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興于唐,盛于宋。
在茶的千年歷史過程中,陸陸續(xù)續(xù)涌現(xiàn)出了不少名茶。不過自明清以來,西湖龍井快速脫穎而出,從籍籍無名走向王者的地位,有人稱“茶雖有之,但皆不及龍井,茶雖有之,但以龍井貴”。
那么,西湖龍井是如何成長為王者的呢?
首先,當然得益于杭州適宜茶樹生長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杭州地貌以山地和丘陵為主,地理位置處于茶樹生長的黃金緯度:北緯28~32度之間,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壤呈弱酸性,這種與生俱來的優(yōu)勢,注定杭州會產(chǎn)名茶。
早在唐代,《太平廣宇記·江南東道》中就說杭州多美石、泉水和名茶。
茶圣陸羽在《茶經(jīng)》中就記載了天竺、靈隱寺一帶所產(chǎn)的名茶,即天竺茶、靈隱茶。
到了宋代,杭州名茶有寶云茶、香林茶、白云茶。
北宋時期,辯才法師在龍泓山獅子峰栽種出了被后人成為“龍井”的茶葉,被譽為“龍井茶祖”。從此西湖龍井開始了它的崛起之路,為諸多文人稱道。
比如明代田藝蘅《煮泉小品》中說到,杭州茶葉以龍泓山為最,錢塘、天竺、靈隱者為下品;
清代袁枚在《隨園食單》中也說:“杭州山茶處處皆清,不過以龍井為最爾?!?/p>
甚至有人認為當時的六安茶與龍井相比也只得甘拜下風,清代張沁就說,六安茶,一旗一槍,色瑩碧,與龍井同。但仍不如杭州龍井。
由此可見,明清兩代的文人雅士對龍井茶均贊賞有加。
除了有好的生長環(huán)境,西湖龍井還得益于其獨特的炒制工藝。
古時候,西湖龍井均為手工炒至,分為青鍋和輝鍋。青鍋主要是散發(fā)茶葉的青草氣,使茶葉的色澤和香氣基本成型,攤放后,就是最重要的輝鍋工序。
輝鍋時,對炒茶師父的技術要求很高,要通過抖、搭、拓、捺、甩、抓、推、扣、磨、壓等十大手法交替進行,只有時間、火候、手法都恰到好處,才能炒出品質(zhì)上佳的龍井,所以即便在杭州,也是“山中僅有一二家,炒法甚精”。
西湖龍井炒制難度如此之高,也難怪明代的高濂在對比西湖龍井和六安茶時說,六安茶品質(zhì)雖好,然炒法不精,故不如龍井。
西湖龍井在明清之時產(chǎn)量極少,明代屠隆《茶說》中提到,當時的龍井茶產(chǎn)地不過數(shù)十畝而已,到了清代,翟灝在《湖山遍覽》中說龍井茶每歲所產(chǎn),不過數(shù)斤。
龍井既名聲在外,又產(chǎn)量稀少,自然價格昂貴。許次紓在《茶疏》中不無自豪地說:“吳淞人極貴吾鄉(xiāng)龍井,肯以重價。”
然而,即便“肯以重價”,往往也很可能買不到正宗的西湖龍井。
這是因為,隨著西湖龍井聲望日隆,價格居高不下,所以早在明清時就有很多假冒西湖龍井的,高濂就記載“附近假充,猶之可也,北山西溪俱充龍井……以亂真者多爾”,而袁枚也在《隨園食單》中說,“富貴人家不能吃者也”。
當然,西湖龍井如日中天的地位,當然離不開它的代言人——乾隆皇帝的鐘愛和力推。
乾隆六下江南,其中有三次去品嘗了西湖龍井,我們知道,乾隆愛蓋章、愛寫詩,每到一地必須寫幾首詩過過癮,這無疑是當時最有影響力的廣告。
第一次是乾隆十六年,乾隆觀看完西湖龍井的采制過程后,寫了一句廣告語,“龍井新茶龍井泉,一家風味稱烹煎?!?/p>
乾隆二十七年,乾隆再次去龍井,并去老龍井品茶。乾隆三十年,乾隆又去龍井游玩,寫了《再游龍井作》一詩,還有追憶龍井寺的詩,比如“我曾游西湖,尋幽至龍井”等。
而且他游覽完龍井之后,題下了龍井八景,而御茶十八棵更是令西湖龍井確定了牢不可破的王者地位。
新中國成立后,為了能讓更多群眾喝到西湖龍井,我國在西湖龍井的種植技術、炒制技術、茶樹種植方面進行了大力推廣,從此西湖龍井猶如“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成為了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茶飲。
參考資料:《明代以來西湖龍井成為名茶的原因探析》,程雅倩、彭光華,《農(nóng)業(yè)考古》2016年第5期。
1.《[龍井茶怎么在家自己炒]龍井茶怎么炒制》援引自互聯(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wǎng)站無關,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龍井茶怎么在家自己炒]龍井茶怎么炒制》僅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nèi)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zhuǎn)載時請保留本站內(nèi)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guoji/32258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