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訂閱

來源:純科學 ID:chunkexue

作者:汪濤 轉載已獲授權

反對人口控制的人認為工業(yè)社會有無窮的創(chuàng)造能力,糧食產量可以無止盡地增加。這是一種完全盲目的觀念,科學的認識必須要有確切的測量數(shù)據(jù)來支持,先不談其他的,上干貨吧!

一、中國的糧食現(xiàn)狀

1. 單產分析

很簡單,糧食總產量取決于兩個因素:糧食單產和播種面積。先看下中國糧食單產和播種面積情況。

圖1 1995年至2014年中國糧食單產變化(資料來源:國家統(tǒng)計局)。請注意有一半的年份單產是同比下降的。2000年單產同比下降5.15%。

中國糧食單產量從1995年的282.65公斤/畝增長到2014年的359.01公斤/畝,成效應該說是非常大的。累計增長了27.02%。這個變化反映的是所有不同農作物加在一起的平均值,因此可能就難以理解這種變化是如何產生的。因此需要考察下主要的單一農作物單產情況是什么樣的。過去我們有三大主糧:大米、小麥、玉米,現(xiàn)在新增加了一個主糧是土豆,也就是馬鈴薯。

圖2 1995年-2014年中國稻谷單產變化(資料來源:國家統(tǒng)計局)

中國稻谷單產從1995年的401.65公斤/畝增長到了2014年的454.21公斤/畝,增長了13.09%。稻谷是早稻、中稻和一季晚稻、雙季晚稻三個不同類型統(tǒng)計平均值,這三種類型在上述時間段的畝產增長情況分別是:早稻13.98%,中稻和一季晚稻9.93%,雙季晚稻2.07%。

圖3 1995年至2014年小麥單產變化分析(資料來源:國家統(tǒng)計局)

小麥單產從1995年236.10公斤/畝增長到了2014年的349.57公斤/畝,增長了48.06%,非??捎^,成為單產增長的主力。

以下我們不再用圖表給出詳細年度數(shù)據(jù),而只給出1995年至2014年總的變化情況:

玉米:18.14%

薯類:8.88%(薯類含馬鈴薯,木薯,紅薯)

馬鈴薯:28.72%

從上面數(shù)據(jù)可見,近20年來為中國糧食單產增長做出最大貢獻的是小麥,其單產的增長極為顯著。但是,從中我們應該看到,2014年小麥單產349.57公斤/畝的數(shù)據(jù)居然已經相當接近稻谷的454.21公斤/畝,它還有多大增長潛力就可想而知了。

2 . 耕地分析

根據(jù)國土資源部提供的“2015年中國國土資源公報”,為讀者容易理解,以“萬平方公里”為單位進行了換算。截至2014年底,全國共有農用地645.7411萬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35.0573萬平方公里(20.26億畝),林地253.0713萬平方公里,牧草地219.466萬平方公里;建設用地38.1142萬平方公里。大致來說是以下關系:

農用地 = 耕地 +林地 + 牧草地 + 建設用地

我們都知道中國有963.4057平方公里國土面積,這不包括領海。農用地的概念就是我在《生態(tài)社會人口論》中所說的高、中、低生命區(qū),就是至少可以長點草的地方。農用地與國土面積之間317.6646萬平方公里就是無生命區(qū),它們是雪山、荒漠等寸草不生的地方,以及大約27萬平方公里內水面積,占國土面積的32.973%,正好三分之一,超過整個印度的國土面積(290萬平方公里)。除掉內水面積,正好和印度整個國土面積相等。

圖4:中國農用地面積變化情況(資料來源:國土資源部),2011年及之前數(shù)據(jù)是根據(jù)各年度公報以2012年數(shù)據(jù)為基礎反向推算。

農用地在過去7、8年間不斷減少了大約1.5萬平方公里。為什么會有這種變化?沙漠化,變成無生命區(qū)了。一些人還在奢談如果能把西北沙漠變成能住人的綠地可以多養(yǎng)活幾億人,別做夢了!能保住現(xiàn)有的農用地不減少就不錯了!

