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內(nèi)炒茶院外香,
院內(nèi)炒茶過路香,
一人泡茶滿屋香。
宜良壩子西側(cè)有山名曰寶洪山,山上有寶洪寺,山腳是寶洪村,村民自古就善于種茶,種的就是歌謠里唱的那香遍四村八寨的寶洪茶。
在云南這方以大葉種茶唱主角的戲臺上,寶洪茶算是個性獨特的異類。關(guān)于它的來歷也有頗多的說法。有的說,是福建來的和尚懷念家鄉(xiāng)水土茶味專門帶來了茶籽種植下的;有的說,是老和尚圓寂后從他的墳頭自己長出來的;還有人說寶洪茶是從龍井茶的故鄉(xiāng)浙江傳過來的;而專門從事研究云南茶葉的專家斷言,寶洪茶不是外來茶種,它就是云南本土茶。
眾說紛紜,讓寶洪茶的前世今生頗多了些神秘色彩。
尋宗探源
六月底,借宜良縣舉行寶洪茶論壇之機我跟隨茶葉專家學(xué)者們一起登上了寶洪山,專門尋找那棵現(xiàn)存最古老的寶洪茶樹,探尋寶洪茶的前世今生。
汽車穿過山腳下的寶洪村,上山后一條土便道越來越狹窄而陡峭,七拐八轉(zhuǎn)彎后,停在一個山坡上。藍(lán)天流云下寶洪古寺殘破的山墻偉岸依然,赭紅色的土坯墻在陽光下尤如高原人赤誠袒露的胸膛。
來不及進(jìn)寺廟,我們迫不及待地就先去看古茶樹。寺前的斜坡上是一片青翠的竹林,六七百歲的老茶樹就半掩在竹叢的后面。茶樹從底部萌發(fā)出多枝分干,最粗的約碗口大小。枝條茂盛,葉型明顯細(xì)小,新抽出的芽尖最高的才2厘米左右高,滿披著細(xì)絨的白毫,葉片邊沿齒紋明顯,有著小葉種茶的顯著特征。茶樹最高處約3米多,底部的幾根茶杯粗的分枝因為村里孩童的頑皮而被壓彎了。
70高齡的宜良茶廠老廠長張文彬先生告訴我們,寶洪茶是小葉種茶,屬高香型茶樹品種、香氣高銳持久。它最為神奇的是鮮葉采下一、二小時后就開始散發(fā)出花香,此香綿綿不斷,炒制后仍然不減。寶洪茶的加工方法借鑒了龍井的炒制方法。寶洪茶每年春茶的采摘期早在西湖龍井之前,因而還曾有人早早地來收購鮮葉,炒制后帶回浙江充做明前龍井。
關(guān)于寶洪茶的來歷有兩種傳說,一是唐朝期間由福建開山和尚引進(jìn)福建小葉種種植而成,二是“引種浙江”之說。這兩種說法孰是孰非呢?
古樹當(dāng)前,云南農(nóng)業(yè)大學(xué)茶葉系創(chuàng)始人張芳賜教授、昆明民族茶文化促進(jìn)會執(zhí)行會長王樹文先生一致否定了這兩種說法。
張芳賜教授說:云南本來就是世界茶樹原產(chǎn)地,三國魏?吳普撰方書《本草》有記:“苦菜,一名荼,一名選,一名游冬,生益州川谷山陵道旁,三月三日采干,”荼即今之茶,益州即今晉城,距宜良僅數(shù)十公里。西漢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滇王嘗羌臣服于漢,漢賜滇王金印,治滇國于益州,益州丘陵山地之茶,亦或是寶洪茶之原種。益州乃典籍所載之中國最早茶葉產(chǎn)地,距今2112年。而我們能查到的浙江產(chǎn)茶最早記載見于東漢末年(公元220年),“道士葛玄植茶園已上華頂”距今1770年,較益州晚300多年;福建有茶記載最早為南安縣蓮花峰石刻“蓮花茶襟”,公元376年,比益州晚450多年。所以當(dāng)?shù)赜胁璺N不用,反要跑到千里外去福建、浙江引種的這個說法是占不住腳的。
王樹文先生撫摸著身邊的茶樹也做了詳細(xì)解釋:浙江茶種為灌木型,至今還未見喬木、小喬木種的報道,福建的栽培茶種除建陽水仙(中葉)外,罕見小喬木,而寶洪茶原種為小喬木,明代的古茶均為3—5米高的小喬木。按小葉茶生物學(xué)與當(dāng)?shù)厣鷳B(tài)評估,此樹樹齡估計在600年上下。滇中是云南大、小葉茶、喬木、灌木株型的過渡區(qū),小喬木小葉茶,為生態(tài)過渡型特征,品種特點就證明了寶洪茶是云南的本土茶種。
聽著專家門的講解,仔細(xì)觀察面前的古樹,主干明顯,樹高3米左右,直徑20多厘米,分枝高近80厘米,應(yīng)該屬典型的小喬木。
