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占星術是一種學術,別稱星學、七政四馀、果老星宗等。此學術由夏朝開始發(fā)展,漢唐達到頂峰,明清至低谷。主要依托星象的研究,對事物作出結論,是中國歷史上古老的學術。

中國占星術 Chinese Astrology,中國古代的稱呼為“星學”、“七政四馀”或“果老星宗”,在夏、商、周三朝時期即已開始發(fā)展,春秋戰(zhàn)國時盛極一時。到了漢末與唐朝,受到印度及波斯的影響,使中國占星術更加蓬勃,出現(xiàn)許多著述。明清兩朝,因政治因素,使得占星術的發(fā)展遭到阻撓。

中國最古老的星座劃分

提起星星,人們最熟悉的莫過于北斗七星和北極星了,再就是牛郎星和織女星。

按我們祖先的劃分,它們所在的星座分別為:北斗七星——北斗,北極星——鉤陳,牛郎星——河鼓,織女星——織女。

比起西方的星座來,中國古代的星座體系要復雜的多了!比如說,西方星座全天有88個,而中國星座到三國時代就已經(jīng)達到283個,清代觀測過去看不到的南天星空,又增加了23個。中國星座一般只包括肉眼易見的星,很多暗星不予考慮,因此有的星座星數(shù)很少,只包含兩、三顆星,甚至一座一星(如天狼星、大角、北落師門等)。西方88個星座各自獨立,中國星座太多了,有的就不得不分出等級(即:星座下再分星座),如“蒼龍”可以看作是一個大星座,實際它由角、亢、氐、房、心、尾、箕7個星座組成;“紫微”“太微”等更是由許多小星座組成的“星座集團”。

中國星座體系——三垣二十八宿

總的來說,中國星座大的框架是“三垣二十八宿(xiù)”體系。

我們知道,地球繞著太陽轉,一年轉一周,這樣在我們地球上看來,仿佛太陽慢慢在星空背景上移動,一年正好移動一圈,回到原位(當然太陽高懸在天時,我們看不到星星,不過我們可以在太陽落山后或升起前觀測它周圍的星星推測到這一點)。我們看去太陽慢慢走過的這條路線叫“黃道”。而且古人早就發(fā)現(xiàn),月亮以及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走過的路線也都在黃道附近。因為需要測量這些運動天體的位置變化,所以黃道附近的星空就顯得格外重要。于是古人大致沿黃道把這部分星空分成28份,每一份叫一“宿”,合起來這28個星座就叫“二十八宿”。

“三垣”、“二十八宿”以外的廣大空間,是密密麻麻、各式各樣的星座,這些星座名更有趣,古人幾乎把地上的一切也都搬到了天上,河流、道路、橋梁、戰(zhàn)場、城堡、田園、車馬、人物,應有盡有。

首先銀河就是天上的一條“天然”河流。中國古人為銀河“建了”六座橋梁,它們既是天上的“交通要道”,又是國與國之間的“稅收關卡”和“邊防前哨”。銀河的南段有一個大星座叫“天淵”,相當于天上的海洋,銀河南流,就慢慢隱沒于這片海洋中。這也象征著大地浮在海洋之上這一中國古老觀念。

在這片水域之間,有農丈人等種植著大片天田,水域中生長著魚、鱉、龜?shù)人鷦游镔Y源,以供人們采集利用,這也是天帝國家的賦稅來源。天帝還直接派遣官員和家臣種植著皇家園苑,以供皇家食用。天帝也有鞏固皇權的軍隊,軍隊有兵車,有步卒,由各種將領統(tǒng)率,兵車行駛在閣道、輦道之上。星空世界上還分布著南方、北方、西北方三大戰(zhàn)場,似乎讓人依稀可聞“天兵天將”的廝殺聲。這些星座總的分布特點是越近北極等級越高,越近南天越微賤(當然不少亮星也有例外)。

總之,我們的祖先在天上劃分星座時,按人間模式幾乎重新仿造了一個世界,這是中國星座體系與西方星座體系的一個重要的不同之點。天上的星座無一不在天帝的統(tǒng)治之下,這也正是古代中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思想在天界的反映。

1.《中國星象學》援引自互聯(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wǎng)站無關,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中國星象學》僅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載時請保留本站內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tiyu/2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