圖5:2010至2014年中國耕地變化情況(資料來源:2015年國土資源公報數(shù)據(jù))

2010-2014這5年中國耕地面積持續(xù)減少了0.211萬平方公里(316.5萬畝)。這5年數(shù)據(jù)由于采用了新的遙測遙感技術,因此數(shù)據(jù)相對比較準確。耕地為什么會減少?沙漠化和建設占用。但凡有城市的地方往往都是歷史上耕地質量最好的地方,沒辦法,因為要發(fā)展經濟,政府每年都不得不在質量最好的耕地里征地賣地500萬至1000萬畝。每年這么多高質量的土地就這么永久性地被占用變成房地產、道路或廠房等之類的人工建筑物了。而因為過高的房價,很多人還在強烈呼吁從經濟學角度政府要放開土地供應。政府當然想賣更多土地了,2014年賣地收入達到4.3萬億,2015年顯著減少,也有3.37萬億。但眼見著耕地的不斷減少能不著急嗎?

圖6 2015年國土資源公報數(shù)據(jù)(資料來源:2015年國土資源公報數(shù)據(jù))

中國的耕地不僅已經極其緊張,而且品質相當不好。以下是中國不同耕地質量占比情況,優(yōu)等地只占2.9%。不僅如此,區(qū)域性和季節(jié)性缺水都很嚴重。南方水資源占80%,耕地占38%,北方水資源量只占20%,耕地卻占62%。而主要降水又分布在6-9月一年多熟的種植季節(jié),老天爺并不照顧中國人。

圖7 中國耕地質量情況(2015年國土資源公報數(shù)據(jù))

3.糧食總量分析

圖8 1995-2014年中國糧食總產量(國家統(tǒng)計局數(shù)據(jù))

中國糧食總產量從1995年的4.67億噸增長到2014年的6.07億噸,增長30%。讀者可能會有點疑問,糧食單產增加了27.02%,耕地面積在減少,糧食總產量怎么會增長30%呢?

中國農作物總播種面積是從1995年的22.48億畝增長到2014年的24.82億畝,增長10.39%。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從1995年的16.51億畝,增長到2014年的16.54億畝,增長2.42%。糧食單產增長的27.02%加上播種面積2.42%的增長,就是糧食增長的原因所在。

看到這里讀者可能又有疑問了:耕地面積不是一直在下降,并且2014年總量只有20.26億畝,怎么播種面積會是多于它的24.82億畝呢?

這里需要搞清楚幾個概念:耕地面積、種植面積、播種面積。

假設有100畝耕地,某一年有10畝耕地因為休耕、農業(yè)結構調整等原因沒有種,這樣種植面積就是100-10=90畝。

這90畝并不是每年只種1次,其中20畝收割了以后多種了一季,播種面積就多了20畝,其中還有5畝是種了3季,這樣播種面積再增加5畝??偟牟シN面積就是90+20+5=115畝,因此,雖然100畝耕地里有10畝閑著沒種,但最后播種面積比耕地面積還要多。這種情況所表明的是耕地利用率的情況。耕地利用率越高,從生產技術上說提高了單位耕地的年產量,但這樣做的后果是什么呢?和人一樣,老是不休息、竭澤而漁是會導致土地質量不斷下降的。中國在耕地面積不斷下降的情況下,竟然還保持了糧食播種面積的增加,意味著耕地的利用率在不斷增加。

中國從1978年到2014年糧食產量增加了1倍,同時化肥消費量卻增加了6倍。中國用占全球8%左右的耕地面積,使用了占全球比例超過1/3的化肥。因為抽取地下水灌溉農田導致地下水位不斷下降。化肥的不斷強化使用會導致土地鹽堿化,地下水的過量抽取會導致土地沙化——全都是有代價的。該知道中國在耕地質量這么低的情況下產量不斷增加是怎么得來的了嗎?如果不是人地矛盾緊張到實在沒辦法的程度,為什么要采用這樣極端的方式來增加糧食產量?

圖9 1978-2014年糧食產量和化肥用量分析(全國農技中心節(jié)水處杜森先生提供數(shù)據(jù))

一、中國的糧食現(xiàn)狀

即使中國農業(yè)專家、農業(yè)部門做了這么多工作后,糧食是否夠吃了呢?