據(jù)此分析,坊間傳說的所謂引種一說,應(yīng)當(dāng)指的是從寺外引種到寺內(nèi)寺周,而并非由福建、浙江引入宜良。
寶洪茶古茶樹
古寺問幽
作為昆明歷史名茶之一的寶洪茶,茶因山因寺而得名,山、寺又因茶而傳揚四方。
寶洪山,古時稱播雄山,寶洪寺始建于隋。關(guān)于寶洪寺的來歷和典故,宜良縣文聯(lián)主席鄭祖榮先生曾做過一番深入考證:“據(jù)民國《宜良縣志》采訪員徐自立先生后人徐行素言:自立先生采訪寶洪寺時,親見該寺古碑有“寺創(chuàng)于隋”之語,歸因?qū)π兴叵壬灾?。徐自立為徐行素的伯父。他回憶說:古碑為隋代所立,記憶清楚,確切無疑……高100厘米余,寬60厘米,沙石質(zhì)。因缺乏技術(shù),拓印未成,僅拓得大門外功德碑一方攜回。60年代初又上寶洪寺時,寺院尚未毀棄,而往尋此碑,該有碑之房已分給農(nóng)民,房在而碑失,已不見矣。”鄭祖榮先生此考據(jù)與寶洪茶系唐代開山和尚引種之傳說相符。
鼎盛時的寶洪寺?lián)f有99間佛堂和廂房。一時四方高人云集,雅客紛至,禪音繚繞,百姓信服,是宜良壩子里香火最旺的廟宇。
殘戈斷壁間,"為人民服務(wù)"的標(biāo)語墨跡尤存,一棵5、6米高的茶花樹依然茂盛而倔強地探出墻頭,寄居在廟旁的村民告訴我,這棵茶花樹至今仍年年開出碗口大小白色的花朵。寺廟里原來有不少的茶花絕品,據(jù)說都是植于明代,花色莫不嬌艷,花型玲瓏有致,名聞滇中。王佐才曾有詩《宜良竹枝詞》詠之:“蘿月茶化赤玉盤”。蘿月指的是蘿月庵,是寺院專供招待賓客之所,幽雅而別致。庵前,想必那花色的緋紅,正宛如一輪姣姣“赤玉盤”。
昔日通往大殿的石級掩蓋在雜草從中,半壁山墻高聳,約有30來米高,木柱還嵌在土墻里,石柱腳雕刻著鼓型圖案。據(jù)說這里原來供奉著上百尊鑄造精美的巨型銅佛,其中有“千佛萬佛歸一佛”一尊,佛座蓮花由眾多小佛組成,形制、鑄造為世所稀見??上В@些銅佛都在當(dāng)年大煉鋼鐵被溶化了,溶成的銅有50多噸。
大殿的地面上還殘留著方形的青磚,正中居然有一個鋼筋混凝土澆鑄的園柱角,很是奇怪。原來這是當(dāng)年茶廠的安裝揉茶機的位置。當(dāng)年大殿成了揉茶車間,兩邊的廂房也成了茶廠的倉庫。新鮮寶洪茶的芳香充溢在寺里寺外,代替了原來繚繞的虔誠香火。
還有一樣不能不提的是寶洪寺遺存下來的石雕。
被村民們砌在房前屋后的石雕或者是長方形,或者是圓形的,多為砂石雕成。寺門口一戶村民家大門邊砌著兩塊雕著麒麟、馬鹿圖案的浮雕保存得最完好,動物造型優(yōu)美,雕刻得也比一般我們平常見到的浮雕要精妙,圖案高出底部近15公分,顯得特別的立體。另幾方殘舊的石條上雕著波濤之上橫舟渡河的小童子、把柴擔(dān)放在身畔,斜靠著松樹看書的樵夫、被用來拴了騾馬的獅子繡球……一方近兩米長的墨石石碑鋪在地上,可惜刻痕模糊,辨別不出字跡了。
斯寺已逝,惟石永存。
廢墟中無言的石頭述說著昔日的唐風(fēng)宋韻。
深山瀹茶
海拔1850米的寶洪茶種植基地和茶廠面對著宜良壩子,風(fēng)景優(yōu)美,山上有數(shù)股泉水,專門引來灌溉茶園和制茶。
成立于1964年的宜良縣國營寶洪茶場,如今只留下一排簡單的紅色磚房,在當(dāng)時這可是宜良縣農(nóng)業(yè)局所屬的國營企業(yè),算得上是當(dāng)?shù)夭枞~產(chǎn)業(yè)的龍頭企業(yè)。
寶洪茶的歷史曾經(jīng)很輝煌,早在1980年它就被評為云南省綠茶品質(zhì)第一名,1985年評為全國11個名茶品種之一,具有權(quán)威性的巨著《中國茶經(jīng)》也將寶洪茶列入全國名優(yōu)茶,1999年被昆明市旅游局專家評為昆明市宜良旅游商品。
寶洪茶是如何會具有這樣獨特品質(zhì)的呢?那是因為它生長在海拔較高的紅土高原,宜良的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6.3度,溫差不大,年均雨量約1000毫米,風(fēng)力僅24米/秒,山巒起伏,云霧繚繞,漫射光占優(yōu)勢,茶樹對光的利用率相對增加,提高了茶葉里的有效物質(zhì)的生成。茶葉的萌發(fā)力強,芽葉肥壯,白毫豐滿,因而形成的茶香氣高而持久。
