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16種意義
出自《大問題》
點擊下圖直接購買
限時穗,只要49元
人生如一場奧運會;來這里的人通常有三個目的:有的是摩拳擦掌拿獎,有的是做生意牟利,但有的只是旁觀者,冷眼旁觀這一切。
-畢達哥拉斯,公元前6世紀
生活就像在公共場合拉小提琴,邊拉邊學這種樂器。
——塞繆爾·巴特勒,英國詩人,1612-1680
生活是一碗櫻桃?!救松贿^是一碗櫻桃,這是一首老歌的名字,意思是一碗櫻桃永遠酸甜苦辣,人生既苦又樂】
-匿名
生活是一碗水果?!具@是對前一句的曲解,為了開玩笑】
-(魯?shù)履帷さ煞茽柕?1921—-),美國喜劇演員,20世紀喜劇演員
生命意義的問題不是那種需要或者可以給出確切答案的問題。的確,它更像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隱喻或對生活的洞察,從中你可以看出你在扮演什么樣的具體角色,你有什么合理的期望。這個問題很重要,因為你對它的看法在很多方面決定了你未來的生活。比如,如果你以生活是“狗咬狗”的態(tài)度去經商或上學,每個人都是為了我,那么你會把每個人都當成自己的威脅和對手;你不會完全坦誠,無論如何也不會從與人交往中獲得快感。人們會逐漸意識到你的競爭敵意,開始不信任你,甚至偶爾會用一些讓你惱火的行為來試探你的意圖。這樣一來,你很快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處于一種狗咬狗的氛圍中,這種氛圍很大程度上是你自己創(chuàng)造的。因此,生命意義的問題不僅是一個發(fā)現(xiàn)的問題,也是一個重要的創(chuàng)造活動。你自己的哲學只是部分地表達和澄清了你現(xiàn)有的世界觀,因為你提出的哲學也會為這種世界觀的形成提供助力。因此,一些對世界持悲觀悲觀態(tài)度的哲學家會刻意用喜悅和樂觀來表達自己的哲學,不是為了欺騙自己,而是為了改變自己,他們中的一些人確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是我們對生活的看法決定了我們在生活中能找到的意義。所以,你對開題1和4的回答,會對你可能的人生態(tài)度給出一個相對清晰的解釋,即使你的回答很搞笑或者很有詩意(是在戲劇和詩歌中,當我們做嚴肅的哲學時,我們的觀點才變得清晰)。如果你認為“生活是一場游戲”,那么你的意思是生活不要太認真(不管你認真與否),生活最終不會增加什么,最好的生活方式是享受生活;而如果你認為“生命是上帝賜予的禮物,應該善加利用”,那么你的意思是生命其實是嚴肅的,它有明確的使命(這一點你必須明白),成功和失敗(在上帝面前)的含義也相對明確。下面我簡單描述一下幾種主要的人生觀,這些人生觀經常出現(xiàn)在歷史和學生的試卷上。當然這個列表不能完整,可以補充一些自己的看法,可能比我列出的要好。
生活是一場游戲
就像我們之前說的,如果人生是一場游戲,就不會被認真對待。游戲是一種自給自足的活動。即使確實增加了一些東西(比如打籃球提高協(xié)調能力,跑步提高耐力等。),游戲的意義在于玩本身(“游戲輸贏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玩。”)。然而,有些人會以一種狂熱的競爭眼光來看待這場比賽(這就是為什么美國職業(yè)足球教練文斯·隆巴迪(Vince Lombardi,1913-1970)會這樣做)。]名言:“勝利不是一切,而是唯一!”)。這樣看待人生,就是把人生當作一場不間斷的生死搏斗。所以,如果你認為人生是一場游戲,那就要問它屬于哪種游戲。有的游戲只是為了好玩,有的游戲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優(yōu)越感(手腕摔跤),有的游戲是為了消磨時間(接龍);有的游戲是交際性的(橋牌),有的是刻意制造緊張(高賭注撲克游戲);有的是為了傷害對手(拳擊),有的是為了幫助別人(比如用游戲支持慈善,看誰能為同一個目標籌集到最多的錢)。許多作家曾經把生活視為一種游戲。例如,30多年前,美國心理學家艾瑞克·伯恩(1910-1970)名列暢銷書榜首。他在20世紀60年代創(chuàng)立了心理治療的溝通分析理論。寫于1964年的《人玩的游戲》是TA理論的奠基之作之一,它在出版后變得非常受歡迎和暢銷,使TA理論聞名于世。也有哲學家認為,語言、經濟學、哲學本身都是游戲。認為人生是一場游戲,是從一個特殊的角度去審視人生,避免把它看得太重,強調一些東西,比如遵守規(guī)則,“人生應該精彩”,享受生活,爭取成功。然而,我們經常以一種危險的方式談論“輸贏”。比如,當我們把世界杯亞軍稱為一群“失敗者”時,我們給自己定的標準是什么?
