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張廣東省博物館觀眾留言本照片在網(wǎng)上引起熱議。
有人質疑博物館工作人員
“管得也太多了吧!”
質問:“不讓孩子解放天性嗎?
跑怎么了跳怎么了?
碰恐龍又怎么了… ”
對此,@廣東省博物館 回應:
在博物館遵循相關的禮儀規(guī)范,
也是對他人的尊重。
提醒大家:
博物館禮儀,從娃娃抓起。
暑假到了,
博物館成了游覽休閑的好去處。
但是因為某些人的不文明行為,
讓博物館“很受傷”!
陜西歷史博物館志愿者團隊在評論中曝光,
每次進歷博第一展廳,
好多人都是從“牽”藍田人的手開始的…
幾天前,武漢自然博物館也在微博中曝光:
約400元一只的蝴蝶標本,
被小朋友們破壞掉玻璃展盒,
撕扯掉翅膀。
網(wǎng)友們也表示: 這份質疑毫無道理!
去博物館需要什么禮儀?
1、展品可以拍照,但不能開閃光燈,更不能摸。
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單霽翔此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曾表示,北京故宮鼓勵在不傷害文物的前提下拍照,讓觀眾盡量多地帶走文物信息。
但他同時強調,在展廳內(nèi)不允許使用閃光燈、三腳架和自拍桿。
禁止使用閃光燈是因為會對文物有傷害?!叭绻瞄W光燈,別人在觀賞文物藏品的時候也可能受到干擾?!倍荒苁褂萌_架,是因為“會占空間”;不允許用自拍桿,則是因為“怕傷到文物和其他觀眾”。
此外,如果游客任意撫摸博物館中的展品,很可能造成不可彌補的傷害,因此參觀博物館絕不能去摸展品。
2、不要在展廳里吃喝。
這一點在不少博物館都有相關要求。例如國家博物館就在文明參觀須知中明確要求,展廳內(nèi)請勿飲食;勿隨意丟棄雜物,自覺維護環(huán)境衛(wèi)生。
同時,今天的一些博物館中都設置了就餐區(qū)或餐飲區(qū)。游人可到指定區(qū)域飲食。
3、請小聲交談、勿追跑打鬧
當家長帶孩子參觀博物館時,就常常會出現(xiàn)追逐打鬧、大聲喧嘩的情況。
首先,這樣的行為有一定危險性。小孩子追逐打鬧不僅可能損壞展品,孩子也有在展廳內(nèi)磕碰的危險。 同時,這樣的行為也會影響其他觀展游人。
大聲喧嘩同樣要避免。博物館的不少展品都會有講解,高聲說話當然也會打擾其他人。
帶孩子來參觀的家長,不妨先和孩子定好“規(guī)矩”。
延伸閱讀: 喧鬧不止、追逐跑跳 博物館里的熊孩子誰管?
2019年5月,各大博物館里面人流如織,觀眾們熱情高漲,“一大一小”或“兩大一小”的組合絕對是其中的主力。博物館的教育功能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很多家長把博物館當做第二課堂??墒牵诓┪镳^里,卻經(jīng)常出現(xiàn)喧鬧不止、追逐跑跳的“熊孩子”,不僅影響了博物館的正常秩序,而且也令家長大為頭疼。博物館里的“熊孩子”儼然已經(jīng)成為一個社會問題。
現(xiàn)象 乖女兒為什么 在展廳里大聲叫喊
洪女士在女兒三歲多的時候,就經(jīng)常帶她去參觀博物館。對于三歲的孩子而言,那些展示歷史文物、藝術作品、科學與技術方面的博物館以及名人故居肯定看不大懂。于是,洪女士就從動物博物館、古動物館、自然博物館入手,引導孩子了解動物、植物。女兒喜歡一部名叫《海底小縱隊》的動畫片,在里面看到過很多生物。當參觀北京動物園時,孩子看到的動物,竟然能夠與動畫片里的動物對得上號,而且還能講解一些動物的特點,比如章魚會噴射墨汁、火烈鳥會跳舞、寄居蟹長大了要不停地“換房子”……看到孩子滿眼放光地盯著動物看,洪女士覺得,真是不虛此行。
等到孩子長大一點了,洪女士擴大了博物館的選擇范圍,先后去了國博、首博、萬壽寺、大觀園……這時候,她發(fā)現(xiàn),孩子對這些博物館根本提不起興趣,根本無心聽講解員生動的解說,只是拽著媽媽的胳膊,一個勁地往外走。與展廳里面的珍貴文物比,外面那些紀念品似乎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有時候,孩子甚至會煩躁不安地在安靜的展廳里面大聲叫喊:“我們快走吧,這有什么好看的???”周圍安靜觀展的人們紛紛投來異樣的目光,弄得洪女士非常尷尬。
洪女士的煩惱很多家長都會有,自己的乖女兒怎么變成了“熊孩子”?然而,在北京自然博物館科普教育部工作人員高源看來,博物館出現(xiàn)“熊孩子”的根源在于家長。
分析 家長買了門票 就要一次都看完
作為全國優(yōu)秀科普教師、北京市十佳講解員、中國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高源在兒童的博物館教育方面有著豐富的經(jīng)驗。他說,帶孩子參觀博物館,重點是培養(yǎng)一種習慣和傳統(tǒng)。
可是,高源發(fā)現(xiàn),很多家長卻抱著這樣一個想法——我既然花好幾十元買了票,就要一次都看完,要不然對不起我花的這份錢。于是,就出現(xiàn)了家長比孩子還著急的情況。本來孩子對某個展品挺感興趣,剛站下想好好看看,結果就被家長拉著走了,“快走快走,下面還有8個展廳咱們還沒看呢?!弊罱K變成家長拉著孩子走馬觀花,孩子一無所獲。
