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微博上掛著神奇的熱搜#杜華兒子鄧豬#。
在好奇心的驅(qū)使下,點擊這個詞,發(fā)現(xiàn)他是新賽季變形界的主人公。
胖孩子背著筐,筐里坐著一頭豬。
走了兩步,舒服地坐著的豬突然栽倒在地上。
網(wǎng)友們笑著這個孩子憨厚的愚蠢,說:“只有10歲的孩子,有多大的問題要去《變形計》接受‘改造’?
懷著同樣的疑問,我已經(jīng)去看了更新的幾期,結(jié)果是……。
這次少年需要這種感化嗎?
背豬的孩子叫趙秋,媽媽是樂華娛樂CEO,在節(jié)目中做“話多的人慫”,有一些笨蛋在萌芽。
不聽小伙伴的勸告,必須踩樹干,結(jié)果摔得很慘。
嘮叨太多,惹合伙人生氣,只能自己砍柴燒火。
每天采摘蔬菜,溜進溝里,過了很久才能清醒過來。(莎士比亞)。
他確實關(guān)系不好,因為同事的兩句戲弄而突然生氣,經(jīng)常在誤解對方的情況下無理取鬧。
但是更多的時候,他仍然充滿了10歲孩子的可愛。
例如,寄宿家庭的“爸爸”買豬時,他發(fā)揮自己“嘮叨”的特性,幫助家人砍價。
他說:“至少要幫助他們。即使沒有用,也要努力?!?
和他一起接受變形“改造”的還有另外兩個小伙伴吳新祥和馮寶剛,兩人的關(guān)系倒是很般配。
兩人第一次見面時,吳新新坐在拖水泥的車上。
他和農(nóng)村的弟弟蜷縮在水泥車的角落里,開心地笑著打招呼。
馮博超說。“第一眼看到他的時候,覺得那個年輕人笑得特別暖和。”
這兩個人很快就融入了環(huán)境,晚上睡覺前惦記著豬圈里忙碌的“爸爸”,催促他早點休息。
幫爸爸做事的時候,因為年齡大了一些,所以想加快腳步,把東西留在家里再運送。(莎士比亞)。
mg.com/large/pgc-image/a1498c83e5184f35bd8b7ed97a8efddc?from=article.detail&_iz=31825&index=9" width="640" height="401"/>農(nóng)村的弟弟在體校學習舉重,為了幫他緩解比賽前的緊張,兩人會陪著弟弟鍛煉,模仿他練習舉重。
有一期,節(jié)目組給了吳新穎一封他媽媽寫給他的信件。
他拿著信封愣了一下,還是沒有讀出口。
馮博超接話解圍道:“我念給你聽吧?!?/p>
念了兩句,吳新穎的淚就掉下來了。
在農(nóng)村的生活里,他們就是幾個有趣溫暖,有活力又喜歡折騰的孩子,沒有所謂的囂張跋扈和不懂事。
但在他們自己家里卻儼然是另外一副景象。
父母有效期過后,愛不被需要
說起這三個孩子到《變形計》接受“改造”的原因,吳新穎和馮博超倒有些相似。
馮博超的爸爸說:“希望他去了,一些想法或者是行為,有所改變?!?/p>
吳新穎父母的說法更直接,他們說:“要在另外一個環(huán)境下,變形成一個完美的好孩子。”
至于趙楚萇,他委屈地表示:“我媽讓我來減肥?!?/p>
歸根結(jié)底,是因為父母感覺自己和孩子交流發(fā)生了極大的障礙。
為此,他們不惜讓渡一部分自己教育孩子的權(quán)利,寄希望于一個節(jié)目,孩子能參加完節(jié)目后開始自我悔過。
那這些孩子在家里的表現(xiàn)究竟如何呢?
趙楚萇沉迷于iPad,常跟家人起沖突,跟奶奶對話時,會直問:“你究竟聽不聽得懂人話?”
吳新穎抗拒跟媽媽的接觸,他說媽媽在演戲,掛在嘴邊的口頭禪是:“你能別管我嗎?”
馮博超常跟父親吵架,他說寧愿深夜在街頭游蕩,也不想回家面對父親,而音樂是他的最愛。
無論在哪一組家庭中,父母長輩看起來都是出于弱勢的一方。
他們想盡辦法,憤懣流淚,甚至卑微請求。
他們希望靠近孩子,幫助孩子,要他們走上正途。
但孩子卻一句都聽不進去。
孩子們陽奉陰為,偷偷逃竄,甚至摔門而出,留下無能為力的父母黯然失色。
于是家長把節(jié)目作為讓孩子得到救贖的方式,把孩子送去“改造”,但孩子真的有問題嗎?
人們常說,只有孩子小時候,才會認定父母是萬能的,對父母的愛萬分期待。
等他們長大了,“過期”后的父母再努力,也很難走進孩子了,而吳新穎就是這樣的情況。
吳新穎說,他不想讓父母靠近自己,是因為自己不需要了。
他回憶自己小時候,爸媽常出門通宵打麻將。
因為小時候沒有家里鑰匙,常常晚上十一二點都在樓下等爸媽回家。
說起這些時,他似乎已經(jīng)不氣憤了,甚至還帶些笑意的講:“等,一直等,等他們回來?!?/p>
小時候,自己渴望這份愛的時候,從來沒人給過。
長大后,家人卻非要塞給他。
“我大了,我不需要了?!?/p>
而節(jié)目里,馮博超爸爸的交流方式,也是問題滿滿。
他要求孩子去刷碗,孩子雖然內(nèi)心不愿意,卻也老老實實刷了。
這時爸爸坐在客廳中數(shù)落:“放以前,你該干的不干,就挨揍,你知道吧?你不能跟你表哥學學?”
