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凡尼·洛倫佐·貝爾尼尼(Gianlorenzo Bernini,1598年12月7日-1680年11月28日)。意大利雕塑家,建筑家,畫家。早期杰出的巴洛克藝術家,十七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大師。貝爾尼尼主要的成就在雕塑和建筑設計,另外,他也是畫家,繪圖師,舞臺設計師,煙花制造者和葬禮設計師。

貝爾尼尼生于那不勒斯,父親彼得羅也是一位雕塑家,1605年舉家遷至羅馬。

據(jù)說,他在8歲時就作了一個小孩頭像,這件事使他父親大吃一驚。至17歲時已能獨立地給大主教薩道尼作一件很不錯的胸像了。后來又結識了顯赫一時的紅衣主教斯皮奧涅·波爾蓋茲。在貝爾尼尼初出茅廬的時候,波爾蓋茲為了裝飾自己的花園,曾向他訂購了一系列作品。通過制作這些作品,貝尼尼可謂初露鋒芒,展示了自己的天才,獲得了出人意外的成功,贏得了極大的榮譽。他在1619年作的《大衛(wèi)》就是其中之一。

貝爾尼尼的對藝術的格言是:一個藝術家想要成功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極早的看到美,并抓住它,二是工作勤奮,三是經常得到精確的指教。

貝爾尼尼塑造的人物總是處于激烈的運動中。大理石在他手中好像已失去了重量,人物的衣服總是隨風輕輕飄起,給人以一種輕快、活潑和不安的感覺。貝爾尼尼刻劃的人體的數(shù)量上不亞于米開朗基羅,而他更善于表現(xiàn)戲劇性的情節(jié)和人體在激烈的運動之中。從其作品中,我們還能看到古典主義傳統(tǒng)對他的影響,特別是希臘化時期的風格,很明顯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反響。

當組雕《阿波羅和達芙妮》完成后,貝尼尼贏得了整個羅馬的贊美,連一些宗教界的高級人士都為之感動,其中包括不久后成為教皇的烏爾班八世也對貝尼尼大加賞識。后來,他進入教廷,受教皇之托,為圣彼得大教堂了豪華的青銅華蓋,這是雕刻與建筑緊密結合的作品。這件雕刻的十分生動的作品,充分顯示出貝尼尼一心為宗教服務的思想,也顯示出巴洛克藝術的綜合性、豪華性、裝飾性、戲劇性等特點。其圣彼得大教堂前廣場柱廊的創(chuàng)造,氣勢宏大,富于動感,與米開朗基羅的大教堂圓頂相呼應,使這處景觀成為羅馬最壯麗的景觀。祭壇雕塑《圣德列薩祭壇》的成功,標志著貝尼尼雕塑的頂峰的到來。在這件作品中,貝尼尼體現(xiàn)出人文主義的思想。它反映了人的尊嚴、理想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這也是貝尼尼創(chuàng)作中的積極成分,也是與一般的巴洛克藝術的不同的地方。

貝爾尼尼不但是著名的雕塑家、建筑師, 而且還是一位出色的畫家。關于這一點很少有人提起,其實他一生所作的一百多幅作品中,有不少是優(yōu)秀之作。另外,他還畫了一些漫畫作品,貝爾尼尼也是17世紀著名的漫畫家。貝尼尼本質上是一位充滿信仰的人。他沒有寫過一篇文章來闡明自己的主張,但爾貝尼尼是獨一無二的:一些藝術家會同樣地充滿熱情,另一些藝術家則一樣富有創(chuàng)造力,但在整個藝術史上可能不會再出現(xiàn)一位為信仰而戰(zhàn)的更偉大的戰(zhàn)士了。

貝爾尼尼的噴泉是他對羅馬市最顯著的貢獻。他的第一個噴泉是在西班牙廣場的《破船》,與華蓋同樣把雕刻和建筑融合在一起?!短乩锿?Triton)是羅馬式噴泉的大變樣,傳統(tǒng)的幾何形式廣場噴泉的重疊水池看起來栩栩如生。4條彎形魚舉起一個巨大的貝殼,海神站在貝殼上由一個海螺殼號角向上方噴水。

貝爾尼尼最出色的公共紀念性創(chuàng)作是在164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完成的。羅馬那沃納廣場的《四河噴泉》是在一大塊空心巖石上方堅立一個古代埃及的方尖碑,巖石頂上有4個大理石像,象征著17世紀的世界四大江河,即歐洲的多瑙河、非洲的尼羅河、亞洲的恒河和美洲的拉布拉他河。方尖塔頂端有教宗的盾形紋章和銜棕欄枝的鴿子(教宗英諾森十世的家徽),這把意義表示得很清楚︰羅馬教廷已經恢復而且生氣勃勃,它以上帝名義統(tǒng)治全世界。盡管具有明顯的象征意義,貝尼尼的噴泉乃是他最出色的永久性作品。