圖10 1995-2014年中國總人口變化分析(資料來源:國家統(tǒng)計局)

中國人口從1995年的12.11億增長到2014年13.68億,總量增長了1.57億,增長比例為12.93%。但糧食總產量增加30%,是超過人口增長的。再來看糧食進口, 見表1。

表1 1995年 2014年 糧食進口比較

糧食增產超過人口增長,怎么進口量還會有這么大的增長呢?首先我們要懷疑是否一邊進口,一邊又加工后出口了。2014年主要糧食品種出口數(shù)據(jù)如表2:

以上請注意國家統(tǒng)計局在統(tǒng)計食用植物油進口數(shù)量時用的單位是“萬噸”,而統(tǒng)計出口數(shù)據(jù)時用的單位是“噸”。大豆的主要用途是榨油,豆粕用來做家畜的飼料,是否養(yǎng)了家畜后出口轉化掉了呢?表3是1995年和2014年主要肉類出口對比數(shù)據(jù):

由此可見,不僅通過出口消化掉的糧食基本可以忽略不計,按“萬噸”的單位來統(tǒng)計都在個位或接近數(shù)。而且從1995年到2014年出口數(shù)據(jù)都是降低的,尤其活家禽出口銳減了90%以上。因此,不僅中國自己生產的糧食被中國人吃掉了,進口的糧食最終也基本上都被中國人自己消化掉了,即使轉化成肉類也基本上是被中國人自己吃掉了。糧食消費總量是從1995年的4.78億噸增長到2014年的6.98億噸,增長了46%!?怎么回事?中國人口總量只增長了12.93%,糧食消費量為什么會增長46%呢?這是因為: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肉類消費量會增加。而肉類中的雞、豬甚至肉牛等生產也是吃糧食的!

中國的城市化進程中,農村人會不斷轉到城里來。每個農村居民轉成城市居民平均會增加20%的糧食消耗。因為在農村時房前屋后會種養(yǎng)一些家畜或蔬菜,這部分很難統(tǒng)計到糧食產量中去。而到了城里,基本上就不再自己種任何東西,全都要通過商品糧生活了。

城里的餐館消費存在大量浪費,人們只要去餐館吃飯時稍加注意就會明白城市里的餐館消費存在的糧食浪費有多嚴重了。在農村時吃剩下的可以給自己養(yǎng)的家畜吃,但在城里往往就是純浪費。有人統(tǒng)計餐館消費的糧食浪費高達進口量的一半。

到了2015年,中國在不惜代價挖掘一切潛力的情況下實現(xiàn)了糧食12連增,但是糧食消費量約為7億噸的情況下,進口量卻達到1億噸。這意味著什么?意味著中國人口總量已經超過糧食生產能力約14%,相當于約1.92億人是超過極限的。為什么我要分析1995年到2014年的數(shù)據(jù)?一方面是數(shù)據(jù)來源獲取的方便性,另一方面表明,1995年左右正是中國人口總量與資源量達到平衡的時間點,此后就開始不斷超過了,而且從未來發(fā)展來看,無論什么口徑的預測,中國人口峰值點會在14.3到14.5億左右,還將多超過極限7000多萬人。

三、增產的潛力

有人可能會說,那有什么關系,未來中國糧食還可能會有增產的潛力啊?

但是,未來中國要想實現(xiàn)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續(xù)提升,還需要將目前在農村的6億人轉移到城里來,他們對糧食的平均消費水平將會提升20%左右,從而抵消單產增長的潛力。以2014年計算,中國人平均每人糧食消費量為512公斤,而且未來還會繼續(xù)增加,這意味著每增加一個人,至少需要512/454=1.13畝播種面積,約合1畝耕地。未來增加7000萬到8000萬人需要新增7000萬畝,約4.67萬平方公里,并且得達到中國平均質量的耕地才能滿足糧食需要。而事實上,至少未來10年內,中國耕地面積只可能不斷下降,根本不可能有任何增長的空間存在。

有人可能還會說,我們還可以更多進口糧食啊?

