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蔣介石后傳(1949-1975年)
謝永強是鳳凰周刊主編,現已成為蔣介石研究專家。
該書借蔣介石到臺灣后駐地、賓館、官邸等居所描寫,展示了其最后二十六年的歲月與生活。以建筑回溯歷史,方位感強。
看起來是寫住所故事,但觸及了遺囑風波、孫立人事件,心路歷程,金門經過,蔣經國與宋美齡矛盾等關鍵性問題。
充分感受到晚期的落寞。讓人看到歲月無情,任憑英雄如許,總歸逃不過歷史洪流的淘洗。
兩蔣頗有傳統(tǒng)儒家王侯之風。奈何大勢面前,雨打風吹,居于一島,心內波濤,反攻之夢想,撐了26年。
今日蔣家之淡出,鋒芒退盡,哪有不變的雄主?想想如希特勒之輩,俱歸入煙塵。
最大價值,通俗尋跡,將正史諱莫如深的東西陳列。幕起幕落,歷史評功過。
2、《倫敦的崛起,五個人重塑一座城》
1666年9月2日,倫敦大火,燒盡了舊城的繁華。之后短短60年,竟然浴火重生,成為歐洲最大的城市。
在倫敦的重建過程中,通過文藝與思想的啟蒙,改變了一座偉大城市的命運。這五個人,沒有一個是大權在握的政客,他們是建筑師雷恩,作家伊夫林,科學家胡克,思想家洛克,和地產商巴本。
竟然沒有國王和市長,是不是很神奇?
念及西安城王永康走后的城市期許,念及北京城市府搬通州后想起梁思成,感慨我們這旮旯塑造一座城市的權力,為什么英格蘭倫敦當時不是?
1666年那場大火,留下了空白之地,構建了現代城市的可能性,成為大英帝國數百年故事的起點。
五個人的背后,是戰(zhàn)亂格局下,尋求一個新社會的共同決心。想想1642年到1648年,英國革命與內亂的四分五裂,卻意料之外的為未來展示了曙光,從斷壁殘垣中尋找到未來的方向。
這是理性的力量,科學與有用的知識,成為國家復興的通道。國王查理二世最大的貢獻是不匆忙,不亂拍腦袋,不胡亂決策,甚至選擇特定的地方做建筑實驗,保證了城市是宮廷、城市、國會與民間智者共同的產物??纯次覀兯奶幋蟛鸫蠼ǖ牡踯嚕谶@份謹慎面前汗顏不止。
看到那些參與城市討論的人,做出了最終的理性選擇,突然有些感動。掩卷長思,我們今天的城市,在被誰塑造著,可有思想者、藝術家的身影?可有大權在握者的克制?
3、戰(zhàn)爭的最大遺產:戰(zhàn)爭是不值得的。
《暴力的衰落》,作者詹姆斯.希恩。
這本書探討了歐洲從傷痕累累的戰(zhàn)場,走向和平繁榮社會的過程。
幾個世紀以來,歐洲都是戰(zhàn)爭的代名詞,二戰(zhàn)之后從國家定位,到經濟發(fā)展,到軍費預算,都有了結構性變化,重要的原因包括——狠狠的戰(zhàn)爭之后,進入民主化工業(yè)化的通道。工業(yè)的發(fā)展,從武士文明向工商業(yè)文明過渡了。歐盟形成了新的想象力,讓大家對于和平有了期待。而蘇聯在暴力中的起起伏伏,和平落幕,給了歐洲人很大震動。
最重要的是,二戰(zhàn)讓歐洲人吃夠了苦頭,一戰(zhàn)二戰(zhàn)的最大遺產,是讓人們痛恨戰(zhàn)爭。 書中引入了《來生》這本書描繪的二戰(zhàn)后生活,主題是食物,睡覺和取暖的方式,也就是怎么活著。
所以任何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都其來有自,不是憑空落下來的。堅持什么樣的立場面對戰(zhàn)爭,社會爭端分歧,我們就會得到一個什么樣的生活。對于社會的觀察,需要滲入肌理。
德國的馬歇爾基金會的調查,戰(zhàn)爭是不是維護正義的必要手段,認同率怎樣?美國人55%,法國和德國人占12%,這個結論是耐人尋味的。戰(zhàn)爭與沖突的思維就如角斗和奴隸制一樣,在歐洲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遏制,平民國家對于戰(zhàn)爭沒有了興趣,暴力的重要性,逐漸的衰弱,我們看到的法國街頭運動要比軍隊運動,良性很多。
社會團結一致的紐帶,正失去張力。因為物質主義,社會原子化和自私心理,慢慢成為現代生活必不可少的因素。
一戰(zhàn)和二戰(zhàn)最大的遺產是讓大家覺得,戰(zhàn)爭是不值得的。