貝爾尼尼所作的舞臺設計現(xiàn)有少量存世,在這方面也表現(xiàn)出他那善于綜合的想像力。貝爾尼尼的劇場的實質與其藝術的實質相同。他打破陳規(guī)舊套,與觀眾建立直接且往往出人意外的接觸。他以在演出時使用真火聞名,有一次他甚至用大水淹沒舞臺,至少在一瞬間使得觀眾成為參加演出的熱情演員。

貝爾尼尼的成熟藝術最最杰出的范例是羅馬維多利亞圣母堂的柯爾納羅小禮拜堂,他從藝術生涯最初就開始的不斷摸索前進至此臻于大成。小禮拜堂由樞機主教柯爾納羅委托建造,在小教堂的一個不深的耳堂中。正中心為《圣特雷薩的沉迷》,描繪西班牙加爾默羅會偉大改革家阿維拉的圣特雷薩的一次神秘體驗。特雷薩夢見一位天使用上帝之愛的火紅的箭穿入她的心。

貝爾尼尼是根據(jù)特雷薩本人敘述的情況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的。雕像的姿態(tài)是這位沉迷的圣徒正暈倒在太虛幻境之中,前遮一直垂紗幔,置放于祭壇上方的一個壁龕內,用空中光線照明。這一作品把建筑藝術和裝飾藝術的許多因素結合在一起而且有條不紊,層次分明。在左右兩邊類似歌劇院包廂的空間可以看到柯爾納羅家族的許多成員,他們或是交談,或是讀書,或是祈禱,都是精神飽滿的樣子。柯爾納羅小禮拜堂百分之百地體現(xiàn)了貝爾尼尼的立體圖畫的理想。圣特雷薩和天使的形像是用白色大理石雕刻的,但是觀看者識別不出它們究竟是立體雕刻或僅僅是深浮雕。天然的日光構成這一雕刻作品的組成部分,它從隱藏的光源照射兩個形像的上方和背后,金光閃閃?!妒ヌ乩姿_的沉迷》不是傳統(tǒng)意義的雕刻,而是一幅有組織的風景畫,它由雕刻、繪畫和光線構成,還包括宗教劇中的崇拜者。

貝爾尼尼最偉大的建筑藝術成就是圣彼得大教堂前環(huán)繞廣場的柱廊。巨大空 間的主要功能是在復活節(jié)和其他特殊場合容納前來聆聽教宗祝福的群眾。貝爾尼尼設計的是一個巨大的橢圓形圖案,而連接教堂處則為一梯形前庭。他用這種形式比喻教堂是母親,兩臂作環(huán)抱狀。為了滿足可以自由出入的場地需要,設計各自獨立的列柱是一種石破天驚的解決辦法。

廣場引導游人走向教堂,并彌補圣彼得大教堂正面過寬的缺點。貝爾尼尼的橢圓形廣場正中為1586年被西克斯圖斯五世移至教堂前面的梵諦岡方尖碑。貝爾尼尼把過去馬代爾諾建造的一個噴泉移入廣場的長軸,為了配景完美,在對面新加了一個一模一樣的。這一設計與貝爾尼尼所設計的奎里納爾丘圣安德烈亞廣場形象相似,而意義與功能又不相同,但兩個橢圓形圖案同樣令人心曠神怡。

貝爾尼尼最華麗的宗教裝飾是1657——1666年完成的圣彼得寶座亦即教宗座 椅,在中世紀木制教宗寶座(座椅)上加青銅鍍金面。貝爾尼尼的任務不僅是給椅子裝飾外表,而且是在圣彼得大教堂的后堂中為參詣該大教堂開創(chuàng)一個有意義的目標。寶座的外觀是由4位鼎鼎大名人物的青銅像支承,即早期基督教神學家圣安布羅斯、圣亞大納西、圣約翰·克里索斯托和圣奧古斯丁。

上方有云端天使們的金色光輪和繪在橢圓形窗戶上的圣神散發(fā)的光線。圣神顯現(xiàn)所靠的天然照明變成上帝的慈悲通過教堂源源不斷流遍整個世界的可見的象征。座椅的創(chuàng)作時間與廣場大致相同,這兩件作品的明顯不同顯示出貝尼尼的多才多藝實在驚人。兩件作品均為齊吉家族出身的教宗亞歷山大七世(1655——1667年在位)創(chuàng)制。

1.《貝爾尼尼:再造羅馬的藝術天才,巴洛克風格的奠基者!》援引自互聯(lián)網,旨在傳遞更多網絡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貝爾尼尼:再造羅馬的藝術天才,巴洛克風格的奠基者!》僅供讀者參考,本網站未對該內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載時請保留本站內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junshi/11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