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書記載,“光緒己亥年(1899年)間,塔頂騰煙,僉為青云直上”,上世紀40年代、60年代、70年代又有騰煙之奇事,而最近的一次為1993年8月,塔上青煙又起,引來三省八縣市數(shù)萬人一睹為快。塔為何冒煙,國內(nèi)專家曾多次考證,而不得其解。 上世紀70年代的一次騰煙,有人斷定是蚊蟲繚繞,塔下一居民孤膽攀鐵梯而上,他手執(zhí)沾有蜂蜜的白布,在騰煙之處撲打,后展開一看,無甚蚊蟲。1993年中秋節(jié)的那次騰煙,人們借助現(xiàn)代電視攝像機拍攝了近景,但粗看像蚊蟲,細一瞅又似是而非。因此爭論不休,終沒有一個定語。 龍興塔神,大概就在塔頂?shù)蔫F身葫蘆上??v觀天下之塔,千姿百態(tài),但塔頂冠以幾百公斤重的鐵體葫蘆還孤陋寡聞。當初人們在建塔之時,都埋有鎮(zhèn)塔之寶,有佛高祖的舍利,有世稀的金銀之物。而龍興塔把寶置于塔頂之上,使它在特定的條件下頻頻騰煙,這就是它的絕妙之處。 絳州大堂位居新絳縣城西高垣之上,東西長29.20米,南北寬15.40米,占地面積311.28平方米。始建于唐,現(xiàn)存大堂建筑為元代重建遺構(gòu),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絳州大堂始創(chuàng)于唐,現(xiàn)大堂內(nèi)仍有四塊大型石質(zhì)覆盆式蓮花柱礎(chǔ)可以炫耀唐代的輝煌。一千多年來,這里一直是州府衙門的正堂,明鏡高懸,衙役吶喊,百姓有冤,可以擊鼓上堂,是非曲直,全憑知州的良心所裁。難怪在大堂中心,正堂前有一塊已碎裂成多塊的“魚兒跪堂石”,意為魚兒喝水各憑良心。公正與否,只有天知道了。 七星坡 七星坡,也稱'衙坡',原是通向絳州州衙必經(jīng)的道路.坡依地勢修建,全用青石鋪成,石坡中間嵌有北斗七星,坡方有了名稱.但這'七星'的來歷是怎么回事呢?
晉獻公修建城池后,沒過幾年便遷都新田(今侯馬).而后,靈公又搬遷故絳(今新絳),在長秋百畝桃園修建靈宵樓,又因荒淫無道,被趙穿殺死,再后的幾個國君,搬曲沃,搬絳縣,這里幾年,那里幾年,國都沒有一個固定的地方.
據(jù)說呂洞賓赴東海瀛洲,聚會群仙回來,路過絳州,看到人杰地靈,藏龍臥虎的絳州地面氣象黯淡,毫無生機.便踏云步斗.用手中拂塵,掃落天上北斗七星.剎那間,絳州大地重現(xiàn)光彩,抖落在衙坡上的北斗七星,晶瑩寶光,日夜可見,遠在幾十里外的南嶺北山遙遙可見.
不知又過了多少年,南方一個叫楊小五的人,來到絳州,盜走了七星.呂洞賓正在洞府下棋,忽然心血來潮,掐指一算,已知七星被盜,立即駕起祥云追趕.這時,楊小五已到漓江.呂洞賓按著云頭落下,楊小五一見追趕他的是呂祖上仙,慌忙將七星向江岸的石崖扔出,一顆顆都釘入了石崖,呂洞賓這時候又發(fā)了慈悲心,放走了楊小五,將七星留下,為當?shù)貪O民做了航標燈,后人稱'七星巖'. 而絳州的七星坡只剩七塊星石,再也不放光了. 城隍廟 絳州三樓 絳州三樓系指鐘樓、鼓樓、樂樓。明清時州府縣城多有市樓,俗稱鼓樓,唯絳州三樓并峙,南北鼎形排列,鐘樓在南,樂樓在東,鼓樓偏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絡(luò)州三樓位于山西省新絳縣城內(nèi),包括鐘、鼓、樂三樓建筑面積共602.5平方米,都是原絳州衙署大堂的組成部分。鐘、鼓、樂樓分別創(chuàng)建于北宋干德元年(963年)、元至正年間(1341-1370年)、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后均有修葺,現(xiàn)存均為明代建筑。三樓相距在百米之內(nèi),參差錯落,各具特色。
1.《絳州大堂 絳州文化》援引自互聯(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luò)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wǎng)站無關(guān),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絳州大堂 絳州文化》僅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nèi)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zhuǎn)載時請保留本站內(nèi)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guonei/311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