生活是一個故事
“生活是對藝術的模仿”,相比柏拉圖的“藝術是對生活的模仿”,英國劇作家、散文家奧斯卡·王爾德曾針鋒相對地寫道。顯然,我們的生活不是斷斷續(xù)續(xù)的,也不是朝著唯一的大目標前進,而是遵循一個相當詳細的劇本、故事或傳記,我們在前進的同時(至少在某種程度上)構建這個劇本。故事的梗概和我們扮演的角色,可能首先是我們的家庭和文化,其次是我們所處的環(huán)境。把生活當成故事,就是用一種特殊的時間方式去思考生活,把生活當成一個展開的情節(jié)和人格的不斷發(fā)展(19世紀德國哲學家把生活稱為“教育小說”,即一個年輕人在經歷生活中的各種追求、失望和發(fā)現(xiàn)的過程中的個人發(fā)展)。
當我們在生活中做決定時,我們經常會發(fā)現(xiàn)我們使用的標準和我們評價文學作品或電影時使用的標準是一樣的。有意思嗎?無聊嗎?有沒有懸念?體面嗎?時機如何?過分嗎?這種做法是否符合主人公(即自己)的性格?美國小說家約翰·巴特(1930-)是一位美國作家。他的小說以辛辣的諷刺、尖銳而粗俗的幽默和深刻而復雜的哲學的融合而聞名。他的很多作品描述的是一個沒有絕對價值的世界,人們似乎不可能選擇正確的行動。]在《路的盡頭》中,隱含著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故事的主人公。他寫道:“普羅尼爾斯在《哈姆雷特》中并不認為自己是無名之輩?!惫防滋乜梢詮钠樟_尼爾斯的角度改寫,就像劇作家湯姆·斯托帕德在他的小說《羅森克蘭茨和吉爾登·斯特恩都死了》(湯姆·斯托帕德(1937-))中確實是一個捷克出生的英國劇作家一樣。他的作品,尤其是以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中的人物為藍本的《羅森克蘭茨和吉爾登·斯特恩都死了》,突出了作者高超的語言技巧、細致的動作安排和巧妙的戲劇結構。羅森·格蘭茲和吉登·斯特恩是被篡位的國王命令陪同被認為是瘋子的哈姆雷特去英國的兩名朝臣。Stopa把劇情放大了,兩個小丑主要是對著干。他作品的主題是,人只是不可理解的力量支配的更大系統(tǒng)中的一個小角色?!豆防滋亍肥菑膬蓚€不太重要的人物的角度改寫的。當然,《哈姆雷特》是一部悲劇,但有人以喜劇或鬧劇的方式生活,有人則以冒險故事的方式生活——選擇挑戰(zhàn)性的工作或危險的愛好。為了給自己輝煌的履歷添上幾筆,他們不失時機地做了一些戲劇性的事情。在這種觀點下,賦予生命意義的不是最終的目標,也不是生命的終結,而是故事的質量,一個人的生命,以及扮演角色的質量。如果你選擇了錯誤的角色(不合適或者高于自己的能力),或者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角色,或者扮演了多重矛盾的角色,就會破壞一個人在生活中找到的意義。
生活是一場悲劇
