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只是無法停車的驚鴻一瞥,眼前景色也極震撼。此時我們已在山頂,密密麻麻的建筑沿坡而建,坡度極陡,有路通向山腳,而山腳下,正是一望無際的亞得里亞海以及那座名叫的里雅斯特的城市。
城中隨處可見的古羅馬遺跡這座位于亞得里亞海高地最北端,意大利和斯洛文尼亞邊境處的城市,大多數(shù)建筑都建在陡坡之上。無論從上往下看,或在海邊仰望,都有極佳的視覺效果。
多種建筑風格融合體現(xiàn)了它的復雜歷史。公元前181年始建,公元前177年開始被古羅馬帝國所控制,此后,它的歸屬權(quán)幾經(jīng)變化,也因此成為日爾曼文化、拉丁文化和斯拉夫文化的交匯點。
西羅馬帝國于公元476年崩潰后,的里雅斯特成為東羅馬帝國的軍事前哨之一。788年,的里雅斯特是法蘭克王國的一部分。1382年,它歸屬于哈布斯堡王朝,歷史巔峰也隨之到來。它成為帝國最重要的港口,也是地中海地區(qū)最重要的港口之一,并因此成為帝國的第四大城市,僅次于維也納、布達佩斯和布拉格。
奧匈帝國崩潰后,的里雅斯特被意大利吞并,城市逐漸意大利化,許多斯洛文尼亞族群被迫遷移。
它甚至引出了一個專有的歷史名詞——的里雅斯特問題,也就是二戰(zhàn)后的里雅斯特地區(qū)主權(quán)歸屬的問題。1943年,德軍占領(lǐng)該地區(qū),1945年南斯拉夫游擊隊解放該地,建立斯洛文尼亞政府。1947年后建立的里雅斯特自由區(qū),分為南北兩區(qū)。北區(qū)由美英軍隊共管,南區(qū)由南斯拉夫管轄。1954年10月5日,美國、英國、意大利和南斯拉夫又就該地區(qū)主權(quán)歸屬問題在倫敦達成諒解備忘錄,決定將南區(qū)和北區(qū)的一部分劃歸南斯拉夫,北區(qū)的另一部分,包括現(xiàn)在的市區(qū),劃歸意大利。1975年正式劃定意南兩國的領(lǐng)土和領(lǐng)水界線。
最讓的里雅斯特人難堪的當屬墨索里尼當政時期,全面的意大利化讓這座語言和文化一向多元的移民城市陷入掙扎。但強權(quán)終究是暫時的,直至今天,它仍然不像一座典型的意大利城市。多民族融合的人群中,的里雅斯特語和意大利語同為主流,斯洛文尼亞語也仍有許多人使用。此外,城中還有操塞爾維亞語、克羅地亞語、德語和匈牙利語的族群。
最能見證的里雅斯特輝煌的,當然是海邊的統(tǒng)一廣場,廣場上,奧匈帝國時期留下的新藝術(shù)風格和新古典主義風格建筑都帶著濃濃的中歐風。廣場正中央的市政廳有著新藝術(shù)風格的雕塑和廊柱,綠色塔樓讓人如置身奧地利。不過艷陽之下,海風毫無遮擋地穿過廣場,提醒我并非身在內(nèi)陸國家奧地利,而是在亞得里亞海濱。
新藝術(shù)風格的市政廳廣場對面就是濱海大道,路旁有一條長長的堤壩直伸入海,成為最好的觀海臺。走近才發(fā)現(xiàn),長堤兩側(cè)都有繩栓,當年曾作碼頭之用。人們席地而坐,或聊天或讀書,無盡的湛藍海水浪奔浪流。站在長堤上回望,統(tǒng)一廣場華麗而古樸,很少有人知道,這是歐洲最大的濱海廣場。
1904年,愛爾蘭作家詹姆斯·喬伊斯初至這座城市,還沒找到落腳地,就在這座廣場上與上岸的水手們干了一架。但這并沒有讓喬伊斯厭惡這座城市,相反,他在這里前前后后居住十余年,《都柏林人》和《青年藝術(shù)家的肖像》等名作都于這里完成。
從長堤望向統(tǒng)一廣場喬伊斯的到來,與其說是追隨的里雅斯特乃至奧匈帝國的文化傳統(tǒng),倒不如說是貪戀的里雅斯特的多元化,以及個體身份認同的困惑與掙扎。他的意識流風格,多少在的里雅斯特的復雜時空里汲取了養(yǎng)分。