這種連威脅帶打壓的語言交流,有多少孩子能忍受?
果不其然,刷完碗的馮博超又趁爸爸不注意遛出了家。
而趙楚萇,基本就是被姥姥帶大的。
媽媽杜華說,孩子出生十年,公司也成立了十年,這十年她錯過了陪伴孩子成長。
這樣看下來,這些孩子雖然不乖,但確實不壞。
家庭里一場場的沖突,與其說是孩子不懂事一意孤行,不如說是家長必然承擔一種后果。
最初他們選擇對待孩子的方式,導致了孩子如今與他們的相處模式。
他們口中孩子自私、無情、任性的標簽,不也是自己一張張貼上去的?
然而面對越來越大的問題,父母們沒有直面,少有反省。
越想要親近孩子,越把孩子送去遠離自己的地方,這是救贖?還是太濫用父母的權(quán)利來主宰孩子命運的表演?
飲鴆止渴教育鬧劇,演了十三年
知乎上有個問題:有那些作品看似三觀極正,實則三觀極歪的?
點贊第一的回答只有三個字:變形計。
從第一季至今,《變形計》已經(jīng)走過了十三個年頭。
在視頻平臺上的播放量,已經(jīng)將近十億。
節(jié)目開場的主題詞很煽動人心:
如果有一天我的理想被風雨淋濕,
你是否愿意回頭扶我一把?
如果有一天我無力前行,
你是否愿意陪我一個溫暖的午后?
如果我問你什么,
你是否想到媽媽夢中的驚起?
如果那是一個你不熟悉的家,
你會不會把善良當做路牌?
如果這是一個國家的未來,
你是否讓他酣睡不再彷徨?
變形計,一份來自大山深處的力量!
但歸根結(jié)底暗含的邏輯不過是:苦難能夠凈化靈魂,貧窮能夠孕育不屈的精神,大山才是問題少年的救贖。
但正如在《晚間新聞》做了10年記者的蔣良說:“這個家庭陷在絕望里面,他們自己都拯救不了,怎么去拯救一個城市的小孩?”
GQ雜志曾做過一個采訪。
他們找到那些參加過《變形計》的城里孩子,在變形結(jié)束時痛哭流涕的孩子,回訪他們現(xiàn)在的生活如何。
施寧杰在節(jié)目里悔過自新,臨走時向奶奶下跪,在接受采訪時卻直言:“我覺得去《變形計》的少年都不會改變?!?/p>
(施寧杰向農(nóng)村家庭的奶奶下跪)
廖洪毅回城市后的第一個晚上,就去了夜店。
說自己再也不整容的韓安冉,現(xiàn)在快要實現(xiàn)自己成為“芭比”的夢想。
前幾天,20歲的她生了孩子,多了一層媽媽的身份。
《變形計》始終是一場秀。
它指給了觀眾一條錯誤的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改造孩子,而不是真正的給予孩子正確的教育。
說到底,一個節(jié)目無法改變孩子,只有父母才是孩子真正的救贖。
這季《變形計》中,有這樣一個情節(jié)。
馮博超出發(fā)前往拍攝地后,他的父親打開一本相冊。
相冊里面是一家人的合影,其樂融融,不見沖突。
父親感概說:“孩子之前特別聽話,自從初中二年級開始,變得逆反不再聽話,再也沒能拍過合照?!?/p>
他把這一切都歸因于叛逆期,孩子翅膀硬了不聽話,希望把孩子送到鄉(xiāng)下后,能夠拉近彼此的距離。
雖然后面的節(jié)目還未更新,但按節(jié)目套路,馮爸爸一定會實現(xiàn)拍一張全家福的愿望。
只是,愿望實現(xiàn)的他還會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嗎?再次發(fā)生沖突時要再把孩子送去一次“改造”嗎?嘗到控制帶來甜頭后,還能學會放手給孩子尊重嗎?
一場飲鴆止渴的教育鬧劇,十三年了都未曾落幕。
看看居高不下的收視率不禁一聲嘆息,在教育的迷途上還要走多遠?
今天是國際不打小孩日(每年4月30日)由美國反體罰組織“有效管理中心(Ctenter For Effective Discipline)”1998年發(fā)起。放下手中的戒尺,放下心中的執(zhí)念,聽見孩子的心聲,從今日開始。
作者介紹
蜜思李,閱讀量驚人的學霸級網(wǎng)癮“少女”,扛得了機器拿得了話筒寫得了稿子,作文大賽拿過獎,報社電臺采過訪。講最走心的故事,做治愈系好友,愿我們的相遇,讓你更懂孩子,遇見更真實的自己。
1.《【變形記廖洪毅是哪一期】廣播連續(xù)播出了13年收視率10億韓元,但被指責為三觀不正。教育是改造孩子嗎?》援引自互聯(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wǎng)站無關(guān),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變形記廖洪毅是哪一期】廣播連續(xù)播出了13年收視率10億韓元,但被指責為三觀不正。教育是改造孩子嗎?》僅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nèi)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zhuǎn)載時請保留本站內(nèi)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yule/2648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