毫無疑問,我們每個人都會死。但這個事實往往被忽略,死亡會被認為是壞事,是通往來世的路,還是最后的災難。如果我們把自己的生活看成是哈姆雷特、麥克白、奧賽羅或浮士德的不那么戲劇化、不那么低劣的版本,就會發(fā)現(xiàn)我們每個人都有一些悲劇的關鍵要素(一些悲劇性的缺陷、判斷失誤、嚴重的矛盾等等。),陪伴我們一生,直到一起死去。在小說《局外人》的結尾,哲學家加繆要求一個人物這樣說:“每個人都是兄弟,等待他們的是同一個結局——死亡?!迸c游戲隱喻相反,悲劇隱喻把生活變成了一個嚴肅而不愉快的過程。雖然偶爾會發(fā)生一些開心的事,但人生終將有不可抗拒的悲劇結局。從這個角度來說,過得好就是演好一個人的悲劇角色——英雄般地承受,有時候一個人發(fā)幾聲牢騷。
生活是喜劇
“人生就是個笑話?!币苍S不是,但與其把人生當成悲劇,這樣的思考或許能讓人振作起來。長期以來,笑聲作為生活的一個元素,甚至作為美好生活的一個獨特元素,都被忽視了。柏拉圖沒有花太多時間在笑上,但在他的蘇格拉底對話中,他確實賦予了幽默深刻的含義。16世紀荷蘭哲學家伊拉斯謨寫了一本關于人類生活的非常深刻的書,叫做《愚人頌》,歌頌人類的愚蠢。尼采虛構的先知查拉圖斯特拉被教導不要太嚴肅,要享受笑聲和無常。
引文:等待死亡
[穆爾索正在監(jiān)獄里等待處決:]
白天,我考慮我的上訴。我估計我能得到的效果,從我的思考中得到最大的收獲。我總是想到最壞的情況,就是我的上訴被駁回?!叭缓?,我就死了?!憋@然不會有其他結果。但是,大家都知道,不值得活下去。其實并不是不知道30歲死或者70歲死與此關系不大,當然,因為無論是哪種情況,其他的男人女人都是這樣生活的,他們也是這樣生活了幾千年。總之,沒有比這更清晰的了。無論如何我都得死,現(xiàn)在或者四十年后。此刻,讓我在推理中尷尬的是,想到自己還要活四十年,心里的那種可怕的跳躍。但是,當我想象40年后我會怎么想的時候(如果真的要走到這一步的話),我就是忍著。如果死了,怎么死,什么時候死都無所謂。所以(難點在于永遠不要忘記這個“所以”所代表的全部推理),如果我的上訴被駁回,我也應該接受。
——阿爾貝·加繆,《局外人》,1942
當然還有各種各樣的幽默。有好有壞;既有不愉快的,也有漫長而凌亂的。一些思想家可能會強調幽默中深刻含義的重要性,但其他人會說笑本身很重要,而不是笑背后的東西。但是笑話要短時間見效,一個人花太多時間講笑話很容易讓人覺得沒意思。但也有一些比較嚴肅的喜劇,不是幽默的獨白,而是關于野心與挫折,欲望與失望的故事。他們沒有用加繆的“荒誕”來處理,而是賦予荒誕一種幽默的含義。
悲劇和喜劇可以結合在“黑色幽默”或反諷中。在《塞拉·馬德雷的寶藏》的結尾,由漢弗萊·鮑嘉擔任男主角,約翰·休斯頓擔任導演和編劇,老人(由約翰·休斯頓的父親沃爾特·休斯頓扮演)失去了一切,但他突然大笑起來,并鼓勵其他人也這樣做。對于這樣一個關于貪婪、失望和死亡的故事,這可能是唯一可能的“幸福結局”。不可否認的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使用更多的幽默,但不是在我們的生活中(電視已經提供了足夠的幽默),而是在我們對生活的態(tài)度以及我們審視自己弱點和缺點的方式上。
會見思想家: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1749-1832)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仍然被認為是最偉大的德國作家。此外,他還是科學家、律師、藝術家、冒險家、物理學家和政治家。他在植物學方面有重大發(fā)現(xiàn),寫了許多關于牛頓物理學的文章。從簡單的情詩到復雜的杰作,歌德的作品其實涵蓋了所有的文學體裁,其中最著名的是他寫了60多年的《浮士德》。他曾經主張“讓詩歌說德語”,后來黑格爾哲學地繼承了他。這兩位偉人都把自己的作品建立在日益增長的生物學自然觀的基礎上,從而與牛頓之后在很大程度上占據(jù)主導地位的機械論自然觀展開競爭。
