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導(dǎo)讀之二十二

  于曉非,1985-2015年任教于中共中央黨校哲學教研部,現(xiàn)任凈名文化教育公益促進會名譽會長,喜馬拉雅FM2017年度歷史人文類十大節(jié)目“于曉非導(dǎo)讀”主播。

  那些愿修大乘法的大菩薩們是怎樣生起他們的心的呢?他們面對著“所有一切眾生之類”,鳩摩羅什這句話譯得非常好,語氣非常強烈,六道眾生一個都不能漏掉。接著往下看:

  四生

  “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  這一段是對“所有一切眾生之類”的三個強化性注腳,強調(diào)“所有一切”眾生之類。第一個注腳:“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這在印度文化里叫“四生”,從降生方式上來劃分,六道眾生只此四種,絕沒有第五種。“卵生”,比如雞。“胎生”,人是胎生?!皾裆?,印度古代認為的濕生,是昆蟲一類的降生,先由母體生出卵,卵離開母體后需要水分、濕氣和溫度,變?yōu)槌上x?!盎?,中國人不好理解,沒爹沒媽,“噗”就產(chǎn)生了;印度人認為,有些天道和地獄眾生是化生的。其實中國人也好理解,我們特別熟悉的一個形象就是化生——對的,孫悟空。印度人認為從降生方式劃分,六道眾生只此四種,絕沒有第五種。什么意思?釋迦牟尼老師跟須菩提說,須菩提啊,我可說的是“所有一切眾生之類”,既包括卵生的,還包括胎生的,也包括濕生的,又包括化生的,可千萬別遺漏。這是第一個強化性的注腳。

  有色無色

  現(xiàn)在看第二個強化性的注腳:“若有色,若無色”?!吧笔欠鸾痰母哳l詞。狹義上講,六塵之色——“色、聲、香、味、觸、法”的“色”,對應(yīng)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色對應(yīng)眼根,對應(yīng)眼識,所以六塵之色,可以理解為眼睛能看見的顏色,這是對色的狹義理解。佛教還講“五蘊”——“色、受、想、行、識”;五蘊之色,比六塵之色的概念寬泛些。五蘊之色,梵文是“rūpa”,不單單指有沒有顏色的問題,還指存在形態(tài)有沒有“質(zhì)礙”,通俗地講就是,這樣一種物質(zhì)的存在狀態(tài),有沒有相當?shù)拿芏?,當它們碰撞時,會不會產(chǎn)生強烈的相互作用;碰撞時能夠產(chǎn)生強烈相互作用的,就稱為色法。這指的是廣義的色,也就是印度人認為六道眾生從存在形態(tài)上劃分,只此兩種,絕沒有第三種。哪兩種?要么是有色的,要么是無色的,人就是有色的。

  比如說,昨晚大樓停電,我在樓道里跟老王撞個滿懷,你看我倆腦袋撞起了大包。我跟老王撞到一起,腦袋上為什么會撞起包?因為我倆是色法,碰撞時會產(chǎn)生強烈的相互作用。印度人認為,天道有些眾生是無色的,這個無色不只是沒有顏色,而是沒有質(zhì)礙,即相互碰撞時產(chǎn)生不了強烈的相互作用。中國人不好理解這種生命狀態(tài)。其實也好理解,中國民間認為的一種生命形態(tài),大概是無色的,什么?對的,鬼是無色。說昨晚花園散步,跟一鬼撞一滿懷,看給我腦袋撞的這個包——如果腦袋依然撞起包了,那撞的肯定不是鬼,還是人。跟鬼撞一滿懷的結(jié)果是什么?鬼就從身體透過去了,產(chǎn)生不了相互作用,這種生命狀態(tài)就叫“無色”。印度人認為,六道眾生要么有色、要么無色?!叭粲猩魺o色”什么意思呢?釋迦牟尼老師跟須菩提說,須菩提啊,我可說的是“所有一切”眾生之類,既包括有色的也包括無色的,千萬別遺漏。這是第二個強化性的注腳。

  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

  第三個強化性的注腳:“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跋搿保ㄋ字v是有情眾生頭腦里的思維活動。印度人認為,從頭腦的思維活動形態(tài)的不同來劃分的話,六道眾生只此三類,絕沒有第四類。哪三類?要么有想,要么無想,要么非有想非無想。人是有想,我們一生這腦殼里的想就沒斷過。印度人認為,天道眾生里有一重天,叫“無想天”,生到那兒的眾生一生頭腦里無想。有人修習禪定,誤以為是修什么都不想;當然能修到什么都不想,也是相當難的,但是一旦真修成就了,無想了,那感得的結(jié)果是來生生到無想天。印度一些教派專修無想,他們誤以為生無想天就是涅槃,而佛教認為無想天是天道,福盡還要輪回。印度人認為還有第三類眾生,也就是天道的最高一重天,叫“非想非非想天”,生到那里的眾生,頭腦中的思維狀態(tài),既不是想,也不是不想。你說他想,他沒有所謂有想眾生的粗想,所以只能說“非有想”;但是他也不是完全的無想,還有細微的想,所以還得說“非無想”;“非有想非無想”是生到“非想非非想天”眾生的頭腦中的思維活動狀態(tài)。印度人認為,從頭腦中思維狀態(tài)的不同來劃分,六道眾生只此三類,絕沒有第四類。意思是什么?老師跟須菩提說,須菩提啊,我可說的是“所有一切”眾生之類,可千萬別遺漏一些,既包括有想的,還包括無想的,也包括非有想非無想的。