4、不共生,活不成
《共生》,陳春花,趙海然,中信出版集團
這本書最核心的觀點是,組織績效因素,已經由內部轉向了外部,組織無法界定自己,除非它能夠把自己融入一個系統(tǒng)當中,一個生態(tài)結構當中,否則任何一家企業(yè)都無法獨立生存。
所以最大的組織趨勢,是持續(xù)的不確定性,無法判斷的未來,以及萬物互聯所帶來透徹的影響。
駕馭不確定性的路徑和方法是構建共生型的組織系統(tǒng),調整過往的組織習慣。這讓人重新想起了德魯克的話,組織的重點必須放在機會上,而不是問題上。
共生型的組織體互為主體,資源互通,價值共創(chuàng),利潤共享,通俗的解釋,分工分權分利。
當前企業(yè)管理最大的問題是自以為是,數字化技術打破了產業(yè)的邊界,顧客與生意在哪里,就應該把組織的邊界建在哪里。擁有一切的競爭邏輯,到共生邏輯,尋找生長空間,成為商業(yè)的主題,所以需要減少管理層,形成一條最短的指揮鏈,讓組織內部與外部開展良好互動,關閉系統(tǒng)僵化無法對外的隱患。
共生的組織有四重境界:一是共生的信仰,2是顧客主義,3是技術穿透,4是無我領導。這個道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不容易,說起來重要,做起來常常不要。
本書遺憾,顯然不全是陳春花老師文筆。有些擰巴含水成分。這種合著,你懂的。
5、共享經濟還能好嗎?
《經濟奇點——共享經濟創(chuàng)造性,破壞與未來社會》
這本書的最大貢獻,是對狂熱的新經濟盲目慶祝進行了反思與批判,認為自由主義的幻想,就是由硅谷科技和華爾街炮制出來的故事,最終將窮途末路。
共享經濟充滿欺騙性??罩惺乘?,優(yōu)步,任務兔子……工人斜杠的方式參與到工作當中,機會豐富卻瑣碎,但其實是一種微工作,是在豐厚的利賺里取了一點微薄的薪水。這本書把這種現象命名為共享面包屑經濟,認為可以把它稱為新資本的盤剝方式。
如果三年前見到這種觀點,我們可能會很不屑,但今天不一樣了,在ofo等共享單車、愛彼迎共享房租、滴滴等共享服務飽受挫折的今天,共享馬扎共享充電寶共享櫥柜逐步熄火的情況下,或許會發(fā)現這種前瞻批判是有一些道理的,聽一聽無害。
共享經濟之下的勞動者,看起來機遇更多了,但重新失去了安全保障,被新興的模式剝削,這是另外一種充滿剝削的資本主義,這種剝削論認為找到了平臺與技術,企業(yè)都想要不負責任,低成本的勞動力,可以根據自己需要隨時簽約,隨時離開崗位,要自由送外賣的年輕人就是這樣,他們辛苦,他們無保障,他們低收入。
現代企業(yè)制度下的固定薪水,就業(yè)保障,安全保障,沒有啦,兼顧,兼顧,兼顧的同時,是所有底層勞動者不停地向上攀登,就像那些奔跑著送快餐的小哥一樣。記得看過一篇文章,說中國的青年勞動者奔跑在送盒飯的道路上是一種浪費,或許有一定的道理吧。
真正的共享經濟是從交換中獲利的,而不是依賴大手筆的風險投資,現在走在歧途上,很多共享經濟已經止步不前。
或許兩三年前我們就應該看到這本書,可以多一點點冷靜,在那種躁動當中,多一點點警醒。
作者認為解決方案有兩點。
一是建立新經濟下的新型契約關系,多雇主下的個人安全賬戶是存在的,不再依托與單一企業(yè)組織構建社保醫(yī)療養(yǎng)老的安全網,而是用社會性的網絡,在多雇主的世界構建安全網,需要保護工人,不管它的就業(yè)情況,到底是怎么樣的。
解決方案第二點,是讓新經濟在信息和創(chuàng)新時代發(fā)揮作用,針對技術性失業(yè),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共享職業(yè)培訓,實習與就業(yè)得到技術的提升,對獨立職業(yè)者與承包商的稅收,針對性的減免。
作者認為一個平衡的勞動關系是企業(yè)有利潤,勞動者有充盈的工資,公民具有充足的機遇,我們看到了1和3,可能會忽略掉二。
如果我們選擇了一種錯誤的模式走下去,下一代可能糾正起來更難。
6、制造《刷屏》的234567策略
感謝“萬能的大叔”霍世杰兄贈書,讓我能在第一時間學習到“刷屏”的方法論。