生活是一項使命
基督徒經常教導說,生活是一種使命,是把別人變成基督徒的使命。然而,不僅僅是基督徒將生活視為“召喚”。例如,德國詩人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將他的人生使命描述為詩歌創(chuàng)作,這樣德國人就可以獲得一種文化身份。哲學家黑格爾(大致與歌德同時代)把法國大革命后用哲學闡明世界的意義作為自己的使命。政治激進分子往往聲稱自己的人生使命是解放被壓迫人民或反抗自己國家的暴政;科學家有時認為他們的使命是增加人類的知識或治療一些可怕的疾病;有孩子的人往往認為自己的使命就是把孩子培養(yǎng)好,盡自己最大的努力讓生活變得更好。如果一個人的使命首先是道德的,那么就會按照他的道德哲學來表達。像邊沁這樣的功利主義者,會把自己的一切行動建立在最大多數(shù)人的最大幸福之上;像康德這樣的倫理理性主義者會說,我們的目標應該是通過履行理性規(guī)定的義務,培養(yǎng)我們的道德人格,使世界變得更美好。
生活是藝術
德國哲學家弗里德里?!つ岵蓪懙?“把你的生活當作一件藝術品來過”。他的一生不是一個故事,而是一件像雕塑一樣的藝術品。人的一生就是打磨一個身體,“塑造性格”,發(fā)展一種叫做“風格”的東西。德國哲學家弗里德里?!ゑT·謝林(Friedrich馮·謝林)把一切生命都看作是上帝的藝術作品(我們其實是上帝的學徒)。藝術家們常常把生活中的使命感簡單地描述為“創(chuàng)造”,但在他們看來,創(chuàng)造活動本身和他們努力的結果一樣重要。總的來說,這種觀點是,我們要活得精彩,即使做不到,至少也要活得有格調,有“格調”。所以,人生應該被評價為一件藝術作品——要么動人,刺激,設計合理,富有戲劇性和豐富多彩,要么庸俗,固執(zhí),難以忘懷。
會見哲學家:弗里德里?!つ岵?1844-1900)
弗里德里?!つ岵墒堑聡軐W家。他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抨擊基督教和基督教道德,并對女性做出了一些尖刻的評論。他宣稱自己是“不道德的人”,反而強調生命的審美價值。然而,他仍然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道德哲學家之一(見第八章)。
會見哲學家:弗里德里?!ゑT·謝林(1775-1854)
弗里德里?!ゑT·謝林是德國哲學家,也是19世紀早期浪漫主義詩歌的熱情支持者和崇拜者。所以他的哲學很少強調創(chuàng)造力的重要性和藝術的中心地位,他所解釋的上帝不僅是創(chuàng)造者,從根本上說也是偉大的藝術家,他還在通過我們創(chuàng)造宇宙。謝林是黑格爾最好的大學同學之一。他們一起發(fā)展他們的哲學,直到他們吵架,分道揚鑣。
生活是一場冒險