  這是三個對“所有一切眾生之類”的強化性注腳。

  無余涅槃與有余涅槃

  接著往下看,釋迦牟尼說,大菩薩們面對“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要干什么?看下一句:

  “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p>

  “無余涅槃”,可想而知,一定有一個相對的詞是“有余涅槃”。佛教認為從一個特定角度可以把涅槃劃分為“有余”和“無余”兩類。有余涅槃、無余涅槃通大小乘佛法,大小乘都說有余涅槃、無余涅槃,但理解上有所差異。

  通俗地講,有余涅槃就是有所剩余的涅槃。比如說佛陀三十幾歲坐在菩提樹下證道了,那么可以認為他老人家在那一時刻其實已經(jīng)涅槃了,這個涅槃,可以理解為有余涅槃。比如說還剩余著這個身體,這個色身。為什么還要保留著身體?因為要給眾生說法,跟眾生結(jié)緣。80歲時,他老人家認為該說的都說了,該辦的都辦了,因此他老人家入了無余涅槃,就是這一點兒身體都不要了,徹底進入了涅槃。所以無余涅槃是涅槃的最后境界、最高境界。大菩薩們發(fā)了什么心?他們發(fā)了要讓六道一切眾生最后都入無余涅槃的心:“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薄皽缍取?,其實是同義語疊用,滅是熄滅,度是“pārami”,過河,在佛教里同一個意思,表示語氣強烈。也就是大菩薩們發(fā)了一個心,要讓所有一切眾生都入無余涅槃。

  大乘心量

  讀到這兒,應(yīng)該體會到大乘佛法的心量,心量之大啊,是度一切眾生入無余涅槃。里面有沒有親人、朋友、幫助我的人、愛護著我的人?“所有一切眾生之類”,當然包括這些人。但是包不包括那些傷害過我的人、打擊過我的人?當然包括。我是佛教徒,你也是佛教徒,咱倆是同修,“所有一切眾生之類”包不包括這些同修?當然包括。我是佛教徒,那位先生不信佛,那位女士批評佛,還有的人甚至誹謗佛,“所有一切眾生之類”包不包括那些不信佛甚至批評佛、謾罵佛、誹謗佛的?當然包括。所以佛教徒心中沒有異教徒。在佛教徒心中,信仰佛教的是同修,不信佛教甚至信仰其他宗教的,依然是朋友。我們絕不能視沒有宗教信仰的、不信仰佛教的、信仰其他宗教的人為魔鬼,佛教從來沒有這樣的觀念,佛教視一切眾生都是平等的。大乘佛法要度一切眾生入無余涅槃,今生沒有緣,來生接著度,生生世世。這是大乘佛法的心量。

  這句話不僅心量大,而且具有強烈的徹底性。在佛教徒心中,只要還在六道中生死輪轉(zhuǎn),那么一定是充滿了苦難;六道輪回的苦難,靠著輪回自身是不能最終徹底解決的。有人覺得生命的苦是因為錢少,因此解決方案是掙錢。有人掙到了錢,有人沒掙到錢。沒掙到錢的人認為還苦,但是不知道掙到錢的人,沒錢人的苦沒了,有錢人的苦又來了。有人把生命的苦歸結(jié)為地位低,拼命往上爬。有人爬上去了,有人沒爬上去,沒爬上去的認為依然苦,但是不知道真正爬上去的、有了地位的人,沒地位的苦是沒了,有地位的苦又來了。有人說,苦是因為太胖,你以為瘦人不苦?有人說苦是因為個兒太矮,你以為姚明不苦?所以我們總在世間找解決生命苦的方法。但佛陀說,能徹底解決生命苦的只有涅槃。所以在佛教徒心中,涅槃是神圣的,是徹底的,是最徹底的擺脫生命之苦的解決方案。大菩薩們發(fā)的什么心?大菩薩們發(fā)的心,是要把所有一切眾生都度向無余涅槃。所以修行大乘佛法的人,他的心中:第一,心量很大;第二,度生徹底。

  本文由凈名精舍根據(jù)喜馬拉雅FM“于曉非導(dǎo)讀”第022講整理

1.《于曉非 于曉非: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援引自互聯(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luò)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wǎng)站無關(guān),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于曉非 于曉非: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僅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nèi)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zhuǎn)載時請保留本站內(nèi)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guoji/37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