印度雖然國土面積只有中國不到3分1,但其耕地卻比中國多出10%-20%,耕地質量要好于中國,人口總量現(xiàn)在比中國還少1億左右。但當印度人口繼續(xù)再增加1、2個億時,其情況與中國1995年狀況差不多,也得開始靠進口糧食生存了。

美國的人口是中國的四分之一,而耕地面積卻是全球最多的,美國的糧食之所以便宜,一是因為他們極高的勞動生產效率,二是因為他們不像中國這樣以如此極端的利用率來使用土地,他們通過大量休耕等最簡單便宜的方法保持土地的自然肥力。如果美國要像中國這樣極端地開發(fā)利用耕地,不僅可以比中國多出1倍的耕地都不止,土地復用潛力上還有1倍多的差距。也就是說,美國的糧食總量生產潛力是中國的4到6倍。美國的人口再增加4到6倍比現(xiàn)在中國的人口還多時都不會有像中國這樣尖銳的人地矛盾問題。

全球人口每年還會增加7000萬到8000萬,其他國家能養(yǎng)活自己就不錯了。除了俄羅斯、美國等國家,別指望能有長期可靠的糧食進口地了。

請問一下中國的讀者們,您們認為中國人的飯碗最終是掌握在俄羅斯手里安全些,還是掌握在美國手里更安全?

到這里就該明白為什么從美國來的某些人極力推動中國人多生的原因了吧?美國通過軍事武器、美元、科技、WTO、TPP、IMF……都控制不了中國。但當中國人的飯碗掌握在美國手里的時候,讓你中國人干什么,就必須得乖乖地干什么了。中國人現(xiàn)在普遍吃得三高的時候是不會理解什么叫“餓殍遍野”,也不會理解歷史上當人口超過糧食極限養(yǎng)活不了更多人的時候,整個社會普遍地以溺死自己親生孩子的方式以保住還活著的人是什么樣的痛苦。但當人口峰值增長到遠超過糧食生產能力,而國際上的進口渠道又不斷萎縮到極少數(shù)強國手中的時候,他們會在惜中國人再次嘗受這樣的痛苦嗎?

如果中國未來有什么真正的安全問題,糧食和人口的矛盾是唯一可以決定中國命運,使中國陷入災難和崩潰的安全要素。其他的因素我們都可以說有能力控制,但唯獨這個問題,我們除了控制自己的人口總量,別無他法!

一些人還會說,自工業(yè)革命以后,人口從幾個億增長到現(xiàn)在70多億,糧食生產能力不斷增長,并沒有看到極限存在。但是根據(jù)大量歷史考證的資料顯示,中國在唐、宋、元、明等時代糧食單產能力就已經達到畝產200到300公斤的水平了。中國農業(yè)遺產研究室閔宗殿先生在其論文《宋明清時期太湖地區(qū)水稻畝產量的探討》(《中國農史》 1984年03期)一文中,推算出了唐、宋、明、清四個朝代太湖流域的平均畝產:

唐朝畝產138公斤。

宋朝畝產225公斤。

明朝畝產333公斤。

清朝畝產278公斤。

清朝的畝產怎么會比明朝還要低呢?主要是引用的文獻還不夠全面。事實上清朝出現(xiàn)過稻谷產量的飛躍,康熙五十四年,曹雪芹家的親戚、蘇州織造李煦在蘇州試種雙季稻,前后種了六年,平均畝產810斤,其中最豐收的年份竟然達到了915斤的畝產。清朝的畝已經跟今天差不多,清朝的斤略大于現(xiàn)在的市斤,如果折合成公斤,畝產915斤相當于畝產470公斤,這個產量絕對是古代中國的最高紀錄。我們今天的糧食單產水平不過是比一千多年前提升了2到3倍左右的水平。為什么會是這樣呢?

最初人類種糧食當然是先找質量好氣候條件好的優(yōu)等土地去種,越到后來開發(fā)的,越是質量差的土地。農作物本身是數(shù)以億年時間尺度自然進化的產物,人類培育農作物也有上萬年的歷史。過去20年最主要的主糧稻谷單產提升了不過13.09%,同時期計算機的處理能力提升了上萬倍。不同的工業(yè)技術水平提升的幅度完全不是一個概念,即使是在信息技術領域,也別以為所有技術指標全都是以摩爾定律增長的。今天硬盤技術的平均尋道時間和30年前相比幾乎沒有差別,都是6個毫秒左右,這使其4k小文件隨機訪問能力IOPS指標一直都是200左右。工業(yè)化使人類農業(yè)生產大規(guī)模增長的能力最主要的不是單產,而是將更多土地開發(fā)成耕地。但是,一方面這意味著自然生態(tài)面積的同步減少。另一方面,就算是工業(yè)能力本身也已經在遇到土地開發(fā)的極限,中國近幾十年工業(yè)技術能力迅速飛升,而耕地面積總量卻無法再增加了。很顯然,我們能想象工業(yè)能力的發(fā)展在可見的將來把青藏高原變成與江南水鄉(xiāng)可比的優(yōu)良耕地嗎?拉倒吧!