把生活看作一門藝術或者一個故事是令人興奮的,但是這樣,生活的價值就變成了文學作品或者雕塑的價值——它們的形式,它們是否符合潮流,它們對旁觀者的吸引力等等。但是生活并不一定要總是考慮整體的形狀或者看起來像什么,但它也可以充滿美麗和興奮。“盡情享受生活”,順其自然,迎接挑戰(zhàn),迎接刺激。這就像把生活當成一場冒險。一個人可以一邊生活一邊冒險,沉迷于各種技能和不確定性。這當然不是生活在每個人心中的形象(中國有句古話詛咒:“祝你生活在一個有趣的時代!”【愿你生活在有趣的時代!這是一個經常出現(xiàn)在美國報紙封面和各種演講中的流行語。乍一看,有趣的時代應該生活得更舒服。但是,我們的時代雖然提供了各種選擇,但是太多的選擇也是對人的一種折磨和壓迫,這一點我們都深有體會,所以才有了這種諷刺的詛咒。不過這句話其實并不是來自中國,但很可能是第一個說這句話的人為了顯示其神秘性,故意把這句話歸于中國。但是,在那些確實這樣對待生活的人眼里,這可能是唯一的生活方式,其他任何方式都是無聊和無趣的。不像把人生看做一門藝術或者一部文學作品,把人生看做一場奇遇并沒有提前規(guī)定一個合適的結局。如果要結束了,那就結束了。
引用:生命的意義
古今中外,智者對人生都做出了同樣的判斷:沒有用……無論何時何地,他們總是從嘴里聽到同樣的語氣——一種對生活充滿懷疑、悲傷和厭倦的語氣……就連蘇格拉底似乎也厭倦了生活——這說明了什么?這給人們指明了方向。曾幾何時,人們會說(哦,人們確實說過,而且滿懷信心,我們的悲觀主義者帶頭了!):“反正這里有真東西!智者的團結證明了真理。”我們今天要再說一遍嗎?我們能做到嗎?“反正這里有病魔。”我們這樣回答。各年齡段最有智慧的人,人們首先應該就近觀察!也許他們都不再堅定了?時間不早了?他們崩潰了嗎?都是頹廢嗎?也許世界上出現(xiàn)了智慧,就像烏鴉聞到腐肉而興奮?……
如果一個人必須像蘇格拉底那樣把理性變成暴君,那一定是因為沒有小的危險,別的什么東西成了暴君。這時候理性應該是救世主,蘇格拉底和他的“病人”都不能隨意變得理性:這是嚴格規(guī)定的,這是他們的孤注一擲。整個希臘思想狂熱地訴諸理性,表現(xiàn)出一個兩難的境地:人處于危險之中,只有一個選擇:毀滅,或者成為具有荒謬理性的人……無論如何,必須理性、清醒、清醒,向本能和無意識屈服就會導致崩潰。
-尼采,《偶像之夜》,1889年
生活是一種疾病
如果說把人生當悲劇有什么莊嚴的意義的話,把人生當病是很悲劇的。比如弗洛伊德就反復說過一個古老的觀點“一切生命的目的都是死亡”。幾年前,美國小說家?guī)鞝柼亍ゑT內古特說我們是“可怕的動物”,地球的免疫系統(tǒng)正試圖擺脫我們。這種“疾病”的比喻在現(xiàn)代生活、西方文明和資本主義中都有使用。但是“疾病”以“健康”為前提。對于認同這個比喻的人來說,第一個問題是:什么是健康的生活?是神仙嗎?是不是和螞蟻一樣社會生產力高?純粹的幸福?毫無敵意的愛?這些都是可取的,但這并不意味著沒有它們的生活就是一種疾病。然而,我們今天的大多數(shù)語言都被這種“健康”的隱喻所感染(另一個表達類似觀點的詞是“自然”;自然是健康的,非自然意味著疾病或畸形。我們談論一種“健康的經濟”,把用來稱呼游戲的詞語叫做“鍛煉”來增進我們的健康。從這個健康比喻來看,生活本身一定像是一種致命的疾病,至少最后是這樣,因為它看起來是無望的。
