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蟬》是唐代詩人虞世南創(chuàng)作的一首五言古詩,是首托物寓意的詩。以物自況,表現(xiàn)了詩人高潔的品格和清遠的志趣。下面就和本站一起來了解下虞世南的《蟬》,歡迎閱讀!




  《蟬》


  唐?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賞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這兩句是對蟬品格的由衷贊美。在詩人的筆下,蟬清新脫俗,它從不食人間煙火,每餐只飲些少量的甘露,不沾五谷雜糧。不僅如此,它的叫聲也是那樣的不同凡響,清脆悅耳,像流水一般靜靜地從梧桐的葉子里傳出,令詩人感到無比的舒適。蟬的叫聲傳得很遠,然而它并沒有借助于外物,而是由于自己所處位置高的緣故。“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這兩句是全篇的點睛之筆。蟬聲悠遠,一般人都認為是秋風的作用,想必是受《荀子?勸學》“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的影響。詩人卻不這么認為,說這是“居高”的緣故,并非秋風之力。這既是對蟬高潔品質的贊美,也是詩人對自我精神境界的一種追求;同時還蘊含著一個深刻的人生道理:一個人只要能做到修身自好,氣質自然自內而外涌出,好酒不怕巷子深,聲名自然能夠遠揚,何須借助他人?





 

 擴展閱讀:虞世南的簡介


  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慈溪市觀海衛(wèi)鎮(zhèn)鳴鶴場)人,初唐書法家、政治家,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合稱“初唐四大家”,日本學界稱歐陽詢、褚遂良、虞世南為“初唐三大家”。代表作品《北堂書鈔》被譽為唐代四大類書之一,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類書之一。隋煬帝時官起居舍人,唐時歷任秘書監(jiān)、弘文館學士等。


  虞世南的祖父虞檢,在梁代曾任始興王咨議;父親虞荔,于陳朝太子中庶子,都有很高的名望。虞世南的叔父虞寄,在陳朝官至中書侍郎,因沒有子嗣,虞世南便過繼給虞寄為子,因此他取字伯施。


  虞世南生性沉靜寡欲,意志堅定,努力學習,年少時與兄長虞世基一起在文學家顧野王的門下讀書,受學十多年,他勤奮努力精思不懈,有時十幾天不洗臉不梳頭。他擅長寫文章,曾師法文學家徐陵,徐陵也認為虞世南得到了自己的真髓。與他同郡的和尚智永是王羲之的七世孫,擅書法,虞世南拜智永為師,深得王羲之書法真?zhèn)?,由此名聲更大?/p>

  清人施補華《峴傭說詩》:“《三百篇》比興為多,唐人猶得此意,同一《詠蟬》,虞世南‘居高聲自遠,端不藉秋風’,是清華人語;駱賓王‘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是患難人語;李商隱‘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是牢騷人語。比興不同如此?!?/p>

  矣!”賜東園秘器,陪葬昭陵,贈禮部尚書,謚號文懿。





  

擴展閱讀:虞世南的文學成就


  虞世南文章婉縟,與徐陵相似。曾勸太宗毋為宮體詩,而其詩除《詠蟬》等少量有興寄、邊塞詩較剛健外,其余多為應制、奉和、侍宴之作,文辭典麗,內容則比較空泛。


  虞世南的代表作有《出塞》《結客少年場行》《怨歌行》《賦得臨池竹應制》《蟬》《奉和詠風應魏王教》等。其中后三首詠物詩分別寫竹、蟬和風,緊緊抓住對象特點,刻畫得相當傳神,例如《蟬》詩寫蟬飲清露,棲(梧桐)高處,聲因高而遠,而非是依靠秋風,寓意君子應像蟬一樣居高而聲遠,從而不必憑借、受制于它物。其描摹狀物、托物言志之功夫可見一斑。清代沈德潛在評論《從軍行》二首時就稱此詩(即《蟬》)“猶存陳隋體格,而追逐精警,漸開唐風”。


1.《 虞世南的詩詞《蟬》原文及賞析》援引自互聯(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wǎng)站無關,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 虞世南的詩詞《蟬》原文及賞析》僅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載時請保留本站內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jiaoyu/268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