學術界把清朝人口增加的原因歸結為幾個方面:

美洲馴化的玉米和薯類的引進,

更多土地的開墾,長期的安定環(huán)境等。

但是有一個問題,過去2000年為什么不去開墾更多耕地,偏偏到了清代就可以開墾出那么多新的耕地呢?原因并不是我們以前的老祖宗不知道開墾更多耕地,而是那些新開墾的低質量耕地種小米等傳統(tǒng)的作物不適合,產量太低不劃算。但玉米和薯類對生長條件要求低,所以開墾以后容易生長,當然就會新增大量開墾后種植起來劃算的土地。而糧食生產得更多了,人們有飯吃,當然就有更長的時間安定了。因此,雖然看起來有多個原因,其實原因還是只有一個:美洲大發(fā)現(xiàn)后新引進的農作物品種刺激所致。這樣的歷史解釋才是科學上能夠順利說得通的,否則就得單獨解釋為什么清代的人偏偏就比以前的中國人更喜歡大量地、而且成功地開墾出新的土地。

立體農業(yè)理論上可將畝產量提升一個數(shù)量級,但是,其成本太高,只適合城區(qū)附近地區(qū)生產高價值的經濟作物,以及邊遠海島、大型軍艦及其他大型海上設施之用。日本在幾十年前就開始嘗試了,至今難以大規(guī)模商用。從來沒有任何研究立體農業(yè)的人設想過用靠他們去種植低價值的主糧。

有人提出可以將西北的沙漠變成農田,沒有比這更蠢的想法了。它們發(fā)展些風電或太陽能或許還可能有經濟效益,種糧食怎么可能會有經濟性呢?與其如此還不把東部平原地帶的人遷移到這里,而將這里的地騰出來種糧食。但去問問東部地區(qū)的人有幾個愿意的?說到生育的時候大談人的意愿,談沙漠開發(fā)的時候就把人的意愿忘了嗎?

通過增加土豆等薯類作物種植量不是可以提升總的糧食單產嗎?的確,前面說過,清代之所以人口總量相對中國歷史上有4倍左右的提升,關鍵就在于從美洲引進的薯類和玉米等作物極大提升了糧食總產量。那這些作物品種精確的單產情況到底是多少呢?當我滿懷希望去查詢相關資料時,薯類的單產數(shù)據(jù)卻讓我驚訝不已,并大失所望。

2014年,中國薯類平均單產為248.79公斤/畝,其中馬鈴薯為228.51公斤/畝(國家統(tǒng)計局)。很多渠道得到的資料指出一般薯類的畝產都在幾噸,紅薯最高單產甚至可達超過5噸,國家統(tǒng)計局給出的數(shù)據(jù)怎么會低到比小麥還低很多呢?開始我以為國家統(tǒng)計局數(shù)據(jù)不僅是搞錯了,甚至可能錯了一個小數(shù)點位置,但經過咨詢大量專門種土豆和其他薯類的農業(yè)專家才明白,這個數(shù)據(jù)是指曬干了、含水量很低的薯粉數(shù)據(jù),這是與小麥和稻谷含水量可比條件下計算的結果。薯類能夠在歷史上對世界人口起到巨大作用,其單產比歷史上的小麥單產更高只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它們對生長條件要求更低,可以在更惡劣條件下種植,從而使得可用的耕地面積擴大了。因此,別指望通過薯類的種植能夠大幅度改變中國糧食單產的指標。在這個問題上,國家統(tǒng)計局是有充分信心拍胸脯說他們的糧食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的確是不含水份的。

除了糧食,人不是還吃蔬菜,并且現(xiàn)在還經常鼓勵吃蔬菜嗎?當然,這是在肉吃得太多和有主糧墊底的前提下才這么說的。只要回家問問媽媽或太太一大籃子新鮮蔬菜放鍋里炒完后為啥就只能把盤底蓋滿,就該明白為什么蔬菜產量那么高了。

