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俗腹瀉》和《軍事論壇》中,“夏雨林軍”和“祁文軍”一直是漢代軍事體系中的熱門名詞,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漢武大帝時代,甚至整個西漢根本沒有這兩個“軍”
見《漢書·百官公卿表》:
羽林掌送從,次期門,武帝太初元年初置,名曰建章營騎,后更名羽林騎。又取從軍死事之子孫養(yǎng)羽林,官教以五兵,號曰羽林孤兒。羽林有令丞。宣帝令中郎將、騎都尉監(jiān)羽林,秩比二千石。
對比一下同樣“掌……送從”的“期門郎”,見《漢書·百官公卿表》:
期門掌執(zhí)兵送從,武帝建元三年初置,比郎,無員,多至千人,有仆射,秩比千石。平帝元始元年更名虎賁郎,置中郎將,秩比二千石。
兩者差距非常明顯:
(1)“期門”待遇為“比郎”,“羽林”則未提及;
(2)“羽林”有“監(jiān)”,有“令”、“丞”,而“期門”只有“仆射”,直到西漢末年才設(shè)置了“中郎將”。
之所以如此,恰在于兩者的兵員不同,組織性質(zhì)也不同,見衛(wèi)宏《漢官舊儀》中對“期門”的記載:
期門騎者,隴西工射獵人及能用五兵材力三百人,行出會期門下,從射獵,無定員,秩比郎從官,名曰期門郎。
也就是說,期門郎的兵員是挑選隴西郡擅長射獵或者武藝強悍的勇士300人,在約定時間等在宮中某門下,跟隨皇帝射獵的從人,沒有固定編制員額,秩比“郎從官”,“郎從官”,看似是一個概念,實際上是兩個概念,見《后漢書·孝和孝殤帝紀》:
三年春正月甲子,皇帝加元服,賜……郎吏、從官帛。
“郎”是“郎吏”,“從”是“從官”,“期門郎”秩比“郎從官”,也就意味著它不是“郎從官”,這里面的“郎”好解釋,“從官”正是
衛(wèi)青在發(fā)跡之前“給事建章”究竟是個什么官?一文中所提及的“中從騎”,這就意味著“期門”實際上是比照“中從騎”待遇的角色,出現(xiàn)也晚于“中從騎”。
在《漢書·東方朔傳》中曾詳解“期門”得名:
建元三年,微行始出,北至池陽,西至黃山,南獵長楊,東游宜春。微行常用飲酎已。八九月中,與侍中、常侍武騎及待詔隴西、北地良家子能騎射者,期諸殿門,故有“期門”之號自此始。
這是說漢武帝在建元三年開始喜歡“微服出游”,八九月間,讓侍中、常侍武騎和隴西、北地郡的能騎射良家子,在殿門等候,所以,有“期門”之“號”。
不過,根據(jù)應(yīng)劭《風俗通義》引述西漢劉向與漢成帝的問對:
文帝代服衣,襲氈帽,騎駿馬,從侍中、近臣、常侍、期門武騎獵漸臺下,馳射狐兔,果雉刺彘。
也就是說,早在漢文帝時,已經(jīng)有“期門”的說法了,這與《漢書·東方朔傳》中的記載看似矛盾,所以有不少前人學者認為《風俗通義》有誤。
其實,這里最重要的問題,在于“期門”二字,應(yīng)該是一個“制度名詞”而非“軍號”。
對照上下兩條史料,“侍中”為所共有,見《漢書·百官公卿表》:
侍中……皆加官。所加或列侯、將軍、卿大夫、將、都尉、尚書,大臣、太官令至郎中。亡員,多至數(shù)十人。侍中、中常侍得入禁中。
《齊職儀》載:
漢侍中掌乘輿服物,下至褻器虎子之屬?!酰瑵h侍中親省起居,故俗謂“執(zhí)虎子”?!盎⒆印?,褻器也。
也就是說,漢朝的侍中管理皇帝的車馬衣服,以至于尿盆馬桶,且能夠“親省起居”,也就是出入皇帝寢處禁省,直到漢武帝末年以侍中莽何羅行刺為由,讓侍中出居禁省外,之前的漢王朝,“侍中”應(yīng)該都在禁省內(nèi)居住、給事,且必有官爵才可“加官”,屬于典型的貴族侍從。
主要區(qū)別在于“常侍武騎”和“常侍、期門武騎”,考慮到《漢書·東方朔傳》中“期諸殿門”和《漢官舊儀》中“行出會期門下”的說法完全吻合,也就是“‘固定時間間隔’在殿門下等待”。
由此引申,漢文帝時代并無“期門之號”,但有“期門之騎”,也就是與“常侍武騎”相對的“期門武騎”,在伴隨皇帝射獵、冶游的任務(wù)上沒有區(qū)別,在陪伴待遇上卻有區(qū)分,一者為“常侍”,一者為“期門”。
“常侍武騎”,見《史記·李將軍列傳》:
