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魏國的皇帝,打敗吳國軍隊,他卻被一個人活活嚇?biāo)溃?/p>
三國時期的重要權(quán)臣司馬師,是西晉的奠基人之一。在他掌權(quán)以來,制定法規(guī),整頓綱紀(jì),無一不做的僅僅有條,當(dāng)然他最大的才華還是要數(shù)在軍事上,他善用巧計擊敗了吳國的軍隊。
但關(guān)于他的死,史上也有很多版本,而今天我們要說的是嚇?biāo)赖?。雖然很多人可能不信,但也不是沒有道理的。一起去看看。
司馬師就公元252年被任為“大將軍”,“加侍中、持節(jié)、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
司馬師掌權(quán)不像他父親司馬懿來得那么苦,因為,他沒有一個像曹爽那樣的人和他同時“錄尚書事”。魏少帝曹芳的朝廷,等于是他司馬師一人的朝廷,他可以為所欲為。
嘉平五年五月,吳國孫亮的太傅諸葛恪帶了大軍來攻打“合肥新城”(合肥西北三十里的一個小而堅固的新城,滿寵所造)。司馬師命令鎮(zhèn)東將軍毋丘儉與揚(yáng)州刺史文欽,用深溝高壘、以逸待勞的方法抵抗諸葛恪。諸葛恪因欲戰(zhàn)不得,而羈留在合肥新城的城郊有好幾個月,終于糧盡退兵,在歸途中被埋伏在合榆鎮(zhèn)的文欽殺得慘敗。
司馬師也算得上是一個知兵的人。
次年(嘉平六年)正月,司馬師完成一件父親司馬懿想做而不曾來得及做的一件事:解決夏侯玄。
他給李豐、張緝、蘇鑠、樂敦、劉賢等人加上一個企圖“廢易大臣”的罪名,說他們想把夏侯玄由九卿之一的“太常”升為“大將軍”,代替他自己司馬師“輔政”。就把他們連同夏侯玄全部抓來,都滅了三族。
李豐是當(dāng)時的“中書令”;他的兒子李韜是“齊長公主”的駙馬。張緝是光祿大夫,也是少帝曹芳的國丈,他的女兒是少帝曹芳的張皇后。蘇鑠是“黃門監(jiān)”。樂敦是皇太后郭氏身邊的人,官職是“永寧署令”。劉賢是“冗從仆射”?!叭邚摹笔菍m中的侍衛(wèi)。蘇鑠、樂敦與劉賢三人,均是宦官。
照《三國志》與《晉書》所保存的史料看來,李豐、張緝等人似乎確有“廢易大臣”之意。那末,司馬師給他們以如此的罪名,不能算是冤枉了。問題在于:倘若他們是自作主張,就可以說得上是犯了企圖“廢易大臣”之罪。倘若他們是事先獲得了皇帝的默許或密旨的,那末,按照法律來說,有罪的不是他們,而是司馬師。皇帝想換一個大臣,當(dāng)然就可以換,執(zhí)行皇帝此項命令的,怎么可以說是有罪呢?
《三國志》不曾記載少帝曹芳在這一件流產(chǎn)的政變中是否有份?!稌x書.景帝(司馬師)紀(jì)》卻明明白白、毫不隱諱地說了:“正元元年(嘉平六年)春正月,天子(魏少帝曹芳)與中書令李豐、后父光祿大夫張緝……謀以夏侯玄代‘帝’(被晉朝司馬炎追封為景皇帝的司馬師)輔政?!边@樣看來,李豐等等并非自作主張、企圖“廢易大臣”的罪人,而是不惜一死,以執(zhí)行皇帝密旨的忠臣。
司馬師也確是夠深沉的。他在正月間殺了李豐等人,卻不立刻對少帝曹芳有所舉動。他拖延到九月,才用皇太后郭氏的名義,把少帝曹芳廢了,押往山東臨淄的“齊國”,再度作所謂齊王,在事實上施以軟禁。這時候,曹芳的年齡是虛歲二十三歲。
司馬師心里所想的,是扶立一個小孩子做新皇帝。他嘴里所說的,卻是了不起的一番“公忠體國”的話:必須扶立曹操的兒子,任城王曹據(jù),使得國家有一個“長君”(年長之君)。
同時,他叫皇太后郭氏一再以“長輩不可繼承晚輩”為理由,說任城王是叔祖,不可繼承侄孫曹芳。她出面主張,立魏明帝的一個侄兒、與曹芳輩分相同的高貴鄉(xiāng)公曹髦。曹髦這時候的年齡是十四歲。
曹髦是東海王曹霖的兒子、魏文帝曹丕的孫子、“魏武帝”曹操的曾孫。
曹髦比起曹芳來,的確更有資格做魏朝的皇帝。因為,他是有憑有據(jù)的曹家骨血,而曹芳不過是明帝曹叡的一個養(yǎng)子,來路不明,甚至未必姓曹。曹髦的另一長處,是書念得好。
司馬師扶立了曹髦以后,把嘉平六年十月改為正元元年十月。
三個月以后,在壽春有人“造反”,反對司馬師,申討司馬師。造反的領(lǐng)袖,是鎮(zhèn)東將軍毋丘儉與揚(yáng)州刺史文欽。