會議理論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出生于奧地利,通常不被視為哲學家。作為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他改變了我們對自己和內心的看法,甚至拋棄了一些大多數(shù)哲學家談論最多的假設。比如他認為笛卡爾這樣的哲學家所討論的清晰的自我認識,可能往往是一種錯覺,我們的大部分想法和欲望其實都是無意識的產物。當我們以為自己知道的很清楚的時候,那些被禁止的沖動和欲望其實是被壓抑和扭曲的。然而,弗洛伊德仍然被認為是理性思維的偉大捍衛(wèi)者。他曾經寫道,他所有的心理分析技巧都只是為了讓無意識有意識,從而把無意識的內容放在理性認識的范圍和控制之內。
生活是欲望
視生活為欲望常常與西西弗斯·神話視生活為持續(xù)的挫折聯(lián)系在一起。希臘寓言中的這種形象是坦塔羅斯[坦塔羅斯,坦塔羅斯是宙斯的兒子,因放出露天機器和永遠與果樹站在水中而受到懲罰??柿讼牒人臅r候水就掉了,餓了想吃水果的時候樹枝就起來了】(單詞“【撩人】”就是由此而來的)。眾神懲罰他永遠綁在一串葡萄上,他一直想靠近它。這個故事的現(xiàn)代版是《浮士德》,現(xiàn)代一些最偉大的戲劇都是他寫的,包括英國作家克里斯托弗·馬洛1589年寫的《浮士德博士》,還有歌德的《浮士德》。浮士德為自己的欲望而活,當一種欲望得到滿足時,馬上就被另一種取代。人生只是一連串無盡的欲望。一個只想“掙錢養(yǎng)家”的人,最終會發(fā)現(xiàn)自己其實想要更多的東西,于是這就成了新的人生目標,直到滿足為止;但這還不夠。他發(fā)現(xiàn)自己想要的東西更多了,只好無限期的繼續(xù)下去。這并不是說人生失意,因為這些欲望通常是可以得到滿足的,而是說人生是一種無盡的欲望,人最終是無法得到滿足的。是欲望和欲望的滿足賦予了生命意義。沒有欲望,一個人就離開了這個世界。
生活是涅槃
與生活是欲望的觀點相反,生活不是為了欲望或克服欲望。弗洛伊德在他早期的精神分析著作中稱之為“恒常原則”,后來又稱之為“涅槃原則”。在他看來,人生的目標是盡可能達到一種無欲無求的寧靜狀態(tài)。“涅槃”一詞來源于佛教,在梵語中是“安息”的意思。佛教的目標是減少我們對欲望的執(zhí)念,讓我們達到一種沒有什么可以打擾的平靜狀態(tài)。在佛教中,涅槃包含了一種面對死亡時的平靜,弗洛伊德有時把這種原則稱為“死的欲望”。在西方哲學中,寧靜的感覺有時被提升到哲學活動或冥想(持續(xù)學習和思考)的目標。
引文:我們來這里干什么
我們被安置在這個地球上是為了幫助別人,但我說不出別人為什么會在這里。
-約翰·福斯特·霍爾(1867-1945),英國喜劇演員
生活就是利他主義
利他主義是指為了他人的利益而行動,即使這對自己無益。有些人認為他在地球上是為了幫助那些和他們地位不一樣的人。這種人生觀有著非常明確的使命感,對成功、失敗以及如何行動有著非常清晰的看法。對有些人來說,利他的生活一定是單向的。他們幫助別人賦予生活意義,不求回報;對其他人來說,利他的生活是一種普遍的理想,他們希望有一天,每個人都會無私地幫助別人。
引用:什么最重要?