(李廣)從軍擊胡,用善騎射,殺首虜多,為漢中郎。廣從弟李蔡亦為郎,皆為武騎常侍,秩八百石。嘗從行,有所旻陷折關(guān)及格猛獸。
李廣被召為“漢中郎”和“為郎”的從弟李蔡一同為“武騎常侍”,“旻陷折關(guān)”是指攻城拔寨,格猛獸則是隨君狩獵,可見既有侍從任務(wù)也有戰(zhàn)爭任務(wù)。
又見《史記·司馬相如列傳》:
以貲為郎,事孝景帝,為武騎常侍。
《史記索隱》引東漢張揖(《廣雅》作者)注釋“武騎常侍”:
秩六百石,常侍從格猛獸。
結(jié)合文帝時李氏兄弟的角色,則“常侍武騎”本身就是有“秩級”的隨君王射獵、“格猛獸”的正式官職,而其“秩級”非“比秩”,說明應(yīng)屬于正式官職的“吏”,而非“加官”或“宦皇帝者”。
這個官職,在《二年律令·秩律》中缺載,從執(zhí)掌、秩級來看,卻可能與其中一個職務(wù)一致,即“秩六百石”的“上林騎”,上林苑地在渭水之南,秦始皇在其中“作朝宮(前殿即為阿房)”,漢武帝時擴建上林苑,實則是在秦宮苑體系基礎(chǔ)上,建設(shè)大量離宮,而其核心功能仍舊是“獵苑”。
衛(wèi)宏《漢舊儀》載:
上林苑中,天子遇秋冬射獵,取禽獸無數(shù)實其中,離宮觀七十所,皆容千乘萬騎。
此處記載雖為漢武帝擴建上林苑之后事,可“天子秋冬射獵”卻不會自漢武帝開始,之前的秦、漢皇帝多有游獵記錄,則“上林騎”很可能就是“武騎常侍”的前身,也是“貴族侍從”。
在確定了“常侍”的角色后,再看“期門”的兵員來源:
隴西工射獵人及能用五兵材力三百人。(《漢官舊儀》)
待詔隴西、北地良家子能騎射者。(《漢書·東方朔傳》)
共通點即在于“兵員區(qū)域”,但并沒有說明這些“兵員”為漢武帝“新置”,換句話說,“期門”之得名,必然晚于“隴西、北地良家子”的“待詔”入京師,而看《漢書·地理志》:
天水、隴西……漢興,六郡良家子選給羽林、期門,以材力為官,名將多出焉。
“羽林”、“期門”之名絕對上溯不到“漢興”之時,那么,這個“六郡良家子選給”,只能是“羽林”、“期門”的前身——“建章營騎”或稱“中從騎”,“待詔隴西、北地良家子能騎射者”。
至此,“中從騎”和“待詔隴西、北地良家子能騎射者”的任務(wù)區(qū)別也終于揭開了謎底:
(1)“中從騎”有“監(jiān)”、“令”、“丞”,實為部署于“宮”、“園”等處皇帝居所中的“騎士”,有官署,有集中駐扎的駐地,掌管“送從”,擔任皇帝出行的警衛(wèi)和儀仗;
(2)“待詔隴西、北地良家子能騎射者”則有“仆射”,說明規(guī)模小,并非集中駐扎,而是分散小隊于殿門處的其他官署“待詔”,類似于東方朔的“待詔公車(公車署)”、“待詔金馬門(宦者署門)”,最初掌管的也并非“期門郎”擔任的“送從”任務(wù),而是隨從射獵。
綜上所述,“羽林”和“期門”在漢武帝的時代,只是陪同射獵和警衛(wèi)的侍從騎兵,根本不是什么大規(guī)模的軍隊,一直到西漢滅亡,也沒有發(fā)展成為有固定編制的“野戰(zhàn)軍”,甚至沒有“軍”的名號,僅此而已。
1.《漢之殤羽林軍怎么樣?總結(jié)很全面速看!被偽軍迷吹爆的“羽林”和“期門”到底是什么人?》援引自互聯(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luò)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wǎng)站無關(guān),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漢之殤羽林軍怎么樣?總結(jié)很全面速看!被偽軍迷吹爆的“羽林”和“期門”到底是什么人?》僅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nèi)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zhuǎn)載時請保留本站內(nèi)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gl/3152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