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小剛]

什么是鎏金?

  鎏金是我國古代一種傳統(tǒng)工藝技術,又叫火鍍金或汞鍍金,是用黃金與汞為原料,配成金汞齊,涂飾器物表面的一種工藝。鎏金工藝歷史悠久,時至今日仍在廣泛使用。據考古發(fā)現,我國最早的金器實物出土于甘肅玉門火燒溝齊家文化晚期墓葬。

鎏金工藝大約出現在較戰(zhàn)國稍早的時期。有學者推斷,早期秦人很可能在西周、春秋時期較早掌握了鎏金工藝,而后隨著秦人由甘肅東部的東進,此技術傳播到中原地區(qū)。

鎏金青銅器是先在銅器上鑄制或雕刻花紋,再交錯鎏以金、銀等,是早期銅器美化加工的顯著特征。中國現存著名的鎏金器文物有河北博物院收藏的西漢長信宮銅燈、陜西歷史博物館收藏的唐代舞馬銜杯紋銀壺、湖南省博物館收藏的東漢幾何紋銅尺等。

西漢長信宮銅燈

唐代舞馬銜杯紋銀壺

  重慶出土鎏金青銅器

  鎏金青銅器在我國出土數量眾多,重慶涪陵小田溪墓群出土過戰(zhàn)國時期錯金銀編鐘、包金銅劍,九龍坡冬筍壩墓地出土過嵌金銀絲銅帶鉤等。重慶直轄后,有100余座墓葬出土過鎏金青銅器,峽江地區(qū)鎏金銅器具有三個特點:其一,出土地點分布廣泛,包括渝中、江北、合川、涪陵、忠縣、豐都、石柱、萬州、云陽、奉節(jié)、巫山等區(qū)縣,涵蓋長江干流及嘉陵江、烏江流域;其二,器物時代延續(xù)較長,出土的鎏金銅器時代可早至戰(zhàn)國時期,晚至南北朝時期,時間延續(xù)達七百余年。

其三,鎏金銅器種類豐富,在延續(xù)全國其他地區(qū)漢代以前器類的基礎上,獨具重慶地方特色的鎏金銅棺飾大量出現。

鎏金銅銜鑣

銅奩

銅棺飾

銅飾鳥

  鎏金青銅器常見的文物病害

  三峽地區(qū)出土鎏金青銅器時代最早至戰(zhàn)國中期,距今2000余年,由于長期埋藏于地下環(huán)境,出土后的鎏金青銅器往往被一層堅硬的銹蝕物所覆蓋,既影響文物外觀,也不利于文物保存。銹層是青銅器腐蝕產物形成的新層,也是新腐蝕過程的媒介,能夠大量吸附有害物質,對金屬文物腐蝕起到加速作用。

鎏金青銅器由于鎏金層與青銅基體的緊密接觸,會發(fā)生雙金屬腐蝕,造成鎏金層下的青銅合金轉化為銅銹,形成“三明治”式銹蝕結構特點,即文物表面文化信息層處于脆弱夾層和致密惰性污染物之中。

銹蝕較為嚴重的出土鎏金青銅器

  修復鎏金青銅器的利器——復合凝膠除銹劑

不當清洗造成了鎏金脫落青銅器現狀照片

  文物修復保護專業(yè)領域中,針對銅器普遍開展除銹清洗,傳統(tǒng)的銅器除銹技術包括化學濕法除銹、激光物理除銹、機械除銹等,但修復效果和對文物本體的保護均不佳。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憑借開展銅器修復保護20余年的經驗,針對出土鎏金青銅器的腐蝕特征,基于凝膠材料的保水性、緩釋性和黏附性等特點,2016年聯合陜西師范大學設計制備出一種適合鎏金青銅器除銹的凝膠型除銹劑,并獲得國家專利。

制備出的凝膠清洗劑形成了三維網絡結構,呈較為細致的蜂窩狀分布,表面空洞較小,數量大,表面積大,具有較好的吸水膨脹結構條件,符合鎏金青銅器清洗的粘性和彈性要求。

一般的機械除銹方式容易造成鎏金層局部脫落,化學試劑造成鎏金層暗淡無光,而凝膠除銹劑則能夠克服目前常用方法的弊端,凝膠具有自清洗功能,除銹效果顯著,除銹清洗后的鎏金青銅器呈現文物本體熠熠發(fā)光的外觀,制備工藝簡單,操作方便,能夠大量地節(jié)約人力和物力,有效提高文物修復保護效率和修復效果。

凝膠除銹工作中

  鎏金青銅器修復成果鑒賞

  1.開州博物館館藏鎏金青銅器

待清理的鎏金泡釘

復合凝膠糊敷的泡釘

清理后的泡釘

  2.豐都縣文管所鎏金青銅器

銅卮清理前后對比 

銅盒清理前后對比

  3.忠縣花燈墳出土鎏金青銅器

銅盒清理前后對比

1.《銅器修復 我在重慶修文物——鎏金青銅器修復保護》援引自互聯網,旨在傳遞更多網絡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侵刪請聯系頁腳下方聯系方式。

2.《銅器修復 我在重慶修文物——鎏金青銅器修復保護》僅供讀者參考,本網站未對該內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載時請保留本站內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guonei/52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