不要把你的孩子,生命或者其他任何東西放在善良之上。
——蘇格拉底《克利通篇》
生活是榮譽
榮譽是一個隨時間變化的概念。對荷馬史詩中的希臘人來說,生活本質上是值得集體期待的,在戰(zhàn)斗中證明自己,不以任何方式丟臉。這并不是說你不能表現(xiàn)不好:當國王把阿喀琉斯最喜歡的一個女奴從他身邊奪走時,阿喀琉斯像個孩子一樣在他的賬戶里生悶氣。但是當他回到戰(zhàn)場為自己最好的朋友報仇的時候,他又獲得了榮譽。對于那些希臘英雄來說,榮譽比生命本身更重要。如果他們需要在光榮地死去和可恥地活著之間做出選擇,他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前者。但榮譽的概念并不僅限于軍事英雄。蘇格拉底也是為榮譽而死,但不是在戰(zhàn)場上,而是在監(jiān)獄里,為了表明他把原則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還重要。
但是,我們對榮譽的概念并不那么明確。當然,美國軍人是光榮而死的,但是在美國人的日常生活中,更一般意義上的榮譽感(可以作為人生的指導原則)當然不如古代雅典那樣突出。然而,我們確實有一種責任感。很多人會說,不管怎樣,人生的意義就是盡自己的責任——無論是對上帝,對國家,對家人,對朋友,還是對雇主。
掌握概念:斯多葛派哲學
斯多葛派哲學是一種繁榮于公元前300年(亞里士多德死后不久)至大約公元4、5世紀(接近羅馬帝國滅亡)的哲學。斯多葛派認為人類的大多數(shù)欲望和情感都是非理性的,主張為了與宇宙和諧相處,我們需要控制自己的激情,過上正直負責的簡單生活。塞內卡(前4-65),生活在尼祿皇帝的宮廷里,是后期斯多葛派最著名的代表。他和蘇格拉底一樣,因為名聲和觀點被判死刑。這個學派還包括一位羅馬皇帝馬庫斯·奧勒留斯(121-180),以及數(shù)百名當時的強力代言人。絕大多數(shù)斯多葛派都沒有塞內卡的命運那么悲慘,但其實他們都強調一個人的榮譽感和正義感對人生無常的重要性。
生活就是學習
人們普遍認為生活是一種學習經歷。當然,這是一個我們?yōu)槭裁匆獙W習這一切的問題,但至少有些學習本身是令人滿意的。也許,這種滿足感本身就是學習和生活的全部意義。只要有什么不好的經歷(比如失戀,因為抽煙被學校開除等等。),我們會“記錄”它們。有些人覺得需要經歷盡可能多的事情;“凡事至少嘗試一次”,才知道是什么。在他們看來,“最大限度地享受生活”就是重新做每一件事。但需要注意的是,這種說法對于不同的人有著截然不同的含義:以生命為使命的人享受生命的方式是盡一切可能去完成自己的使命;把人生看成悲劇的人,會在相當程度上理解這種說法為苦難?,F(xiàn)在流行一種比喻,生活是一種“成長體驗”,活著就是“開發(fā)個人潛能”。大約兩百年前,這種人生觀在德國很流行,我們也可以在亞里士多德等古希臘哲學中找到這種觀點。我們學習是為了什么?長久以來的答案是學習智慧,因此,冥想的生活自古以來就是哲學家的建議。
掌握概念:佛教的四大神圣真理
1.痛苦:生活是痛苦的。
2.重點:苦源于欲。
3.淘汰:欲望可以被淘汰。
4.道理:人可以通過走“正道”來消除欲望。
生活是苦的
“命苦”,這是佛教四諦之首。也許“苦”應該翻譯成“煩惱”或“不滿”,但重點是生活充滿了混亂和痛苦。深受佛教影響的偉大悲觀主義者阿瑟·叔本華也認為,人生是苦的,我們的欲望最終會失去理性,毫無結果。他的回答是,人之所以超脫,是因為意識到不可能獲得最終的滿足。叔本華的解決方案類似于古代的斯多葛派哲學,認為我們的激情大多是非理性的,運用理性的先驗智慧最能保護我們不受它們的干擾。
在這里,我們可以重復西西弗斯的故事,他把石頭滾上山,以換取石頭再滾下來,反映了生命最終無法實現(xiàn)的思想。有時候我們看到生活一遍又一遍的重復,最后什么都沒有增加。現(xiàn)代小說里有一個人物,看到自己的牙刷,意識到以后要一遍又一遍的刷牙,就自殺了。是的,有些事情突然回頭,的確顯得沒有意義。有時候你制定了一個計劃,但你知道它很快又會被打破。你第十七次學會了做一件事,但你知道一周后你還是會忘記它。你爭取高中文憑上大學,爭取拿到學士學位,爭取進入醫(yī)學院,爭取得到一個醫(yī)學博士,爭取實習,爭取學習外科,爭取做手術,爭取過上高中夢寐以求的生活,但是年紀太大,太忙,沒有時間去享受。有些人會用同樣的方式說,人生是荒謬的。但是,值得指出的是,雖然加繆認為西西弗斯的任務是荒謬的,但他的生命是有意義的,因為他用蔑視來反抗自己的命運。我們的生活中有沒有類似的事情?