一畝桃樹可以收獲多到6000公斤桃子。但如果把它們徹底曬干了再稱稱就該明白這些東西為什么都叫“水果”了。

它們都證明了一個偉大的真理:凡是能夠注水的東西,那產量就能出奇地高啊!反過來說,如果產量出奇地高,就該懷疑它是不是注水了。如果以為糧食產量可無限大地高到可以支撐任何人口數(shù)量,那就得需要無限大的注水能力才能實現(xiàn)了。

海洋不是人類更廣闊的可開發(fā)糧食來源地嗎?這個我們就不用展開討論了,中國沿海“絕戶網”大量使用早已經使中國沿海的漁業(yè)資源陷入大規(guī)模滅絕的境地,否則就不會老是聽到韓國等其他國家的海警向中國漁船開槍的新聞了。我們中國人當然得向著咱中國漁民說話了,但中國沿海如果有魚的話他們干嘛冒著挨槍子的風險跑那么遠地方?你以為中國漁民真就是喜歡韓國海岸附近的魚到那種程度?

工業(yè)革命和科學革命能夠使糧食產量增加主要靠的并不是增加單產,而是對生態(tài)環(huán)境更大的侵占和毀滅能力。每增加一個人,這個世界上就必然得減少一畝自然的生態(tài)區(qū)。世界上還有多少這樣的自然生態(tài)區(qū)可供人類侵占和開發(fā)?至少,中國已經絕對地沒有了。

未來中國和世界農業(yè)生產技術的發(fā)展更多將體現(xiàn)在勞動生產效率的提升上,采用大田水肥一體化自動灌溉技術,由于采用精細管理,畝產量有望比傳統(tǒng)種植技術略有提升(10%左右),主要優(yōu)點是體現(xiàn)在節(jié)省人工、水、肥和農藥。

著名農業(yè)專家袁隆平

2016年11月,袁隆平在梅州的華南雙季超級稻創(chuàng)造了晚稻畝產705.68kg(干谷),雙季合計年畝產1537.78公斤的世界記錄。我們對他們不僅是應當表示祝賀和感謝,而是應當表示感恩。正是因為他們的努力才使我們今天不至于餓死。但是,別忘了“實驗田”“示范田”與“大田”的區(qū)別是什么,也別忘了中國到底有多少耕地才是可以種雙季稻的。2014年的數(shù)據(jù)是中稻和一季晚稻播種面積為1833.31萬公頃,占糧食播種面積的16.26%。2014年中國雙季稻平均單產合計已經達到超過900公斤了。切不要以為采用這個超級稻品種所有推廣后的大田全部平均單產都能達到1537.78公斤。

袁隆平能夠開發(fā)出超級雜交水稻,最初的突破來源于在海南發(fā)現(xiàn)的野生水稻。但是,隨著對自然生態(tài)的侵占越來越多,海南已經找不到這種野生的水稻品種了。如果這種野生稻谷早就滅絕了呢?我們不能設想還能不能獲得袁隆平的超級雜交水稻。水稻在1萬年前就開始被中國人馴化了,到20個世紀居然還存在野生的水稻。如果我們對上天如此地恩惠于今日的中國人不感到萬幸,以為它可以任意無止盡地被開發(fā)和掠奪,最終是會遭受天譴的。知道為什么古人會建造天壇等地方去祭拜天神嗎?那是對上天的敬畏。很不幸,雖然工業(yè)革命已經這么多年過去了,但人類的糧食在相當大程度上依然是靠天吃飯的。這就是為什么糧食單產的增長那么不穩(wěn)定的原因所在。

根據(jù)《國家統(tǒng)計局關于2016年糧食產量的公告》:2016年全國糧食總產量61623.9萬噸(12324.8億斤),比2015年減少520.1萬噸(104.0億斤)。

不要以為糧食是可以無止盡增加的,20年前中國就已經開始撞上極限了!

1.《中國的糧食到底夠不夠吃?用干貨來說話!》援引自互聯(lián)網,旨在傳遞更多網絡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中國的糧食到底夠不夠吃?用干貨來說話!》僅供讀者參考,本網站未對該內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載時請保留本站內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guonei/23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