漫步茶園,灌木的茶叢曾因疏于管理而長得并不是很茂密?,F(xiàn)在,新接手茶園一年多的樊先生趁著春茶剛采摘過的空檔正在組織工人們挖地、鋤草、修枝,層層梯田般的茶園地面要挖得里高外低才利于排水,費工費時卻一絲不茍,只為換得來年滿山香茶醉心懷。
寶洪茶對采摘的要求高,素稱有開采早、采期短、采得嫩三大特點。每年春分后清明前開始采摘,清明時采摘結(jié)束。采回的鮮葉攤晾在大竹簸箕內(nèi),放上3--5小時散發(fā)部分水分后,才開始炒制。炒制方法的酷似龍井茶,所以也曾有人叫它宜良龍井。主要工藝分殺青、攤涼回潮、輝鍋三道工序。抖、擄、抓、扣、撳、壓、推、磨是八大炒制手法。其中輝鍋是做形和干燥的關(guān)鍵一環(huán),只有熟練的炒茶師傅才能掌握好火侯將茶葉壓扁、磨光,炒至扁平光滑,茸毛脫落。
三月底在宜良看張文彬先生親自炒過兩鍋新茶,記憶特別深刻。140℃左右的鍋溫下一雙厚實的手掌上下翻飛煞是好看,我好奇地把手伸到鍋邊上摸摸,馬上被燙得縮了回來。炒茶不易,植茶、護(hù)茶更不易,寶洪茶的芳香是一代代宜良人呵護(hù)出來的呵。
看著今年新制的寶洪茶,外形扁平光滑,苗鋒挺秀可人。
我拈了一小撮,在玻璃杯中以中投法沖泡開來,只見湯色碧亮,輕嗅香氣馥郁芬芳,嘗之味鮮而爽口,有龍井茶之甘潤更比龍井茶多了幾分奇香,不愧是綠茶家族葉中的姣姣者。
文里聞音
宜良壩子水土豐美,百姓自古富裕安康,安逸閑適,幾乎家家庭院里都栽種著茶花與緬桂。同時它也是個文采飛揚,才子云聚的寶地。坊間流傳著許多文采斑斕的詩歌與文章。
關(guān)于寶洪茶最為引人遐想一首詩,是清康熙間大理府趙州(即今大理市鳳儀區(qū)及下關(guān))詩人王佐才以傳統(tǒng)《竹枝詞》格律寫就的。
紅薯綠芋紫姜芽,絕勝東陵五色瓜。
別有清供詩料品,云臺松子寶洪茶。
王佐才曾在宜良擔(dān)任教諭之職,參與搜羅纂集,成書于1716年的《新修宜良縣志》是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縣志。他詩里描繪出的是一派富足的畫面,自古文人多好茶,寶洪茶被詩人列在了“清供詩料品”之列。
今日的宜良人也對家鄉(xiāng)水土深情歌詠。鄭祖榮先生的一聯(lián):龍井新芽,御詩乾隆夸谷雨;寶洪香茗,土罐野老啜清明。把寶洪茶的脾性寫得入神入品。張文彬先生的夫人、兒子、兒媳,還專門編排了精彩的寶洪茶藝表演。
入晚,六月的夜空月朗星稀,白天熱鬧喧囂的花街安靜了下來,在群文茶藝館的院落里,一樹樹茶花奇芳競放,童子面、松子鱗、美人抓破臉正靜悄悄地半吐花蕊,月白色的緬桂花偶爾飄出一襲清香,和著杯中的寶洪茶香,讓人釅釅地醉在宜良的夜晚。
王?迎?新 文?\攝影
2007年首次刊發(fā)于《普洱江湖》
2013年收錄于山東畫報出版社出版 王迎新著《吃茶一水間》“云臺松子寶洪茶”
1.《寶洪茶屬于什么茶》援引自互聯(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luò)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wǎng)站無關(guān),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寶洪茶屬于什么茶》僅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nèi)容進(jìn)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zhuǎn)載時請保留本站內(nèi)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guoji/3211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