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冬至的傳說
冬至,是中國農歷中一個重要的節(jié)氣 ,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冬至俗稱“冬節(jié)”、“長至節(jié)”、“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jīng)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歷12月21日至23日之間。
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jié)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稘h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比藗冋J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jié)氣循環(huán)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于正旦?!闭f明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
冬至過節(jié)源于漢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肚寮武洝飞踔劣小岸链笕缒辍敝f。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jié)”,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逗鬂h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后省事。”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yè),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jié)日。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xiàn)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jié)慶賀。古人認為,冬至是陰陽轉樞的日子,這一天之后,陰氣漸消,陽氣漸長。冬至,皇帝到天壇祭天,第二天就在太和殿里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賀。
一、吃餃子。
古語有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可見冬至吃餃子已經(jīng)是必不可少的風俗。"醫(yī)圣"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辭官回鄉(xiāng)后,看到鄉(xiāng)親面黃肌瘦,饑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因而命其弟子搭臺筑灶,把羊肉和驅寒藥材放在鍋里熬煮,然后撈出來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后,分給來求藥的人吃。人們吃后,渾身暖和,兩耳發(fā)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便叫"餃子"。
二、九九消寒。
冬至的次日開始數(shù)九,這就是人們所說的"提冬數(shù)九"。數(shù)上9天是一九,再數(shù)9天是二九,以此類推,數(shù)到"九九"就算"九"盡了。"九盡楊花開",那時天就暖了。入九以后,文人墨客,搞所謂消寒活動,擇一"九"日,相約九人飲酒("酒"與"九"諧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三、祭天祭祖。
很多地區(qū)在冬至這一天有祭天祭祖的習俗,現(xiàn)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jié)慶賀。家家戶戶都把家譜、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廳,安放供桌,擺好香爐、供品等。祭祖的同時,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靈,以祈福來年風調雨順,家和萬事興。
冬至為什么吃餃子
12月21日迎冬至節(jié)氣,冬至吃什么?餃子是冬至大部分家庭的主食,冬至為什么要吃餃子?說起冬至吃餃子,河南人十有八九能拋出一段“醫(yī)圣”張仲景治病救人的故事。但是,除了紀念醫(yī)圣,你可能并不知道,在上古時期,冬至曾經(jīng)是一年的開端。冬至吃餃子是有由來和傳說的哦。
小木棍敲出的冬至日
3000多年前的一天,周公在洛陽玩小棍,時間久了,他發(fā)現(xiàn)小木棍的影子每天都不一樣長。于是,他根據(jù)影子的長短,敲定了冬至日和夏至日。所以說,在二十四節(jié)氣里,夏至和冬至是最早被確定出來的。
當然,小棍只是戲稱。周公測日影的工具叫做“土圭”,是一根8尺的標桿。夏至日,中午的日影是1.5尺;冬至日有13.5尺,是一年之中最長的一天。這天之后,日影一天比一天短,天氣也開始回暖了。
那個時期跟自然科學離著十萬八千里,誰也不曉得這是為啥。但是,天氣回暖、草木萌發(fā)總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代表了一輪新生命的開始,值得紀念一下。
于是,在周朝的歷法中,正月是夏歷(我們現(xiàn)在的農歷)的十一月。所以,日影最長的冬至,成為了新一年的開始,意義相當于現(xiàn)在的元旦。
從周到秦,這個習慣一直沒有改變。直到漢武帝再次采用夏歷(農歷)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這也就是說,在上古時期,人們過冬至,其實等于過新年。
漢代冬至和新年分開后,被稱為“小年”,即是為了提醒人們年關將近,余日不多,也表示冬至尚有重要地位。
冬至吃一口餃子就分開了天地
關于餃子的起源,民間最為喜聞樂道的版本是:張仲景為了給人驅寒治病,發(fā)明了“嬌耳湯”。這是個美好的故事,然而事實并不如此。
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新疆吐魯番地區(qū)阿斯塔那村的唐墓、重慶市忠縣的三國古墓、山東滕州春秋墓葬中都發(fā)現(xiàn)了餃子。所以,從出土文物的角度來看,餃子源于我國己有兩千多年歷史了。但是,餃子以前并不叫餃子,而是餛飩。在北方,餃子和餛飩不是一回事,而南方則保留了這種稱呼。
回到開始的話題,冬至為啥吃餃子。國外學者李約瑟在著作《中國古代科學思想史》指出:“渾沌留下的最古老的遺跡,就是今天中國人普遍食用的餛飩,餛飩即混沌二字換上食字旁”。
《山海經(jīng)》里盤古的故事是這樣說的:“天和地混沌一片,像一個雞蛋一樣,盤古就在雞蛋里面”(“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后來,盤古從混沌中出來,才分開了天地,創(chuàng)造了這個新世界。
不管是方的餛飩皮兒,還是圓的餃子皮兒,裹上餡兒,都象征著混沌天地一團包的格局。
冬至的最初的意義,是一年的開始,白晝開始變長,有天地重開、萬物初萌的特殊意味。所以在這一天,咬破餛飩便開辟一道新天地。在中國人的觀念中,它的食用重要性不在于果腹充饑,而是一種莊嚴神圣的添福添壽添吉祥的儀式。
如果將這些過程和講究看作一個完整的儀式,吃餛飩(餃子)顯然是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
餃子背后故事
“餛飩”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三國時期曹魏人編的一本字典里。再后來的文獻中,它的名稱一變再變,其中的原因很羞羞……
宋朝,餛飩被稱為“角子”和“角兒”,《東京夢華錄》里說開封夜市曾經(jīng)有一家賣“水晶角兒”的。當然,餛飩這個稱呼還有。隨便翻翻古人寫的詩,很多人提到過冬至吃餛飩,但是我非常不明白,為啥他們愛吃鴨肉餡兒的。比如:
鴨肉餛飩看土俗,糯丸麻汁阻家鄉(xiāng)。
爭似梢工留口吃,秀州城外鴨餛飩。
鴨餛飩小漉微鹽,雪后壚頭酒價廉。
“角子”這個稱呼一直流傳到明代,《金瓶梅詞話》第八回就說潘金蓮苦等西門慶時“又做了一籠裹餡肉角兒,等西門慶來吃”。此處的“角兒”無疑是指肉蒸餃了。
也正是這些名稱,讓我們恰也發(fā)現(xiàn)了餃子的意義世界。這也大概是餃子在中國飲食文化中一直處于高位的原因之所在吧。
文章及配圖均來自網(wǎng)絡。
征稿
1.《冬至的由來及傳說》援引自互聯(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wǎng)站無關,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冬至的由來及傳說》僅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載時請保留本站內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caijing/15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