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把有獨立源頭,并能最終入海的河流,稱為“瀆”。
古代四瀆:江、河、淮、濟
按照古人的說法,中國古代有四瀆。分別是:“江、河、淮、濟”。
江,就是長江,為南瀆;河,就是黃河,為西瀆;淮,就是淮河,為東瀆;濟,就是濟水,為北瀆。
北瀆濟水,之所以有些奇怪,并不是因為,其它的三瀆如今依然還在,它卻已經(jīng)消失;而是由于它,實際上并不是一條河流,應(yīng)該是兩條河流。
濟水,在《尚書·夏書·禹貢》中的記載為:
“導(dǎo)沇水東流為濟。入于河,溢為滎。東出于陶邱北,又東至于菏。又東北會于汶。又北東入于海?!?p>翻譯這段文字的意思,就是:沇水繼續(xù)下流,就為濟水。在北邊進入黃河,然后從黃河南邊溢出變?yōu)闇顫伞S謴臏顫蓶|邊的陶邱以北,出滎澤,向東而至于菏澤。又從菏澤東北出去,與汶水相會。再由北向東,入于渤海。
對于這樣的敘述,大家,暈不暈?zāi)兀?/p>
老曹,是有些暈了——,搞不懂啊。
所以,老曹就繼續(xù)翻閱資料。
于是,看到《現(xiàn)代漢語詞典》(修訂本)595頁,是這樣介紹的:
“濟水,古水名,發(fā)源于河南,流經(jīng)山東入渤海。今黃河下游河道,即原來濟水的河道。河南濟源,山東濟南、濟陽、濟寧,都從濟水得名”。
這樣介紹,簡單倒是簡單,卻又掛一漏萬。
濟水是如何從黃河北邊,跑到黃河南邊的?它又是如何從幾個古代大澤中,穿行而過的?
這些問題,這部《現(xiàn)代漢語詞典》都直接無視,繞過去了,根本就沒有提及。
綜合如今網(wǎng)上的一些說法:
“濟水,發(fā)源于河南省濟源市王屋山上的太乙池。其源頭之水,在黃河北部以地下河的形式,向東潛流七十余里,到濟瀆和龍?zhí)兜孛嬗砍?,形成?濟瀆)、龍(龍?zhí)?兩條河流,向東不出濟源市境,就交匯成一條河流。這條河流,就叫沇水。至河南省溫縣之西北部,始名濟水。然后,這條濟水又第二次潛流地下,穿越黃河,在黃河之南的鄭州滎陽市,再次神奇地浮出地面。在流經(jīng)新鄉(xiāng)市原陽縣時,這條河流第三次伏行,至山東定陶縣,與北方的濟水會合,形成巨野澤,百折入海?!?/p>
人們評論:“濟水三隱三現(xiàn),神秘莫測”。
老曹也認為,這也確實是夠“神秘莫測”的。
然而,濟水在黃河以北,“以地下河的形式,向東潛流七十余里,到濟瀆和龍?zhí)兜孛嬗砍?,形成?濟瀆)、龍(龍?zhí)?兩條河流”,這樣的說法尚且可信。
因為,畢竟黃河以北的地勢較高,有存在地下暗河的條件。
但是,在黃河以南,《尚書·夏書·禹貢》中的記載為:“溢為滎,東出于陶邱北”,翻譯成現(xiàn)代語言,就應(yīng)該是:“黃河在南邊滎陽溢漫成澤,在陶邱以北的地方,又形成河流”,怎么可以理解成“穿越黃河,再次神奇地浮出地面”,又“三次伏行,至山東定陶縣,與北濟會合”呢?
要知道,滎陽,在古代是“滎澤”。
作為一個沼澤與湖泊,它直接就可以孕育出河流。怎么可能還有河流,在它的下面“伏行”呢?
所以,濟水,實際上應(yīng)該是兩條河流:一條在黃河之北,是注水入河的一條黃河支流;一條從黃河之南的湖澤發(fā)源,與黃河并行向北流入渤海;是由黃河溢漫出來的沼澤,孕育而成的一個支流。
其實,對于濟水感到奇怪的,不但有現(xiàn)代人,也有古代人。
唐太宗李世民,就曾經(jīng)問他的大臣許敬宗:“天下洪流巨谷不載祀典,濟水甚細而尊四瀆,何也?”
濟水作為四瀆之一,在古代宗教社會中的地位,非常地煊赫與尊崇。
今天濟源市城北的濟瀆廟,就坐落于濟水之源濟瀆泉水涌出的地面上,是為祭祀濟瀆神“清源王”而建筑的。
濟瀆廟占地120余畝,建設(shè)規(guī)模宏大。
它不僅是河南省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的建筑群之一,也是現(xiàn)今“四瀆”之中,惟一保存較好的祭祀廟宇。
那么,對于李世民的提問,許敬宗是怎么回答的呢?
許敬宗回答說:“瀆之為言獨也,不因余水獨能赴海也,濟潛流屢絕,狀雖微細,獨而尊也”。
這也算是一個回答。
然而,這個回答能令人信服嗎?
濟水,真的是“潛流屢絕,狀雖微細,獨而尊也”嗎?
那么,古人是如何知道其“潛流屢絕,狀雖微細,獨而尊也”的呢?