引用:唯一嚴重的哲學問題
“真正嚴重的哲學問題只有一個,那就是自殺。人生是否值得活下去,是哲學的基本問題。其余的...是第二...必須首先給出一個答案。”
——阿爾貝·加繆,西西弗斯的神話,1942
生活是一種投資
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以商業(yè)為導向的社會,有時我們自然會把生活當成生意(“美國人的主要生意是做生意”,約翰·卡爾文·柯立芝說,他是一位有幸成為總統(tǒng)的商人)。這樣看待人生,就是把我們的一生看做是投入各種事業(yè)——職業(yè)、學校、婚姻、子女——的資本作為回報。因為回報并不都那么明確,所以投資成敗的標準是有爭議的。一個父親可能會因為決定當詩人而認為兒子“浪費了才華”(也就是做了不好的投資);但兒子可能會指責父親“唯利是圖”,其實是在背后打自己的如意算盤。這個比喻很容易和它最突出的表述混淆,就是認為一個人一生所賺的錢和積累的財產是檢驗成功的標準。然而,稍微考慮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這并不總是一個可靠的衡量標準。如果一個好的投資要用一個人最終得到了什么來衡量,那么這里就有一個非常現(xiàn)實的問題:這種生活之外的東西怎么可能是生活的意義?
引用:關于友誼和善良
一個優(yōu)秀的人,有一顆單一的心,所有的靈魂都想要同樣的東西。偉人對待朋友就像對待自己一樣,朋友就是他的另一個自己。因此,友誼似乎是美好生活的一個特征。
——亞里士多德,《尼科·凱爾倫理學》,公元前4世紀
生活是各種各樣的關系
愛情、婚姻、友情我們談得不多,但在很多人眼里,人生最重要的,讓人生有意義的,顯然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不是抽象意義上的作為人類一員或國民的關系,而是一個人與另一個人或其他幾個人之間非常特殊的關系。所以,人們會說,生活中真正重要的是友誼還是愛情。但是為什么我們要用平淡無奇的“關系”這個詞來形容如此重要的事情呢?為什么我們會認為兩個人的結合是兩個分離的存在之間的“關系”,而不是先從結合的角度去思考?事實上,我們語言中大多數(shù)關于“關系”的內容都給我們呈現(xiàn)了一幅如此尷尬的畫面,以至于兩個孤獨的靈魂試圖相互“理解”、“交流”或“打破障礙”。然而,另一幅畫面更令人興奮,那就是,正如黑格爾所主張的,我們所有人都被一種包容一切的精神聯(lián)系在一起了。按照這種觀點,偏離常規(guī)的是我們之間的距離,而不是親密關系。生命的意義在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網絡;理想中,生命的意義是愛。
結束問題
根據(jù)你的喜好,對以下關于生活的觀點進行投票。
1.如果你的一個朋友告訴你,人生的意義只是“盡可能爭取屬于你的東西”。你怎么看待這種觀點?你會試著告訴他這種人生觀是自私的嗎?你會怎么做?
2.美國印第安人有句傳統(tǒng)諺語:“讓世界保持原樣。”相比之下,很多美國人認為自己應該“在世界上留下印記”【意為對社會有所貢獻,這是與前一句截然不同的人生態(tài)度】。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思維方式。它們的優(yōu)缺點是什么?你會如何試圖調和這兩者?他們給了什么樣的“人生意義”?
直接點擊下圖搶購
只要49元
最新版《大問題》
1.《哲理的意思 生活的16種哲學意義,你占幾個?(全本)》援引自互聯(lián)網,旨在傳遞更多網絡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哲理的意思 生活的16種哲學意義,你占幾個?(全本)》僅供讀者參考,本網站未對該內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載時請保留本站內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caijing/1649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