在的里雅斯特的運河橋頭,有喬伊斯的全身銅像,運河一側(cè)的棧道也被當?shù)厝似鹈麨椤皢桃了沟馈?。旁邊的舊時公寓建筑是他在這里的第一處住宅。熱衷吃喝玩樂,總是拖欠房租的喬伊斯,在的里雅斯特曾經(jīng)搬家多次,如今早已無法一一追訪。
在那個信息并不算通暢的年代,的里雅斯特作為繁華港口,意味著更多元化的生活與更豐富的信息,加上神秘的亞得里亞海,自然會成為作家與藝術(shù)家造訪之地。
在喬伊斯之前,科幻小說巨匠儒勒·凡爾納也曾居住于此。游戲人間的喬伊斯還曾發(fā)掘一位猶太商人從事寫作,后者不負所望,成為世界知名的現(xiàn)代派作家,他的筆名是斯韋沃。有趣的是,這并不是一個老一輩作家發(fā)掘新人的故事,因為他們相識那年,喬伊斯25歲,斯韋沃已經(jīng)45歲,猶未晚矣地走上了寫作之路。
被譽為“為旅行文學而生”的英國威爾士作家簡·莫里斯是的里雅斯特的大招牌,她曾寫過《的里雅斯特:無名之地的意義》,認為自己來到這座城市,是因為感知到了冥冥之中的召喚。
這是簡·莫里斯的巔峰之作,也是封筆之作。在她看來,的里雅斯特命運多舛,永遠要承受無法預(yù)知的殘缺。她的細膩筆墨之下,是對這片土地的細致觀察。
歐洲作家永遠離不開咖啡館。的里雅斯特是illy咖啡公司的創(chuàng)辦地,也是如今歐洲最大的罐裝咖啡基地。不過,當?shù)厝孙@然更愛那些文豪們曾經(jīng)流連的咖啡館。這些咖啡館繼承著奧匈帝國時代的傳統(tǒng),就像維也納、布拉格和布達佩斯那樣,承載著卡夫卡等作家的人生。
如果說廣場和咖啡館的印記屬于奧匈帝國時代,那么沿著山坡拾階而上,就可見到其他時代的痕跡。沿坡而建的房屋有著不同時代的風格,半山的圣朱斯托大教堂,則被視為意大利文化在此扎根的標志。
始建于1400年的圣朱斯托大教堂,將早期的兩座基督教堂結(jié)合在一起,融合了拉文納和拜占庭風格,它帶著舊時的樸拙氣息,見證城市的悠久歷史。
圣朱斯托大教堂教堂鐘聲響起時,我想起行前翻閱資料時所見的一段話:“的里雅斯特是個美麗的地方,這里的子民多哲思,這里的落日閃耀著金色的余暉,這里教堂的鐘聲也莊嚴肅穆?!?/p>
這座永遠在尋找身份認同感的城市,或許真的與意識流有緣,不僅僅是喬伊斯,還包括寫下上面這段話的另一位意識流巨匠——《追憶逝水年華》的作者普魯斯特。
1.《意大利城市 的里雅斯特,最不像意大利的意大利城市》援引自互聯(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luò)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wǎng)站無關(guān),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意大利城市 的里雅斯特,最不像意大利的意大利城市》僅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nèi)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zhuǎn)載時請保留本站內(nèi)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shehui/526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