在黃河之北與黃河之東,相距遙遠而與黃河并行的,明明就是兩條八竿子打不著的河流啊。
古人為什么要以“潛流屢絕”的方式,將這兩條相距遙遠、八竿子打不著的河流,硬生生地拉扯到一起,而讓它們變化成一條“三隱三現(xiàn),神秘莫測”的河流呢?
這恐怕還得從這個“濟水”的“濟”字,來尋找線索。
為什么這條“三隱三現(xiàn),神秘莫測”的河流,要取名為“濟水”呢?
“濟”,本義為動詞,是眾人在同一船上喊著號子,以統(tǒng)一的節(jié)奏發(fā)勁,整齊劃槳,強渡激流的意思。
這就是說,這條“三隱三現(xiàn),神秘莫測”的河流,之所以要被取名為“濟水”,就是因為,在這條河流上,發(fā)生過眾人在同一船上喊著號子,以統(tǒng)一的節(jié)奏發(fā)勁,整齊劃槳,強渡激流的事件。
那么,這是一個什么樣的事件,值得這條“三隱三現(xiàn),神秘莫測”的河流,要以這個事件來命名呢?它是發(fā)生在什么時候呢?
《三皇本紀》記載:“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強霸而不王。以水承木,乃與祝融戰(zhàn)。不勝而怒,乃頭觸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維缺。女媧乃煉五色石以補天,斷鰲足以立四極,聚蘆灰以止滔水,以濟冀州?!?/p>
在這個記載里,女媧氏就曾經(jīng)“以濟冀州”。
而對于女媧氏的這次“以濟冀州”,《淮南子》的記載稍有不同。
《淮南子》記載:女媧氏“乃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
在《淮南子》的記載中,女媧氏是“殺黑龍以濟冀州”。
這就是說,女媧氏強渡激流前往河北的目的,就是要去河北“殺黑龍”。
而《三皇本紀》記載:伏羲氏“有龍瑞,以龍紀官,號曰龍師”。
女媧氏所殺的“黑龍”,應(yīng)該是伏羲氏部族中的一個叫做“黑龍”的部落。
那么,在共工氏“乃與祝融戰(zhàn)”的情況下,女媧氏去河北“殺黑龍”,她是在幫誰呢?
共工氏部族,是中原地區(qū)的原住民,他們的圖騰是龜,不是龍。
所以,女媧氏部族去河北“殺黑龍”,是在幫助河北的原住民共工氏部族,打擊外來的入侵者伏羲氏部族。
而共工氏部族“乃與祝融戰(zhàn)”的這個祝融氏,就是伏羲氏部族。一個部族兩個稱號而已。
那么,女媧氏部族,是從什么地方強渡激流進入河北,去幫助共工氏部族打擊伏羲氏部族的呢?
女媧氏部族當(dāng)時離河北最近的生活區(qū)域,應(yīng)該是在今天潼關(guān)地區(qū)的黃河兩岸。
所以,她們就是從河源市沇水河的下游河段,溫縣之西北部,強渡激流,進入河北的。
而他們當(dāng)時強渡激流的那一段沇水,后來就因此而被改名為濟水。
那么,為什么在山東那邊,從南向北流入渤海的那一條河流,也被取名叫濟水呢?
這就應(yīng)該是共工氏部族,在女媧氏部族的幫助下,打敗了河北的黑龍氏部落之后,就又迅速地強渡這條河流,進入山東,與山東地區(qū)的伏羲氏部族進行決戰(zhàn)。
為什么共工氏部族會進入山東,與山東地區(qū)的伏羲氏部族進行決戰(zhàn)呢?
因為,這時候的伏羲氏部族的主力,正在山東,與山東地區(qū)的原住民作戰(zhàn)。
共工氏部族,是乘著伏羲氏部族后方空虛,然后,洪水爆發(fā),不利于伏羲氏部族主力的迅速回撤,所以才舉行起義的。
而他們的起義,又得到了女媧氏部族的支持。
所以,他們就乘勝前進,渡河去幫助山東地區(qū)的原住民,與伏羲氏部族的主力部隊進行決戰(zhàn)。
這樣,將山東與河北分開的那一條河流,后來就也被稱為“濟水”。
由于相距遙遠的兩條河流,因為同一個歷史事件,而被命名為同一個名稱,所以,后來的人們,就干脆把它們當(dāng)成是同一條河流。
這樣,才有了“這條河流”的“三隱三現(xiàn),神秘莫測”。
“濟寧”,這個地名也很有意思。
“濟”,是眾人在同一船上喊著號子,以統(tǒng)一的節(jié)奏發(fā)勁,整齊劃槳,強渡激流的意思;
而“寧”,是“貯”的本字,本義是將玉貝等貴重珍寶,儲藏在精致的寶匣抽屜里。
那么,“濟寧”,就是眾人強度激流之后,貴重珍寶就得到了很好保存的意思。
這不就是說,共工氏強渡激流之后,就是在這里幫助東夷氏部族打敗了伏羲氏部族的主力,從而使東夷氏部族,捍衛(wèi)了自己的領(lǐng)土,保衛(wèi)了自己的家園嗎?1.《濟水 回望中華(19)奇怪的古代四瀆之一——濟水》援引自互聯(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luò)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wǎng)站無關(guān),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濟水 回望中華(19)奇怪的古代四瀆之一——濟水》僅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nèi)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zhuǎn)載時請保留本站內(nèi)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shehui/50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