毋丘儉是河?xùn)|郡聞喜縣人,魏明帝當(dāng)太子時候的好朋友。明帝即位以后,他先后做了尚書郎、羽林監(jiān)、洛陽典農(nóng)、荊州刺史、揚(yáng)州刺史、幽州刺史加“渡遼將軍、使持節(jié)護(hù)烏丸校尉”。他收降了烏丸(烏桓)的幾個單于,戰(zhàn)勝了高句驪的一個國王,在幫同司馬懿打平公孫淵以后,升為“左將軍、假節(jié)、監(jiān)豫州諸軍事”,轉(zhuǎn)為鎮(zhèn)南將軍,又改為“鎮(zhèn)東將軍,都督揚(yáng)州請軍事”。
司馬師派了太尉司馬孚來,抵抗孫亮的太傅諾葛恪于合肥新城,毋丘儉與揚(yáng)州刺史文欽,在司馬孚的督率之下,奉了司馬師之命以守為攻,十分服從。
司馬師把少帝曹芳廢了,改立另一少帝曹髦,毋丘儉便約了文欽,與安豐護(hù)軍鄭翼、廬江護(hù)軍呂宣、廬江太守張休、淮南太守丁尊、督守合肥護(hù)軍正休,舉起維護(hù)魏朝、申討司馬師的義旗(陳壽在《三國志.毋丘儉傳》里面,卻把他描寫成一個“作亂”的叛逆)。
毋丘儉等人向少帝曹髦上了一張表。這一張表,便是他們的檄文,他們列舉了司馬師十一項大罪,其中包括廢了舊少帝曹芳,對新少帝曹髦不肯上朝等等。他們也提起了合肥新城之役,魏軍苦戰(zhàn)了一百多天而司馬師對他們有功不賞。
也許是為了分化敵人罷:毋丘儉等人不僅在檄文里稱贊了司馬懿,而且也建議曹髦,以司馬昭代替司馬師執(zhí)掌大權(quán)。說司馬昭“忠誠為國,不與師同”。他們這樣做,其實達(dá)不到分化敵人的目的。司馬昭怎么會為了毋丘儉等人這幾句話,而糊里糊涂地對哥哥翻臉呢?
毋丘儉與文欽在才干上不及司馬師。他們把兒子送到東吳,向?qū)O亮討好,卻并未得到東吳的大力支援。他們集合了五六萬人,由壽春向西進(jìn)發(fā),沒有辦法直搗洛陽,或占領(lǐng)許昌,卻走到了項縣(河南項城)就停住了。這分明是靜候挨揍。
司馬師吩咐監(jiān)軍王基帶領(lǐng)前鋒部隊扎在“南頓”,對毋丘儉、文欽監(jiān)視,另派諸葛誕帶領(lǐng)豫州的兵,進(jìn)攻壽春;派胡遵帶領(lǐng)青州、徐州的兵,斜出譙縣與今日的商丘之間,斷絕毋丘儉、文欽從項縣回歸壽春的路。司馬師自己親率主力,屯聚在汝陽。
另外,司馬師又叫鄧艾,帶了一萬多名“泰山諸軍”,到樂嘉縣,做出不堪一擊的樣子,引誘冊丘儉、文欽出擊。
毋丘儉果然就叫文欽來打鄧艾,司馬師就指揮大股騎兵,從后面襲擊文欽,文欽大敗。
毋丘儉在項縣城里聽到消息,慌忙棄城而走。這一走,全軍不可收拾。他毋丘儉本人在走到慎縣以后,躲在河旁的草叢里面,被老百姓射死。這個老百姓,姓張名屬。文欽一口氣逃往了東吳。毋丘儉的小弟弟毋丘秀,也逃去了東吳。
毋丘氏與文氏兩家的人,凡是留在魏國的,都一齊被司馬師屠殺。母族、妻族的人也連帶遭殃。
曾經(jīng)跟隨他們二人一起申討司馬師的將領(lǐng),有些投降得早,沒有被治罪;有些投降得晚,當(dāng)然都倒霉。
文欽有一個兒子文鴦,十分勇敢。他曾經(jīng)帶了十幾個騎兵,沖到司馬師的大營,把司馬師嚇得眼睛都震出了眼睛眶子,痛得要命,終于病死,死在正元二年正月辛亥日,享年四十八歲。
1.《三國權(quán)臣司馬師到底是怎么死的?》援引自互聯(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luò)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diǎn),與本網(wǎng)站無關(guān),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三國權(quán)臣司馬師到底是怎么死的?》僅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nèi)容進(jìn)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zhuǎn)載時請保留本站內(nèi)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caijing/1289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