從“啥是佩奇”,到“長春疫苗”,到王永康離陜,到褚時健去世,手機智能時代,我們每天都在經歷大大小小的“刷屏”。無事特分散,有事就刷屏。
萬物為媒時代,人人都想成為廣場上站在凳子上演講的那個人。不管個人,媒體,還是企業(yè),公關,政府,刷屏力成為與互聯網共情共振的重要法門。
萬能的大叔百戰(zhàn)歸來談理論,結合了大量的案例,不僅給出了刷屏的價值觀,也梳理出了可被復制、制造刷屏級傳播事件的方法論。調整一下順序表述,就是234567策略。
刷屏的2個內核:圈層,人性。
刷屏的3個監(jiān)測工具:熱點監(jiān)測,數據監(jiān)測,分享監(jiān)測。
刷屏的4個熱啟動推廣法:種子用戶,連接者,自媒體大號,微信社群。
刷屏的5個底層傳播邏輯:無圖無真相,一夜保鮮期,劇情反轉,情緒管理珍惜,小黑屋規(guī)則。
刷屏的6個套路:技術刷屏,產品刷屏,素材刷屏,情緒刷屏,要事刷屏,熱點刷屏。
用戶參與刷屏的7個動力:優(yōu)越感,認同感,趨利性,好奇心,儀式感,話題點(吐槽點),參與感。
引爆點引發(fā)流行,像病毒一樣分享傳播,上億人共同傳播,人人都是渠道的時代,光靠本能是不夠的,還要洞悉規(guī)律。
萬能的大叔還提示了廣告公關化、穿透信息繭房等概念。提示我們,讓特定群體刷屏只是第一步,有可能形成信息黑洞(你熟悉的人刷屏了但圈層外面完全沒有感知),這也是微博與微信等不同生態(tài)的特點。獨家對話全民級刷屏案例,豐富了以上方法論的延展。
策略不是萬能的,但沒有策略是萬萬不能的。這本書,對互聯網背景下糾結的內容傳播者,企業(yè)營銷者,可以有更多的啟迪。
7、《為什么民主需要不可愛的新聞界》(美國)邁克爾·舒德森
傳播即時代。
《為什么民主需要不可愛的新聞界》(美國)邁克爾·舒德森
最近對這本近10年前買回來的書念茲在茲,翻箱倒柜找出來重讀。
蓋因當下的新聞界實在是太可愛了,溫良恭儉讓,三從四德,可愛極了。
新聞界存在消極作用與積極作用兩種。
消極作用是發(fā)現社會、政府中的種種問題,尤其是quanli運轉中的問題,呈獻給公眾。
積極作用是尋找有效解決問題,凝聚輿論,討論方案。
扒糞運動是個典范。
而微博開啟的個體傳播時代,“消極作用”擋不住;積極作用出不來。
傳媒對民主社會的主要功能,1,信息提供,公正全面;2,調查報道;3,分析評論。4,社會同情;5,公共論壇;6,社會動員。7,傳播代議制度。
在去中心的泛傳播時代,機構媒體的全面功能或許分解了,但不管是自媒體還是新媒體,這些社會功能不應該丟掉。
新聞界以怎樣的事業(yè)心去拓展事實與思辯,就會塑造一個什么樣的社會。
作者說,“以上各種新聞業(yè)之于民主的不同功能有時候會出現相互矛盾或相互消解的情況。尤其是新聞業(yè)的社會動員或鼓吹式功能有可能會削弱新聞業(yè)在信息提供以及進行調查報道上的可信度。”
阿倫特說要“講述真理的模式”——哲學家的離群索居;藝術家和科學家的獨居靜處;歷史學家和法官的不偏不倚;調查員、證人,以及新聞記者的獨立與自立。
如若有志于將進步作為一種信仰,或許還要從這些傳統(tǒng)的指揮中,萃取力量。
新聞界太可愛了。
可愛的讓人覺得不可愛了。
8、三月還讀了梁實秋的散文集,和歐亨利的小說集,頓感好文章,被這些前人寫完了。
今人有何可驕狂?上述幾本,閱讀下來的收獲關鍵詞是:思辨、從容、智慧、深邃……
1.《【畢福劍是怎么被下崗的】老畢肉測薦讀:3月不讀書,心頭膩如豬》援引自互聯網,旨在傳遞更多網絡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侵刪請聯系頁腳下方聯系方式。
2.《【畢福劍是怎么被下崗的】老畢肉測薦讀:3月不讀書,心頭膩如豬》僅供讀者參考,本網站未對該內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載時請保留本站內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yule/3195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