃了。她大概是畢生就與紅色的高粱餅子為伍。到了儉年,連這個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至于肉類,吃的回憶似乎是一片空白。我老娘家隔壁是一家賣煮牛肉的作坊。給農(nóng)民勞苦耕耘了一輩子的老黃牛,到了老年,耕不動了幾個農(nóng)民便以極其低的價錢買來,用極其野蠻的辦法殺死,把肉煮爛然后賣掉。老牛肉難煮,實在沒有辦法,農(nóng)民就在肉鍋里小便一通,這樣肉就好爛了。農(nóng)民心腸好,有了這種情況,就昭告四鄰:“今天的肉你們別買!”"老娘家窮,雖然極其疼愛我這個外孫,也只能用土罐子花幾個制錢,裝一罐子牛肉湯,聊勝于無。

記得有一次,罐子里多了塊牛肚子。這就成了我的專利。我舍不得一氣吃掉,就用生丁銹的小鐵刀,一塊一塊地割著吃,慢慢地吃。這一塊牛肚真可以同月餅媲美了。

“白的”、月餅和牛肚難得,“黃的”怎樣呢?“黃的”也同樣難得。但是,盡管我只有幾歲,我卻也想出了辦法。到了春、夏、秋三個季節(jié),莊外的草和莊稼都長起來了。我就到莊外去割草,或者到人家高粱地里去劈高粱葉。劈高粱葉,田主不但不禁止,而且還歡迎;因為葉子劈,通風(fēng)情況就能改進(jìn),高粱長得就能更好,糧食打得就能更多。草和高粱葉都是喂牛用的。

我們家窮,從來沒有養(yǎng)過牛。我二大爺家是有地的,經(jīng)常養(yǎng)著兩頭大牛。我這草和高粱葉就是給它們準(zhǔn)備的。每當(dāng)我這個不到三塊豆腐干高的孩子背著一大捆草或高粱葉走進(jìn)二大爺?shù)拇箝T,我心里有所恃而不恐,把草放在牛圈里,賴著不走,總能蹭上一頓“黃的”吃,不會被二大娘“捲”(我們那里的土話,意思是“罵”)出來。到了過年的時候,自己心里覺得,在過去的一年里,自己喂牛立了功,又有了勇氣到二大爺家里賴著吃黃面糕。黃面糕是用黃米面加上棗蒸成的。顏色雖黃,卻位列“白的”之上,因為一年只在過年時吃次,“物以稀為貴”,于是黃面糕就貴了起來。

我上面講的全是吃的東西。為什么一講到母親就講起吃的東西來了呢?原因并不復(fù)雜。第一,我作為一個孩子容易關(guān)心吃的東西。第二所有我在上面提到的好吃的東西,兒乎都與母親無緣。除了“紅的”以外,其余她都不沾邊兒。我在她身邊只呆到六歲,以后兩次奔喪回家,待的時間也很短。

現(xiàn)在我回憶起來,連母親的面影都是迷離模糊的,沒有一個清晰的輪廓。特別有一點,讓我難解而又易解:我無論如何也回憶不起母親的笑容來,她好像是一輩子都沒有笑過。家境貧困兒子遠(yuǎn)離,她受盡了苦難,笑容從何而來呢?

有一次我回家聽對面的寧大嬸子告訴我說:“你娘經(jīng)常說:‘早知道送出去回不來,我無論如何也不會放他走的!”

簡短的一句話里面含著多少辛酸、多少悲傷啊!母親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遠(yuǎn)方,盼望自己的兒子回來啊!然而這個兒子卻始終沒有歸去,一直到母親離開這個世界。

對于這個情況,我最初懵懵懂懂,理解得并不深刻。到了上高中的時候,自已大了兒歲,逐漸理解了。但是自己寄人籬下,經(jīng)濟(jì)不能獨立,空有雄心壯志,怎奈無法實現(xiàn),我暗暗地下定了決心,立下誓愿一且大學(xué)畢業(yè),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養(yǎng)母親。然而沒有等到我大學(xué)畢業(yè),母親就離開我走了,水遠(yuǎn)水遠(yuǎn)地走了。

古人說:“樹欲靜而風(fēng)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這話正應(yīng)到我身上,我不忍想象母親臨終時思念愛子的情況;一想到,我就會心肝俱裂,眼淚盈眶。當(dāng)我從北平趕回濟(jì)南,又從濟(jì)南趕回清平奔喪的時候,看到了母親的棺材,看到那簡陋的屋子,我真想一頭撞死在棺材上,隨母親于地下。

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該萬不該離開了母親。世界上無論什么名譽,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榮,都比不`上待在母親身邊,即使她一個字也不識,即使整天吃“紅的”。這就是我的“水久的悔”。

本文摘自《師道師說·季羨林卷》

1.《季羨林:賦得永久的悔》援引自互聯(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luò)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wǎng)站無關(guān),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季羨林:賦得永久的悔》僅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nèi)容進(jìn)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zhuǎn)載時請保留本站內(nèi)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junshi/126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