“家長們一定要有一個意識——博物館不是讓觀眾來一次就能把所有東西看完的,而是要多去幾次,每次看不同的東西,而且要突出展覽的主題和重點展品。比如今天我們就看恐龍,明天我們就看植物,一個展廳一個展廳地慢慢學習?!备咴凑f,去參觀博物館,一定要想辦法找到講解,沒有講解,參觀體驗會降低60%。博物館一般都會提供各種方式的講解,有工作人員免費提供的,有志愿者義務講解的,有收費講解的,有可以租借導覽設備的……無論是哪種方式,都可以讓孩子對展品有一個深入的了解。
對策 博物館里“找三寶” 讓孩子們進入角色
家長如何帶著孩子參觀博物館?高源的建議是“三開、一關、要帶上”——打開眼睛、打開耳朵、打開大腦,關閉嘴巴,帶上紙筆。觀察“這是什么”;發(fā)現(xiàn)“這里有意思”;思考“為什么這樣”;傾聽“尋找答案”;最后是分享,以自己獨特的方式表達。
觀察,即“這是什么?”比如走進自然博物館的動物展廳,看到一件展品時,可以先問孩子第一個問題“寶貝,你覺得這是什么呀?”然后是發(fā)現(xiàn),“你覺得恐龍哪里最有意思啊?”接著就要引導孩子思考,“這個恐龍的脖子為什么這么長?。俊苯酉聛?,該去尋找答案了,“傾聽”講解員的講解,最后夸贊孩子幾句“寶貝,你太棒了,能給媽媽講一遍嗎”,也就實現(xiàn)了最后的“分享”。
如果孩子對博物館壓根提不起任何興趣,那可以用一個小花招來吸引孩子,這就是“找三寶”,就是找展廳里最有名的三件展品。這樣孩子們就會立即有興趣了,從幼兒園中班開始到小學三年級都可以用這個方法。比如自然博物館的古爬行動物展廳有三個鎮(zhèn)館之寶,第一個是井研馬門溪龍,第二個是赫氏近鳥龍,第三個是恐龍足跡。帶著找“三寶”的任務去看,孩子們很快就進入了角色。
在引導孩子觀察的時候,也有一個小竅門,那就是找不同。在自然博物館,看到一個跟霸王龍很相似的化石,可以問孩子“它是霸王龍嗎?”很多孩子都會回答是。這時候再告訴孩子——你仔細觀察一下它有幾個爪子?孩子一數(shù),三個!可是,霸王龍是小短手,只有兩個爪子。于是,孩子就會明白——哦,原來這并不是霸王龍。那它到底是誰呢?——它的名字叫作永川龍,是一種外形上跟霸王龍很相似的恐龍。
博物館里面?zhèn)鬟f的知識是無窮無盡的,家長們也經(jīng)常被好奇的孩子問得啞口無言,于是一些家長難免會很不耐煩,用“我不知道”“你怎么這么多問題啊”這樣的話來搪塞孩子。高源說:“家長不知道答案也很正常,所以我們回答不了孩子的問題也不要怕,也不要有意去逃避,不妨和藹地對孩子說‘爸爸也不知道,但是爸爸愿意跟你一起尋找答案’……”
不建議嬰幼兒參觀博物館
高源感觸最深的是,現(xiàn)在的家長們不是沒有帶孩子去博物館學習的意識,而是意識太強烈了。一句“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所謂“至理名言”,將中國的家長推到了前所未有的焦慮狀態(tài)。很多家長在孩子一兩歲的時候,就急著帶他們來博物館接受啟蒙教育,甚至不乏有抱在懷里,或者用小車推著來參觀的小嬰兒。
“這么小的孩子能看懂什么呢?什么都看不懂,他們來博物館毫無收獲。在博物館工作,我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幼兒園的老師用繩子拴著一群小朋友來參觀博物館,全程下來,只顧著維持秩序,張羅著讓孩子們排好隊,別走丟,一直在強調安全和秩序,根本無暇給孩子們好好講講展品,孩子們更是一臉迷茫,一無所獲。”高源強調,普通的博物館不是為兒童設立的,大部分展品兒童是難以理解的,所以不建議3歲以下的孩子去參觀博物館。這樣的幼兒可以去專門的兒童博物館;3歲以上的孩子,可以由家長帶著去普通的博物館參觀;5歲以上可以由學校組織參觀。
說到兒童博物館,北京就有一家。這家公益性兒童探索館坐落在中國兒童中心園內(nèi),主要面向0至7歲兒童開放,遵循動手做、玩中學的教育理念,倡導親子互動,提倡孩子們自由活動、自主參與、自我探索、動手動腦。與其他的博物館相比,兒童博物館主要圍繞“玩”的主題展開。北師大中國公益研究院有關專家表示,玩才是孩子最自然的學習方式,可以發(fā)展孩子的一些基本技能,培養(yǎng)孩子同理行為,人際交往能力等。所以,家長們不用擔心在博物館里面“玩”,孩子會沒有收獲。
1.《馬門溪龍兒童版 “不給吃東西,又不給孩子跑!”觀眾質疑博物館管太多?網(wǎng)友怒了》援引自互聯(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wǎng)站無關,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馬門溪龍兒童版 “不給吃東西,又不給孩子跑!”觀眾質疑博物館管太多?網(wǎng)友怒了》僅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nèi)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載時請保留本站內(nèi)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shehui/443330.html